滇池的几副面孔
一个从小站在河边看水的人,离开老家,不可能轻易断绝对水的迷恋。我来昆明后,不自觉地把滇池当做观察和审美的一个对象,这在心理上算是一种补偿。我自认为不是乐水的智者,也非经历见山见水三个境界的禅修者,只是喜欢看看水而已。如果说流动的河水给人多样的美感,那么看似静伏的湖水也有不同的面孔。
静心回想,我和朋友们去过滇池边多次游玩,有时骑车,有时坐车,在学生时代还曾徒步。在那些游滇池的记忆里,许多人的脸孔不断浮现脑海,无可回避的是,滇池一直成为他们辽阔的背景。这个高原湖泊存在于三十多座山峰间,在晴空的映照下,仿佛一面潋滟的镜子。
最早接触滇池,是在爬西山的路上。那时候,我对滇池还不太了解,仅仅停留于一个湖泊的印象。至于更多的了解,还是后来的积累中,包括它的名称变更、水质变化、与本地人的关系等等方面。然而,不管滇池存在多么悠久,养育了怎样的人群,创造了怎样的文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我个人而言,最为重要而又记忆最深的,仍然是和朋友们去游玩的经历——令人快慰的是,每一次游历,滇池都流露不同的美。
爬上西山的最高处小石林,俯瞰之下,滇池一片水汪汪的蓝,透着光泽,似乎水底藏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几艘游艇、轮船偶然划过去,犁开湛蓝的水面,两道白浪呈光束形翻滚开来。正午前,太阳从东边照射下来,落在水面,站在西山上的人会看到波浪上簇动跳跃的光芒。有时候,从别处飘来的云群停驻滇池上空,水面立即黯淡,看水的人陷入自己的沉默,滇池也陷入大地向无穷处弥漫的沉默。待到云群懒散地走开,偶尔一两只鹰自山林中凌空俯冲,翅膀平直打开,稳稳地飞,它很久才拍动一下翅膀,给人一种电影里定格镜头的错觉。在鹰的翅膀下面,那片方圆三百公里的水面闪烁着蓝色光泽,波浪微微起伏着,如同肺叶的收缩舒张。
白天的滇池展现壮阔、明亮的容貌,而晚上的滇池散发的是寂静、幽暗、神秘的气质。在一个月夜,我和两位朋友突发奇想,要去五里堆湿地看看。海埂大坝上,晚上自然没有白天人多,寥寥几个人,要么是深夜不肯回家的情侣们,或者一个孤单单的身影坐在长椅上想着心事。我们走进栈道,进入树林,在小路上摸索着前进。幸好,还有月光,夜游神不至于失足落入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里。夜游神远远不只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些年轻人在水边打闹,一见到我们这些陌生的夜游神,他们立马收敛了行为,也不大声嬉笑,和树林一样安安静静。
忽然,不远处的水上出现一个黑黢黢的影子,形状像一条大鱼浮上水面,背部还高高隆起。我有些吃惊地轻声说:快看!那里是什么?是不是大鱼?他们闻声凑到我身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看了半天,那黑影有些清晰起来,原来是一艘小船,有个人坐在舱里,慢慢划向南边去了。切,什么眼神啰?!他们挖苦了一句。我嘿嘿一笑,自我解嘲,然后望向对岸。
对岸是片城区,密密麻麻的房子挤在一起,同样密密麻麻的是灯光,海市蜃楼一般浮在水上。看起来,灯光很近,离我们其实还远着呢。向南望一眼,西山早已进入沉睡中,那斧头劈开的峭壁耸在水里,向上生长。这个角度,这个时候,西山的轮廓真是和白天小贩在路边售卖的西山剪纸一模一样了。天上传来一阵轰鸣声,一架夜航的飞机路过,机身上的防撞灯一闪一闪,速度极其缓慢,在地上的我们看来,那架飞机简直是在爬行。过了十几二十分钟,这只人造的钢铁萤火虫终于爬离滇池上空。
多次游滇池,最明丽灿烂的风景是从河尾村带回来的。那天下午,一位老画家、一位女士、一位中学教师、我四个人,一同驱车来到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坐落滇池西南岸、像一枚兽牙深入滇池的半岛上。由于退田还湖,村民们基本搬迁,剩下零落的民房掩映在树林里,虽然看似凋落,但秋色点燃了一片野性的生机勃勃。
女士刚刚起步学画,拜老画家为师,这次特意约好来湿地写生。我们先在树林里钻来钻去,不时传来阵阵鸟叫。头顶的树枝茂密,遮挡了天空,我们看不见鸟在哪棵树上,只知道它们在高处。阳光穿透了枝叶的缝隙,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一有风来,地上的影子也随之晃动,就像天然的皮影戏。野蔷薇伸展细长的枝条,枝上满是棘刺,花朵的颜色有的粉白,有的桃红。在家乡以外的地方见到这种野花,我感到分外亲切。其他野花也很多,在我看来,它们只有一个名字,叫无名。湿地在海埂大坝以内,里面是大大小小的池塘,有路的地方,都有树木花草,既有野生的草木,也有栽种的。有的池塘边栽着美人蕉、竹子、桉树、柳树,美人蕉开出朵朵血红的花,在下午的阳光中,那种透亮的红,在满眼的黄黄绿绿里分外抢眼。我们的脚步所到之处,晒枯的落叶、剥落的笋壳,在鞋底发出咔咔嚓嚓的碎裂声。
靠近水边又是堤坝,由石头和水泥砌成。浑浊的波浪伸出黄绿的舌头,借着风的威势,一次次扑向岸边,又无可奈何地败退。顺着石堤远望,所有的树都歪向陆地,从水上来的风常年地吹着,天长日久,树干、树枝被大风这位偏执的理发师塑造定型成一个形体,滇池边所有树都是一副扭曲倾斜仍然奋力挣扎的姿势。三五个人坐在石堤上,有的人守着扳罾,有的人坐在小马扎上,身边插着两三根钓竿。我们走过去,跟他们闲聊起来。他们是滇池周边的农民,搬家进城,闲来无事,就来水边打发时光。在我们逗留的一个多小时里,钓迷连一条鱼都没钓到。渔民每隔十几分钟就扳罾一次,网里除了水草、泡沫、木头一些漂浮物之外,就是淅淅沥沥地滴落的湖水。我看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昆明照片,美国士兵艾伦·拉森1943年所摄,滇池的水势盛大,水上白帆点点,当时这里是昆明人最重要的游览地,人们在这里游泳、潜水、划船。在七十余年里,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围海造田的运动,滇池的水域已经明显地缩小了面积,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这样的事实,不能不让我想起洞庭湖,从清朝咸丰年间到现在,它的水域面积已经缩小不到当年的一半。
两位画家,一老一少各自选好一处风景,支起画架,打开画具箱,开始调色。教师则在旁边伺候三位,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递点心。我找了一些笋壳,垫在草地上,坐下拿出包里的一本诗集。
夕阳开始下山的时候,老画家已经完成这次的写生画,开始擦洗画笔收拾箱子。这位画家没有受过绘画的专业教育,纯粹依靠自学和交流,这样画了五十年。他的画色彩浓烈,笔力干脆利落,有一股粗粝的力量感,从中可以感受色彩和笔触的节奏。我看了看画,又看了看画架正对着的风景,发现实景中的电线塔并没有出现在画里。电线塔这种设施,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性产物,出现在一幅风景油画中确实破坏自然之美。
2016年3月22日
静心回想,我和朋友们去过滇池边多次游玩,有时骑车,有时坐车,在学生时代还曾徒步。在那些游滇池的记忆里,许多人的脸孔不断浮现脑海,无可回避的是,滇池一直成为他们辽阔的背景。这个高原湖泊存在于三十多座山峰间,在晴空的映照下,仿佛一面潋滟的镜子。
最早接触滇池,是在爬西山的路上。那时候,我对滇池还不太了解,仅仅停留于一个湖泊的印象。至于更多的了解,还是后来的积累中,包括它的名称变更、水质变化、与本地人的关系等等方面。然而,不管滇池存在多么悠久,养育了怎样的人群,创造了怎样的文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我个人而言,最为重要而又记忆最深的,仍然是和朋友们去游玩的经历——令人快慰的是,每一次游历,滇池都流露不同的美。
爬上西山的最高处小石林,俯瞰之下,滇池一片水汪汪的蓝,透着光泽,似乎水底藏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几艘游艇、轮船偶然划过去,犁开湛蓝的水面,两道白浪呈光束形翻滚开来。正午前,太阳从东边照射下来,落在水面,站在西山上的人会看到波浪上簇动跳跃的光芒。有时候,从别处飘来的云群停驻滇池上空,水面立即黯淡,看水的人陷入自己的沉默,滇池也陷入大地向无穷处弥漫的沉默。待到云群懒散地走开,偶尔一两只鹰自山林中凌空俯冲,翅膀平直打开,稳稳地飞,它很久才拍动一下翅膀,给人一种电影里定格镜头的错觉。在鹰的翅膀下面,那片方圆三百公里的水面闪烁着蓝色光泽,波浪微微起伏着,如同肺叶的收缩舒张。
白天的滇池展现壮阔、明亮的容貌,而晚上的滇池散发的是寂静、幽暗、神秘的气质。在一个月夜,我和两位朋友突发奇想,要去五里堆湿地看看。海埂大坝上,晚上自然没有白天人多,寥寥几个人,要么是深夜不肯回家的情侣们,或者一个孤单单的身影坐在长椅上想着心事。我们走进栈道,进入树林,在小路上摸索着前进。幸好,还有月光,夜游神不至于失足落入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里。夜游神远远不只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些年轻人在水边打闹,一见到我们这些陌生的夜游神,他们立马收敛了行为,也不大声嬉笑,和树林一样安安静静。
忽然,不远处的水上出现一个黑黢黢的影子,形状像一条大鱼浮上水面,背部还高高隆起。我有些吃惊地轻声说:快看!那里是什么?是不是大鱼?他们闻声凑到我身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看了半天,那黑影有些清晰起来,原来是一艘小船,有个人坐在舱里,慢慢划向南边去了。切,什么眼神啰?!他们挖苦了一句。我嘿嘿一笑,自我解嘲,然后望向对岸。
对岸是片城区,密密麻麻的房子挤在一起,同样密密麻麻的是灯光,海市蜃楼一般浮在水上。看起来,灯光很近,离我们其实还远着呢。向南望一眼,西山早已进入沉睡中,那斧头劈开的峭壁耸在水里,向上生长。这个角度,这个时候,西山的轮廓真是和白天小贩在路边售卖的西山剪纸一模一样了。天上传来一阵轰鸣声,一架夜航的飞机路过,机身上的防撞灯一闪一闪,速度极其缓慢,在地上的我们看来,那架飞机简直是在爬行。过了十几二十分钟,这只人造的钢铁萤火虫终于爬离滇池上空。
多次游滇池,最明丽灿烂的风景是从河尾村带回来的。那天下午,一位老画家、一位女士、一位中学教师、我四个人,一同驱车来到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坐落滇池西南岸、像一枚兽牙深入滇池的半岛上。由于退田还湖,村民们基本搬迁,剩下零落的民房掩映在树林里,虽然看似凋落,但秋色点燃了一片野性的生机勃勃。
女士刚刚起步学画,拜老画家为师,这次特意约好来湿地写生。我们先在树林里钻来钻去,不时传来阵阵鸟叫。头顶的树枝茂密,遮挡了天空,我们看不见鸟在哪棵树上,只知道它们在高处。阳光穿透了枝叶的缝隙,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一有风来,地上的影子也随之晃动,就像天然的皮影戏。野蔷薇伸展细长的枝条,枝上满是棘刺,花朵的颜色有的粉白,有的桃红。在家乡以外的地方见到这种野花,我感到分外亲切。其他野花也很多,在我看来,它们只有一个名字,叫无名。湿地在海埂大坝以内,里面是大大小小的池塘,有路的地方,都有树木花草,既有野生的草木,也有栽种的。有的池塘边栽着美人蕉、竹子、桉树、柳树,美人蕉开出朵朵血红的花,在下午的阳光中,那种透亮的红,在满眼的黄黄绿绿里分外抢眼。我们的脚步所到之处,晒枯的落叶、剥落的笋壳,在鞋底发出咔咔嚓嚓的碎裂声。
靠近水边又是堤坝,由石头和水泥砌成。浑浊的波浪伸出黄绿的舌头,借着风的威势,一次次扑向岸边,又无可奈何地败退。顺着石堤远望,所有的树都歪向陆地,从水上来的风常年地吹着,天长日久,树干、树枝被大风这位偏执的理发师塑造定型成一个形体,滇池边所有树都是一副扭曲倾斜仍然奋力挣扎的姿势。三五个人坐在石堤上,有的人守着扳罾,有的人坐在小马扎上,身边插着两三根钓竿。我们走过去,跟他们闲聊起来。他们是滇池周边的农民,搬家进城,闲来无事,就来水边打发时光。在我们逗留的一个多小时里,钓迷连一条鱼都没钓到。渔民每隔十几分钟就扳罾一次,网里除了水草、泡沫、木头一些漂浮物之外,就是淅淅沥沥地滴落的湖水。我看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昆明照片,美国士兵艾伦·拉森1943年所摄,滇池的水势盛大,水上白帆点点,当时这里是昆明人最重要的游览地,人们在这里游泳、潜水、划船。在七十余年里,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围海造田的运动,滇池的水域已经明显地缩小了面积,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这样的事实,不能不让我想起洞庭湖,从清朝咸丰年间到现在,它的水域面积已经缩小不到当年的一半。
两位画家,一老一少各自选好一处风景,支起画架,打开画具箱,开始调色。教师则在旁边伺候三位,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递点心。我找了一些笋壳,垫在草地上,坐下拿出包里的一本诗集。
夕阳开始下山的时候,老画家已经完成这次的写生画,开始擦洗画笔收拾箱子。这位画家没有受过绘画的专业教育,纯粹依靠自学和交流,这样画了五十年。他的画色彩浓烈,笔力干脆利落,有一股粗粝的力量感,从中可以感受色彩和笔触的节奏。我看了看画,又看了看画架正对着的风景,发现实景中的电线塔并没有出现在画里。电线塔这种设施,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性产物,出现在一幅风景油画中确实破坏自然之美。
2016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