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寺院生活体验营 有感
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外婆每晚都极其庄重的上楼,进到中间供奉菩萨的房间,点上香嘴中念念,最后恭敬得拜三拜。很小的我非常好奇,菩萨们是真的吗?于是有一天,在外婆点上香以后我提出了我的疑问。
外婆的反应我现在还记得,她慌忙想要来捂我的嘴,手势比划着“嘘”,斥责我不要乱讲话。那时我意识到,或许自己冒犯了外婆心中的什么东西,自责得赶紧下了楼,还担心就是因为要为自己道歉的缘故今晚外婆自己的愿望便无法向菩萨诉说了。
这便是童年“佛”在我心中的印象。
五一的时候,因为好奇红墙内的生活、好奇信仰的人内心信仰的佛、好奇最终佛法带给我的影响,于是报名了文殊院的寺院生活体验营。三分之一的缘分眷顾了我,四月的倒数第二天,背着自己的包包我便去了;换上统一的衣服,度过充实的三天,第四天我走出红墙时,想起一个成语——观棋烂柯。
是随处可见的庄重感和仪式感,餐前的感恩、吃饭时的无言与特殊的表达(我还要想吃!)的手势、行进时的安静、晚上去感受的晨钟暮鼓——每一声悠扬空旷直击内心、还有夜的宁静,门被推开的吱呀每一声都清清楚楚。
是更靠近自己的内心一点。第一天下午有一个抄写心经的环节,执笔、蘸墨、落笔,又回到了横竖撇捺的时候,专注到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时间也过的超快。我想专注,或许就是现代人想要追求的匠人精神精髓吧;更靠近心一点,还有禅修——盘腿而坐,闭眼排除杂念,只关注着自己的鼻息。呼~我想起那个冥想几天后,用一个苹果唤醒自己的人,就算只是30分钟我也体会着他曾经体会的东西。
是和谐与美。在文殊院里可以看到晒太阳的龟,看到安心吃着师父们投喂的食物的鸟儿...最震撼的美是那一夜传心灯,三百多人组成的灯河啊,只有震撼。
以上种种经历,大部分都是师父们的日常,满足了了解红墙内生活的好奇。
然后呢?
夸张点说,有一种“啊,原来师父们也会和我们一样吃饭”的感叹。我看到小师父们在传灯时和我们一样兴奋拿出手机来拍,听到师父们最初也对佛学中的种种疑惑不解,觉得心中最初对他们的标签在慢慢改变。那些师父们留给世人、或者是世人赋予师父们的呆板映像在一点点剥落。
那我怎么看佛学呢?
我们生活在主体以自然科学为权威的社会中,数字或者物理结构单元为根基,能够被多次实验验证结果的一致。在这样的体系中,常常用因果作为砖瓦之间的联结,用定理架构,我觉得最重要是自洽——大多事实皆逃不过这个体系的解释范围。
但是,它真的是最权威的吗?“物理模型是人类的产物,物是自然的产物。万物总是按照其应有的规律运动。我们人类需要理解大自然才创造了这些叫自然科学的产物。但是大自然从来不需要理解人类创造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给人的精确、可预知的印象在量子力学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在能量守恒定理亦可被短暂破坏中被慢慢改变。它只是尝试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方式,“它(自然科学)像所有的一切一样可以被研究”。相较之下,宇宙才是真正的大boss啊,它的美是支撑人类继续探索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于佛学本身,我现在愿意把它也理解为尝试解释宇宙,解释内心的一种方式。我了解的不多,但是它包含着因果、戒律、与认知心灵的内部逻辑,大概也是自洽的。既然大家都是解释的方式,那就都抱着平常心看待吧。
外婆的反应我现在还记得,她慌忙想要来捂我的嘴,手势比划着“嘘”,斥责我不要乱讲话。那时我意识到,或许自己冒犯了外婆心中的什么东西,自责得赶紧下了楼,还担心就是因为要为自己道歉的缘故今晚外婆自己的愿望便无法向菩萨诉说了。
这便是童年“佛”在我心中的印象。
五一的时候,因为好奇红墙内的生活、好奇信仰的人内心信仰的佛、好奇最终佛法带给我的影响,于是报名了文殊院的寺院生活体验营。三分之一的缘分眷顾了我,四月的倒数第二天,背着自己的包包我便去了;换上统一的衣服,度过充实的三天,第四天我走出红墙时,想起一个成语——观棋烂柯。
是随处可见的庄重感和仪式感,餐前的感恩、吃饭时的无言与特殊的表达(我还要想吃!)的手势、行进时的安静、晚上去感受的晨钟暮鼓——每一声悠扬空旷直击内心、还有夜的宁静,门被推开的吱呀每一声都清清楚楚。
是更靠近自己的内心一点。第一天下午有一个抄写心经的环节,执笔、蘸墨、落笔,又回到了横竖撇捺的时候,专注到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时间也过的超快。我想专注,或许就是现代人想要追求的匠人精神精髓吧;更靠近心一点,还有禅修——盘腿而坐,闭眼排除杂念,只关注着自己的鼻息。呼~我想起那个冥想几天后,用一个苹果唤醒自己的人,就算只是30分钟我也体会着他曾经体会的东西。
是和谐与美。在文殊院里可以看到晒太阳的龟,看到安心吃着师父们投喂的食物的鸟儿...最震撼的美是那一夜传心灯,三百多人组成的灯河啊,只有震撼。
以上种种经历,大部分都是师父们的日常,满足了了解红墙内生活的好奇。
然后呢?
夸张点说,有一种“啊,原来师父们也会和我们一样吃饭”的感叹。我看到小师父们在传灯时和我们一样兴奋拿出手机来拍,听到师父们最初也对佛学中的种种疑惑不解,觉得心中最初对他们的标签在慢慢改变。那些师父们留给世人、或者是世人赋予师父们的呆板映像在一点点剥落。
那我怎么看佛学呢?
我们生活在主体以自然科学为权威的社会中,数字或者物理结构单元为根基,能够被多次实验验证结果的一致。在这样的体系中,常常用因果作为砖瓦之间的联结,用定理架构,我觉得最重要是自洽——大多事实皆逃不过这个体系的解释范围。
但是,它真的是最权威的吗?“物理模型是人类的产物,物是自然的产物。万物总是按照其应有的规律运动。我们人类需要理解大自然才创造了这些叫自然科学的产物。但是大自然从来不需要理解人类创造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给人的精确、可预知的印象在量子力学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在能量守恒定理亦可被短暂破坏中被慢慢改变。它只是尝试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方式,“它(自然科学)像所有的一切一样可以被研究”。相较之下,宇宙才是真正的大boss啊,它的美是支撑人类继续探索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于佛学本身,我现在愿意把它也理解为尝试解释宇宙,解释内心的一种方式。我了解的不多,但是它包含着因果、戒律、与认知心灵的内部逻辑,大概也是自洽的。既然大家都是解释的方式,那就都抱着平常心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