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下一秒我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书了!——海上复旦旧书店淘书记
也许下一秒我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书了!——海上复旦旧书店淘书记
@德辛成己[述记]
7月17日午饭后由长阳路眉州路出发,顶着烈日骑自行车前往五角场一带寻找传说中的“淘书天堂”——复旦旧书店。
由于未事先确认邯郸路的方向,又由于自行车只能与行人同道,在五角场转盘绕了一大圈。随后,在邯郸路上由东向西骑行,由于在路北,骑过了复旦大学,直到近曲阳路也没在行车指示路牌上发现与复旦旧书店所在的政肃路交叉的国年路。于是,只好往复旦旧书店打电话,这才明确地知道已经骑过了地方。然后,再按旧书店老板的指示在路北往回骑,一见到复旦大学正对着国权路口的一个小门就停下问路,这才知道政肃路就在对面国权路里,是一条东西走向、与邯郸路平行的小路,西端与国权路相交。就这样,在骑过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及其所属内部装修陈列设计堪称时尚精致的经世书店,看到了国年路路牌后,我终于找到了位于阳普国年菜市场旁、政肃路55号二楼的复旦旧书店。整个行程大约花费了一个小时一刻钟。
作为一家据说已有十三年历史的旧书店,复旦旧书店店址外的环境实在是有点杂乱和破旧,但店里的情景却很是让人惊奇,店堂空间不算大,却也不算小,从店门口往里看,前方和左右两侧都有阁楼,几乎每寸空间和每个角落都被旧书充塞着,果然像新浪博客网友苏梦痕所说,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应该说有难以想象的感觉),堪称蔚为大观和别有洞天。至少,对于我这个还不算太孤陋寡闻的半老头来说,这已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规模的旧书店了(而且绝对与众不同)。
店堂里的旧书只有分架,没有分类,顾客想要淘自己想买的目标旧书只能耐心地作“地毯式搜索”(借用复旦网友老水的奇妙之旅用语)——一架一架、一本一本地搜寻,别无他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从容的搜寻,那么就可能收获不大甚至难有收获。于是,我选择了从一个角落开始搜寻,先后看到了不少勾起我早年读藏记忆、交织着美好和悔恨情感的西方文学名著。兹将因考虑到近期携带和存放不便而终未购取的七种外观品相大体不差的书先行记录如下:
首先是《俊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1980年3月初版,竖排本),买过也读过,总觉得堪与《红与黑》媲美,虽然后来又买了书名译作“漂亮朋友”的王振孙译本,但我始终偏爱这个书名译作“俊友”的李青崖译本;
其次是《奥勃洛摩夫》(齐蜀夫译,上海译文1979年7月初版,“网格本”),记得是买过的,大学时代曾经非常想读而没舍得读,后来再面对它就缺乏足够的意愿阅读了;
第三是《人生的开端·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梁均译,人民文学1979年9月初版),还记得是大学前两年中的一个暑假回老家莆田时,在南日岛上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门市部里买的,读过其中篇幅较小的《卡迪央王妃的秘密》,虽然故事情节记不得了,但留下的感觉很美好;
第四是《肯纳尔沃斯堡》(王培德译,人民文学1982年11月初版,司各特选集),对于这部历史传奇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今我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只是看着书名和实物很有亲切感;
第五是《悲惨世界》(全五部五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1980年8月至1984年6月先后重印和初版),第一、二部为1980年8月重印,第三、四部为同年12月初版,第五部为1984年6月初版,大学时代我应该是买过前四部,但究竟读了多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年对这部社会小说巨著中包括冉·阿让、芳汀、沙威、珂赛特、米里哀在内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是很有感觉的(应该说,全五册中第一、二、五册为32开本,第三、四册为大32开本,这也影响了我下决心购取);
第六是《嘉莉妹妹》(裘柱常译,上海译文1980年6月初版),记得当年读完后还一直盼着译者根据“复原本”增补修订的译本早日上市,因为该译本是根据此前有所删节却传世已久的通行本译出的;
第七是《病夫治国》及其续集(何逸之译,正集为新华1981年7月初版,内部发行;续集为新华1992年1月初版),据说何逸之乃是翻译家郭宏安的化名,我曾读过或读过一半以上的是正集,记得当年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篇章。
我在复旦旧书店里消磨了近两个小时,经过再三考虑、斟酌,最后买了六种书:
第一种是《呼啸山庄》(杨苡译,江苏人民1980年7月初版),该书本来只是我最早收藏的一批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一种,由于我早年总是“买了又卖,买了又买”,如今已是我最早的外国文学名著收藏,因为始终偏爱这本书,如今看着外观品相很不错而价格又不高(原价1.25元,只卖7.00元钱,甚至堪称非常难得),所以就忍不住再买一本;
第二种是《傅雷译文集4》(《幻灭》,安徽人民1982年11月初版),大学时代曾经买过这本书,还没来得及读就当作旧书处理掉了,后来很后悔,如今依然有点想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早年因读茨威格《巴尔扎克传》兼受毛姆评论影响而丧失的对巴尔扎克的敬佩之情又回归了;
第三种是《飘》(全三册,傅东华译,浙江人民1979年12月至1980年4月初版),这套书我应该没买过,记得大学时代曾经因受“随风而逝”(Gone with the Wind)的书名意境和美国电影《乱世佳人》(1940)的巨大名声吸引而有心一读,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个译本的上册,还没读几页就丧失了阅读兴致,原因是得知女主人公郝思嘉不爱读书,但我却始终很喜欢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装帧和用纸,而且,外观品相难得完好,全三册只卖20.00元钱,原价合计是3.15元,这也算得是物超所值了;
第四种是《艾菲·布里斯特》(韩世钟译,上海译文1980年1月),这本书大学时代我也曾经买过,也是没读就当作旧书处理掉了,如今依然有点想读,因为总觉得它在德国文学史上还是占有特殊地位的;
第五种是《厨房里的哲学家》([法]布里亚–萨瓦兰<J.A.Brillat-Savarin>著,译林2013年3月初版),这本在西方世界享有“饮食圣经”之誉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到,之所以能够下决心购取,是因为我对饮食文化和烹调原理一向有所爱好,对于其中蕴含的“道”自认为颇有感觉,而且没想到作者居然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律师、政治家和美食家,还曾于1789年被推荐担任国会议长,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奇书一本了;
第六种是《抗战歌曲精选(《大江南北》杂志增刊)》(大江南北杂志社1987年5月初版),这本小书也许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出版物,但书品还是不错的,翻看目录,感觉其中收录的抗战歌曲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我一向关注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二战著述和影剧,曾经大量收藏影碟,同时想起文革前音乐出版社印行的一本简谱歌曲集——《革命歌曲大家唱》,早年我曾非常喜爱,所以……你懂的。
六种书合计花费约65元。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种书也就是花了不到11元钱。这固然与我选购书籍讲究性价比有关,但应该说,复旦旧书店的旧书总体上价格都不算高,至少十块钱左右一本的书还是很多的。老板(据说名叫张强)对顾客说,他的旧书主要是靠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赚钱的,实体门店也就是赚一个店租钱而已,所以,他很肯定自己的旧书在上海实体门店中是卖得最便宜的。当然,对于淘书的顾客来说,价格公道甚至低廉只是一方面的好处,最难得的是这家旧书店的文史哲旧书品种多、数量大,可谓有规模、成系统。
结账时我与老板聊了几句,就“只有分架,没有分类”的做法表示了认同之意,就像有网友称道的那样,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有悬念,让人始终抱有希望——也许下一秒我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书了!与此同时,我还问了老板——有没有看到过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据我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人民文学、花城、海南等三家出版社印行过),他的回答大致是——不太清楚啊,因为书实在太多了,也许有,但得你好好找。据此,我断定老板没关注到这部书,那也就多数是没见过这套书了。因为这是套书,无论是上下册、全三册还是全四册,如果有,进货后就得从单书中挑出来以便整套出售,所以老板一般是不太可能不记得的。如此这般,我也就放心了,因为这就证明我的搜寻足够仔细,没有错过任何自己眼下想淘的书。
其实,到了复旦旧书店就知道了,它实际上是位于政肃路与国顺路的交叉路口,从国权路进入政肃路、再过国年路,那就是绕远了。
(2016年7月30日成稿于榕城)
@德辛成己[述记]
7月17日午饭后由长阳路眉州路出发,顶着烈日骑自行车前往五角场一带寻找传说中的“淘书天堂”——复旦旧书店。
由于未事先确认邯郸路的方向,又由于自行车只能与行人同道,在五角场转盘绕了一大圈。随后,在邯郸路上由东向西骑行,由于在路北,骑过了复旦大学,直到近曲阳路也没在行车指示路牌上发现与复旦旧书店所在的政肃路交叉的国年路。于是,只好往复旦旧书店打电话,这才明确地知道已经骑过了地方。然后,再按旧书店老板的指示在路北往回骑,一见到复旦大学正对着国权路口的一个小门就停下问路,这才知道政肃路就在对面国权路里,是一条东西走向、与邯郸路平行的小路,西端与国权路相交。就这样,在骑过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及其所属内部装修陈列设计堪称时尚精致的经世书店,看到了国年路路牌后,我终于找到了位于阳普国年菜市场旁、政肃路55号二楼的复旦旧书店。整个行程大约花费了一个小时一刻钟。
作为一家据说已有十三年历史的旧书店,复旦旧书店店址外的环境实在是有点杂乱和破旧,但店里的情景却很是让人惊奇,店堂空间不算大,却也不算小,从店门口往里看,前方和左右两侧都有阁楼,几乎每寸空间和每个角落都被旧书充塞着,果然像新浪博客网友苏梦痕所说,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应该说有难以想象的感觉),堪称蔚为大观和别有洞天。至少,对于我这个还不算太孤陋寡闻的半老头来说,这已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规模的旧书店了(而且绝对与众不同)。
店堂里的旧书只有分架,没有分类,顾客想要淘自己想买的目标旧书只能耐心地作“地毯式搜索”(借用复旦网友老水的奇妙之旅用语)——一架一架、一本一本地搜寻,别无他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从容的搜寻,那么就可能收获不大甚至难有收获。于是,我选择了从一个角落开始搜寻,先后看到了不少勾起我早年读藏记忆、交织着美好和悔恨情感的西方文学名著。兹将因考虑到近期携带和存放不便而终未购取的七种外观品相大体不差的书先行记录如下:
首先是《俊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1980年3月初版,竖排本),买过也读过,总觉得堪与《红与黑》媲美,虽然后来又买了书名译作“漂亮朋友”的王振孙译本,但我始终偏爱这个书名译作“俊友”的李青崖译本;
其次是《奥勃洛摩夫》(齐蜀夫译,上海译文1979年7月初版,“网格本”),记得是买过的,大学时代曾经非常想读而没舍得读,后来再面对它就缺乏足够的意愿阅读了;
第三是《人生的开端·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梁均译,人民文学1979年9月初版),还记得是大学前两年中的一个暑假回老家莆田时,在南日岛上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门市部里买的,读过其中篇幅较小的《卡迪央王妃的秘密》,虽然故事情节记不得了,但留下的感觉很美好;
第四是《肯纳尔沃斯堡》(王培德译,人民文学1982年11月初版,司各特选集),对于这部历史传奇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今我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只是看着书名和实物很有亲切感;
第五是《悲惨世界》(全五部五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1980年8月至1984年6月先后重印和初版),第一、二部为1980年8月重印,第三、四部为同年12月初版,第五部为1984年6月初版,大学时代我应该是买过前四部,但究竟读了多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年对这部社会小说巨著中包括冉·阿让、芳汀、沙威、珂赛特、米里哀在内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是很有感觉的(应该说,全五册中第一、二、五册为32开本,第三、四册为大32开本,这也影响了我下决心购取);
第六是《嘉莉妹妹》(裘柱常译,上海译文1980年6月初版),记得当年读完后还一直盼着译者根据“复原本”增补修订的译本早日上市,因为该译本是根据此前有所删节却传世已久的通行本译出的;
第七是《病夫治国》及其续集(何逸之译,正集为新华1981年7月初版,内部发行;续集为新华1992年1月初版),据说何逸之乃是翻译家郭宏安的化名,我曾读过或读过一半以上的是正集,记得当年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篇章。
我在复旦旧书店里消磨了近两个小时,经过再三考虑、斟酌,最后买了六种书:
第一种是《呼啸山庄》(杨苡译,江苏人民1980年7月初版),该书本来只是我最早收藏的一批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一种,由于我早年总是“买了又卖,买了又买”,如今已是我最早的外国文学名著收藏,因为始终偏爱这本书,如今看着外观品相很不错而价格又不高(原价1.25元,只卖7.00元钱,甚至堪称非常难得),所以就忍不住再买一本;
第二种是《傅雷译文集4》(《幻灭》,安徽人民1982年11月初版),大学时代曾经买过这本书,还没来得及读就当作旧书处理掉了,后来很后悔,如今依然有点想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早年因读茨威格《巴尔扎克传》兼受毛姆评论影响而丧失的对巴尔扎克的敬佩之情又回归了;
第三种是《飘》(全三册,傅东华译,浙江人民1979年12月至1980年4月初版),这套书我应该没买过,记得大学时代曾经因受“随风而逝”(Gone with the Wind)的书名意境和美国电影《乱世佳人》(1940)的巨大名声吸引而有心一读,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个译本的上册,还没读几页就丧失了阅读兴致,原因是得知女主人公郝思嘉不爱读书,但我却始终很喜欢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装帧和用纸,而且,外观品相难得完好,全三册只卖20.00元钱,原价合计是3.15元,这也算得是物超所值了;
第四种是《艾菲·布里斯特》(韩世钟译,上海译文1980年1月),这本书大学时代我也曾经买过,也是没读就当作旧书处理掉了,如今依然有点想读,因为总觉得它在德国文学史上还是占有特殊地位的;
第五种是《厨房里的哲学家》([法]布里亚–萨瓦兰<J.A.Brillat-Savarin>著,译林2013年3月初版),这本在西方世界享有“饮食圣经”之誉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到,之所以能够下决心购取,是因为我对饮食文化和烹调原理一向有所爱好,对于其中蕴含的“道”自认为颇有感觉,而且没想到作者居然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律师、政治家和美食家,还曾于1789年被推荐担任国会议长,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奇书一本了;
第六种是《抗战歌曲精选(《大江南北》杂志增刊)》(大江南北杂志社1987年5月初版),这本小书也许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出版物,但书品还是不错的,翻看目录,感觉其中收录的抗战歌曲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我一向关注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二战著述和影剧,曾经大量收藏影碟,同时想起文革前音乐出版社印行的一本简谱歌曲集——《革命歌曲大家唱》,早年我曾非常喜爱,所以……你懂的。
六种书合计花费约65元。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种书也就是花了不到11元钱。这固然与我选购书籍讲究性价比有关,但应该说,复旦旧书店的旧书总体上价格都不算高,至少十块钱左右一本的书还是很多的。老板(据说名叫张强)对顾客说,他的旧书主要是靠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赚钱的,实体门店也就是赚一个店租钱而已,所以,他很肯定自己的旧书在上海实体门店中是卖得最便宜的。当然,对于淘书的顾客来说,价格公道甚至低廉只是一方面的好处,最难得的是这家旧书店的文史哲旧书品种多、数量大,可谓有规模、成系统。
结账时我与老板聊了几句,就“只有分架,没有分类”的做法表示了认同之意,就像有网友称道的那样,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有悬念,让人始终抱有希望——也许下一秒我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书了!与此同时,我还问了老板——有没有看到过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据我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人民文学、花城、海南等三家出版社印行过),他的回答大致是——不太清楚啊,因为书实在太多了,也许有,但得你好好找。据此,我断定老板没关注到这部书,那也就多数是没见过这套书了。因为这是套书,无论是上下册、全三册还是全四册,如果有,进货后就得从单书中挑出来以便整套出售,所以老板一般是不太可能不记得的。如此这般,我也就放心了,因为这就证明我的搜寻足够仔细,没有错过任何自己眼下想淘的书。
其实,到了复旦旧书店就知道了,它实际上是位于政肃路与国顺路的交叉路口,从国权路进入政肃路、再过国年路,那就是绕远了。
(2016年7月30日成稿于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