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灵雨》:润物无声许地山
我误解了许地山先生十五年。
还好,十五年后的这个夏天,我沐浴在一场空山灵雨中,醍醐灌顶。
如果说“许地山”在普通读者听来还不算太耳熟,那么另外一个名字更为耳熟,那就是“落华生”。一篇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让我一直以为,许地山和孙犁、赵树理一样,是一位极具乡土风格的作家。《落花生》实在是“太浅”了——也许这也就是它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原因。然而,在十五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合上《空山灵雨》,我觉得自己错得太离谱了。许地山既不是“荷花淀”或“山药蛋”派,《落花生》也不单单是一篇歌颂默默奉献的散文。
沈从文说,许地山的作品调和了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这个评价太惊人了,它与封底的评语一起告诉我,这本书崇高璀璨奥妙幽深,让我对手中这本装帧简洁的薄书心生疑虑。
带着这种疑虑,我花五天的时间读完了它。这是一本很复杂的散文集,正如作者在弁言中写的,它“杂沓纷纭,毫无线索”。大体上看,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一些富有哲思与禅意的小故事,后半部分则是一些道理与主张的论述与思辨;前半部分正如评价所说“空灵恬淡”,后半部分带有较重的时代色彩,便没那么“空”和“灵”了。
每篇文章都很短,但需要慢慢地体味。让我最难释怀的一片文章叫《愿》,写的是带着孩子在海边玩耍归来的作者和妻子在南普陀寺中树荫下的谈话。其中写到妻子回答希望丈夫做怎样的“荫”时说:
“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然而,作者却说:
我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我读了三遍,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当天的阅读便停在了这里,接下来的一整天时间,我都在反复品味着“尝咸味,而不见盐体”以及最后的“盐的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许地山1894年出生在台湾。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从此许地山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纵观他的一生,从1894年到1941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不安的年岁。正如魏晋时期的文人投身谈玄论道,风雨飘摇的世事也让许地山往宗教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出路。“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的那几小时”,而企图在这短暂的几小时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流荡各地耳濡目染了儒、释、道、基督教乃至妈祖崇拜等多种文化的许地山,在人生本苦、众生皆苦的悲观体验上发展出了一种“入世”的悲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世俗化的生命关怀。
于是,当我再次读到《落花生》时,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意境。深藏土中的落花生与消散了形骸的精盐是一体两面,一个侧重“有我”的入世精神,一个侧重“无我”的慈悲境界。与其说这是“默默奉献”,不如直接说是舍身的精神。但这种舍身既不英勇也不壮烈,英勇与壮烈也着了名相,许地山要的是润物无声,如寂静无人的空山中落下的一场灵雨,无人知晓却润泽有情众生。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来。
2005年,在一场文学讲座上有位老教师向莫怀戚提问: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散步》到底表达的是“尊老”还是“爱幼”呢?结果莫怀戚说,都不是,我写的是人性——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关爱衰老与弱小是人性。
佛家说,“看山是山”是第一重境界,“看山还是山”是第三重境界。这两种境界看似相近,可未经阅过千山万水又怎么能理解?从望尽天涯路到灯火阑珊处,未经历消得人憔悴不得返璞归真。
给这篇文章收尾的时候,我猛然领悟到一件事:
许地山,地为坤,山为艮,上坤下艮是一个谦卦。
君子谦谦,德行不显。
还好,十五年后的这个夏天,我沐浴在一场空山灵雨中,醍醐灌顶。
如果说“许地山”在普通读者听来还不算太耳熟,那么另外一个名字更为耳熟,那就是“落华生”。一篇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让我一直以为,许地山和孙犁、赵树理一样,是一位极具乡土风格的作家。《落花生》实在是“太浅”了——也许这也就是它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原因。然而,在十五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合上《空山灵雨》,我觉得自己错得太离谱了。许地山既不是“荷花淀”或“山药蛋”派,《落花生》也不单单是一篇歌颂默默奉献的散文。
沈从文说,许地山的作品调和了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这个评价太惊人了,它与封底的评语一起告诉我,这本书崇高璀璨奥妙幽深,让我对手中这本装帧简洁的薄书心生疑虑。
带着这种疑虑,我花五天的时间读完了它。这是一本很复杂的散文集,正如作者在弁言中写的,它“杂沓纷纭,毫无线索”。大体上看,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一些富有哲思与禅意的小故事,后半部分则是一些道理与主张的论述与思辨;前半部分正如评价所说“空灵恬淡”,后半部分带有较重的时代色彩,便没那么“空”和“灵”了。
每篇文章都很短,但需要慢慢地体味。让我最难释怀的一片文章叫《愿》,写的是带着孩子在海边玩耍归来的作者和妻子在南普陀寺中树荫下的谈话。其中写到妻子回答希望丈夫做怎样的“荫”时说:
“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然而,作者却说:
我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我读了三遍,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当天的阅读便停在了这里,接下来的一整天时间,我都在反复品味着“尝咸味,而不见盐体”以及最后的“盐的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许地山1894年出生在台湾。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从此许地山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纵观他的一生,从1894年到1941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不安的年岁。正如魏晋时期的文人投身谈玄论道,风雨飘摇的世事也让许地山往宗教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出路。“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的那几小时”,而企图在这短暂的几小时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流荡各地耳濡目染了儒、释、道、基督教乃至妈祖崇拜等多种文化的许地山,在人生本苦、众生皆苦的悲观体验上发展出了一种“入世”的悲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世俗化的生命关怀。
于是,当我再次读到《落花生》时,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意境。深藏土中的落花生与消散了形骸的精盐是一体两面,一个侧重“有我”的入世精神,一个侧重“无我”的慈悲境界。与其说这是“默默奉献”,不如直接说是舍身的精神。但这种舍身既不英勇也不壮烈,英勇与壮烈也着了名相,许地山要的是润物无声,如寂静无人的空山中落下的一场灵雨,无人知晓却润泽有情众生。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来。
2005年,在一场文学讲座上有位老教师向莫怀戚提问: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散步》到底表达的是“尊老”还是“爱幼”呢?结果莫怀戚说,都不是,我写的是人性——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关爱衰老与弱小是人性。
佛家说,“看山是山”是第一重境界,“看山还是山”是第三重境界。这两种境界看似相近,可未经阅过千山万水又怎么能理解?从望尽天涯路到灯火阑珊处,未经历消得人憔悴不得返璞归真。
给这篇文章收尾的时候,我猛然领悟到一件事:
许地山,地为坤,山为艮,上坤下艮是一个谦卦。
君子谦谦,德行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