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笔下的表叔(《沈从文与我》)
![]() |
他人写沈从文的文章,读了很多,喜欢的不多,其中学生汪曾祺和表侄黄永玉写的较多,也较好。汪曾祺写沈从文的文章,收入过各种文集,专门出过书,还入选过教材,读过的人应该很多。黄永玉写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主要有两篇,《太阳下的风景》和《这些犹豫的碎片》,前者写于1979年,寒冰初破之时,后者写于1988年,“一个士兵回到故乡”之时(黄永玉为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今天读的这本书,《沈从文与我》,前半部分即主要由这两篇文章组成。
![]() |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黄永玉生来傲骨,是个轻易不服气别人的人,这也难怪,一个原因是家乡水土生就的一股英气,改不掉,还有一个,黄永玉确实有才华,同表叔一样年少离家,即便没有受过许多教育,却去读社会这样“一本大书”,一路摸爬滚打,凭借一支画笔,闯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直至近年,九十高龄的黄永玉依然有无穷的创作力,绘画以外,还以令人敬佩的毅力写起了自传体的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在这些年的《收货》上一期不落地连载着,还出了厚厚的好几卷,文配以画,文笔和画笔,都是质朴纯真,干净利落,情感丰沛。
![]() |
黄永玉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
然而这一生中,表叔沈从文却叫黄永玉始终感激、佩服,不论是才华,还是思想,抑或人品。故而他笔下的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关爱自己、帮助自己的表叔,还是一个人生的、艺术上的导师。在这两篇写于不同时期的文章里,黄永玉回忆起自己成长岁月里的家乡故事,回忆亲人,讲起了从沈从文一家几代人的故事,更讲起两个人相似的人生旅程中种种的交集,讲到抗战前后、解放前后、文革前后的种种。其中,一个叫人难忘的是沈从文一家兄弟姐妹五人,各有怀抱,二哥从文成了名作家,三哥从军英勇抗日,做到中将却不愿内战,回到家乡充了闲职,大哥哥很有艺术禀赋,却一生郁郁不得志,大姐嫁入书香人家,小妹(沈九娘)却遭了打击精神失常消失无踪,几十年沉浮际遇,各有不同,一个家庭仿佛一个湘西在现代史中的缩影。
![]() |
沈从文一家合影,沈从文共有兄弟姐妹五人,际遇各有不同 |
文如其人,用这四个字来形容黄永玉再适合不过,他的坦荡,他的真实,他的义气,他的深情,在他的文字里,都有体现,爱的就说爱,恨得就去骂,喜欢的就说尽好处,厌恶的绝不噤声,写表叔文字,有感情,有骨气,说了很多真话,虽然也隐去了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却依旧足以撼动人。
![]() |
表叔沈从文与表侄黄永玉 |
![]() |
表叔沈从文与表侄黄永玉 |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沈从文的文字,一篇给黄永玉木刻画集写的序言《一个传奇的本事》,追述了故乡和家族的往事;一篇沈从文在文革期间尝试将家族历史以小说笔法写出来的试笔《来的是谁?》,可惜只写了这样一个楔子,没了下文;以及他写给黄永玉的书信《这里的人只想做事》、《“要鼓励永玉多做点事”》,处处可见他对亲人的关心,以及对新时代的思考。这些文章都读过,也但经得起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