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种。
目前世界人類地理類型有三種,即高加索、尼格羅和蒙古。他們分別代表白、黑、黃膚色,狹、廣、中鼻型,波、卷、直的髮型。這三大體型特徵,是分別孕育在不同特性的地理環境之中:①西風多雨的溫帶北歐地區。那裏陽光少,氣候終年溫和多雨,偏濕冷。②熱帶高溫多雨的非洲。那裏太陽強烈,濕度大,氣溫高,終年炎熱少變。③而東亞季風區則冬冷夏熱,幹季太陽強烈,冬季強風凜冽,雨量在夏季也多,正好和北歐溫和氣候相反。介於三大中心之間的人種,具有過渡性質的體質特點;而在中心內的人種,則向本區特徵方向演變,如歐洲人向狹頭演變,非洲人向黑種演變。即頭型、鼻型、髮型都是和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徵相適應。第四紀以來,由於地表存在著這三個地理區域,因而能形成人類體型的三大種型。雖然它們是常常變化及遷移著的,即冰期的進退,引起地表氣候帶的進退和分化。但是,每當冰期進退之後,這三大地理中心還是存在,因而有足夠時間對人類進行選擇和影響,形成今天三大人種的地理類型。其中頭型指數最大的黃種人,顯然是最能適應各種氣候的種類,而且腦量較大也成爲天資聰明的基礎。黃種人移入熱帶比白種人有利,遷入寒帶、溫帶又比黑種人有利。即因黃種人體質能適應寒、溫、熱三帶,以及乾旱和濕潤的氣候環境。而在三大人種中心之間的地區,如地中海、近東、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的種族也有相近的性質,即能適應多種氣候環境。如果以北歐爲白種人形成的地理中心,中國爲黃種人形成中心,熱帶非洲爲黑種人形成中心,則可對目前世界人種分佈概況獲得一個明確的概念:除了地理中心人種之外,介入人種中心之間的種族多數具有混合性。例如,蒙古人和高加索人混種區即在芬蘭到東歐並連入土耳其、中亞的大片地區,這裏的芬人、拉伯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和土耳其人等都被視爲混合種族。
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入侵高加索區的一支,正如中亞吉爾吉斯人一支進入伏爾加河區被稱爲哥薩克人一樣。哥薩克本名哈薩克(Kazak),意思是“騎馬的人”。芬人中有深色皮膚、廣頭等蒙古人特色,語言爲阿爾泰語系。拉伯人爲有色皮膚、黑髮、廣頭、鼻孔與因紐特人相同。匈牙利人亦具有蒙古式的高額骨。
在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的地中海和西亞,也是一個人種混合地區。這個地區同時分佈著各種體質的種族。一般來說,由大西洋東岸的塞內加爾河經乍得湖至喀土穆(Khartum)藍、白兩尼羅河交界地區,到紅海岸一線以北,即爲尼格羅和地中海人(含族、閃族)的混合區。皮肢帶黑色的東部含族索馬利亞人即爲混合人種,他們混有閃族和尼格羅人血統。維多利亞湖的卡拉人(Gallas)和尼格羅混合種稱爲馬薩人(Masai)。埃及蘇丹的夫拉人(Fulah)亦混有尼格羅血統。摩洛哥和塞內加爾的摩爾人(Moors)是含族和黑人混血種(柏柏人一支)。此外,在葡萄牙西南部也混入黑人血統。
西亞是介乎黃、黑、白三大種族之間的地區,因此,這裏人種更爲複雜。這裏歷史上人種的交互移動已有頻繁的歷史,如黃種人流入,直到13世紀蒙古人在這裏建立了王朝。而尼格羅人特徵仍可在伊朗西南蘇沙(Susa)的地方找出。亞布拉族(頭指數78)短身,捲髮也屬於尼格羅血統的人。今天這裏民族特別多,是有它人種學上的基礎的。
除上述“三大人種中心”外,還有澳大利亞、印度和南、北美洲人種情況。
印度和澳大利亞人種的分佈不過是上述人種“三大中心”的延伸。例如,高加索人和阿利安人移入印度,以及蒙古人的南進,而出現混雜種族等。以印度的情況而言,儘管高加索山、興都庫什山、喜馬拉雅山等山脈,成爲交通的障礙,但高加索人通過這一東西走向的山地帶,仍可進入印度。因此,高加索人不斷入侵,而使印度半島成爲高加索種族的世界。但在印度種族的變遷中,先來的高加索種被迫退卻到南半部德幹高原,而後來的阿利安人佔據了印度河及恒河平原。先來的高加索種被稱爲達羅維荼人,是長頭、中鼻、波發的中高人種,和地中海人相似。至於蒙古人的向南侵人,儘管有山脈阻擋,但並不全部被阻止,在歷史時代仍有多次南進事實。如我國古書記述了突厥人月氏滅大夏,占喀布爾(20年),占印度西北部,白匈奴侵入印度北部平原的歷史。白匈奴是突厥和通古斯雜種,455年入侵,528年退出,565年又被突厥入侵。故現在的孟加拉人即爲達羅維荼和突厥的混雜種族。
澳大利亞人既有捲髮也有波狀發,中等身材,頭指數72,闊鼻,顯示出和達羅維荼人相近似的體型,並有某些巴布亞人特徵,即澳大利亞人是黑人和高加索早期種族的混合人種。
南、北美洲的人種分佈則可以說大部分爲黃種蒙古人的分支,因爲在人種上和亞洲東部蒙古人相近,而且從遷移路線看也是以由亞洲北部移入爲主。在墨西哥和南美(秘魯)發現的中國和日本人文化殘迹,也是蒙古族人。因爲沿著日本暖流來到加利福尼亞灣和中美洲並非難事。而由歐洲橫渡浪濤兇險的大西洋,在風帆船時代可能性較低,這是因爲墨西哥暖流是由美洲流向西歐的,船隻逆流橫渡很困難,只有少數船才能逆風(逆西風風向)、逆水(逆墨西哥暖流方向)僥倖到達美洲。因此,把美洲看作是蒙古人的擴展地區是較合適的。當然,詳細分析南美、北美在頭指數等體質上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其中蒙古人中亦每有早期人種的遺迹,如巴西高原的波托苟陀族(Botocuda)是短身,長頭(頭指數76),和澳大利亞人或蝦夷人相似。
至於大洋洲島嶼人種則較複雜,他們是由不同的人種集團組成,如高加索、尼格羅和蒙古人的體型特徵都具備。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是廣闊的海洋和衆多的島嶼,使得各種能航海的種族都能遷入本區,各自佔據一些島嶼,因此使本區成爲各大人種的混雜分佈區。例如波利尼西亞人中,有黑皮色的長頭、狹鼻、中身的摩裏人(Maori),和高加索人相似。薩毛亞人(Samoan)則爲廣頭、廣鼻、淺膚色人種,他們和蒙古人相似。波利尼西亞中的波發、狹鼻、長頭人種,曾使歐洲18世紀的航海家迷惑起來,當他們初見夏威夷人及其他島民和他們體型一致時,奇異地以爲他們是航海海員,爲流落荒島上的歐洲人。
總之,從人類地理學看來,世界人種分佈可以用三個地理分佈中心加以說明。見表4.1。
表4.1世界人種的地理類型表
(曾昭漩編,1998)
類型
人種
頭指數
身長
鼻指數
膚色
髮型
其他
蒙古種黃人
北方蒙古人
80~85
1.68米
70~85
淡黃
直狀
蒙古眼
南方蒙古人
80~84
1.77
70~85
黃橙
直狀
海洋蒙古人
78~85
1.5~1.65
85以上
橙黃
直狀
馬來眼
印第安人
79
1.7~1.8
70~85
橙
直狀
高加索種白人
挪狄人
72~75
1.73
70
紅白
波狀
碧睛
阿爾卑斯人
85~87
1.63
70~85
淺橙
波狀
橙睛
地中海人
79
1.62
70~8
橙
波狀
橙黑睛
亞洲高加索人
73~84
1.63
63~83
橙
波狀
印、伊、達羅維
大洋洲人
82.6
1.72
85±
橙黑
波狀
荼人波利尼
澳大利亞人
73
1.67
85±
橙
卷狀
西亞人
尼格羅種黑人
蘇丹黑人
71.2
1.78
85
黑色
卷狀
班都黑人
70~75
1.6~1.73
85
黑色
卷狀
小黑人
雨林黑人
76~82
1.4
97~106
黑褐
卷狀
(尼格裏羅)
巴布亞人
70.4
1.6~1.7
73~85
黑色
卷狀
人種遷移的地理影響
目前世界上各地人種分佈複雜,任何一塊大陸、半大陸都有複雜的人種。例如印度半島上,由前Dravida到高加索人均有分佈,大洋洲更有白人、黃人和黑人的分佈。極不相關地區又有相似的人種,如夏威夷人與新西蘭相似,印度叢林人與澳洲土人相似。南美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相似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歷史上人種不斷遷移過程的最後産物,正如今天美國成了白人和黑人分佈地區那樣,墨西哥、南美成爲地中海人和印第安人分佈區那樣。不過後者是資本主義興起後才逐漸形成,而原先的各大陸人種分佈不過反映本大陸人類遷移過程的歷史,如歷史上黃種人的西進歐洲,馬來人向海洋移動都是例子。
慢慢学习。
谢谢李兄,谢谢黎黎,昨天今天昏睡,现在才起床......
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入侵高加索區的一支,正如中亞吉爾吉斯人一支進入伏爾加河區被稱爲哥薩克人一樣。哥薩克本名哈薩克(Kazak),意思是“騎馬的人”。芬人中有深色皮膚、廣頭等蒙古人特色,語言爲阿爾泰語系。拉伯人爲有色皮膚、黑髮、廣頭、鼻孔與因紐特人相同。匈牙利人亦具有蒙古式的高額骨。
在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的地中海和西亞,也是一個人種混合地區。這個地區同時分佈著各種體質的種族。一般來說,由大西洋東岸的塞內加爾河經乍得湖至喀土穆(Khartum)藍、白兩尼羅河交界地區,到紅海岸一線以北,即爲尼格羅和地中海人(含族、閃族)的混合區。皮肢帶黑色的東部含族索馬利亞人即爲混合人種,他們混有閃族和尼格羅人血統。維多利亞湖的卡拉人(Gallas)和尼格羅混合種稱爲馬薩人(Masai)。埃及蘇丹的夫拉人(Fulah)亦混有尼格羅血統。摩洛哥和塞內加爾的摩爾人(Moors)是含族和黑人混血種(柏柏人一支)。此外,在葡萄牙西南部也混入黑人血統。
西亞是介乎黃、黑、白三大種族之間的地區,因此,這裏人種更爲複雜。這裏歷史上人種的交互移動已有頻繁的歷史,如黃種人流入,直到13世紀蒙古人在這裏建立了王朝。而尼格羅人特徵仍可在伊朗西南蘇沙(Susa)的地方找出。亞布拉族(頭指數78)短身,捲髮也屬於尼格羅血統的人。今天這裏民族特別多,是有它人種學上的基礎的。
除上述“三大人種中心”外,還有澳大利亞、印度和南、北美洲人種情況。
印度和澳大利亞人種的分佈不過是上述人種“三大中心”的延伸。例如,高加索人和阿利安人移入印度,以及蒙古人的南進,而出現混雜種族等。以印度的情況而言,儘管高加索山、興都庫什山、喜馬拉雅山等山脈,成爲交通的障礙,但高加索人通過這一東西走向的山地帶,仍可進入印度。因此,高加索人不斷入侵,而使印度半島成爲高加索種族的世界。但在印度種族的變遷中,先來的高加索種被迫退卻到南半部德幹高原,而後來的阿利安人佔據了印度河及恒河平原。先來的高加索種被稱爲達羅維荼人,是長頭、中鼻、波發的中高人種,和地中海人相似。至於蒙古人的向南侵人,儘管有山脈阻擋,但並不全部被阻止,在歷史時代仍有多次南進事實。如我國古書記述了突厥人月氏滅大夏,占喀布爾(20年),占印度西北部,白匈奴侵入印度北部平原的歷史。白匈奴是突厥和通古斯雜種,455年入侵,528年退出,565年又被突厥入侵。故現在的孟加拉人即爲達羅維荼和突厥的混雜種族。
澳大利亞人既有捲髮也有波狀發,中等身材,頭指數72,闊鼻,顯示出和達羅維荼人相近似的體型,並有某些巴布亞人特徵,即澳大利亞人是黑人和高加索早期種族的混合人種。
南、北美洲的人種分佈則可以說大部分爲黃種蒙古人的分支,因爲在人種上和亞洲東部蒙古人相近,而且從遷移路線看也是以由亞洲北部移入爲主。在墨西哥和南美(秘魯)發現的中國和日本人文化殘迹,也是蒙古族人。因爲沿著日本暖流來到加利福尼亞灣和中美洲並非難事。而由歐洲橫渡浪濤兇險的大西洋,在風帆船時代可能性較低,這是因爲墨西哥暖流是由美洲流向西歐的,船隻逆流橫渡很困難,只有少數船才能逆風(逆西風風向)、逆水(逆墨西哥暖流方向)僥倖到達美洲。因此,把美洲看作是蒙古人的擴展地區是較合適的。當然,詳細分析南美、北美在頭指數等體質上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其中蒙古人中亦每有早期人種的遺迹,如巴西高原的波托苟陀族(Botocuda)是短身,長頭(頭指數76),和澳大利亞人或蝦夷人相似。
至於大洋洲島嶼人種則較複雜,他們是由不同的人種集團組成,如高加索、尼格羅和蒙古人的體型特徵都具備。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是廣闊的海洋和衆多的島嶼,使得各種能航海的種族都能遷入本區,各自佔據一些島嶼,因此使本區成爲各大人種的混雜分佈區。例如波利尼西亞人中,有黑皮色的長頭、狹鼻、中身的摩裏人(Maori),和高加索人相似。薩毛亞人(Samoan)則爲廣頭、廣鼻、淺膚色人種,他們和蒙古人相似。波利尼西亞中的波發、狹鼻、長頭人種,曾使歐洲18世紀的航海家迷惑起來,當他們初見夏威夷人及其他島民和他們體型一致時,奇異地以爲他們是航海海員,爲流落荒島上的歐洲人。
總之,從人類地理學看來,世界人種分佈可以用三個地理分佈中心加以說明。見表4.1。
表4.1世界人種的地理類型表
(曾昭漩編,1998)
類型
人種
頭指數
身長
鼻指數
膚色
髮型
其他
蒙古種黃人
北方蒙古人
80~85
1.68米
70~85
淡黃
直狀
蒙古眼
南方蒙古人
80~84
1.77
70~85
黃橙
直狀
海洋蒙古人
78~85
1.5~1.65
85以上
橙黃
直狀
馬來眼
印第安人
79
1.7~1.8
70~85
橙
直狀
高加索種白人
挪狄人
72~75
1.73
70
紅白
波狀
碧睛
阿爾卑斯人
85~87
1.63
70~85
淺橙
波狀
橙睛
地中海人
79
1.62
70~8
橙
波狀
橙黑睛
亞洲高加索人
73~84
1.63
63~83
橙
波狀
印、伊、達羅維
大洋洲人
82.6
1.72
85±
橙黑
波狀
荼人波利尼
澳大利亞人
73
1.67
85±
橙
卷狀
西亞人
尼格羅種黑人
蘇丹黑人
71.2
1.78
85
黑色
卷狀
班都黑人
70~75
1.6~1.73
85
黑色
卷狀
小黑人
雨林黑人
76~82
1.4
97~106
黑褐
卷狀
(尼格裏羅)
巴布亞人
70.4
1.6~1.7
73~85
黑色
卷狀
人種遷移的地理影響
目前世界上各地人種分佈複雜,任何一塊大陸、半大陸都有複雜的人種。例如印度半島上,由前Dravida到高加索人均有分佈,大洋洲更有白人、黃人和黑人的分佈。極不相關地區又有相似的人種,如夏威夷人與新西蘭相似,印度叢林人與澳洲土人相似。南美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相似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歷史上人種不斷遷移過程的最後産物,正如今天美國成了白人和黑人分佈地區那樣,墨西哥、南美成爲地中海人和印第安人分佈區那樣。不過後者是資本主義興起後才逐漸形成,而原先的各大陸人種分佈不過反映本大陸人類遷移過程的歷史,如歷史上黃種人的西進歐洲,馬來人向海洋移動都是例子。
慢慢学习。
谢谢李兄,谢谢黎黎,昨天今天昏睡,现在才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