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一曲时代女性壮烈的悲歌

.红是世界的,尘是自己的。 片方对这部影片简介大抵是: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萧红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时代人物,逃婚离家,对旧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进行顽强的反抗和斗争,时代造就了这么一个革命斗士,可悲的是,也是时代毁掉了这个传奇的女人。她先后投奔了自己的情人、未婚夫以及后来的萧军和端木,也没有逃脱被抛弃嫌弃的命运。在这里我很疑惑,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的不幸和悲惨?在那个人人自危,封建教条糜烂的时代,旧的教条容不下这个喝酒抽烟,情感泛滥,行为大胆执拗倔强的新青年,这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行为让她获得了快感。从某种角度来说,根植内心的这些东西是武器,重生亦或毁灭。 爱情是她致命点,看重爱情,却也不忠。在萧军的那一段恋情中,是她最快乐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感情。她沉溺于温情的坟墓忍受不了对方的思想的出轨,两人的情感由此有了不可修复的裂缝。自始至终,萧军对她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成分,也就是看重她的才华和写作天赋,她全身心的投入,换来的是撕裂的伤痛。她对萧军说“我们永远地分开吧”,萧军顿了一下说“嗯”,看得我眼角湿润。前半部分她投奔男人为生计,这是我以为耻的地方,后面的部分看得出她感情的认真。但我任然认为她对感情是不忠诚的,有怜悯的地方但也令人恨。尽管她一直在作斗争,然而没有她的这些男人们的支撑,她也不会活很久。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为什么还要是要靠男人存活?千年以来,女性一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这一点上萧红坚强而又十分柔弱,她必须有所依靠,她只想安定写作,在烽火弥漫,战乱不断妻离子散的年代,这种心愿毕竟太奢侈昂贵。

饥饿、贫穷、背叛榨干了她对生之希望。在经历命运的波澜后,她是如此的渴望生活的安定和幸福。在日本的那段时间,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在那里她生活安稳,温饱足以,身心自由,在相当闲适和恬静的光景积极创作。可能也是在那时她决定要自由生活,不管战乱。有一个片段记忆犹新,她请人吃冰棍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给了店家,不让找零,她说反正以后也用不着了。当时人人都在逃难急需金钱,她这一疯狂的举动让人不觉悲凉,事实上她是消极和悲观的,她知道自己气数不多了,不如最后做点大快人心的事。命运的齿轮转动,她选择淡然的死去,自然而然的抗争。在重重炮火声中,几次逃离,病情加重,最后香港被占领,她同眠于历史,与她的敌人也算是同归于尽了,这一刻被定格。 在那个暗黑的时代下,她是鲜红的血液和新生命,尽管笔耕不辍的战斗,但在未被壮大之前,她被扼杀了,一曲时代的悲歌。萧红个人的故事远比她的作品更加精彩,我很好奇很着迷。算是一个遗世独立传奇的女性。在大面积报道战事的文风盛行时,她在写《呼兰河传》,回忆儿时的美好和单纯,这是她的遗作,也是她内心珍藏的最后一片净土,推荐可以看一看。 这部揽获众多大奖的影片自然没有太多的挑剔之处,故事用讲述的方式娓娓道来,演员演技熟练,还原故事真实性,感情自然流露,不累赘。个人觉人物感情可以更丰富一些,引起强烈的时代悲鸣。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经历甚少,看书也不多,可能观点表达不明确,君姑且观之。 简书ID:何以茉
微信公众平台:岁悦小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