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转的回忆
读呼兰河转感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萧红在香港写完了《呼兰河传》,呼兰河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让人们吃进了苦头的东二道街大泥坑子,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日子,还有四月十八得娘娘庙大会,无一不是对时代最完美的诠释,呼兰河的人们是腐朽的,正是因为这份腐朽,害死了小团圆媳妇,也深深的伤害了充满悲剧色彩的有二伯和顽强的冯歪嘴子。好在在这样一个迷信愚昧冷漠和麻木的生活环境下,小萧红还有祖父的陪伴,我对文中祖父的形象印象很是深刻,他不多言语,爱笑,不与家中其他人一样,很疼爱萧红,甚至还充斥着一些现代色彩,面对小团圆媳妇的反抗和挣扎,唯独祖父什么也没有评价,只默默惋惜,而后对待贫困且又饱受凌辱的冯歪嘴子也是照顾有加,可以感受到无论这样的性格特色是因为记忆的筛选而产生还是真实存在都强烈的表现了至少在萧红眼里,祖父的形象是光辉的,不与世俗相争的,慈祥的且细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色,让整篇文章在这一部分尤其的自然洒脱,毫不矫揉造作,也最让我印象深刻,或喜或悲,感觉早已融入其中。 面对严峻的时代形势,各路作家都在讴歌自由反对战乱,唯有萧红却独异与人,用散文的形式写下了跨越时代的《呼兰河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是不会被时代的洪流冲散的,因为“她是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经历了萧军带给她的感情挫折,又身处战乱时代,萧红却能平心静气的挥笔写下这样温婉而又透露着童趣的《呼兰河传》实属最让我敬佩的地方。 1940年12月12日,呼兰河传在香港完稿,1942年,萧红于香港病逝。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