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
1、冥想对于自控的锻炼,关注呼吸的控制。(健身更好,故意的调整,锻炼的坚持)
2、人只有了解自己的欲望,才能学会控制。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3、许多人平时的决定是不经过思考的,下意识行为。要认清什么是需要克制的内在冲动。面对诱惑的时候关注一下内心。
4、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人们缺乏恐惧和警惕。知识对于自控的力量。
5、良好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情绪健康,都是提高意志力的生理基础。
6、睡眠时间,6小时
7、工作繁忙疲惫→在早上对自己的事业进行规划。(意志力有限,优先做自己想做的事)
8、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对血糖的调控,健身餐。瘦肉蛋白,坚果豆类,粗纤维,麦片,水果蔬菜。
9、增强自控力,在最疲惫的时候支撑柱自己。做出坏决定往往是因为琐事而消耗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疲惫。通过小事(细节)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控制饮食,每天锻炼等),在觉得不行的时候,想想当初的目标,“我想要”达成什么。
10、道德许可效应:标榜道德的人,由于内心放松了警惕,自我感觉良好,更容易做出表里不一的决定。(那些不去记做多少善事的人表现更好)
11、避免道德陷阱:通过道德来约束的自控力往往无效,人的本能会挣脱别人的束缚。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自私的基因)
12、进步的关注,会导致自我满足而放松自控力。需要讲进步化作继续努力的动力,而非暂时的放纵。记住自己为何拒绝诱惑的理由。
13、关注放下,不要向明天赊帐。对下次能够做的更好的确定,会对这次的决定放松要求。
不要做出理想状态下的假设,根据实际情况做预测。不要有过于乐观主义倾向。
14、减少行为的变化性。学会思考“是否每天XX时候都希望这么做”
15、不要将自控看成是一种自我惩罚,这会对放纵产生奖励感。将改变的自己作为核心,自控作为进步的动力。忘掉美德,关注目标和价值观
16、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做快乐的保证。奖励的承诺会让我们不停追求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多巴胺释放)。奖励承诺和真正的快乐是分开的。(当觉得这么做很爽的时候,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觉得快乐,真正快乐的目标是什么。低等的肉体快乐(bad),高等的创造性快乐(good))
没有欲望的人生没有生活。欲望给人从事物中获得快乐的动力。不够活跃的奖励系统是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
学会区分让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17、压力会勾起人的欲望,引发大脑的奖励机制。
有效缓压:锻炼,祈祷,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瑜珈,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无效缓压: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2小时以上电视电影
18、恐惧管理
恐惧会增加人的购买欲。往往带来的是“拖延”→正视自己嗯恐惧,理解动机。
如非必要,远离产生恐惧的新闻(环境的重要性)
19、“那又如何”循环
第一次打破坚持→罪恶感→意志力下降→下一次的打破
“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自我同情”(自我谅解),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在压力和挫折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拥抱失败和挫折!
20、十分钟法则
面对诱惑,坚持十分钟,再决定做不做。在视觉上远离诱惑,期间抵制诱惑。
21、增加对未来自我的真实感,为未来和长期利益做准备。(想象未来的自己的感受)
22、不要太拮据。
花钱花在刀刃上。适当的快乐和放松是必要的。
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该庆祝的时候庆祝,请客)
23、社交传染
朋友圈的行为会对自我产生影响
增强免疫力:为避免重蹈别人意志力失效的覆辙,每天开始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目标。
将目标公布给自己在乎的人,接受监督,接受鼓励。
24、“我不要”应用在思想和情感世界会失效(越不想去想一件事,越会去想)
接受面对恐惧和焦虑,培养自信
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转移注意力。接受想发,但不要相信(好吧,这样的想法又来了,不过这就是思维运作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什么)
情绪需要有释放不要压抑
把“我不要”转变为“我想要”,对自控更有效果(不去想不吃什么来减肥,而是想做些什么能够更健康,收效更好),事实上是一种目标的具体化(不要做什么模糊,要做什么具体)
2、人只有了解自己的欲望,才能学会控制。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3、许多人平时的决定是不经过思考的,下意识行为。要认清什么是需要克制的内在冲动。面对诱惑的时候关注一下内心。
4、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人们缺乏恐惧和警惕。知识对于自控的力量。
5、良好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情绪健康,都是提高意志力的生理基础。
6、睡眠时间,6小时
7、工作繁忙疲惫→在早上对自己的事业进行规划。(意志力有限,优先做自己想做的事)
8、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对血糖的调控,健身餐。瘦肉蛋白,坚果豆类,粗纤维,麦片,水果蔬菜。
9、增强自控力,在最疲惫的时候支撑柱自己。做出坏决定往往是因为琐事而消耗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疲惫。通过小事(细节)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控制饮食,每天锻炼等),在觉得不行的时候,想想当初的目标,“我想要”达成什么。
10、道德许可效应:标榜道德的人,由于内心放松了警惕,自我感觉良好,更容易做出表里不一的决定。(那些不去记做多少善事的人表现更好)
11、避免道德陷阱:通过道德来约束的自控力往往无效,人的本能会挣脱别人的束缚。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自私的基因)
12、进步的关注,会导致自我满足而放松自控力。需要讲进步化作继续努力的动力,而非暂时的放纵。记住自己为何拒绝诱惑的理由。
13、关注放下,不要向明天赊帐。对下次能够做的更好的确定,会对这次的决定放松要求。
不要做出理想状态下的假设,根据实际情况做预测。不要有过于乐观主义倾向。
14、减少行为的变化性。学会思考“是否每天XX时候都希望这么做”
15、不要将自控看成是一种自我惩罚,这会对放纵产生奖励感。将改变的自己作为核心,自控作为进步的动力。忘掉美德,关注目标和价值观
16、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做快乐的保证。奖励的承诺会让我们不停追求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多巴胺释放)。奖励承诺和真正的快乐是分开的。(当觉得这么做很爽的时候,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觉得快乐,真正快乐的目标是什么。低等的肉体快乐(bad),高等的创造性快乐(good))
没有欲望的人生没有生活。欲望给人从事物中获得快乐的动力。不够活跃的奖励系统是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
学会区分让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17、压力会勾起人的欲望,引发大脑的奖励机制。
有效缓压:锻炼,祈祷,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瑜珈,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无效缓压: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2小时以上电视电影
18、恐惧管理
恐惧会增加人的购买欲。往往带来的是“拖延”→正视自己嗯恐惧,理解动机。
如非必要,远离产生恐惧的新闻(环境的重要性)
19、“那又如何”循环
第一次打破坚持→罪恶感→意志力下降→下一次的打破
“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自我同情”(自我谅解),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在压力和挫折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拥抱失败和挫折!
20、十分钟法则
面对诱惑,坚持十分钟,再决定做不做。在视觉上远离诱惑,期间抵制诱惑。
21、增加对未来自我的真实感,为未来和长期利益做准备。(想象未来的自己的感受)
22、不要太拮据。
花钱花在刀刃上。适当的快乐和放松是必要的。
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该庆祝的时候庆祝,请客)
23、社交传染
朋友圈的行为会对自我产生影响
增强免疫力:为避免重蹈别人意志力失效的覆辙,每天开始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目标。
将目标公布给自己在乎的人,接受监督,接受鼓励。
24、“我不要”应用在思想和情感世界会失效(越不想去想一件事,越会去想)
接受面对恐惧和焦虑,培养自信
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转移注意力。接受想发,但不要相信(好吧,这样的想法又来了,不过这就是思维运作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什么)
情绪需要有释放不要压抑
把“我不要”转变为“我想要”,对自控更有效果(不去想不吃什么来减肥,而是想做些什么能够更健康,收效更好),事实上是一种目标的具体化(不要做什么模糊,要做什么具体)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