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和他给女儿的信
杨叔在他消失后的第三个月联系了,给了我厚厚的一份手稿,希望我以我的名义整理出来,给更多的人看见,说算是给世间的一点贡献。杨叔是自由的,自由的去了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他不让我告诉别人我们见过,即使他最好的朋友,我的父亲。
我想用我最大的能力去联系出版商,不知是否可以把这份文字公诸于众。我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把他的话和他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挑战,而让我具备挑战这份工作的能力恰恰源于杨叔在我成长中的影响。经营一家小书店的我,终于有机会整日泡在书的世界里,而这家书店也是杨叔的,也是杨叔最爱的避风港。
打开杨叔的手稿,原来是一份长长的信,是给他的女儿杨尚蓉的,或者说并不一定特指我这个尚蓉妹妹。
“亲爱的孩子,
如果你问我,我为什么选择留在一个想要逃离的城市,我虚伪的告诉你,是因为你。
我想离开,却又不敢离开,我寄予了太多对你未来的想象。没错,我是一个没用的父亲,就是那个自己飞不高也飞不远,却希望你能展翅高飞的笨鸟。也许,当你看见这份信,你会恨我把你带到这个世上,这是一个残酷而又不得改变的事实,我无法给与你更多,留下一些或许对你有帮助的话吧。即使在你长大成人之后也未曾见到,我想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以一种合适的方式送到你的手中。”
很不幸,我成为信中的“合适方式”的执行者,也让我坚信,这份信是给杨叔的孩子的,即便不是尚蓉或者是其他可能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信中琐碎的信息,我尽量完整的表达出来,但我不敢保证这个尚蓉妹妹能够接纳这份不确定收信人的信,毕竟这是一个她并不十分赞赏的父亲。而寄信人却不信的言中,直至她成年以后,她也未曾读到。
信如此之重,我想应该以第一读者的荣誉身份给出最懂笔者的诠释。
然而,杨叔留下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个直插人性的片段,其中任何一段拿出来,似乎都可以看出一个看尽世事的人的失望与无奈。但我知道,杨叔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为了个孩子一个更为豁朗的世界。信如此写道:
“亲爱的孩子,我之所以写这些东西,其实出于两个目的:
第一,这里饱含这太多的丑恶和伪善,我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呈现出来,让我自己警惕,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你身上养成这样的陋习,更好教育你的同时也时刻束缚我自己,谨言慎行;所以,你不会太早看到这份信。
第二,我希望这些文字在今后可以帮助你解开心中的一些困惑,告诉你去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世界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在你成年之后,如若需要可以翻来看看,也许你并不需要。
然而,你的成长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也许我对你的影响极小,甚至在繁杂声中,你会忘记我作为父亲角色的苛刻。在你成长中,有人会说健康就好,我只要你健健康康的成长;有人会说快乐就好,孩子应该快乐的成长;有人会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就是投资。
我相信你的成长可以健康可以快乐,也可以奋勇向前努力奔跑。但我希望你少一些烦恼,只是少一些而已,烦恼就是生活的组成,我奢望你的或者我的生活没有烦恼,作为父亲,只求能让你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善良的通透。”
杨叔为了尚蓉的成长准备的了许多,但我实在看不出尚蓉从杨叔身上继承了什么,正如他自己所说,也许他的教育被外界的声音所淹没。
小时候,尚蓉妹妹放学会和我一起到我家来,母亲收完店里的活就回来给我们做饭,杨叔会在我们吃过饭后,把尚蓉领回去。如果在我的哀求下,母亲会允许我和杨叔一起去他们家玩。父亲曾以为我不喜欢尚蓉在我家里做客,而训斥过我,后来知道我只是更想去参观杨叔的书房,此后我便成了杨叔的常客。杨叔所述的东西,没有在尚蓉身上起到太大的作用,却成我成长的法则。小时候,杨叔经常逗我,说我是他的儿子,临时送给老李家养的;外出上学以后,杨叔经常路过学校,打扮的特精神,非要我告诉同学,他是我三哥,此后大家都管他叫三哥。尚蓉也会找我玩,我就说这是我三妹,尚蓉不解,我笑笑,笑她也许并不懂我,也不懂她的父亲。
“孩子,我知道你并不了了解我,就好像你将来会认为我不了解你一样。
我想向你介绍一下我自己,十二六那年,我来到了这个城市,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在你的生命里会无数次的出现这个地名,你也将永远不会忘记你是陵城人,就像你的母亲一样。
你生于斯长于斯,身边人会告诉你,你就是陵城人,就像你母亲一样。
我生于滁城,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我记得我祖籍在苏北连云港,小时候我的母亲会告诉我,你的老家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我曾深以为自豪。而我的母亲,你的祖母却从未去过那个她儿子“祖籍”的地方。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记住我的祖籍,因为你的母亲并不能够清楚的说出你外祖父的祖籍,所以,孩子,我不敢确信我是否有足够大的声音让你听见,让你记住,或许就像你母亲一样。
北宋文学有三苏,父亲老苏苏洵、长子大苏苏轼、次子小苏苏辙,此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这个小苏先生晚年整理了一本集子,称为《栾城集》,更多的资料只告诉我们三苏,四川眉州人,但苏家先祖苏味道却是河北栾城人。苏辙为了纪念先祖,为自己的集子取名《栾城集》。我不知道,长大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喜爱读书,但我会尽量让你感受读书的乐趣。”
杨叔常常会念到自己的身在他乡,但他不会在自己家中表露,他怕他的情感会成为家庭中最不协调的声音,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杨叔会找老李去说,老李就是我的父亲,杨叔会让我这么喊父亲。
他也会在我小时候告诉我,我的祖籍在亳州,和曹操华佗都是老乡,然而我并不认识他们是谁,只觉得这些老乡的名字并不好听。后来上学读书了,填些各种表格,竟也会把籍贯写成临泉,老师会问我,你不是陵城人?我会一本正经的说,我和曹操是老乡。后来杨叔慢慢的告诉我籍贯和祖籍的区别,填表格时以出生地为籍贯来填写,我瞪大的双眼,不解而又迫切的吸取着杨叔带来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十岁生日那年,杨叔送给尚蓉和我每人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他说这本书也许现在我们并不读懂,但我们需要了解别人的人生,尤其是伟大的人物,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我如获至宝,并要求杨叔用他的私章在书上留个记号,杨叔见我对图章感兴趣,又偷偷的送给我一块刻了我名字的章料,简直让我兴奋不已。直至今日,这一书一章,我都一直带在身边。
杨叔在信中提及了他的家族,我没听过,我相信尚蓉也不知道。这段文字也许只是为了尚蓉对自己的祖父、曾祖有些了解,最后可能是为了说明他开始读书的缘由吧。
“我十七岁外出求学,你的祖父、祖母在家中以微薄的收入供养我去读书,我难以描述当时的艰难。我想在你成长中,我并没用太多的机会向你介绍我的家庭,你的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的事情。我把这些记录成文字,或许等你长大后,想了解的时候可以看到。
我的祖父和祖母从苏北迁徙至皖东,祖父好读书,以解放后,应试的方式考入城中中国农业银行。祖母家经营盐商,解放后便被打到,祖母上过私塾上过高小,能识文断字,家道中落后与祖父一起到了皖东安家。小时候,祖母时常会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家的字号叫“同济和”,在连云港贩卖海盐,金条、元宝、袁大头、铜钱都是堆在那里玩的。祖母的母亲和祖父一起迁到皖东,祖母的舅舅们跟随国军去了台湾。小时候,我积攒了许多台湾的信封和邮票,后来竟不知去向。
我的父亲出生之时,天下大灾大旱。再后来,在他上中学的时候,祖父和伯父被迫去了农村,父亲和二伯父被姑妈带去无为读书,父亲不忍离留祖母一人在家里,竟独自一人用各种方式返回县城。一路上,他扒过火车、跟过农机、摘了民兵指挥部的果子,后来被抓后送去了收容所,经过一番逃脱,终于返回家乡。果然,祖母独自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革委会断了祖母家的电,没收了家中的东西,祖母只能以缝补为生。父亲见祖母在家如此,便在说什么也不肯离去了。
突然一日,父亲不堪被如此欺负,找到一根绝缘棒,竟打断了整个大院的电网,民兵指挥部的人带着枪,对着父亲的胸膛。他并没有因此害怕,他大吼着:“有本事,你们就朝这开枪,但你不能欺负我妈!”后来祖母劝下了父亲,说父亲的精神有问题,是精神病,哀求革委会,最后革委会开了一份证明父亲有精神病的证明,才免去了父亲的罪责。
可是没有想到,就是那份证明也害了父亲,没有能够在祖父过早的去世之后,顶替进入银行工作。祖父的去世,让家里的处境变的艰难,原本从农村回城的祖父,应该会带着一家人过上较为不错的生活。然后命运的恶魔并没有放过我们这个家庭。
祖父在确诊为胃癌之后便四处求医。最初的时候,胃病并没有太严重,但是家里人并不愿意相信祖父会有癌症,于是去了天津和北京,医生都未查出胃癌,祖母的妹妹当时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妇科医生,以她介绍的大夫应该不会错。而正是这种相信的权威的心里,祖父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在我出生的六年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此种种,我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城里孩子的优越待遇,反而在他们的对比之下,深感生活不易,而沉默寡言;我也同样没能感受到农村孩子在童年时候的欢快和农耕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曾血气方刚,也曾想像英雄般的去生活,去改造世界,然而结果我只能慢慢的退让,寻找一块自己的净土,哪怕是一丝丝的慰藉。于是,我开始读书,各色的书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学校的图书馆成为我学生时代最大的伴侣,工作以后读书更成为疗伤的最好一剂良药。读书也成为我唯一被保留的、不可被剥夺的爱好”
杨叔少有嗜好,偶尔会来找老李喝点酒,但并不喝多,也不抽烟,老李会不自觉的给杨叔递烟,他也会吸上一两根,然后责备老李害他回家没法交代。老李和我说过,杨叔当年喝酒很是爽快,逢酒必喝、喝酒必醉。老李、杨叔还有于叔,他们三个是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喝酒。杨叔会在后面加一句,一起流落他乡,远离故里。
但在我的记忆里,杨叔并没有太多喝酒的画面,而是看书或者带尚蓉看书。尚蓉并不太喜欢做个书呆子,也不认为书本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会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自从我们上了初中以后,她便不在听杨叔的安排,看那些她认为无用的书。
我想用我最大的能力去联系出版商,不知是否可以把这份文字公诸于众。我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把他的话和他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挑战,而让我具备挑战这份工作的能力恰恰源于杨叔在我成长中的影响。经营一家小书店的我,终于有机会整日泡在书的世界里,而这家书店也是杨叔的,也是杨叔最爱的避风港。
打开杨叔的手稿,原来是一份长长的信,是给他的女儿杨尚蓉的,或者说并不一定特指我这个尚蓉妹妹。
“亲爱的孩子,
如果你问我,我为什么选择留在一个想要逃离的城市,我虚伪的告诉你,是因为你。
我想离开,却又不敢离开,我寄予了太多对你未来的想象。没错,我是一个没用的父亲,就是那个自己飞不高也飞不远,却希望你能展翅高飞的笨鸟。也许,当你看见这份信,你会恨我把你带到这个世上,这是一个残酷而又不得改变的事实,我无法给与你更多,留下一些或许对你有帮助的话吧。即使在你长大成人之后也未曾见到,我想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以一种合适的方式送到你的手中。”
很不幸,我成为信中的“合适方式”的执行者,也让我坚信,这份信是给杨叔的孩子的,即便不是尚蓉或者是其他可能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信中琐碎的信息,我尽量完整的表达出来,但我不敢保证这个尚蓉妹妹能够接纳这份不确定收信人的信,毕竟这是一个她并不十分赞赏的父亲。而寄信人却不信的言中,直至她成年以后,她也未曾读到。
信如此之重,我想应该以第一读者的荣誉身份给出最懂笔者的诠释。
然而,杨叔留下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个直插人性的片段,其中任何一段拿出来,似乎都可以看出一个看尽世事的人的失望与无奈。但我知道,杨叔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为了个孩子一个更为豁朗的世界。信如此写道:
“亲爱的孩子,我之所以写这些东西,其实出于两个目的:
第一,这里饱含这太多的丑恶和伪善,我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呈现出来,让我自己警惕,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你身上养成这样的陋习,更好教育你的同时也时刻束缚我自己,谨言慎行;所以,你不会太早看到这份信。
第二,我希望这些文字在今后可以帮助你解开心中的一些困惑,告诉你去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世界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在你成年之后,如若需要可以翻来看看,也许你并不需要。
然而,你的成长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也许我对你的影响极小,甚至在繁杂声中,你会忘记我作为父亲角色的苛刻。在你成长中,有人会说健康就好,我只要你健健康康的成长;有人会说快乐就好,孩子应该快乐的成长;有人会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就是投资。
我相信你的成长可以健康可以快乐,也可以奋勇向前努力奔跑。但我希望你少一些烦恼,只是少一些而已,烦恼就是生活的组成,我奢望你的或者我的生活没有烦恼,作为父亲,只求能让你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善良的通透。”
杨叔为了尚蓉的成长准备的了许多,但我实在看不出尚蓉从杨叔身上继承了什么,正如他自己所说,也许他的教育被外界的声音所淹没。
小时候,尚蓉妹妹放学会和我一起到我家来,母亲收完店里的活就回来给我们做饭,杨叔会在我们吃过饭后,把尚蓉领回去。如果在我的哀求下,母亲会允许我和杨叔一起去他们家玩。父亲曾以为我不喜欢尚蓉在我家里做客,而训斥过我,后来知道我只是更想去参观杨叔的书房,此后我便成了杨叔的常客。杨叔所述的东西,没有在尚蓉身上起到太大的作用,却成我成长的法则。小时候,杨叔经常逗我,说我是他的儿子,临时送给老李家养的;外出上学以后,杨叔经常路过学校,打扮的特精神,非要我告诉同学,他是我三哥,此后大家都管他叫三哥。尚蓉也会找我玩,我就说这是我三妹,尚蓉不解,我笑笑,笑她也许并不懂我,也不懂她的父亲。
“孩子,我知道你并不了了解我,就好像你将来会认为我不了解你一样。
我想向你介绍一下我自己,十二六那年,我来到了这个城市,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在你的生命里会无数次的出现这个地名,你也将永远不会忘记你是陵城人,就像你的母亲一样。
你生于斯长于斯,身边人会告诉你,你就是陵城人,就像你母亲一样。
我生于滁城,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我记得我祖籍在苏北连云港,小时候我的母亲会告诉我,你的老家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我曾深以为自豪。而我的母亲,你的祖母却从未去过那个她儿子“祖籍”的地方。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记住我的祖籍,因为你的母亲并不能够清楚的说出你外祖父的祖籍,所以,孩子,我不敢确信我是否有足够大的声音让你听见,让你记住,或许就像你母亲一样。
北宋文学有三苏,父亲老苏苏洵、长子大苏苏轼、次子小苏苏辙,此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这个小苏先生晚年整理了一本集子,称为《栾城集》,更多的资料只告诉我们三苏,四川眉州人,但苏家先祖苏味道却是河北栾城人。苏辙为了纪念先祖,为自己的集子取名《栾城集》。我不知道,长大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喜爱读书,但我会尽量让你感受读书的乐趣。”
杨叔常常会念到自己的身在他乡,但他不会在自己家中表露,他怕他的情感会成为家庭中最不协调的声音,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杨叔会找老李去说,老李就是我的父亲,杨叔会让我这么喊父亲。
他也会在我小时候告诉我,我的祖籍在亳州,和曹操华佗都是老乡,然而我并不认识他们是谁,只觉得这些老乡的名字并不好听。后来上学读书了,填些各种表格,竟也会把籍贯写成临泉,老师会问我,你不是陵城人?我会一本正经的说,我和曹操是老乡。后来杨叔慢慢的告诉我籍贯和祖籍的区别,填表格时以出生地为籍贯来填写,我瞪大的双眼,不解而又迫切的吸取着杨叔带来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十岁生日那年,杨叔送给尚蓉和我每人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他说这本书也许现在我们并不读懂,但我们需要了解别人的人生,尤其是伟大的人物,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我如获至宝,并要求杨叔用他的私章在书上留个记号,杨叔见我对图章感兴趣,又偷偷的送给我一块刻了我名字的章料,简直让我兴奋不已。直至今日,这一书一章,我都一直带在身边。
杨叔在信中提及了他的家族,我没听过,我相信尚蓉也不知道。这段文字也许只是为了尚蓉对自己的祖父、曾祖有些了解,最后可能是为了说明他开始读书的缘由吧。
“我十七岁外出求学,你的祖父、祖母在家中以微薄的收入供养我去读书,我难以描述当时的艰难。我想在你成长中,我并没用太多的机会向你介绍我的家庭,你的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的事情。我把这些记录成文字,或许等你长大后,想了解的时候可以看到。
我的祖父和祖母从苏北迁徙至皖东,祖父好读书,以解放后,应试的方式考入城中中国农业银行。祖母家经营盐商,解放后便被打到,祖母上过私塾上过高小,能识文断字,家道中落后与祖父一起到了皖东安家。小时候,祖母时常会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家的字号叫“同济和”,在连云港贩卖海盐,金条、元宝、袁大头、铜钱都是堆在那里玩的。祖母的母亲和祖父一起迁到皖东,祖母的舅舅们跟随国军去了台湾。小时候,我积攒了许多台湾的信封和邮票,后来竟不知去向。
我的父亲出生之时,天下大灾大旱。再后来,在他上中学的时候,祖父和伯父被迫去了农村,父亲和二伯父被姑妈带去无为读书,父亲不忍离留祖母一人在家里,竟独自一人用各种方式返回县城。一路上,他扒过火车、跟过农机、摘了民兵指挥部的果子,后来被抓后送去了收容所,经过一番逃脱,终于返回家乡。果然,祖母独自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革委会断了祖母家的电,没收了家中的东西,祖母只能以缝补为生。父亲见祖母在家如此,便在说什么也不肯离去了。
突然一日,父亲不堪被如此欺负,找到一根绝缘棒,竟打断了整个大院的电网,民兵指挥部的人带着枪,对着父亲的胸膛。他并没有因此害怕,他大吼着:“有本事,你们就朝这开枪,但你不能欺负我妈!”后来祖母劝下了父亲,说父亲的精神有问题,是精神病,哀求革委会,最后革委会开了一份证明父亲有精神病的证明,才免去了父亲的罪责。
可是没有想到,就是那份证明也害了父亲,没有能够在祖父过早的去世之后,顶替进入银行工作。祖父的去世,让家里的处境变的艰难,原本从农村回城的祖父,应该会带着一家人过上较为不错的生活。然后命运的恶魔并没有放过我们这个家庭。
祖父在确诊为胃癌之后便四处求医。最初的时候,胃病并没有太严重,但是家里人并不愿意相信祖父会有癌症,于是去了天津和北京,医生都未查出胃癌,祖母的妹妹当时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妇科医生,以她介绍的大夫应该不会错。而正是这种相信的权威的心里,祖父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在我出生的六年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此种种,我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城里孩子的优越待遇,反而在他们的对比之下,深感生活不易,而沉默寡言;我也同样没能感受到农村孩子在童年时候的欢快和农耕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曾血气方刚,也曾想像英雄般的去生活,去改造世界,然而结果我只能慢慢的退让,寻找一块自己的净土,哪怕是一丝丝的慰藉。于是,我开始读书,各色的书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学校的图书馆成为我学生时代最大的伴侣,工作以后读书更成为疗伤的最好一剂良药。读书也成为我唯一被保留的、不可被剥夺的爱好”
杨叔少有嗜好,偶尔会来找老李喝点酒,但并不喝多,也不抽烟,老李会不自觉的给杨叔递烟,他也会吸上一两根,然后责备老李害他回家没法交代。老李和我说过,杨叔当年喝酒很是爽快,逢酒必喝、喝酒必醉。老李、杨叔还有于叔,他们三个是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喝酒。杨叔会在后面加一句,一起流落他乡,远离故里。
但在我的记忆里,杨叔并没有太多喝酒的画面,而是看书或者带尚蓉看书。尚蓉并不太喜欢做个书呆子,也不认为书本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会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自从我们上了初中以后,她便不在听杨叔的安排,看那些她认为无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