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通宵书店的深夜模样吗?
文:剧不终
午夜零点一过,一刻钟前还热闹着的书店,不知不觉就冷清了下来,就像刚刚散场的舞会,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开,空留两层满当当的书架,亮如白昼的灯火,和寥若晨星的十来个人。
午夜场结束,通宵场刚刚开始。不断有人起身离开,也不断有人推门进来。
▼
书店一层,临窗的第一张蓝色桌子前,坐着一个6、7岁左右的小女孩,女孩穿着蓝色小碎花的棉布裙子,头发高高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辫,两只光洁的小腿在桌子下面轻快地荡来荡去。
多数时候,她低头看着面前的绘本,偶尔也抬头,好奇地张望四周,再把眼睛贴向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努力搜寻淹没在暗夜里的窗外世界。
一个中年妇女快步走进来,俯身亲了亲小女孩的面颊和额头。书店里很静,把母女俩的低语声送进了周围人的耳朵:
“乖,再多看一会,妈妈就在窗户外面等你。”
“可是我想你在里面陪我,就坐我对面。”
“妈妈白天卖菜累了,明天一大早还要进货,我在外面歇歇,外面空气好。”
“你就在这里坐着歇歇不好吗?”
“里面是叫人看书学习的地方,不兴让人睡觉的。”
“那咱们回家吧,你好好睡一觉。”
“睡觉什么时候不能睡?你出息要紧,喜欢就好好看吧,妈妈在外面陪着你。”
中年妇女捏了捏小女孩的手,旋即推门走了出去。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她就坐在门口一侧的台阶上,身体侧向小女孩的方向,像一尊生在台阶上的沉默雕像。
夜里一点多,小女孩坐的那张蓝色桌子空了出来,一张新面孔欣喜地坐了过去。
▼
0点10分,一个背包的年迈男人推门进来,径直走向书店深处的一张小书桌。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孩起身,帮着男人卸下装得鼓鼓的背包:
“爸,你今天晚了。”
“今天交接班的人来晚了。”
“洗漱的东西带上没?还有吃的喝的。”
“都在纸上记着哪,没忘。”
半小时后,父女俩,一个趴在桌上,一个仰面靠在椅背上,各自沉沉睡去。桌上乱七八糟地摊放着几本书,最上面的一本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
夜越来越深,但依然陆续有人走进书店。
深夜的书店和白天的全然不是同一副模样。新来的人,无论衣着、举止、长相,都和白天文质彬彬的眼镜客、文艺老中青们大有不同,他们大多留着小平头,穿着大裤衩,脚下拖鞋踢踏作响,身材魁梧结实,脸上沟壑纵横,模样忠厚,行为举止随意。
他们的身份似乎并不难猜,多半是刚从附近的餐馆、工地下工的人,也或者是还没有被这座城市接纳的人。他们在各个书架间来回逡巡,如获至宝地捧上一本书,随意找个角落就滑坐到地下。
书是劳累一天的人们在深夜里的精神慰藉,也是催眠良品,不信你看,用不了多久,捧着书的双手垂到了膝盖上,脑袋抵在书架上,灌了铅的眼皮已经合上。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改变命运的一簇微光,就藏在书页间。也正是那点希望,激励他们放弃工棚里的枕头和平躺下来的舒展,甘愿把身体蜷缩在书店的某个角落,疲倦地抱着希望,狼狈地睡去。
▼
忠于职守的书店保安大概每隔半个小时就在店里巡逻一回。他左右手的食指随时弯曲着,一路巡视过去,威严地敲敲桌子,敲敲书架,惊醒睡着的人。
这是他的职责,提醒人们,书店是看书买书的地方所在,不是安放睡眠的旅店。
这也意味着,在书店睡觉的人们,一场觉最多以半小时为计,被叫醒,然后再度睡去,周而复始,直至天明,或是睡意过去。
这样一个通宵书店,容留了多少深夜无处安放的灵魂,还有睡神?
▼
夜里2、3点,浓浓的倦意袭来。走上书店的二楼,是另一处通宵场所,一家24小时营业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书店和咖啡馆,一个负责解决精神的饥渴,一个负责熄灭肠胃的抗议,就像相伴相生、抱团取暖的两个人,孤独地守望着深夜的北京。
深夜的咖啡馆,依然座无虚席,但模样已经变得不堪。但凡稍微舒服一点的软座上,都睡姿百态地躺着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没了白天时的风雅和仪态。走廊尽头的洗手间,门虽然关着,但味道却毫不客气地飘散出来,整层空间里,飘荡着咖啡、氨水、二氧化碳混合的污浊空气味道。
和楼下书店不同的是,咖啡馆的灯光调得很暗。小桌上,一块块亮着的电脑屏幕很显眼,顺着这点点亮光看过去,就会看到一张张清醒如白天的脸,支持他们熬过大半夜还如此精神的,大概是那些又年轻又绚丽的梦想吧。
有些梦,被一支支笔留在了雕刻时光的留言本上:
“好想实现几个愿望啊!第一次国外旅行;明年4月份辞职;挣够自己需要的钱;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某某,有个恋爱想跟你谈一下……命运大概会让该相遇的人百转千回后也能相见吧。”
“2016,即将30+,先过成最好的自己;然后,等你。”
▼
凌晨4点,隔了一张桌子的一个一直在安静看书的中年男人,突然开始撕心裂肺的咳嗽。他身体里的某个开关似乎坏掉了,身体深处所有脏器的力量顷刻间自喉咙口奔涌而出,咳嗽一声重过一声,丝毫没有消停的迹象。睡着的人被惊醒,醒着的人莫不胆战心惊。
那是一种真真切切地掏心挖肝、发自肺腑的咳嗽,没有人知道这种惊心动魄的咳嗽背后,是否意味着生命和健康已经所剩无己,但大家纷纷趋利避害地选择起身走开。每个人的眼神,在望向那个佝偻在桌前拼命咳嗽的男人时,都充满探究和悲悯。
书店附近的医院不少,随便掰指头数数,就有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公安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海医院。这个时间,医院和住在医院里的大多数人还睡着;而疾病,24小时不眠不休地醒着。这个无法入睡,或是不甘入睡的男人,深夜逗留在此间书店,大概是以夜读来抵御并不顺遂的人生之无情和寒凉。
▼
凌晨5点,天光大亮,越来越多的人推门走进书店,精神矍铄的老爷子,自带塑料小板凳的老太太,长头发戴眼镜的年轻姑娘,背着双肩包戴着耳机的小伙子,身穿职业装辨不清年龄的白领……那些穿着大裤衩、趿拉着拖鞋的人,不知何时就凭空消失不见了。
书店褪下夜晚的颓色,掩去那些只在深夜出没的身影,重又恢复生机,变回那个精神栖息地该有的文艺模样。
▼
收银机的声音再度频频响起,而刚刚过去的那5个多小时,劳动它的次数不超过十次。
“夜里书店能挣到钱吗,每天都这样吗?”
“每天都差不多这样,挣不挣钱我就不知道了。”保安大哥这么回答我。
两年前,这家三联24小时书店创建之际,赢得读书人一片叫好声。一家书店,一群同好,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一室安静,一夜醉心……深夜读书的味道,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喧嚣一时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真正在深夜里走进它的,却是另外一群人,一群怀揣希望但少有消费能力的人。
无利可图但依然咬牙坚持的通宵书店,大概只能从克强总理给三联的一封信里去找答案了:
“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
地下一层的留言墙上,层层叠叠,贴满了好几层五颜六色的便签纸。一张白色纸条上,署名罗一亭的人写道:
“大学最后一夜,
北京最后一页。
原以为不会留恋,
但却开始,一直想念。”
这一晚,我看完了两本书,一本是《读库1602》,另一本是陈文茜的节目访谈录《我相信失败》,书里有一段蔡康永的话,平淡无奇,却让人回味良久:
“《甄嬛传》也好,《流星花园》也好,有一天,你会跟它挥别的。你会长大,所以,《康熙来了》可不打算陪你一辈子,千万不要让我们陪你一辈子,去找更广阔的世界。”
走出书店,月亮还高悬在天际,太阳还隐在城市的边缘,书店外的橱窗里,一张墨绿底色的海报上写着:
读 · 一夜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书店的白天,读的是一本本书;
书店的夜晚,读的是一个个人,还有每个人的故事。
文 | 剧不终
图 | 剧不终
剧不终
公众号:jubuzhong
个人微信:wo6968
两个人的故事馆
![]() |
午夜零点一过,一刻钟前还热闹着的书店,不知不觉就冷清了下来,就像刚刚散场的舞会,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开,空留两层满当当的书架,亮如白昼的灯火,和寥若晨星的十来个人。
午夜场结束,通宵场刚刚开始。不断有人起身离开,也不断有人推门进来。
▼
书店一层,临窗的第一张蓝色桌子前,坐着一个6、7岁左右的小女孩,女孩穿着蓝色小碎花的棉布裙子,头发高高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辫,两只光洁的小腿在桌子下面轻快地荡来荡去。
多数时候,她低头看着面前的绘本,偶尔也抬头,好奇地张望四周,再把眼睛贴向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努力搜寻淹没在暗夜里的窗外世界。
一个中年妇女快步走进来,俯身亲了亲小女孩的面颊和额头。书店里很静,把母女俩的低语声送进了周围人的耳朵:
“乖,再多看一会,妈妈就在窗户外面等你。”
“可是我想你在里面陪我,就坐我对面。”
“妈妈白天卖菜累了,明天一大早还要进货,我在外面歇歇,外面空气好。”
“你就在这里坐着歇歇不好吗?”
“里面是叫人看书学习的地方,不兴让人睡觉的。”
“那咱们回家吧,你好好睡一觉。”
“睡觉什么时候不能睡?你出息要紧,喜欢就好好看吧,妈妈在外面陪着你。”
中年妇女捏了捏小女孩的手,旋即推门走了出去。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她就坐在门口一侧的台阶上,身体侧向小女孩的方向,像一尊生在台阶上的沉默雕像。
夜里一点多,小女孩坐的那张蓝色桌子空了出来,一张新面孔欣喜地坐了过去。
▼
0点10分,一个背包的年迈男人推门进来,径直走向书店深处的一张小书桌。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孩起身,帮着男人卸下装得鼓鼓的背包:
“爸,你今天晚了。”
“今天交接班的人来晚了。”
“洗漱的东西带上没?还有吃的喝的。”
“都在纸上记着哪,没忘。”
半小时后,父女俩,一个趴在桌上,一个仰面靠在椅背上,各自沉沉睡去。桌上乱七八糟地摊放着几本书,最上面的一本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
夜越来越深,但依然陆续有人走进书店。
深夜的书店和白天的全然不是同一副模样。新来的人,无论衣着、举止、长相,都和白天文质彬彬的眼镜客、文艺老中青们大有不同,他们大多留着小平头,穿着大裤衩,脚下拖鞋踢踏作响,身材魁梧结实,脸上沟壑纵横,模样忠厚,行为举止随意。
他们的身份似乎并不难猜,多半是刚从附近的餐馆、工地下工的人,也或者是还没有被这座城市接纳的人。他们在各个书架间来回逡巡,如获至宝地捧上一本书,随意找个角落就滑坐到地下。
书是劳累一天的人们在深夜里的精神慰藉,也是催眠良品,不信你看,用不了多久,捧着书的双手垂到了膝盖上,脑袋抵在书架上,灌了铅的眼皮已经合上。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改变命运的一簇微光,就藏在书页间。也正是那点希望,激励他们放弃工棚里的枕头和平躺下来的舒展,甘愿把身体蜷缩在书店的某个角落,疲倦地抱着希望,狼狈地睡去。
▼
忠于职守的书店保安大概每隔半个小时就在店里巡逻一回。他左右手的食指随时弯曲着,一路巡视过去,威严地敲敲桌子,敲敲书架,惊醒睡着的人。
这是他的职责,提醒人们,书店是看书买书的地方所在,不是安放睡眠的旅店。
这也意味着,在书店睡觉的人们,一场觉最多以半小时为计,被叫醒,然后再度睡去,周而复始,直至天明,或是睡意过去。
这样一个通宵书店,容留了多少深夜无处安放的灵魂,还有睡神?
▼
夜里2、3点,浓浓的倦意袭来。走上书店的二楼,是另一处通宵场所,一家24小时营业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书店和咖啡馆,一个负责解决精神的饥渴,一个负责熄灭肠胃的抗议,就像相伴相生、抱团取暖的两个人,孤独地守望着深夜的北京。
深夜的咖啡馆,依然座无虚席,但模样已经变得不堪。但凡稍微舒服一点的软座上,都睡姿百态地躺着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没了白天时的风雅和仪态。走廊尽头的洗手间,门虽然关着,但味道却毫不客气地飘散出来,整层空间里,飘荡着咖啡、氨水、二氧化碳混合的污浊空气味道。
和楼下书店不同的是,咖啡馆的灯光调得很暗。小桌上,一块块亮着的电脑屏幕很显眼,顺着这点点亮光看过去,就会看到一张张清醒如白天的脸,支持他们熬过大半夜还如此精神的,大概是那些又年轻又绚丽的梦想吧。
有些梦,被一支支笔留在了雕刻时光的留言本上:
“好想实现几个愿望啊!第一次国外旅行;明年4月份辞职;挣够自己需要的钱;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某某,有个恋爱想跟你谈一下……命运大概会让该相遇的人百转千回后也能相见吧。”
“2016,即将30+,先过成最好的自己;然后,等你。”
▼
凌晨4点,隔了一张桌子的一个一直在安静看书的中年男人,突然开始撕心裂肺的咳嗽。他身体里的某个开关似乎坏掉了,身体深处所有脏器的力量顷刻间自喉咙口奔涌而出,咳嗽一声重过一声,丝毫没有消停的迹象。睡着的人被惊醒,醒着的人莫不胆战心惊。
那是一种真真切切地掏心挖肝、发自肺腑的咳嗽,没有人知道这种惊心动魄的咳嗽背后,是否意味着生命和健康已经所剩无己,但大家纷纷趋利避害地选择起身走开。每个人的眼神,在望向那个佝偻在桌前拼命咳嗽的男人时,都充满探究和悲悯。
书店附近的医院不少,随便掰指头数数,就有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公安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海医院。这个时间,医院和住在医院里的大多数人还睡着;而疾病,24小时不眠不休地醒着。这个无法入睡,或是不甘入睡的男人,深夜逗留在此间书店,大概是以夜读来抵御并不顺遂的人生之无情和寒凉。
▼
凌晨5点,天光大亮,越来越多的人推门走进书店,精神矍铄的老爷子,自带塑料小板凳的老太太,长头发戴眼镜的年轻姑娘,背着双肩包戴着耳机的小伙子,身穿职业装辨不清年龄的白领……那些穿着大裤衩、趿拉着拖鞋的人,不知何时就凭空消失不见了。
书店褪下夜晚的颓色,掩去那些只在深夜出没的身影,重又恢复生机,变回那个精神栖息地该有的文艺模样。
▼
收银机的声音再度频频响起,而刚刚过去的那5个多小时,劳动它的次数不超过十次。
“夜里书店能挣到钱吗,每天都这样吗?”
“每天都差不多这样,挣不挣钱我就不知道了。”保安大哥这么回答我。
两年前,这家三联24小时书店创建之际,赢得读书人一片叫好声。一家书店,一群同好,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一室安静,一夜醉心……深夜读书的味道,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喧嚣一时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真正在深夜里走进它的,却是另外一群人,一群怀揣希望但少有消费能力的人。
无利可图但依然咬牙坚持的通宵书店,大概只能从克强总理给三联的一封信里去找答案了:
“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
地下一层的留言墙上,层层叠叠,贴满了好几层五颜六色的便签纸。一张白色纸条上,署名罗一亭的人写道:
“大学最后一夜,
北京最后一页。
原以为不会留恋,
但却开始,一直想念。”
![]() |
这一晚,我看完了两本书,一本是《读库1602》,另一本是陈文茜的节目访谈录《我相信失败》,书里有一段蔡康永的话,平淡无奇,却让人回味良久:
“《甄嬛传》也好,《流星花园》也好,有一天,你会跟它挥别的。你会长大,所以,《康熙来了》可不打算陪你一辈子,千万不要让我们陪你一辈子,去找更广阔的世界。”
走出书店,月亮还高悬在天际,太阳还隐在城市的边缘,书店外的橱窗里,一张墨绿底色的海报上写着:
读 · 一夜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 |
书店的白天,读的是一本本书;
书店的夜晚,读的是一个个人,还有每个人的故事。
文 | 剧不终
图 | 剧不终
剧不终
公众号:jubuzhong
个人微信:wo6968
两个人的故事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