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经教育”让人吃坏肚子的时候
“读经教育”是中国众多教育“菜单”中的一个选项,这道菜,现在出了问题。
2016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名为《孩子受得了吗——反思“读经运动”》的文章,并节选了一个放弃体制教育而进入私塾长达九年的少年所写的《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的部分内容,以示读者。这个少年就是“吃坏肚子”的人,他选择重新进入体制教育,自学考取本科。
先谈“读经教育”的社会性。“读经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一个表现。受纪录片《盗火者》的启发,我认为中国教育的良好发展方向应当是高质量的多元化,如果把所有的教育比作一个菜单的话,上述表达可理解为所有和教育相关的行为都指向一个目标——不断丰富菜单,并且保证质量。“读经教育”成为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成为热门“菜品”,终于,获得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将自身的质量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偏激排外、“读经万能论”、忽视个人长远发展等。这些问题在报道中都已有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言。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谈谈对“读经教育”本身及其影响的看法。
第一,就“读经教育”本身而言,需要在对传统经典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方式推行。首先,是态度问题,既要走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判断,又要摒弃现在流行的“读经万能论”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的想法;历史地、同情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现实地、批判地分析其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是应有之态度。其次,在以上态度的基础上,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特殊之处,即内容上重道德轻功利(但是却是极为重视实用的一种文化),形式上以比喻、暗示为主而逻辑性不强,方法上以跳跃性的训诂和得意忘言为根本且注重践行,最重要的是和千年的帝制政治联系极为紧密,因此必须承认,“民主与科学”非传统文化之所长,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张力,而民主是现代社会政治的基础,科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根本,这些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的成果,仅仅以“工具”视之永远难得精髓,必须以平等的姿态深入、全面地学习,读经并非万能,发展实为必须。再次,传统文化具有重实用性和无一神教传统的开放性的特点,这对于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提供思想基础大有裨益,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思想多元、个体解放的社会,并且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多种思想——甚至是异质思想——如何和谐并存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个人认为应当培养“世界人”的思想态度和追求,即平等地看待世界上的文化,并持开放的态度,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文化资源便可为我所习、为我所用,中国对佛教的吸收融合便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读经教育”不应停留在形式上,指向过往和排外,而应引向当下和融合。最后,传统经典教育要使得其法,只是机械的重复背诵是且不可取的,结合个人学习经历,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训诂之基础、义理之阐释、现实之关照、文化之对比。
第二,就“读经教育”的影响而言,我认为不应与体制教育有根本性的冲突。体制教育是为实现现代社会之正常运行提供人才,亦是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阶层流动之途径。“读经教育”一者可以作为明白自身有条件放弃体制教育的人的选择,一者可以作为体制教育之部分内容、内容之补充或与之并列的选项,依照上文所言的合理方式进行推行。
总之,“读经教育”不应该成为机械重复、压抑人性的劣质“菜品”,不应成为与体制教育有根本冲突的行为;而应成为理性认识下的适当选择,成为体制教育的合理补充,成为教得其法的教育行为,成为培养“世界人”思想和态度的开放教育。面对当下棘手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但理性的人明白自己永远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之中。
2016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名为《孩子受得了吗——反思“读经运动”》的文章,并节选了一个放弃体制教育而进入私塾长达九年的少年所写的《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的部分内容,以示读者。这个少年就是“吃坏肚子”的人,他选择重新进入体制教育,自学考取本科。
先谈“读经教育”的社会性。“读经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一个表现。受纪录片《盗火者》的启发,我认为中国教育的良好发展方向应当是高质量的多元化,如果把所有的教育比作一个菜单的话,上述表达可理解为所有和教育相关的行为都指向一个目标——不断丰富菜单,并且保证质量。“读经教育”成为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成为热门“菜品”,终于,获得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将自身的质量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偏激排外、“读经万能论”、忽视个人长远发展等。这些问题在报道中都已有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言。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谈谈对“读经教育”本身及其影响的看法。
第一,就“读经教育”本身而言,需要在对传统经典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方式推行。首先,是态度问题,既要走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判断,又要摒弃现在流行的“读经万能论”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的想法;历史地、同情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现实地、批判地分析其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是应有之态度。其次,在以上态度的基础上,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特殊之处,即内容上重道德轻功利(但是却是极为重视实用的一种文化),形式上以比喻、暗示为主而逻辑性不强,方法上以跳跃性的训诂和得意忘言为根本且注重践行,最重要的是和千年的帝制政治联系极为紧密,因此必须承认,“民主与科学”非传统文化之所长,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张力,而民主是现代社会政治的基础,科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根本,这些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的成果,仅仅以“工具”视之永远难得精髓,必须以平等的姿态深入、全面地学习,读经并非万能,发展实为必须。再次,传统文化具有重实用性和无一神教传统的开放性的特点,这对于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提供思想基础大有裨益,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思想多元、个体解放的社会,并且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多种思想——甚至是异质思想——如何和谐并存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个人认为应当培养“世界人”的思想态度和追求,即平等地看待世界上的文化,并持开放的态度,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文化资源便可为我所习、为我所用,中国对佛教的吸收融合便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读经教育”不应停留在形式上,指向过往和排外,而应引向当下和融合。最后,传统经典教育要使得其法,只是机械的重复背诵是且不可取的,结合个人学习经历,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训诂之基础、义理之阐释、现实之关照、文化之对比。
第二,就“读经教育”的影响而言,我认为不应与体制教育有根本性的冲突。体制教育是为实现现代社会之正常运行提供人才,亦是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阶层流动之途径。“读经教育”一者可以作为明白自身有条件放弃体制教育的人的选择,一者可以作为体制教育之部分内容、内容之补充或与之并列的选项,依照上文所言的合理方式进行推行。
总之,“读经教育”不应该成为机械重复、压抑人性的劣质“菜品”,不应成为与体制教育有根本冲突的行为;而应成为理性认识下的适当选择,成为体制教育的合理补充,成为教得其法的教育行为,成为培养“世界人”思想和态度的开放教育。面对当下棘手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但理性的人明白自己永远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