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仪式感,给我来一打
在一篇扒拉林徽音缺点的八卦小文里,看到作者讨伐她超级自恋还爱显摆,引用了林家表弟的一段话“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咏酿制佳作”
这讨伐没让我看出这是什么不招人待见的缺点,只看见作者一腔企望莫及酸溜溜的妒嫉。哪怕是带着那么点作的味道,但这样精致唯美又毫不靡费的仪式感,多么诱人,请给我来一打。
还远未老矣,但在家附近的老年大学腆颜蹭班报了古筝课。授课的老师与我们年纪相仿,端庄秀丽,每堂课都穿着精心搭配的衣服,并不奢华,但当你看见她为了淡紫色的裙子配了同色系的高跟鞋(紫色系的鞋子真的不多见)时,你会被那貌似不经意的严谨与庄重感染,情不自禁的认真和严肃。
即使面对的只是一群仅仅是学以自娱的成年,甚至老年学生,她依然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要求我们的坐姿,弹奏的手势,甚至表情,甚至琴声,要求你坐在古筝前那一份心无杂念,略有虔诚与陶醉的心情……她要求的是对学琴的一种态度,甚至可以延伸至生活。
学期结束,班级里会有一个毕业汇报表演——也就是最后一堂课每位同学都要独奏一支曲目,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老师要求:打扮精致,着装正式,按照正规表演上台,致礼。
怎么叫精致,并不是要舞台式的浓装艳抹,而是迥于生活随意常态的细致淡雅。怎么叫着装正式——请尽量穿上古典的旗袍吧!
于是那段时间QQ群里大家讨论的都是买旗袍的事,兴奋而又激动,许多人感慨,都有几十年不曾这样带着审美情感来对待一件小事了,淡妆,旗袍,让本来简单而轻描淡写的一堂结业课变得浓墨重彩,在平凡的生活里充满了审美情感和纪念意义。
这是,仪式感的魅力。
家有小吃货一枚,于吃上是食不厌精。有段时间爱吃牛排,而我属于喜欢在家山寨的老妈,那段时间就投其所好的在家给他“秘制”各种改良版牛排。小人儿上桌倒未对牛排本身发表意见,先环顾餐桌而问“餐巾呢?刀和叉呢?”
家里没有西餐具,哪来刀叉?气呼呼给他拍上一副筷子“装什么样子,在家吃牛排,筷子就够了!”
人家不依,旋即跑进厨房,稍顷得意洋洋的出来,举着一副混搭的刀叉——刀是水果刀,叉是户外便携套装里的小叉,逊是逊了点,可那也是因地制宜最贴切替代了。然后人家端坐桌前,认真的在腿上铺了块小方巾,开始一本正经的吃起来,还给我上课“不用刀叉,怎么叫吃牛排?”
那倒不是他的认知过于格式化,他只是感性的认为,用刀叉吃牛排,才更符合享受这道美食的配置,也才能更享受这道美食的异域风情。
又某日,他自已学炒什锦花饭五颜六色的菜丁荟萃一碗,炒出来也颇在大厨手笔的模样。只是端到桌前,准备开吃,左看右看觉得不满意,复又端进厨房,折腾一番,然后笑咪咪的端出来“这才是美食!”原平是把饭又摁进碗里,压实了再倒扣在另一只大号的荷叶盘里,旁边还配上只切开的咸蛋,另加两片黄瓜,一碗朴素家常的花饭,视觉里顿时有了玛瑙翡翠的感觉。
牛排还是那个牛排,用了刀叉就更有了吃牛排的欧洲感。花饭还是那个花饭,被美化点缀一番,吃起来就有了精致的贵族感。有时候,真的需要那么点仪式感的“装模作样”。
这是,仪式感的乐趣。
大家都在感叹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快节奏的时代,年夜饭都交给了酒店……没有一家人围在一起你剁馅,我擀皮其乐融融的包饺子,没有你蒸米,我抡锤亲密配合的打年糕。甚至也没有了某一天蒸谷做糖祭灶王,洗净门楣换桃符,在追求便捷,轻松的过程中,我们摆脱了繁文缛节,屑小琐碎,也把一些必须的饱含情感甚至是基础信仰的传统与仪式省略了。
记得小时候,在吃年饭前,大家都围在桌边,静悄悄的,妈妈会在饭里插上筷子,请一声家里故去的亲人长辈回来吃饭。过一刻钟,大家安静而肃穆。然后才开始热闹欢快的享受大餐。这大概是最简单的祭祖仪式吧!虽然那时候很小,但这个时刻我仍然感受到宗亲文化深沉而浓厚的氛围,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根的,这是对亲情的缅怀,也是传承,也是巩固。
这是,仪式感的庄严。
偶尔闲暇,也会收拾久未染指的笔墨,练两个字儿。喜欢擦净桌子,收拾出天宽地阔的一片地儿,然后点一柱香……点一柱香和练字没有必然关联,但是在一缕袅袅的香味里,心情会跟着香味的飘动而安静柔软,小小的仪式感,能让枯燥的事情增一抹灵动的色彩,让单调的事情平添几许浪漫,让享受时光的感觉变得更丰富和有层次。
这是,仪式感的浪漫。
是的,我喜欢这些并不需要靡费开支,也不需要浪费时间的小仪式。
比如为了给采回来的一枝绿植找个合适的容器,把简陋的杯瓶扎上素色的布带,清水供养在案前。
比如做最家常的饭菜,把皮蛋镂出花边,用胡萝卜做个小小的围盘,让最寻常的粗茶淡饭也沾上点文艺的气息。
又比如朋友小聚吃个饭而已,认真的挑出喜欢的那条裙子和几乎不穿的高跟鞋,一改平日里平跟鞋牛仔裤女汉子形象,扮出点淑女风情去赴约。
又比如在某个无关节日或纪念的日子里,手做一份烘焙小点心,认真的包装起来分享给朋友,借那一点甜蜜,给我们的关系增加一点稠度。
又比如出了个不远不近的门,拍了些不咸不淡的图,然后调动一身的文艺细胞拼凑一首有风有月的行走小诗,在朋友圈里晒个小确幸……
小小的仪式感而已,却是生活精致有趣的感受式和表达式。
前一阵儿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微信《生活无趣,是因为缺少仪式感》,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把吃饭就看做是摄取热量,把社交就看做是培养人脉,把读书就当做是知识充电,生活越潦草,越容易陷入生无可恋的境地。
而当一碗家常便饭也被用审美的情怀来打理,被用享受大餐的心情庄重的对待,饭自然生香,菜自然添味,对面坐着的那个人也自然眼顺情浓。
日子便会在这对生活的尊重里,富有情致,内涵,越来越精致,浪漫。用小小的仪式感去经营生活,不止是会令生活看上去会更可爱,实际上它也会让你感到,真的就那么色彩缤纷的,值得热爱。
这讨伐没让我看出这是什么不招人待见的缺点,只看见作者一腔企望莫及酸溜溜的妒嫉。哪怕是带着那么点作的味道,但这样精致唯美又毫不靡费的仪式感,多么诱人,请给我来一打。
还远未老矣,但在家附近的老年大学腆颜蹭班报了古筝课。授课的老师与我们年纪相仿,端庄秀丽,每堂课都穿着精心搭配的衣服,并不奢华,但当你看见她为了淡紫色的裙子配了同色系的高跟鞋(紫色系的鞋子真的不多见)时,你会被那貌似不经意的严谨与庄重感染,情不自禁的认真和严肃。
即使面对的只是一群仅仅是学以自娱的成年,甚至老年学生,她依然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要求我们的坐姿,弹奏的手势,甚至表情,甚至琴声,要求你坐在古筝前那一份心无杂念,略有虔诚与陶醉的心情……她要求的是对学琴的一种态度,甚至可以延伸至生活。
学期结束,班级里会有一个毕业汇报表演——也就是最后一堂课每位同学都要独奏一支曲目,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老师要求:打扮精致,着装正式,按照正规表演上台,致礼。
怎么叫精致,并不是要舞台式的浓装艳抹,而是迥于生活随意常态的细致淡雅。怎么叫着装正式——请尽量穿上古典的旗袍吧!
于是那段时间QQ群里大家讨论的都是买旗袍的事,兴奋而又激动,许多人感慨,都有几十年不曾这样带着审美情感来对待一件小事了,淡妆,旗袍,让本来简单而轻描淡写的一堂结业课变得浓墨重彩,在平凡的生活里充满了审美情感和纪念意义。
这是,仪式感的魅力。
![]() |
家有小吃货一枚,于吃上是食不厌精。有段时间爱吃牛排,而我属于喜欢在家山寨的老妈,那段时间就投其所好的在家给他“秘制”各种改良版牛排。小人儿上桌倒未对牛排本身发表意见,先环顾餐桌而问“餐巾呢?刀和叉呢?”
家里没有西餐具,哪来刀叉?气呼呼给他拍上一副筷子“装什么样子,在家吃牛排,筷子就够了!”
人家不依,旋即跑进厨房,稍顷得意洋洋的出来,举着一副混搭的刀叉——刀是水果刀,叉是户外便携套装里的小叉,逊是逊了点,可那也是因地制宜最贴切替代了。然后人家端坐桌前,认真的在腿上铺了块小方巾,开始一本正经的吃起来,还给我上课“不用刀叉,怎么叫吃牛排?”
那倒不是他的认知过于格式化,他只是感性的认为,用刀叉吃牛排,才更符合享受这道美食的配置,也才能更享受这道美食的异域风情。
又某日,他自已学炒什锦花饭五颜六色的菜丁荟萃一碗,炒出来也颇在大厨手笔的模样。只是端到桌前,准备开吃,左看右看觉得不满意,复又端进厨房,折腾一番,然后笑咪咪的端出来“这才是美食!”原平是把饭又摁进碗里,压实了再倒扣在另一只大号的荷叶盘里,旁边还配上只切开的咸蛋,另加两片黄瓜,一碗朴素家常的花饭,视觉里顿时有了玛瑙翡翠的感觉。
![]() |
牛排还是那个牛排,用了刀叉就更有了吃牛排的欧洲感。花饭还是那个花饭,被美化点缀一番,吃起来就有了精致的贵族感。有时候,真的需要那么点仪式感的“装模作样”。
这是,仪式感的乐趣。
大家都在感叹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快节奏的时代,年夜饭都交给了酒店……没有一家人围在一起你剁馅,我擀皮其乐融融的包饺子,没有你蒸米,我抡锤亲密配合的打年糕。甚至也没有了某一天蒸谷做糖祭灶王,洗净门楣换桃符,在追求便捷,轻松的过程中,我们摆脱了繁文缛节,屑小琐碎,也把一些必须的饱含情感甚至是基础信仰的传统与仪式省略了。
![]() |
记得小时候,在吃年饭前,大家都围在桌边,静悄悄的,妈妈会在饭里插上筷子,请一声家里故去的亲人长辈回来吃饭。过一刻钟,大家安静而肃穆。然后才开始热闹欢快的享受大餐。这大概是最简单的祭祖仪式吧!虽然那时候很小,但这个时刻我仍然感受到宗亲文化深沉而浓厚的氛围,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根的,这是对亲情的缅怀,也是传承,也是巩固。
这是,仪式感的庄严。
偶尔闲暇,也会收拾久未染指的笔墨,练两个字儿。喜欢擦净桌子,收拾出天宽地阔的一片地儿,然后点一柱香……点一柱香和练字没有必然关联,但是在一缕袅袅的香味里,心情会跟着香味的飘动而安静柔软,小小的仪式感,能让枯燥的事情增一抹灵动的色彩,让单调的事情平添几许浪漫,让享受时光的感觉变得更丰富和有层次。
这是,仪式感的浪漫。
是的,我喜欢这些并不需要靡费开支,也不需要浪费时间的小仪式。
比如为了给采回来的一枝绿植找个合适的容器,把简陋的杯瓶扎上素色的布带,清水供养在案前。
比如做最家常的饭菜,把皮蛋镂出花边,用胡萝卜做个小小的围盘,让最寻常的粗茶淡饭也沾上点文艺的气息。
又比如朋友小聚吃个饭而已,认真的挑出喜欢的那条裙子和几乎不穿的高跟鞋,一改平日里平跟鞋牛仔裤女汉子形象,扮出点淑女风情去赴约。
又比如在某个无关节日或纪念的日子里,手做一份烘焙小点心,认真的包装起来分享给朋友,借那一点甜蜜,给我们的关系增加一点稠度。
又比如出了个不远不近的门,拍了些不咸不淡的图,然后调动一身的文艺细胞拼凑一首有风有月的行走小诗,在朋友圈里晒个小确幸……
小小的仪式感而已,却是生活精致有趣的感受式和表达式。
![]() |
前一阵儿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微信《生活无趣,是因为缺少仪式感》,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把吃饭就看做是摄取热量,把社交就看做是培养人脉,把读书就当做是知识充电,生活越潦草,越容易陷入生无可恋的境地。
而当一碗家常便饭也被用审美的情怀来打理,被用享受大餐的心情庄重的对待,饭自然生香,菜自然添味,对面坐着的那个人也自然眼顺情浓。
日子便会在这对生活的尊重里,富有情致,内涵,越来越精致,浪漫。用小小的仪式感去经营生活,不止是会令生活看上去会更可爱,实际上它也会让你感到,真的就那么色彩缤纷的,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