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夭读书】怎样过你的一辈子?
“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上帝用了七天创造整个世界,人类的七宗罪( 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人死了,我们要守灵,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总共要守满七七四十九天;在天上,有北斗七星;在道教中, 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生四御,三清和四御组成了道家至高无上的七位天神,同时,“七” 有完整圆满的寓意,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道家成仙,要经历七劫才能飞升,而日常修炼,也视七为一个完整周期,修炼每完成七个周期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开启全新的生命旅程。
人体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据研究表明,人体中所有的细胞完全更新一遍大概需要七年时间,其中,骨细胞的更新是最慢的。所以,每过七年,我们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了,这也正印证了道家所讲,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只是下一个循环,你想怎样过?
最近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个人揣测是更人体细胞完全更新一遍需要七年这个有关吧。用笑来老师的话讲其实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七年时间,而我们的一生其实也并不只有一辈子,而是有好多个,至于你怎样选择,是选择好多个重复的、没有意义的一辈子,还是过几个精彩的一辈子,这全都取决于我们的主动选择。
这本书中讲了很多及其实用的方法论和概念,最主要的两个是“复利效应”、“主动选择”个人觉得需要好好读一读。待我再读一遍之后,在来完善一下,今天先把做的书摘放上:
1.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当真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
2.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
3.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儿:
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再后来慢慢明白,别人其实也没必要知道。这听起来很惨,但回头看,这是好事儿,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放弃了诉苦。
读到曾国藩的那句话,“打破牙齿和血吞”,很认同,明白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什么叫“打破牙齿和血吞”啊?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跟人打架,牙齿被打碎了,怎么办呀?不能吐出来,要带着血咽下去,不能让别人看到。
对于很熟的朋友,偶尔跟我诉诉苦,我都是理解的,会想办法安慰,想办法帮忙。但是若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抱怨、诉苦,我一般都觉得这种人就算了,不太值得交往,多大点事儿啊?诉苦、抱怨,根源在于“没办法”了麽。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就忙着做事去了,抱怨、诉苦管啥用啊?这就是我的看法。
4.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点成功了。
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5.主动的选择:准确地讲,我一直在随波逐流,而且,实际上我只能随波逐流。在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自己依然非常渺小的情况下,生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
6.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7.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
8.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为了彻底治疗,我又启用了另外一个方法。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所有蠢事道歉。
9.Live with it! —— 这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台词。是啊,很多事,最终就留在那里,好啊、坏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挥之不去,一辈子都与你相伴。
10.Carol Dweck 教授的理论,心有戚戚焉。她认为人对能力和智力的看法分为两种(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1999)3:
entity view (实体论)
incremental view(渐进论)
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知道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
11.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还有惊喜呢: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很多情况下,抢占道德制高点是特愚蠢的事情……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 事实判断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发生变化。人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只不过是被“自欺欺人”的心理所左右。我开始不怕被人们用道德的理由指责我了,我甚至开始懒得争辩,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舒服他们的,我舒服我的,其实可以互不干涉,只不过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干涉有用而已,我要是像之前那样一不小心就真的被他们干涉了,那才不划算呢。
又过了很久很久,我发现这真的是惊喜连连的事情,因为最终我开始体会到: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12.每一个改变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读了我的文字就改变了,要么原来就有这种基因,要么就是后来自己做了努力,跟我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13.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在这方面我本来是个“实体论者”,从那一刻开始我演变成了一个“渐进论”者 —— 这就是进化罢?
这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解脱,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今天必须足够努力,反过来,今天要更加努力,也正因此才对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确信不疑。(又一次 X 值相对下降,Y 值相对提高……)
14.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
15.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人起码 12 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且越来越心安……
16.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17.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反过来,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聪明人都更擅长使用类比 —— 因为创造类比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活动,一般人做不来: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于是,创造一个“精妙的类比”是很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花费的精力不知要比听者理解所需要的精力多不知道多少倍…… 极为恰当的类比,常常只不过是“妙手偶得之”,而想要再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就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能用精妙的类比的人,比那些能理解精妙类比的人可能要“聪明”许多;而连精妙类比都理解不了的人,就相对“笨”很多
18既然类比是个辅助理解、辅助说明的工具,那么使用它只是探索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理解了那“像”的部分之后,还要继续探究那些“不像”的部分,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那些“不像”旧事物的部分啊!
这是个特别细微巧妙的陷阱 —— 很多人始终并未察觉。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
我总觉得,在对新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找类比不迟;而对新事物有足够的了解,也是有能力找到精妙类比的前提,万一找到了,可以自己用来辅助面向他人的说明,或者作为帮助他人的辅助理解工具…… 找不到很好的类比,也很正常。
好的、精妙的类比超级炫酷,可还是要小心为妙,因为类比真的影响思维。
比如,好像人们都喜欢用“登山”去比喻成功的路径,也许“攀登”这个词本身就给人“进取”的印象罢。可是长期以来,我觉得我所遇到的所有成功与突破,都更像是破冰。我总觉得自己站在一个冰原之上,特别想要把脚下的冰砸开……
可无论是我使劲跺脚也好,满地打滚也罢,我总是没办法一下子成功,一下子突破。若非换个视角,或者谁给我个透视镜,我真不知道那冰实在是太厚了……
往往是就好像我在冰原上四处游荡,四处猛砸,猛凿,有时深,有时浅,有时候甚至可以从冰缝或者冰洞里看到冰下的水,可那冰就是那么坚实,我死活都没办法破冰而入……
还记得美剧越狱里主角是怎样运用胡克定律凿开那堵厚厚的、“坚不可摧”的墙的吗?
终于破冰的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就是,过往我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我终于“入水”了。
把登山当作类比,与把破冰当作类比,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把登山当作类比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为“突破”是看得到目标的事情 —— 因为山顶就在那里。把破冰当作类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不太在意那个可以看得见、想得到的目标,很理直气壮地明白:我要去的是一个现在完全看不到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
类比是影响思维的,既然它能影响思维,进而就能影响行动,而行动构成我们的生命。所以,类比在使用的时候不得不小心。寻找更为恰当,更为准确的类比,其实不是像很多人想当然的那样,“不就是个说法嘛?!” —— 因为说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法、想法可能引发的是最重要的东西:行动。4
除此之外,类比也常常是产生“融会贯通”的手段。 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反向类比应用。这种思考多了,会很自然地产生“穿透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之前提到的“重力加速度”与“赚钱速度”之间的类比,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结果。
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
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 ——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
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几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我就这样“开窍”了 —— 我母亲只不过用了几分钟而已。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那一瞬间,我升级了:
我懂得了概念的重要性;
我了解了教科书的结构……
剩下的就很自然了,我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一整套方法论:
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无知,那就真的与白痴无异 —— 这事儿跟“智商高低”全无关系。所以,学习就是让自己变聪明的过程,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不那么白痴了”。
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苦苦思索: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然后,还有人赚了一辈子钱,教别人根本做不到、其实做到了也没意义的事情:
快速阅读、急速阅读……
他们兜售各种奇技淫巧,信之者亦众,他们由此“发明”了一系列没用的却貌似有用的概念:跳读,扫读……
其实啊,真正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概念是:
理解速度。
输入是为了处理啊,胡乱处理,甚至无法处理,输入了也没用啊!读书不是吃东西啊,读书就算有点像吃东西,那也是要消化了之后再排泄啊!不消化很难受的好不好?若是阅读速度快就可以了的话,那么谁都拼不过复印机了罢?开什么玩笑?!
我们的脑子里 —— 就是我们操作系统里 —— 描述正确的、理解完整的概念和方法论越多,我们理解新概念、新方法论的速度越快,融会贯通能力也越强……理解速度快了,阅读速度放慢一点,效率可能更高呢。
所谓的“成长”就是操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谓的“重生”就是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节点;
所谓的“不断再生”就是我们意识到这些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于是给自己设置提醒模式,给自己发展自动更新模式的持续动力。(比如给自己设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换代……)
只要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而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概念上来看,我不再使用含混的“价值观”之类的词去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与过程,我用我自己定义好并且反复打磨的概念:“操作系统”。然后,我知道构成操作系统的就两样东西:概念和方法论。然后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级的方法论去维护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 —— 这是个迭代的过程。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描述使得“成长”多少可被量化 ——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深入,最终,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触:
一切都是学识决定的。
你怕,他们也怕,只不过,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让他们绝对看不出来……
所谓的“超常的应急反应”其实是可以提前通过各种假想和预演提前反复练习的……
地位变了,格局就变了。
不在意吧,好像影响还很大;
在意吧,又好像并没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所以常常也没什么办法;
觉得人家品德不好吧,可品德不佳的事实好像也并不影响那些人继续生活,而自己倒是三观尽毁;
到最后常常痛恨自己不聪明,想不出怎么才能做出那么低劣的事情而又不被发现 —— 全然忘了自己竟然正在努力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可事实上,如果你有过“调节”非议双方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十有八九,两边都不太说得过去…… 因为弱者的逻辑都一样,奇葩而又自洽。
其实,谁没有缺点呢?谁能千人喜万人爱无人去错怪呢?有句戏谑的话说,“爷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谁都喜欢?” —— 还真挺深刻的。
非议太大,说明你自己终究哪里处理的不够妥当;非议没那么大,花费时间在辩解上其实是很浪费的,那时间精力还不如干点真正有用的事情。
自己错了,就承认,并且想办法承担后果 —— 我觉得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而别人错了,承认与承担都是别人的事情,用不着我去操心;如果那错造成了我的损失,可也无法上升到法律保护高度,那我就懒得追究 —— 因为我自认自己的时间精力更为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样的地方,甚至连生气的必要都没有,大好的人生在等着自己,哪里有功夫理会那些?
有规定没问题啊,拿出来给我看看呗……
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首先,不能生气。不生气是很好的武器。发生什么事儿,都没必要生气,生气不解决问题。想明白最重要。想明白会导致性情平和。想想就知道了,生气,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浪费的不仅仅是气头上的那一段时间,更为可怕的是在气头上做的决定常常连带一个很微妙且又复杂当期影响,最可怕的是,这个影响其实很容易产生“复利效应”,我的意思是说,“负面的复利效应”……
其次,在不生气的情况下,偶尔可以假装生气,这是工具。偶尔提高嗓门,其实是为了达到效果,因为其实并不是真生气,所以可以收放自如。
再次,一定要先表明立场和态度。“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这话非常重要,这是在提醒对方,别把自己卷进来。这句话有神奇的效果,不信你试试。
最后,只说道理上百分之百站得住脚的话。只挑重要的说,只说绝对占理的事儿 —— 对方哪里最站不住脚,确定了之后,就只咬住那里不放 —— 直至问题被解决。
哪里有什么好脾气啊,只有想的明白和想不明白……
能解决问题就不用生气了罢。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在起点上,每个人都一样,其实是没多少选择的,其实大多只能是被动状态麽,这很正常。
把东西做到真好,直至最好,其实是最省心、最省时的方法论。
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物资极为丰富的时代,这是个任何人都可以光明正大赚到足够多钱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没必要偷偷摸摸地赚钱,没必要昧着良心做事,没必要靠着雕虫小计讨生活。
永远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 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儿,先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问题,至于细节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儿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种态度。
所谓“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
学习 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 概念 。 那么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有这么七个: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成功 = 技能 + 运气 所谓“运气”,是完全不可控的,与之相对,技能却是可控的 —— 通过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绝大多数技能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于是,由此直接可以想到的应对策略是:通过选择来回避坏运气。
转换焦点 :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
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任何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运转的系统所面对的,必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不理想的、各种意外频繁发生的现实世界 。
容错(Fault tolerance)
冗余 (Redundancy),就是约翰·冯·诺伊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所谓冗余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机器(或者系统)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运转,要把一些关键的组件安放一个以上…… 万一其中一个坏了,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可以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修复或者替换那个坏掉的组件。
有容错能力的系统更为强壮,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运转更为持久……
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 比如,遇到貌似不能沟通的人(操作系统不同),多想想,就知道起码有以下几个选择:
直接停止沟通(注意不要引爆自己的情绪进而浪费时间);
只沟通能沟通的(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换个方式沟通( 开个虚拟机玩玩?)
伪沟通……(为了避免引爆对方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阅读并没有功利性。完整性阅读,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舍了就舍了,没啥。这种勇气其实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情绪,来自于空虚的情绪: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渴望有一点什么,所以就特别害怕错过任何机会。充实的人,是不怕错过什么的,因为已经充实,错过点什么,真的无所谓,机会有的是,错过一大把又如何,反正因为充实而能够相信自己确实有实力终归抓到至少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
所以,一定要读书,而不是把本来只不过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而已的杂志、文摘、新闻等等当做唯一主要手段。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然后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总是要分章节。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有些人从小就学会了并且早就习惯这么做,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这么干 ——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只具备读半本杂志,看个豆腐块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独立消化一整本书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我有一个奇怪的本领:就是,把一本书拿过来,我即便读不懂,我也能读得完。
不用,学它干嘛?这与我读书的原则也是相通的: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有价值的信息才可以算作知识。知识有两种:
无繁殖能力的知识
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一般来说,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可以积累,因为它有积累效应
必须应用,因为它有指导意义
值得传播,因为它可造福大众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但若是竟然养成了猎奇心理,那就算是掉进坑了。
在面对、或者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的优点,而不是它的缺点。
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
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几年之后的你,你希望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倒推回来, 提前 按照那个标准 学习、工作 。
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
提前成为未来的你。
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
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而已,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别装,千万别装。偶尔装装,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装圣人
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改不掉,其实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自己确实有缺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甚至以为自己其实是完美的 —— 这才是真正不可容忍的缺陷。
想改,却最终失败,大抵上都是“误以为改变是瞬间的事情”造成的。
这世界是动态的,人们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用静态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
下个决心,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 “下决心的这个瞬间决定” 直接跳过 —— 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解锁这个关键之后,一切都显得明显了:
改变是个过程。
改变最初的时候很难显现。
改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改变结果出现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很多耐心。
看到自己的改变,会给自己更多的自信;改变是过程,获得、积累自信也是过程。
看到别人已经改变的时候,不会盲目地羡慕,因为真正改变过自己的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个类比可以借用: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
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的是,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我的意思是,研究焦点不同,也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
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死活存不下钱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有共同的特征 —— 常常“一厢情愿”。他们一开始是“心里希望”,后来是“认定”一切都会自动变好,甚至进一步成功地欺骗自己:“这才是正能量”……骨子里,这是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乃至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 —— 彼得潘综合症。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人体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据研究表明,人体中所有的细胞完全更新一遍大概需要七年时间,其中,骨细胞的更新是最慢的。所以,每过七年,我们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了,这也正印证了道家所讲,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只是下一个循环,你想怎样过?
最近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个人揣测是更人体细胞完全更新一遍需要七年这个有关吧。用笑来老师的话讲其实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七年时间,而我们的一生其实也并不只有一辈子,而是有好多个,至于你怎样选择,是选择好多个重复的、没有意义的一辈子,还是过几个精彩的一辈子,这全都取决于我们的主动选择。
这本书中讲了很多及其实用的方法论和概念,最主要的两个是“复利效应”、“主动选择”个人觉得需要好好读一读。待我再读一遍之后,在来完善一下,今天先把做的书摘放上:
1.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当真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
2.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
3.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儿:
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再后来慢慢明白,别人其实也没必要知道。这听起来很惨,但回头看,这是好事儿,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放弃了诉苦。
读到曾国藩的那句话,“打破牙齿和血吞”,很认同,明白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什么叫“打破牙齿和血吞”啊?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跟人打架,牙齿被打碎了,怎么办呀?不能吐出来,要带着血咽下去,不能让别人看到。
对于很熟的朋友,偶尔跟我诉诉苦,我都是理解的,会想办法安慰,想办法帮忙。但是若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抱怨、诉苦,我一般都觉得这种人就算了,不太值得交往,多大点事儿啊?诉苦、抱怨,根源在于“没办法”了麽。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就忙着做事去了,抱怨、诉苦管啥用啊?这就是我的看法。
4.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点成功了。
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5.主动的选择:准确地讲,我一直在随波逐流,而且,实际上我只能随波逐流。在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自己依然非常渺小的情况下,生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
6.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7.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
8.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为了彻底治疗,我又启用了另外一个方法。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所有蠢事道歉。
9.Live with it! —— 这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台词。是啊,很多事,最终就留在那里,好啊、坏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挥之不去,一辈子都与你相伴。
10.Carol Dweck 教授的理论,心有戚戚焉。她认为人对能力和智力的看法分为两种(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1999)3:
entity view (实体论)
incremental view(渐进论)
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知道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
11.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还有惊喜呢: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很多情况下,抢占道德制高点是特愚蠢的事情……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 事实判断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发生变化。人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只不过是被“自欺欺人”的心理所左右。我开始不怕被人们用道德的理由指责我了,我甚至开始懒得争辩,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舒服他们的,我舒服我的,其实可以互不干涉,只不过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干涉有用而已,我要是像之前那样一不小心就真的被他们干涉了,那才不划算呢。
又过了很久很久,我发现这真的是惊喜连连的事情,因为最终我开始体会到: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12.每一个改变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读了我的文字就改变了,要么原来就有这种基因,要么就是后来自己做了努力,跟我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13.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在这方面我本来是个“实体论者”,从那一刻开始我演变成了一个“渐进论”者 —— 这就是进化罢?
这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解脱,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今天必须足够努力,反过来,今天要更加努力,也正因此才对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确信不疑。(又一次 X 值相对下降,Y 值相对提高……)
14.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
15.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人起码 12 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且越来越心安……
16.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17.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反过来,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聪明人都更擅长使用类比 —— 因为创造类比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活动,一般人做不来: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于是,创造一个“精妙的类比”是很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花费的精力不知要比听者理解所需要的精力多不知道多少倍…… 极为恰当的类比,常常只不过是“妙手偶得之”,而想要再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就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能用精妙的类比的人,比那些能理解精妙类比的人可能要“聪明”许多;而连精妙类比都理解不了的人,就相对“笨”很多
18既然类比是个辅助理解、辅助说明的工具,那么使用它只是探索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理解了那“像”的部分之后,还要继续探究那些“不像”的部分,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那些“不像”旧事物的部分啊!
这是个特别细微巧妙的陷阱 —— 很多人始终并未察觉。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
我总觉得,在对新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找类比不迟;而对新事物有足够的了解,也是有能力找到精妙类比的前提,万一找到了,可以自己用来辅助面向他人的说明,或者作为帮助他人的辅助理解工具…… 找不到很好的类比,也很正常。
好的、精妙的类比超级炫酷,可还是要小心为妙,因为类比真的影响思维。
比如,好像人们都喜欢用“登山”去比喻成功的路径,也许“攀登”这个词本身就给人“进取”的印象罢。可是长期以来,我觉得我所遇到的所有成功与突破,都更像是破冰。我总觉得自己站在一个冰原之上,特别想要把脚下的冰砸开……
可无论是我使劲跺脚也好,满地打滚也罢,我总是没办法一下子成功,一下子突破。若非换个视角,或者谁给我个透视镜,我真不知道那冰实在是太厚了……
往往是就好像我在冰原上四处游荡,四处猛砸,猛凿,有时深,有时浅,有时候甚至可以从冰缝或者冰洞里看到冰下的水,可那冰就是那么坚实,我死活都没办法破冰而入……
还记得美剧越狱里主角是怎样运用胡克定律凿开那堵厚厚的、“坚不可摧”的墙的吗?
终于破冰的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就是,过往我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我终于“入水”了。
把登山当作类比,与把破冰当作类比,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把登山当作类比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为“突破”是看得到目标的事情 —— 因为山顶就在那里。把破冰当作类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不太在意那个可以看得见、想得到的目标,很理直气壮地明白:我要去的是一个现在完全看不到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
类比是影响思维的,既然它能影响思维,进而就能影响行动,而行动构成我们的生命。所以,类比在使用的时候不得不小心。寻找更为恰当,更为准确的类比,其实不是像很多人想当然的那样,“不就是个说法嘛?!” —— 因为说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法、想法可能引发的是最重要的东西:行动。4
除此之外,类比也常常是产生“融会贯通”的手段。 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反向类比应用。这种思考多了,会很自然地产生“穿透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之前提到的“重力加速度”与“赚钱速度”之间的类比,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结果。
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
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 ——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
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几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我就这样“开窍”了 —— 我母亲只不过用了几分钟而已。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那一瞬间,我升级了:
我懂得了概念的重要性;
我了解了教科书的结构……
剩下的就很自然了,我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一整套方法论:
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无知,那就真的与白痴无异 —— 这事儿跟“智商高低”全无关系。所以,学习就是让自己变聪明的过程,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不那么白痴了”。
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苦苦思索: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然后,还有人赚了一辈子钱,教别人根本做不到、其实做到了也没意义的事情:
快速阅读、急速阅读……
他们兜售各种奇技淫巧,信之者亦众,他们由此“发明”了一系列没用的却貌似有用的概念:跳读,扫读……
其实啊,真正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概念是:
理解速度。
输入是为了处理啊,胡乱处理,甚至无法处理,输入了也没用啊!读书不是吃东西啊,读书就算有点像吃东西,那也是要消化了之后再排泄啊!不消化很难受的好不好?若是阅读速度快就可以了的话,那么谁都拼不过复印机了罢?开什么玩笑?!
我们的脑子里 —— 就是我们操作系统里 —— 描述正确的、理解完整的概念和方法论越多,我们理解新概念、新方法论的速度越快,融会贯通能力也越强……理解速度快了,阅读速度放慢一点,效率可能更高呢。
所谓的“成长”就是操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谓的“重生”就是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节点;
所谓的“不断再生”就是我们意识到这些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于是给自己设置提醒模式,给自己发展自动更新模式的持续动力。(比如给自己设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换代……)
只要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而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概念上来看,我不再使用含混的“价值观”之类的词去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与过程,我用我自己定义好并且反复打磨的概念:“操作系统”。然后,我知道构成操作系统的就两样东西:概念和方法论。然后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级的方法论去维护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 —— 这是个迭代的过程。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描述使得“成长”多少可被量化 ——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深入,最终,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触:
一切都是学识决定的。
你怕,他们也怕,只不过,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让他们绝对看不出来……
所谓的“超常的应急反应”其实是可以提前通过各种假想和预演提前反复练习的……
地位变了,格局就变了。
不在意吧,好像影响还很大;
在意吧,又好像并没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所以常常也没什么办法;
觉得人家品德不好吧,可品德不佳的事实好像也并不影响那些人继续生活,而自己倒是三观尽毁;
到最后常常痛恨自己不聪明,想不出怎么才能做出那么低劣的事情而又不被发现 —— 全然忘了自己竟然正在努力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可事实上,如果你有过“调节”非议双方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十有八九,两边都不太说得过去…… 因为弱者的逻辑都一样,奇葩而又自洽。
其实,谁没有缺点呢?谁能千人喜万人爱无人去错怪呢?有句戏谑的话说,“爷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谁都喜欢?” —— 还真挺深刻的。
非议太大,说明你自己终究哪里处理的不够妥当;非议没那么大,花费时间在辩解上其实是很浪费的,那时间精力还不如干点真正有用的事情。
自己错了,就承认,并且想办法承担后果 —— 我觉得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而别人错了,承认与承担都是别人的事情,用不着我去操心;如果那错造成了我的损失,可也无法上升到法律保护高度,那我就懒得追究 —— 因为我自认自己的时间精力更为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样的地方,甚至连生气的必要都没有,大好的人生在等着自己,哪里有功夫理会那些?
有规定没问题啊,拿出来给我看看呗……
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首先,不能生气。不生气是很好的武器。发生什么事儿,都没必要生气,生气不解决问题。想明白最重要。想明白会导致性情平和。想想就知道了,生气,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浪费的不仅仅是气头上的那一段时间,更为可怕的是在气头上做的决定常常连带一个很微妙且又复杂当期影响,最可怕的是,这个影响其实很容易产生“复利效应”,我的意思是说,“负面的复利效应”……
其次,在不生气的情况下,偶尔可以假装生气,这是工具。偶尔提高嗓门,其实是为了达到效果,因为其实并不是真生气,所以可以收放自如。
再次,一定要先表明立场和态度。“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这话非常重要,这是在提醒对方,别把自己卷进来。这句话有神奇的效果,不信你试试。
最后,只说道理上百分之百站得住脚的话。只挑重要的说,只说绝对占理的事儿 —— 对方哪里最站不住脚,确定了之后,就只咬住那里不放 —— 直至问题被解决。
哪里有什么好脾气啊,只有想的明白和想不明白……
能解决问题就不用生气了罢。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在起点上,每个人都一样,其实是没多少选择的,其实大多只能是被动状态麽,这很正常。
把东西做到真好,直至最好,其实是最省心、最省时的方法论。
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物资极为丰富的时代,这是个任何人都可以光明正大赚到足够多钱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没必要偷偷摸摸地赚钱,没必要昧着良心做事,没必要靠着雕虫小计讨生活。
永远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 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儿,先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问题,至于细节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儿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种态度。
所谓“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
学习 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 概念 。 那么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有这么七个: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成功 = 技能 + 运气 所谓“运气”,是完全不可控的,与之相对,技能却是可控的 —— 通过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绝大多数技能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于是,由此直接可以想到的应对策略是:通过选择来回避坏运气。
转换焦点 :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
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任何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运转的系统所面对的,必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不理想的、各种意外频繁发生的现实世界 。
容错(Fault tolerance)
冗余 (Redundancy),就是约翰·冯·诺伊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所谓冗余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机器(或者系统)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运转,要把一些关键的组件安放一个以上…… 万一其中一个坏了,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可以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修复或者替换那个坏掉的组件。
有容错能力的系统更为强壮,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运转更为持久……
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 比如,遇到貌似不能沟通的人(操作系统不同),多想想,就知道起码有以下几个选择:
直接停止沟通(注意不要引爆自己的情绪进而浪费时间);
只沟通能沟通的(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换个方式沟通( 开个虚拟机玩玩?)
伪沟通……(为了避免引爆对方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阅读并没有功利性。完整性阅读,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舍了就舍了,没啥。这种勇气其实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情绪,来自于空虚的情绪: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渴望有一点什么,所以就特别害怕错过任何机会。充实的人,是不怕错过什么的,因为已经充实,错过点什么,真的无所谓,机会有的是,错过一大把又如何,反正因为充实而能够相信自己确实有实力终归抓到至少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
所以,一定要读书,而不是把本来只不过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而已的杂志、文摘、新闻等等当做唯一主要手段。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然后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总是要分章节。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有些人从小就学会了并且早就习惯这么做,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这么干 ——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只具备读半本杂志,看个豆腐块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独立消化一整本书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我有一个奇怪的本领:就是,把一本书拿过来,我即便读不懂,我也能读得完。
不用,学它干嘛?这与我读书的原则也是相通的: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有价值的信息才可以算作知识。知识有两种:
无繁殖能力的知识
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一般来说,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可以积累,因为它有积累效应
必须应用,因为它有指导意义
值得传播,因为它可造福大众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但若是竟然养成了猎奇心理,那就算是掉进坑了。
在面对、或者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的优点,而不是它的缺点。
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
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几年之后的你,你希望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倒推回来, 提前 按照那个标准 学习、工作 。
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
提前成为未来的你。
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
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而已,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别装,千万别装。偶尔装装,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装圣人
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改不掉,其实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自己确实有缺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甚至以为自己其实是完美的 —— 这才是真正不可容忍的缺陷。
想改,却最终失败,大抵上都是“误以为改变是瞬间的事情”造成的。
这世界是动态的,人们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用静态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
下个决心,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 “下决心的这个瞬间决定” 直接跳过 —— 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解锁这个关键之后,一切都显得明显了:
改变是个过程。
改变最初的时候很难显现。
改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改变结果出现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很多耐心。
看到自己的改变,会给自己更多的自信;改变是过程,获得、积累自信也是过程。
看到别人已经改变的时候,不会盲目地羡慕,因为真正改变过自己的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个类比可以借用: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
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的是,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我的意思是,研究焦点不同,也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
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死活存不下钱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有共同的特征 —— 常常“一厢情愿”。他们一开始是“心里希望”,后来是“认定”一切都会自动变好,甚至进一步成功地欺骗自己:“这才是正能量”……骨子里,这是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乃至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 —— 彼得潘综合症。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