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札记
1.明德。人生天地间,何者为根本?所谓明德,所谓良知,或谓心中的道德律,其义可通。朱子注极精,可诵。有此明德,则人之所异于禽兽草木也。至于明德何以得乎天,则天何言哉,惟当阙疑而已。传云皆自明也,是犹重其可知可明者。人力所到者容有未全,而天命之予明德者,亦惟人而已,鸟兽草木,未有此自觉也。钱穆先生解释朝闻道夕死可矣,谓随时尽责,随时可死,亦可与此相发明。
2.知止。止于至善,非停止之止,而乃孜孜以求之止。朱子注谓,止,居也。传引绵蛮黄鸟,堪玩味。今人好以道路喻人生,常言目标,言远方,乃不止不息,由此及彼,单一线性之象。而黄鸟止于丘隅,则有盘旋回环在前,定心安居在后,乃由动之静,聚多为一,从容广大之象。人求知止,正以各有气禀之所偏,实未能止,故惟其知止,方有学而时习,进而不止。 诗云,翩翩者鵻,载飞载下,此未止而将止之象,君子之道也。传云君臣父子皆有其所止,而窃谓君子之学,必时君时臣时父时子,仁敬孝慈,不可偏废。
3.修身为本。此盖取中道。经文云自平天下至于致知格物,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外而内。复云自物格至于天下平,由下而上,由小而大,由内而外。格物为近,天下为远,而修身在其中。由是观之,则天子可以为庶人,庶人可以为天子,而修身之学不可废。学之,未必即有齐家治国之任,而一旦任之,则用之而无不可。孔子谓学诗可以兴观群怨者,与此可参。事君父者,齐家治国也。识于鸟兽草木,格物也。兴观群怨,则修身也。
4.格物致知。此知绝非今日科学意义上之知。而以今人之科学头脑科学心灵,转为难解。前日所记蚂蚁蜜蜂之辨,或此格物之一种。日常夫妇间,油盐之斟酌,人事之品评,讨论往还,亦格物致知也。有此格物之法,则随处皆可学,不待纸上得来。何以能之,在人皆有明德故。而往圣之书,今贤之教,则此知之验证也。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亦近处为学之意,能近取譬,亦即格物致知也。至于为天地立心云云,固治国平天下之高义,而初学不及此,徒为高调,则失之迂阔。而格物必求致知,以修齐治平为旨归,不然,雕虫之事,沉溺不返,亦惑矣。
5.诚意与慎独。传云毋自欺也。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惬。然后有君子慎独之论。盖诚者实也,实者,非向外求,而由己身之内省而得。人之有明德,故能内省,察知己身之善恶。所谓自惬,即由慎独省察之功夫,进于不待省察之自觉也。德润身,即谓人若有德之自觉,则意态从容,心广体胖,此亦知止之象。惶惶不可终日者,非君子也。
6.正心。心者,省察之心,亦明德之所在也。传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今日耽溺手机网游者,常如是。过分刺激耳目,适足以闭塞此省察之心。一旦闭塞,则欲动情胜,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由此生。
7.修身齐家。修身者,在省察克己,去其所辟,则人之好恶,并其喜怒哀乐之种种,皆于我之一己之身而得之。身修则能感通者多,得人情物理,是以方能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此亦源于格物之功夫。故子曰兴于诗,盖诗者便于格物也。今之所谓文艺者,实亦有此功能。
8.财货。此切于当今之时代主题。传释治国平天下,特论及之。如:
A.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施民争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B.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C.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D.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此可相参。然观此并未有饿死事小之论。本末之际,以本为先,而末事亦须勤之慎之。务财用,谓专于财用上用力,不及其余,故为小人,非谓长国家可无视财用也。以财发身,亦非谓必无财而后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也。然则今人所谓恭喜发财者,小人哉。以身发财,财聚而身亡,不亦悲乎。富润屋,德润身,知本而不忘其末,则蔼然君子,心广体胖也。
9.修身。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此今人之谓乎。天下之广大,一端也。万物之微细,一端也。修身之为事也,即秉承此天赋之明德,用省察之功夫,期于上通下达,如此庶几灵明在我,免乎异端。今人舍修身而求平天下,则空阔之天,虚无渺茫。舍修身而求格物,则纷繁之物,目迷五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亦可作如是观。
2.知止。止于至善,非停止之止,而乃孜孜以求之止。朱子注谓,止,居也。传引绵蛮黄鸟,堪玩味。今人好以道路喻人生,常言目标,言远方,乃不止不息,由此及彼,单一线性之象。而黄鸟止于丘隅,则有盘旋回环在前,定心安居在后,乃由动之静,聚多为一,从容广大之象。人求知止,正以各有气禀之所偏,实未能止,故惟其知止,方有学而时习,进而不止。 诗云,翩翩者鵻,载飞载下,此未止而将止之象,君子之道也。传云君臣父子皆有其所止,而窃谓君子之学,必时君时臣时父时子,仁敬孝慈,不可偏废。
3.修身为本。此盖取中道。经文云自平天下至于致知格物,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外而内。复云自物格至于天下平,由下而上,由小而大,由内而外。格物为近,天下为远,而修身在其中。由是观之,则天子可以为庶人,庶人可以为天子,而修身之学不可废。学之,未必即有齐家治国之任,而一旦任之,则用之而无不可。孔子谓学诗可以兴观群怨者,与此可参。事君父者,齐家治国也。识于鸟兽草木,格物也。兴观群怨,则修身也。
4.格物致知。此知绝非今日科学意义上之知。而以今人之科学头脑科学心灵,转为难解。前日所记蚂蚁蜜蜂之辨,或此格物之一种。日常夫妇间,油盐之斟酌,人事之品评,讨论往还,亦格物致知也。有此格物之法,则随处皆可学,不待纸上得来。何以能之,在人皆有明德故。而往圣之书,今贤之教,则此知之验证也。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亦近处为学之意,能近取譬,亦即格物致知也。至于为天地立心云云,固治国平天下之高义,而初学不及此,徒为高调,则失之迂阔。而格物必求致知,以修齐治平为旨归,不然,雕虫之事,沉溺不返,亦惑矣。
5.诚意与慎独。传云毋自欺也。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惬。然后有君子慎独之论。盖诚者实也,实者,非向外求,而由己身之内省而得。人之有明德,故能内省,察知己身之善恶。所谓自惬,即由慎独省察之功夫,进于不待省察之自觉也。德润身,即谓人若有德之自觉,则意态从容,心广体胖,此亦知止之象。惶惶不可终日者,非君子也。
6.正心。心者,省察之心,亦明德之所在也。传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今日耽溺手机网游者,常如是。过分刺激耳目,适足以闭塞此省察之心。一旦闭塞,则欲动情胜,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由此生。
7.修身齐家。修身者,在省察克己,去其所辟,则人之好恶,并其喜怒哀乐之种种,皆于我之一己之身而得之。身修则能感通者多,得人情物理,是以方能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此亦源于格物之功夫。故子曰兴于诗,盖诗者便于格物也。今之所谓文艺者,实亦有此功能。
8.财货。此切于当今之时代主题。传释治国平天下,特论及之。如:
A.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施民争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B.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C.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D.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此可相参。然观此并未有饿死事小之论。本末之际,以本为先,而末事亦须勤之慎之。务财用,谓专于财用上用力,不及其余,故为小人,非谓长国家可无视财用也。以财发身,亦非谓必无财而后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也。然则今人所谓恭喜发财者,小人哉。以身发财,财聚而身亡,不亦悲乎。富润屋,德润身,知本而不忘其末,则蔼然君子,心广体胖也。
9.修身。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此今人之谓乎。天下之广大,一端也。万物之微细,一端也。修身之为事也,即秉承此天赋之明德,用省察之功夫,期于上通下达,如此庶几灵明在我,免乎异端。今人舍修身而求平天下,则空阔之天,虚无渺茫。舍修身而求格物,则纷繁之物,目迷五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亦可作如是观。
来自 豆瓣App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60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