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阴天,昏暗。上班时忙里偷闲,读了会儿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 。我古文功底薄弱,读起来磕磕绊绊。加之读的是kindle PC版,面对电脑屏幕的辐射,不由双眼酸涩,只得时不时转过头,望一望窗外的绿化。视线的一去一回,书本的一进一出,失落感有了乘虚而入的间隙。我突然感到一阵疲惫,看着一页页佶聱的文字,心里怀疑,读这些东西真的有什么用吗?这世界有几人会在意六朝志怪小源起何处,即便有那样一群人,也只是独乐乐于学术圈,距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我一头扎进这卷帙浩繁的世界,除了以己身之卑渺度彼岸之浩瀚,还有什么意义?
想起几天前,我和读历史的李齐同学聊天,他说他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大加质疑,已经快要到爆表的程度,只觉得一切所学皆是狗屎。当时我正走出地铁站,脚步匆忙地赶去上班。生计之烦闷很容易让人对上层建筑漠不关心,所以,我不痛不痒地安慰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质疑是创造之源”云云,颇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处境不同,我很难说自己理解专心学术会是什么感受,我甚至常常基于个人的渴望,潜意识里认为:“读研究生多好啊,你这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想法过于主观和孩子气,说出来容易见笑。但在心里,我宁愿希望他如这想法一样,只是出于高傲、刻薄、强迫症、完美主义、大惊小怪等等读书人的通病,而不是出于真的鄙弃。鄙弃文化的人已然大多了。
尽管我对历史的兴趣淡薄,历史观也只停留在“历史或多或少是一堆空话”以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水平,但我愿意看到人们求知的愿望,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哪怕拿起一本漏洞百出、附庸风雅的畅销书,他们想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意图同样令人感动和尊敬。在我们身边,太多的反智主义、娱乐至上、怀疑和解构,这一切都和理想主义格格不入。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三天两头逃课,反而很多人的认同,他们十分理解地对我说:你做得对,这些理论根本没什么用,还不如读专科学门手艺赚钱呢。我只是对课堂的教育感到不屑,只是想躲在图书馆看自学书罢了。然而,辩驳这样的想法无异于螳臂当车。
大概在我还未出生的80年代,理想主义曾一度盛行,随即又悄然逝去了。等到市场经济的时代,财富的大门仿佛一夜间敞开了,遍地都是挖掘商机的人们,他们受够了物质贫乏的生活,趋之若鹜地追求着金钱带来的享受。机会平等的观念,使得财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富人们不仅拥有话语权,还往往被认为是坚韧、勤奋、智慧和志向远大的代表。也是从市场经济之后,文化产品渐渐分化,形成以市场受众和学术界为两极格局。从此,普通的文化爱好者的人成了孤儿,既不符合市场和受众的口味,又由于没有专业规范,得不到学术界认可。
“民科”和“民哲”这类群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知识面临的尴尬。前段时间,一位“民科”(“民间科学家”)郭英森重新被人们提起。他在5年前参加了《非你莫属》节目,引用了“引力波”的相关“理论”,却被评委讽刺。现如今,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人们突然又尊重起了他的“梦想”,号称“大家欠他一个道歉”。更多的情况是,他们被社会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并被认为是无知、可笑、自以为是和不务正业,在孤僻和封闭中走火入魔。客观上讲,“民科”、“民哲”们大都存在情感大于理智、从不刻苦读书、喜欢凭空臆想等等的缺陷,但话说回来,哪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活在今天,他们的理论能被认可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写在《双城记》开头的这句话,似乎在什么时代都适用。当下,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捷,学习资料和视频俯首皆是,信息的终端无处不在,对于知识的传播,这理应是最好的时代;可在另一方面,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别在文化市场和学术界应验着,或消解、或阻碍了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同时,物质至上主义如巨兽般在一旁张着血盆大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诚然,每个人的处境决定了他的观点。若我是个纵横捭阖的金融大鳄,断不会无视金钱的魅力和万能;若我是个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或也将居高临下地对“民科”、“民哲”大加挞伐;但有一点,我们都是一样感同身受,那就是虚无。若没有公正的价值评判,这种虚无将如铁锈一般,爬上每个人的灵魂,让我们失去动力和希望;若没包容宽厚的社会环境,自然的个性和理想,便成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唯有开放了道路,才会有更多人勇往前行。也许,我们一辈子都达不到钱钟书的学术高度,写不出托尔斯泰的皇皇巨著。但那又怎样呢?正如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想起几天前,我和读历史的李齐同学聊天,他说他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大加质疑,已经快要到爆表的程度,只觉得一切所学皆是狗屎。当时我正走出地铁站,脚步匆忙地赶去上班。生计之烦闷很容易让人对上层建筑漠不关心,所以,我不痛不痒地安慰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质疑是创造之源”云云,颇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处境不同,我很难说自己理解专心学术会是什么感受,我甚至常常基于个人的渴望,潜意识里认为:“读研究生多好啊,你这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想法过于主观和孩子气,说出来容易见笑。但在心里,我宁愿希望他如这想法一样,只是出于高傲、刻薄、强迫症、完美主义、大惊小怪等等读书人的通病,而不是出于真的鄙弃。鄙弃文化的人已然大多了。
尽管我对历史的兴趣淡薄,历史观也只停留在“历史或多或少是一堆空话”以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水平,但我愿意看到人们求知的愿望,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哪怕拿起一本漏洞百出、附庸风雅的畅销书,他们想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意图同样令人感动和尊敬。在我们身边,太多的反智主义、娱乐至上、怀疑和解构,这一切都和理想主义格格不入。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三天两头逃课,反而很多人的认同,他们十分理解地对我说:你做得对,这些理论根本没什么用,还不如读专科学门手艺赚钱呢。我只是对课堂的教育感到不屑,只是想躲在图书馆看自学书罢了。然而,辩驳这样的想法无异于螳臂当车。
大概在我还未出生的80年代,理想主义曾一度盛行,随即又悄然逝去了。等到市场经济的时代,财富的大门仿佛一夜间敞开了,遍地都是挖掘商机的人们,他们受够了物质贫乏的生活,趋之若鹜地追求着金钱带来的享受。机会平等的观念,使得财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富人们不仅拥有话语权,还往往被认为是坚韧、勤奋、智慧和志向远大的代表。也是从市场经济之后,文化产品渐渐分化,形成以市场受众和学术界为两极格局。从此,普通的文化爱好者的人成了孤儿,既不符合市场和受众的口味,又由于没有专业规范,得不到学术界认可。
“民科”和“民哲”这类群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知识面临的尴尬。前段时间,一位“民科”(“民间科学家”)郭英森重新被人们提起。他在5年前参加了《非你莫属》节目,引用了“引力波”的相关“理论”,却被评委讽刺。现如今,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人们突然又尊重起了他的“梦想”,号称“大家欠他一个道歉”。更多的情况是,他们被社会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并被认为是无知、可笑、自以为是和不务正业,在孤僻和封闭中走火入魔。客观上讲,“民科”、“民哲”们大都存在情感大于理智、从不刻苦读书、喜欢凭空臆想等等的缺陷,但话说回来,哪怕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活在今天,他们的理论能被认可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写在《双城记》开头的这句话,似乎在什么时代都适用。当下,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捷,学习资料和视频俯首皆是,信息的终端无处不在,对于知识的传播,这理应是最好的时代;可在另一方面,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别在文化市场和学术界应验着,或消解、或阻碍了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同时,物质至上主义如巨兽般在一旁张着血盆大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诚然,每个人的处境决定了他的观点。若我是个纵横捭阖的金融大鳄,断不会无视金钱的魅力和万能;若我是个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或也将居高临下地对“民科”、“民哲”大加挞伐;但有一点,我们都是一样感同身受,那就是虚无。若没有公正的价值评判,这种虚无将如铁锈一般,爬上每个人的灵魂,让我们失去动力和希望;若没包容宽厚的社会环境,自然的个性和理想,便成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唯有开放了道路,才会有更多人勇往前行。也许,我们一辈子都达不到钱钟书的学术高度,写不出托尔斯泰的皇皇巨著。但那又怎样呢?正如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