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长城、立泰山】
弱冠之年,曾登泰山,第一次真正触及到了中国文明之脉搏:不阿天,不傲地,堂堂正正,屹立不倒。当时写了一遍小文《国魂》作为感想,现在读起来,也不觉得幼稚惭愧。中国文化主脉,核心是以人为本;政治追求,核心是仁政。这个思想,契合西方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理论,清末儒生士大夫如郭嵩焘,了解西方政治后赞叹不已,认为与孔子理想契合,彼时中国政治和社会败坏不堪,几于崩溃,远甚于明末清初。
近代以来,中国国力羸弱,屡遭列强欺凌,遂有一个修长城的命题在,这个命题,贯彻到了国家战略、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架构及文化灵魂中去,人人自危,社会撕裂愈甚,出于历史惯性,知识分子积极寻求契合儒家仁政的“民主”,而社会主流尤其是底层社会则渴望“明主”
而无论是作为少数的知识分子还是广大民众,综合起来,有独立自主担当之志者,依然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秦始皇以来,两千年君主专制,开明的统治者不多,主要靠自觉;残暴自私傲慢者比比皆是,实在难以制衡。民众独立自主之志气遂越来越衰弱,以致晚明,亿万的汉族人,竟然被12万满族人打败,可谓人类历史的奇观。
顾炎武云: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改朝换代,谓之亡国,这个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天下不过是换了管理层;而道德沦丧,弱肉强食,谓之亡天下,这个是损害甚至摧毁每一位股东利益的情形,故而即使是小股东(匹夫),也有责任,何故?身家性命系之矣。
亡国与亡天下,固然不是一个性质,然而,现实中确实屡屡相辅相成,甚至合二为一,如满清之留发不留头,如日寇侵华之大屠杀即是最显著的例子。
虽然这样,亡国与亡天下不一致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更有国尚在,天下破坏殆尽的情况,如朝鲜战争,中国付出那样惨重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至今难以估算。而文革,不仅仅继承中国君主专制时代文字狱的衣钵,而且竟然成指数型规模爆发,数十万文化精英,含恨而死,数百万社会中流砥柱,轰然崩塌,中国文化遭受有史以来最大之毁灭,也是人类历史奇观。
何以故?朝鲜战争没输,外边的长城修好,国家却动乱如此?大概是因为这修长城思维还在,春秋战国时候修长城在边关,两千年过去,民众安全感越发缺失,这长城,需要修到家里了,所以夫妻相互揭发,父子反目成仇,名曰为了“无产阶级专政”。修到家里还不够,还要修到心里头去,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无产阶级的灵魂革命,要和腐朽堕落的封资修思维划清界限。可是即便如此修长城,国家还是破败,生活依然艰难,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依然忘我之心不死。长城是修无可修,中国人是逃无可逃了。
穷则变,可见这长城是不能再修了。
汉代通西域,唐代四海朝贡,元代交流天下,不是凭借修长城来的。靠的是什么?立泰山!
这泰山不是君王,而是民本,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高祖经惠帝吕后至文景百余年,才有汉武帝厚积薄发,而后穷兵黩武,十室九空,以至于下罪己诏书,不可不察;唐太宗继承尊祖崇道国策,颇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休养生息,复兴文教,才有这“贞观之治”,武后继之,明皇承之,方成“开元盛世”,后期不惜民力,国本动摇,当以为戒;元初赋税之轻,世所罕见,堪称中世纪奇观,而后期也是政治衰败,阶层固化,农民起义蜂起,民本动摇之故也。
以民为本,则泰山立,天下遂安!
而修长城之事情,在哪里修?谁来修?防御谁?如何修?
观今之中国,石头的长城稳固,政府富强,然山何其破败?只去山西看看;河何其污浊?自己身边瞧瞧;空气何其糟糕?抬头望望便知晓。而有毒食品之肆虐,学校风气之堕落,网络街头暴力之无忌,企业伦理之下流,如果这还不算是亡天下,什么才是呢?
什么南海?什么岛屿?什么外患?不过是癣疥之疾!
食品、土壤、空气、教育、公共秩序、医疗、住房,文化科研,这个是民本之依,是民族国家之根基,这个才是真正的豺狼之患!
政府做了多少?民众关注几何?
满目所见的,是政府放任权力与资本的媾和,以民为刍狗!而民众则自相残杀,无尽挣扎。
哪里有中华仁政之气象?怎样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之理想?如何履行了建党后建国前的庄严承诺?
民本之立,时不我待!当今世界,乃是知识经济时代,乃是依靠文化科学创新驱动的时代,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人才,而人才的核心在于教育,在于尊重与自由的环境。犹太人区区数百万,而可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祖先家园复立国家,面对周边的非我族类,竟然可以自立而且自强,乃至于在农业、制造、国防、金融、商贸、文化哲学科研等几乎全领域领先世界,靠的就是人才,靠的就是文化!倘若在刀光剑影的中世纪,哪怕在枪炮时代,他们能在中东立足吗?时代特征之明显,人才价值之卓著,可见一斑!
而彼俄罗斯,外表强悍凶狠,一言不合可开战,然而被权力与寡头资本绑架,民本不立,文教科学不兴,国力日渐衰落,纵然张口逞强,何足道哉?
修长城,乃是修篱笆,防君子不能防小人;立泰山,乃是立鸡巴,民本固,鸡巴立,民富国强,天下焉能不安?
近代以来,中国国力羸弱,屡遭列强欺凌,遂有一个修长城的命题在,这个命题,贯彻到了国家战略、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架构及文化灵魂中去,人人自危,社会撕裂愈甚,出于历史惯性,知识分子积极寻求契合儒家仁政的“民主”,而社会主流尤其是底层社会则渴望“明主”
而无论是作为少数的知识分子还是广大民众,综合起来,有独立自主担当之志者,依然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秦始皇以来,两千年君主专制,开明的统治者不多,主要靠自觉;残暴自私傲慢者比比皆是,实在难以制衡。民众独立自主之志气遂越来越衰弱,以致晚明,亿万的汉族人,竟然被12万满族人打败,可谓人类历史的奇观。
顾炎武云: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改朝换代,谓之亡国,这个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天下不过是换了管理层;而道德沦丧,弱肉强食,谓之亡天下,这个是损害甚至摧毁每一位股东利益的情形,故而即使是小股东(匹夫),也有责任,何故?身家性命系之矣。
亡国与亡天下,固然不是一个性质,然而,现实中确实屡屡相辅相成,甚至合二为一,如满清之留发不留头,如日寇侵华之大屠杀即是最显著的例子。
虽然这样,亡国与亡天下不一致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更有国尚在,天下破坏殆尽的情况,如朝鲜战争,中国付出那样惨重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至今难以估算。而文革,不仅仅继承中国君主专制时代文字狱的衣钵,而且竟然成指数型规模爆发,数十万文化精英,含恨而死,数百万社会中流砥柱,轰然崩塌,中国文化遭受有史以来最大之毁灭,也是人类历史奇观。
何以故?朝鲜战争没输,外边的长城修好,国家却动乱如此?大概是因为这修长城思维还在,春秋战国时候修长城在边关,两千年过去,民众安全感越发缺失,这长城,需要修到家里了,所以夫妻相互揭发,父子反目成仇,名曰为了“无产阶级专政”。修到家里还不够,还要修到心里头去,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无产阶级的灵魂革命,要和腐朽堕落的封资修思维划清界限。可是即便如此修长城,国家还是破败,生活依然艰难,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依然忘我之心不死。长城是修无可修,中国人是逃无可逃了。
穷则变,可见这长城是不能再修了。
汉代通西域,唐代四海朝贡,元代交流天下,不是凭借修长城来的。靠的是什么?立泰山!
这泰山不是君王,而是民本,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高祖经惠帝吕后至文景百余年,才有汉武帝厚积薄发,而后穷兵黩武,十室九空,以至于下罪己诏书,不可不察;唐太宗继承尊祖崇道国策,颇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休养生息,复兴文教,才有这“贞观之治”,武后继之,明皇承之,方成“开元盛世”,后期不惜民力,国本动摇,当以为戒;元初赋税之轻,世所罕见,堪称中世纪奇观,而后期也是政治衰败,阶层固化,农民起义蜂起,民本动摇之故也。
以民为本,则泰山立,天下遂安!
而修长城之事情,在哪里修?谁来修?防御谁?如何修?
观今之中国,石头的长城稳固,政府富强,然山何其破败?只去山西看看;河何其污浊?自己身边瞧瞧;空气何其糟糕?抬头望望便知晓。而有毒食品之肆虐,学校风气之堕落,网络街头暴力之无忌,企业伦理之下流,如果这还不算是亡天下,什么才是呢?
什么南海?什么岛屿?什么外患?不过是癣疥之疾!
食品、土壤、空气、教育、公共秩序、医疗、住房,文化科研,这个是民本之依,是民族国家之根基,这个才是真正的豺狼之患!
政府做了多少?民众关注几何?
满目所见的,是政府放任权力与资本的媾和,以民为刍狗!而民众则自相残杀,无尽挣扎。
哪里有中华仁政之气象?怎样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之理想?如何履行了建党后建国前的庄严承诺?
民本之立,时不我待!当今世界,乃是知识经济时代,乃是依靠文化科学创新驱动的时代,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人才,而人才的核心在于教育,在于尊重与自由的环境。犹太人区区数百万,而可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祖先家园复立国家,面对周边的非我族类,竟然可以自立而且自强,乃至于在农业、制造、国防、金融、商贸、文化哲学科研等几乎全领域领先世界,靠的就是人才,靠的就是文化!倘若在刀光剑影的中世纪,哪怕在枪炮时代,他们能在中东立足吗?时代特征之明显,人才价值之卓著,可见一斑!
而彼俄罗斯,外表强悍凶狠,一言不合可开战,然而被权力与寡头资本绑架,民本不立,文教科学不兴,国力日渐衰落,纵然张口逞强,何足道哉?
修长城,乃是修篱笆,防君子不能防小人;立泰山,乃是立鸡巴,民本固,鸡巴立,民富国强,天下焉能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