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读书记:知道世界的无情才懂得温情的不易
也许又是一个擦肩而过的台风天,趁此机会读完了近期的几篇中短篇小作品。不由感叹,阅读真的是一种提高想象力和思考力的不二选择。这次读到了许多大师的文章,有被惊艳震惊到,有被恐惧袭击到,更有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深折服,当然还有我难以理解的……凡此种种,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仅仅是自己生活一隅的狭窄天地,而是这世界更大的戏剧舞台。
毫无疑问,以下这些篇章都是经典,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有自己的偏好与喜爱。
《泄密的心》
埃德加•爱伦•坡
一个极度神经质患者内心的恐怖与疯狂在短短的篇幅中展露无遗。谋杀、肢解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仪式性的过程,没有彷徨与恐惧。甚至在警察上门调查时都得意忘形,居然将自己的椅子摆在隐藏尸体处的正上方。异常镇定,有问必答。以至于都可以和警察闲聊起来。
只是疯狂之人终究抵不过脆弱内心的最后一丝防线,当他脑中升腾起一丝响声——一种只是类似钟表裹在棉花里发出的那么气若游丝的声音,逐渐变得尖锐刺耳,他彻底崩溃了。他不得不陷入节节败退的境地,请求警察撬开埋尸的地板,罪行终究逃不过冥冥之中的审判。而地板下那颗已死的心脏在他看来却跳个不停。一个自我毁灭者的故事完……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对于这篇可谓超短篇小说,我除了钦佩似乎已找不出更多的言语表述。因为甚至它的真正恐怖我在第一次阅读时都没能体会到,要不是花二倍的时间细细品味网友的点评,也许就此错过一部好作品,一位好作家也不一定。当然此时的我才明白了文字这个东西,终究不像音乐那样是无国界的。文学作品真正的韵味也许始终只有品味原始语言才能深刻了解。但请相信我,仅以此篇短篇的成就,我认为值得去好好读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
《红房子旅馆》
巴尔扎克
毋庸置疑的文学大家,这篇小说是《人间喜剧》中哲理研究卷本的一篇。有比较才知道所谓的大家区别于常人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文字表达能力,而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哲理思考与广阔格局。这是一种什么体验,类似于一种耗尽心力的阅读体验,一种运用所知去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狂奔。
故事主人公爱上了一个美丽智慧、举止高雅的富商之女,讽刺的确是这位富商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谋杀与掠夺,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卑劣行为却让深信他的朋友背负罪名接受审判。
但你以为这位富商的朋友是绝对无辜的吗,其实也不是。同时作为军医的他曾经产生了利用手术工具将无辜之人一刀致命然后携款奔逃实现人生理想的念头。这念头已经具体到如何下刀,如何处理尸体。所以在意念上,他也并非真正纯洁。只是理性最终驱散了他的一时疯狂,他回忆起了宗教的训诫、教育的垂训、父母的榜样,然后所有的邪恶终结于此。
讽刺的是,第二天醒来时,噩梦如期而至。同屋的商人旅客身首异处,鲜血横流。他长年以来的好友兼同行伙伴消失无踪,连同那巨额的钱款消失不见。他被理所当然的定义为嫌犯,即使疑点重重,即使最终明明消失的人和钱财却无人关心。
面对审判,他无力反抗。除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之外,似乎他想把背叛他的好友也好好保护起来,因为在他看来“在意念中犯罪,心灵也不再清白。”他已失去了良心上的贞洁……死刑成了他最好的归宿。此时我对宗教的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尊重与敬仰。
回过头来看那个真正的凶手,若干年后已经飞黄腾达,有了军需供应商的牢固地位和因此源源不断的财源。只是身体上经受着不知名的疼痛,以至于发作时宁愿死去。“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了这个故事,然后正义的本能让“我”对此事深究到底,最终似乎那么轻易就挖出了事实的真相。可是残酷的是,这样一个人作为自己倾慕之人的父亲,这段感情是否应该继续?“我”集结了一群正义的人来探讨这个两难的窘境,在这片心爱姑娘父亲遗留的血田之上,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读完以后陷入静默的思考,有时候对错对于一个问题的判断显然是幼稚的评判等级。到底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正义与理想这才是问题所在。
《司炉》
卡夫卡
用卡夫卡的小说收官,真的是压轴好戏。场景简单,人物传神,剧情到位。简直就是一场好戏,“我”作为一个被父母嫌弃而交给美国亲戚照顾的人,沦落于下等舱来到美国。阴差阳错结识了饱受委屈却不善言辞的司炉。“我”和司炉一起找船长理论讨回公道,原本在聚光灯角落的“我”却因为船长身边尊贵的参议员认出了我就是投奔他而来的外甥变得备受瞩目。参议员舅舅对“我”这样一个穷亲戚也不知是出于同病相怜的怜惜还是惯常式的美国奇迹梦,显得格外激动与热情。而船上所有人似乎也忘了“我”的出现本身只是为了帮助司炉伸张正义。此时,司炉被默默闲置一边,无人理睬,而“我”和舅舅却一下子被人祝贺与簇拥,送下了船。虽然突然作为主角的“我”此时内心和黯淡处的司炉承受着一样的冷漠对待。因为这样的亲人聚首,两人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
“我和舅舅面对面地坐着,两人的膝盖几乎碰到一起了。我紧盯着舅舅,心中不免怀疑,这个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取代司炉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舅舅也避开他的目光,只看看海上的波浪,小艇在波浪里不停的摇摆。”
你看,刚刚多戏剧性的相逢场面,激动地无以言表,独处时却如此这般无言以对。在一起的孤独是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关系。
结语:人的年岁渐长,不能总是充当一个傻子,你要知道世界的无情才懂得获得的温情如此不易。
![]() |
毫无疑问,以下这些篇章都是经典,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有自己的偏好与喜爱。
![]() |
《泄密的心》
埃德加•爱伦•坡
一个极度神经质患者内心的恐怖与疯狂在短短的篇幅中展露无遗。谋杀、肢解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仪式性的过程,没有彷徨与恐惧。甚至在警察上门调查时都得意忘形,居然将自己的椅子摆在隐藏尸体处的正上方。异常镇定,有问必答。以至于都可以和警察闲聊起来。
只是疯狂之人终究抵不过脆弱内心的最后一丝防线,当他脑中升腾起一丝响声——一种只是类似钟表裹在棉花里发出的那么气若游丝的声音,逐渐变得尖锐刺耳,他彻底崩溃了。他不得不陷入节节败退的境地,请求警察撬开埋尸的地板,罪行终究逃不过冥冥之中的审判。而地板下那颗已死的心脏在他看来却跳个不停。一个自我毁灭者的故事完……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对于这篇可谓超短篇小说,我除了钦佩似乎已找不出更多的言语表述。因为甚至它的真正恐怖我在第一次阅读时都没能体会到,要不是花二倍的时间细细品味网友的点评,也许就此错过一部好作品,一位好作家也不一定。当然此时的我才明白了文字这个东西,终究不像音乐那样是无国界的。文学作品真正的韵味也许始终只有品味原始语言才能深刻了解。但请相信我,仅以此篇短篇的成就,我认为值得去好好读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
《红房子旅馆》
巴尔扎克
毋庸置疑的文学大家,这篇小说是《人间喜剧》中哲理研究卷本的一篇。有比较才知道所谓的大家区别于常人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文字表达能力,而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哲理思考与广阔格局。这是一种什么体验,类似于一种耗尽心力的阅读体验,一种运用所知去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狂奔。
故事主人公爱上了一个美丽智慧、举止高雅的富商之女,讽刺的确是这位富商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谋杀与掠夺,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卑劣行为却让深信他的朋友背负罪名接受审判。
但你以为这位富商的朋友是绝对无辜的吗,其实也不是。同时作为军医的他曾经产生了利用手术工具将无辜之人一刀致命然后携款奔逃实现人生理想的念头。这念头已经具体到如何下刀,如何处理尸体。所以在意念上,他也并非真正纯洁。只是理性最终驱散了他的一时疯狂,他回忆起了宗教的训诫、教育的垂训、父母的榜样,然后所有的邪恶终结于此。
讽刺的是,第二天醒来时,噩梦如期而至。同屋的商人旅客身首异处,鲜血横流。他长年以来的好友兼同行伙伴消失无踪,连同那巨额的钱款消失不见。他被理所当然的定义为嫌犯,即使疑点重重,即使最终明明消失的人和钱财却无人关心。
面对审判,他无力反抗。除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之外,似乎他想把背叛他的好友也好好保护起来,因为在他看来“在意念中犯罪,心灵也不再清白。”他已失去了良心上的贞洁……死刑成了他最好的归宿。此时我对宗教的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尊重与敬仰。
回过头来看那个真正的凶手,若干年后已经飞黄腾达,有了军需供应商的牢固地位和因此源源不断的财源。只是身体上经受着不知名的疼痛,以至于发作时宁愿死去。“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了这个故事,然后正义的本能让“我”对此事深究到底,最终似乎那么轻易就挖出了事实的真相。可是残酷的是,这样一个人作为自己倾慕之人的父亲,这段感情是否应该继续?“我”集结了一群正义的人来探讨这个两难的窘境,在这片心爱姑娘父亲遗留的血田之上,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读完以后陷入静默的思考,有时候对错对于一个问题的判断显然是幼稚的评判等级。到底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正义与理想这才是问题所在。
《司炉》
卡夫卡
用卡夫卡的小说收官,真的是压轴好戏。场景简单,人物传神,剧情到位。简直就是一场好戏,“我”作为一个被父母嫌弃而交给美国亲戚照顾的人,沦落于下等舱来到美国。阴差阳错结识了饱受委屈却不善言辞的司炉。“我”和司炉一起找船长理论讨回公道,原本在聚光灯角落的“我”却因为船长身边尊贵的参议员认出了我就是投奔他而来的外甥变得备受瞩目。参议员舅舅对“我”这样一个穷亲戚也不知是出于同病相怜的怜惜还是惯常式的美国奇迹梦,显得格外激动与热情。而船上所有人似乎也忘了“我”的出现本身只是为了帮助司炉伸张正义。此时,司炉被默默闲置一边,无人理睬,而“我”和舅舅却一下子被人祝贺与簇拥,送下了船。虽然突然作为主角的“我”此时内心和黯淡处的司炉承受着一样的冷漠对待。因为这样的亲人聚首,两人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
“我和舅舅面对面地坐着,两人的膝盖几乎碰到一起了。我紧盯着舅舅,心中不免怀疑,这个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取代司炉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舅舅也避开他的目光,只看看海上的波浪,小艇在波浪里不停的摇摆。”
你看,刚刚多戏剧性的相逢场面,激动地无以言表,独处时却如此这般无言以对。在一起的孤独是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关系。
结语:人的年岁渐长,不能总是充当一个傻子,你要知道世界的无情才懂得获得的温情如此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