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 初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气使万物生长,亦使人心张扬,人在此时所爱偏外,向外部世界寻求和探索的激情与日俱增。所以在夏天,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学一些东西。见到弹琴优雅便要学琴,听了经典讲演便要读经,赏过茶会雅集便要学茶。弄得自己心内惶惶,不知从何学起,亦急功躁进,沉不下心。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现在的人知道的太多了,每天通过网络,扫盲各种知识,随口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自己想要知道的曲目,先把音乐背景、故事、表达的情感弄得一清二楚,却几乎从未听过原曲;想看的书,先把书评、作者、内容梗概都了解了一遍,却几乎不曾翻动书页。把这些知识权且充当自己的谈资,标榜自己的博闻强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放下这些围绕在文化外围的所谓价值,只是单纯的、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去欣赏,体会,玩味,还之以文化的初相。
想起以前,买过一套菌菇的零食,包装上写着“食味之初相”,特别喜欢。菌菇都是天然晒干,佐以盐巴,再也没有多余的调料。每种菌菇的滋味便是它本身的味道,我觉得特别好,就给家里长辈买来作日常吃食。结果却遭到家人的不理解:
“这有什么好吃的?一点味道都没有。”
我回说:“哪里没有味道?就是菌菇的味道啊!”
家人嗤之以鼻。
前一阵子,家人去远郊采野菜,回来炒了一盘。
“天哪!这个菜真难吃,好苦!果然是野菜,好粗糙,一点都不好吃!”家人抱怨。
我尝了一口,一股香气自口齿冲至鼻腔。这种香气难以名状,恰似一脉山野清气,又如一汩清甜水气。偌大的山川灵秀之气,在这一片弱嫩的菜叶中尽展无余。
“好香啊!”我叹息。
这一刻,我终于体悟到了,什么是“食味之初相”。
曾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开始每天只放少许油盐,有时干脆什么都不放,清蒸慢煮各色五谷杂粮来吃。最开始不习惯,觉得什么味道都没有,后来食之日久,才终于知道食物本身的味道是怎样的美,那是一种生机之美,万物有灵且美。
在家做的吃食
大家想想,自己多久没吃过食物的味道,而仅仅是调料的味道了?
现在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却是太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实不管你去学什么,想学的那个东西只不过是你心志的载体。真正让载体充盈的,是你的定性和智慧。你心够静,学什么都静,学什么都能够怡情养性;心不静,学什么都是依葫芦画瓢,心浮气躁,不过充充样子。所以一定要先修心,而不是追逐外物。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追逐外物哪里是个头儿呢?不若向里求,向自己求。就比如游学,心有定境,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山水亦是有情菩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心外飘忽,哪怕你到了五指山,也不过是来此一游罢了,全然认不得真身。
所以,“道之为体,器之为用”,此言正是,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我有一位高士友人,先天元气具足,能用易道推演变化。有一日他来山房玩耍,说:“万事万物的变化我尚且可以把握,唯独没能把控得了的,是自己的心!如果能守得住自心,那就什么都可以把握得住了。”
天道尚有常理可寻,人心竟如此难测!
念难防。
心难守。
赋诗一首:
豆灯捱夜,轻烟吐愁。
目涣神忧,何事上心头?
风吼,风吼,
叶上寒蝉化骷髅,
岂料青丝换白头。
老朽,老朽,
抱朴守拙炼丹炉,
养精蓄锐少言愁。
万般闲事,生死难留。
阮芸痕
农历丙申年小暑
记于彭城
夏气使万物生长,亦使人心张扬,人在此时所爱偏外,向外部世界寻求和探索的激情与日俱增。所以在夏天,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学一些东西。见到弹琴优雅便要学琴,听了经典讲演便要读经,赏过茶会雅集便要学茶。弄得自己心内惶惶,不知从何学起,亦急功躁进,沉不下心。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现在的人知道的太多了,每天通过网络,扫盲各种知识,随口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自己想要知道的曲目,先把音乐背景、故事、表达的情感弄得一清二楚,却几乎从未听过原曲;想看的书,先把书评、作者、内容梗概都了解了一遍,却几乎不曾翻动书页。把这些知识权且充当自己的谈资,标榜自己的博闻强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放下这些围绕在文化外围的所谓价值,只是单纯的、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去欣赏,体会,玩味,还之以文化的初相。
想起以前,买过一套菌菇的零食,包装上写着“食味之初相”,特别喜欢。菌菇都是天然晒干,佐以盐巴,再也没有多余的调料。每种菌菇的滋味便是它本身的味道,我觉得特别好,就给家里长辈买来作日常吃食。结果却遭到家人的不理解:
“这有什么好吃的?一点味道都没有。”
我回说:“哪里没有味道?就是菌菇的味道啊!”
家人嗤之以鼻。
前一阵子,家人去远郊采野菜,回来炒了一盘。
“天哪!这个菜真难吃,好苦!果然是野菜,好粗糙,一点都不好吃!”家人抱怨。
我尝了一口,一股香气自口齿冲至鼻腔。这种香气难以名状,恰似一脉山野清气,又如一汩清甜水气。偌大的山川灵秀之气,在这一片弱嫩的菜叶中尽展无余。
“好香啊!”我叹息。
这一刻,我终于体悟到了,什么是“食味之初相”。
曾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开始每天只放少许油盐,有时干脆什么都不放,清蒸慢煮各色五谷杂粮来吃。最开始不习惯,觉得什么味道都没有,后来食之日久,才终于知道食物本身的味道是怎样的美,那是一种生机之美,万物有灵且美。
![]() |
在家做的吃食
大家想想,自己多久没吃过食物的味道,而仅仅是调料的味道了?
现在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却是太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实不管你去学什么,想学的那个东西只不过是你心志的载体。真正让载体充盈的,是你的定性和智慧。你心够静,学什么都静,学什么都能够怡情养性;心不静,学什么都是依葫芦画瓢,心浮气躁,不过充充样子。所以一定要先修心,而不是追逐外物。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追逐外物哪里是个头儿呢?不若向里求,向自己求。就比如游学,心有定境,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山水亦是有情菩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心外飘忽,哪怕你到了五指山,也不过是来此一游罢了,全然认不得真身。
所以,“道之为体,器之为用”,此言正是,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我有一位高士友人,先天元气具足,能用易道推演变化。有一日他来山房玩耍,说:“万事万物的变化我尚且可以把握,唯独没能把控得了的,是自己的心!如果能守得住自心,那就什么都可以把握得住了。”
天道尚有常理可寻,人心竟如此难测!
念难防。
心难守。
赋诗一首:
豆灯捱夜,轻烟吐愁。
目涣神忧,何事上心头?
风吼,风吼,
叶上寒蝉化骷髅,
岂料青丝换白头。
老朽,老朽,
抱朴守拙炼丹炉,
养精蓄锐少言愁。
万般闲事,生死难留。
阮芸痕
农历丙申年小暑
记于彭城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