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女性,外在的社会压力与我们的内心设限
每每看到某些男权至上的国家里,女性被限制自由甚而被虐待迫害的新闻,我们感到愤怒之余,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国度。
中国及许多发达国家的女性境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不论是就学还是初次就业,女性基本能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这得益于女权主义先辈们的不懈反抗。
我们满足于这些成果却也止步不前,女权运动早已偃旗息鼓。看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我才发觉我们的局限。
看以下这些数据:195位国家首脑里,只有17位是女性;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女性人数占21%;在中国主要上市公司里,企业董事会中的女性占8.5%,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女性不到4%。这些比例与50%相距甚远。
谢丽尔指出,世界仍然由男性掌控,这意味着,对这个世界作出有影响力的决策时,女性的声音没有得到平等对待。争取平等对待并不代表女性要与男性对立。谢丽尔这本书目的在于激励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女性,在事业上不向前一步,选择往后退回家庭,既是社会对“理想女性”的要求作祟,也是女性处于男权社会这么多个世纪以来,内心的自我设限所致。
一、职场上往后退的女性才受欢迎
1. 内心恐惧的根源——我们被教育婚姻要先于事业
纽约外交关系协会的女性与外交政策项目副主管盖尔•莱蒙,在27岁时获得一笔奖金可以前往德国学习德语,并在《华尔街日报》工作。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机会。但她身边的女伴、亲戚、男友的老板,第一反应却是震惊与恐惧,告诫她接受这个机会可能会错过她的优质男友。莱蒙倍感孤单,接受职业生涯的重大机遇怎么反而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这是因为女性一向被灌输婚姻先于事业的观念。
看回我们国内,女性过了25岁还不结婚就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学本科毕业时22、23岁,还要最好赶在25岁结婚,那么留给女性的事业博杀期只有2-3年。2-3年,能实现什么?
这个社会喜欢以婚姻的状态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我们内心的恐惧源于害怕专注于事业会影响我们的个人婚姻生活。
2.“女强人”=不受欢迎
传统观念里,男性与领袖特质相关联,女性与抚育特质相关联。抚育者被认为是女性的首要角色。抚育者女性感觉更让人亲近,受人欢迎。
衡量女性时,通常认为工作与家庭生活是不能兼顾的,“优秀的职员”与“优秀的母亲”对立。想想“女强人”在电视剧、电影中的形象,是不是多数都被塑造为冷酷而不近人情,是个光有事业的老姑婆,或者婚姻失败?
这种印象,一方面反映了“女强人”与传统的理想女性形象相悖,另一方面通过否认事业女性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来贬低女性的成功。这种偏见的存在,也会使选择事业的女性,潜意识里认为事业与个人生活就是不能兼顾,自动放弃幸福生活的可能。
所以,选择拼搏事业的女性总是不多,更多的女性倾向于牺牲个人发展,以成全家庭并迎合社会的喜好。而男性呢?正好相反,事业越成功越受欢迎,也很少被问到是否忽略了家庭等问题。
3.身还在,心已远
如果你准备结婚,还会在职场上拼尽全力么?如果你准备怀孕或正在怀孕,是不是就想在公司里谋求一个工作量少的职位?如果你下班就要赶回家照料家庭、辅导小孩,是不是就会放弃挑战更大、个人成长更快的工作?
这些想法你觉得陌生吗?其实,不过是我们作为女性,为了在婚恋市场更受欢迎而做的妥协。为了成为贤妻良母,我们选择在职场上一退再退。据2000年的调查,近40岁的耶鲁大学毕业生中,只有56%的女性还留在职场,而男性是90%。高学历的女性也不例外。
为什么基层女性很多,领导层女性很少?以上的几个问题及数据可以作为答案。我们身在职场,却早已放弃打拼,心已远离,或者直接早早离开了职场。是我们自己将舞台拱手让给了男性,少一将近一半的竞争对手,所以男性在职场上更容易有所成就。
谢丽尔劝说我们,职场上退缩,应是在真正需要休息或是孩子将出生时,而不应该是这之前,更不能提早好几年。不得不暂停工作前,应进取一点,向前一步。
二、女性本身的内心设限
1. 不自信
存在这么一个心理现象。男性解释他的成功时,会归因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而女性则归因于外在的运气好及得到了帮助。而总结失败时,男性通常归咎于“研究不够”或“本来就没兴趣”,而女性则觉得是本身能力缺乏。女性总是倾向于怀疑自我。
“冒充者综合症”指有能力的人因自我怀疑而苦恼,男女都会有此症状,女性更严重,也会更多受其限制。即使出色成功如谢丽尔(脸谱网首席执行官),在知道自己上了福布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排行榜时,也会觉得自己不配,恳请同时删去链接,不要传播这个新闻。
不论男女,成就均源自本身的才能与努力,当中也少不了运气及他人帮助。深吸一口气,女性也该大胆往桌前坐。
2.“女朋友心理”与固守母职
在一段浪漫关系刚发展时,一个女人很容易表现出“女朋友式”的做法,主动做饭,帮男友整理家务、处理琐事等。能展现我们“贤妻良母”的事,我们都乐意去做。
一个老旧却依然成立的说法是,如果一段关系刚开始时双方地位就不平等,那么有了孩子后,关系会更不平衡。恋爱之初就主动承担了家务琐事,往后大概永远摆脱不了“家务”由你负责的宿命。
另一个现象是,很多女性在家里控制欲太强或过于挑剔,无意中打击了男性分担家务的积极性。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固守母职”。一方面说丈夫很少分担家务,另一方面又指责丈夫什么家务、照顾孩子的事都做不好。两难的丈夫家务越做越少不也正常吗。
在家里,我们才应该学会放权,适时退缩。
3. 追求完美,逼死自己
职场妈妈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责任已很多,却还要经常被人们提醒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的投入都在打折扣。
为了迎战这些质疑,职场妈妈要求自己在工作还有家庭上都要做到超级完美才罢休。我们将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同事(常是男性)比较,又拿自己在家里的努力程度与全职妈妈比较。
然而事实是,没有人能做两份全职工作,应对工作之余还把孩子照顾得好、一天三餐都下厨,还可以在凌晨享受性高潮。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指出,女性运动反对的就是“女超人”。
职场上的妈妈觉得自己亏欠孩子最多。而据研究,父母的行为因素,包括责任心强、积极乐观的父亲,主张“孩子主张行动”的母亲,以及较高的父母婚姻感情亲密度,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形式的看护照料要多出2~3倍。
全能女人只是个神话。女性是时候放过自己,一个快乐积极的母亲给予孩子的正面影响更多。
三、女性该为自己而活了
有发现吗?上文所述的社会外在压力和女性自己的内心设限,无一例外,都将评价我们快不快乐、幸不幸福的标准交给了外界。女性总是在寻求外界的认同。
我们扪心自问,心甘情愿吗,快乐吗?我们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
两性平等之于我的意义,除了激发女性的事业心,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多女性的声音外,更重要的是让女性突破内在和外在的藩篱,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论是选择婚姻还是事业。
我们的身份与价值,不应该通过我们的婚姻状态来决定。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期待,应基于个人的热情、才华和兴趣。
我也曾有一段时间,默默接受着外界“剩女”的评判,内心充满焦虑不安,甚而想过放弃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谢谢这本书让我不止步于此。这本书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往纵深讨论的空间还很大,我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中国及许多发达国家的女性境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不论是就学还是初次就业,女性基本能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这得益于女权主义先辈们的不懈反抗。
我们满足于这些成果却也止步不前,女权运动早已偃旗息鼓。看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我才发觉我们的局限。
看以下这些数据:195位国家首脑里,只有17位是女性;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女性人数占21%;在中国主要上市公司里,企业董事会中的女性占8.5%,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女性不到4%。这些比例与50%相距甚远。
谢丽尔指出,世界仍然由男性掌控,这意味着,对这个世界作出有影响力的决策时,女性的声音没有得到平等对待。争取平等对待并不代表女性要与男性对立。谢丽尔这本书目的在于激励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女性,在事业上不向前一步,选择往后退回家庭,既是社会对“理想女性”的要求作祟,也是女性处于男权社会这么多个世纪以来,内心的自我设限所致。
一、职场上往后退的女性才受欢迎
1. 内心恐惧的根源——我们被教育婚姻要先于事业
纽约外交关系协会的女性与外交政策项目副主管盖尔•莱蒙,在27岁时获得一笔奖金可以前往德国学习德语,并在《华尔街日报》工作。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机会。但她身边的女伴、亲戚、男友的老板,第一反应却是震惊与恐惧,告诫她接受这个机会可能会错过她的优质男友。莱蒙倍感孤单,接受职业生涯的重大机遇怎么反而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这是因为女性一向被灌输婚姻先于事业的观念。
看回我们国内,女性过了25岁还不结婚就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学本科毕业时22、23岁,还要最好赶在25岁结婚,那么留给女性的事业博杀期只有2-3年。2-3年,能实现什么?
这个社会喜欢以婚姻的状态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我们内心的恐惧源于害怕专注于事业会影响我们的个人婚姻生活。
2.“女强人”=不受欢迎
传统观念里,男性与领袖特质相关联,女性与抚育特质相关联。抚育者被认为是女性的首要角色。抚育者女性感觉更让人亲近,受人欢迎。
衡量女性时,通常认为工作与家庭生活是不能兼顾的,“优秀的职员”与“优秀的母亲”对立。想想“女强人”在电视剧、电影中的形象,是不是多数都被塑造为冷酷而不近人情,是个光有事业的老姑婆,或者婚姻失败?
这种印象,一方面反映了“女强人”与传统的理想女性形象相悖,另一方面通过否认事业女性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来贬低女性的成功。这种偏见的存在,也会使选择事业的女性,潜意识里认为事业与个人生活就是不能兼顾,自动放弃幸福生活的可能。
所以,选择拼搏事业的女性总是不多,更多的女性倾向于牺牲个人发展,以成全家庭并迎合社会的喜好。而男性呢?正好相反,事业越成功越受欢迎,也很少被问到是否忽略了家庭等问题。
3.身还在,心已远
如果你准备结婚,还会在职场上拼尽全力么?如果你准备怀孕或正在怀孕,是不是就想在公司里谋求一个工作量少的职位?如果你下班就要赶回家照料家庭、辅导小孩,是不是就会放弃挑战更大、个人成长更快的工作?
这些想法你觉得陌生吗?其实,不过是我们作为女性,为了在婚恋市场更受欢迎而做的妥协。为了成为贤妻良母,我们选择在职场上一退再退。据2000年的调查,近40岁的耶鲁大学毕业生中,只有56%的女性还留在职场,而男性是90%。高学历的女性也不例外。
为什么基层女性很多,领导层女性很少?以上的几个问题及数据可以作为答案。我们身在职场,却早已放弃打拼,心已远离,或者直接早早离开了职场。是我们自己将舞台拱手让给了男性,少一将近一半的竞争对手,所以男性在职场上更容易有所成就。
谢丽尔劝说我们,职场上退缩,应是在真正需要休息或是孩子将出生时,而不应该是这之前,更不能提早好几年。不得不暂停工作前,应进取一点,向前一步。
二、女性本身的内心设限
1. 不自信
存在这么一个心理现象。男性解释他的成功时,会归因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而女性则归因于外在的运气好及得到了帮助。而总结失败时,男性通常归咎于“研究不够”或“本来就没兴趣”,而女性则觉得是本身能力缺乏。女性总是倾向于怀疑自我。
“冒充者综合症”指有能力的人因自我怀疑而苦恼,男女都会有此症状,女性更严重,也会更多受其限制。即使出色成功如谢丽尔(脸谱网首席执行官),在知道自己上了福布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排行榜时,也会觉得自己不配,恳请同时删去链接,不要传播这个新闻。
不论男女,成就均源自本身的才能与努力,当中也少不了运气及他人帮助。深吸一口气,女性也该大胆往桌前坐。
2.“女朋友心理”与固守母职
在一段浪漫关系刚发展时,一个女人很容易表现出“女朋友式”的做法,主动做饭,帮男友整理家务、处理琐事等。能展现我们“贤妻良母”的事,我们都乐意去做。
一个老旧却依然成立的说法是,如果一段关系刚开始时双方地位就不平等,那么有了孩子后,关系会更不平衡。恋爱之初就主动承担了家务琐事,往后大概永远摆脱不了“家务”由你负责的宿命。
另一个现象是,很多女性在家里控制欲太强或过于挑剔,无意中打击了男性分担家务的积极性。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固守母职”。一方面说丈夫很少分担家务,另一方面又指责丈夫什么家务、照顾孩子的事都做不好。两难的丈夫家务越做越少不也正常吗。
在家里,我们才应该学会放权,适时退缩。
3. 追求完美,逼死自己
职场妈妈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责任已很多,却还要经常被人们提醒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的投入都在打折扣。
为了迎战这些质疑,职场妈妈要求自己在工作还有家庭上都要做到超级完美才罢休。我们将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同事(常是男性)比较,又拿自己在家里的努力程度与全职妈妈比较。
然而事实是,没有人能做两份全职工作,应对工作之余还把孩子照顾得好、一天三餐都下厨,还可以在凌晨享受性高潮。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指出,女性运动反对的就是“女超人”。
职场上的妈妈觉得自己亏欠孩子最多。而据研究,父母的行为因素,包括责任心强、积极乐观的父亲,主张“孩子主张行动”的母亲,以及较高的父母婚姻感情亲密度,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形式的看护照料要多出2~3倍。
全能女人只是个神话。女性是时候放过自己,一个快乐积极的母亲给予孩子的正面影响更多。
三、女性该为自己而活了
有发现吗?上文所述的社会外在压力和女性自己的内心设限,无一例外,都将评价我们快不快乐、幸不幸福的标准交给了外界。女性总是在寻求外界的认同。
我们扪心自问,心甘情愿吗,快乐吗?我们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
两性平等之于我的意义,除了激发女性的事业心,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多女性的声音外,更重要的是让女性突破内在和外在的藩篱,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论是选择婚姻还是事业。
我们的身份与价值,不应该通过我们的婚姻状态来决定。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期待,应基于个人的热情、才华和兴趣。
我也曾有一段时间,默默接受着外界“剩女”的评判,内心充满焦虑不安,甚而想过放弃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谢谢这本书让我不止步于此。这本书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往纵深讨论的空间还很大,我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