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和体制外之争就像甜咸大战——写在就业季
每到传统佳节南北两派打破了头的甜咸之争,粽子总是躺枪,甜的还是咸的有什么关系呢?各花入各眼而已。最近我看了很多关于年轻人找工作要不要进体制内的文章,有站在职业发展角度科学分析的,有站在国家政策角度高屋建瓴的,也有一些或血统纯正或野生天然的社会学家、社交平台大V们的独家评论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正在寻求职业或者在职业中谋求发展的年轻人,像极了倒霉的粽子,一有点关于苍生社稷的话题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我曾亲耳听见过有人说,看不起毕业以后回家进体制工作的女孩子,因为“没能力”,言外之意就是说只有那些在外漂泊着拼搏着的女孩才能让人肃然起敬。我觉得这话片面得十分幼稚。在大城市漂泊的人,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出身背景非常有实力,在大城市只为了能够更上一层楼;另一种就是只有背影,在哪里奋斗都是奋斗还不如去大城市闯一闯,最起码相对公平。而进体制工作的人也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家里都在相关系统工作,中国人比较重视“传承”,希望让铁饭碗也能子承父业;另一种就是出身普通,希望能够跻身打着国家标签的行列。
说起来在外打拼,我有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只身奋斗在一线城市,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在社交软件上感慨大城市的繁华和小城市的安稳。有人说因为在家乡混不下去所以才想到大城市闯一闯,这一闯也就习惯了;有人说因为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回到了家乡/省会城市,进入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按部就班朝九晚五。世间安得万全法?甘蔗没有两头甜。想要大城市的繁华和心跳,就不能埋怨高房价和快节奏;想要体制内的安稳和保障,就不能气愤可怜巴巴的工资条。
2、还有人说看不起在体制内工作的X二代们,因为觉得都是废物。我觉得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X二代不等同于纨绔子弟,如果谁有这样的代入,只能说明太狭隘。什么群体都有好有坏,岂能一概而论?学过马哲邓论毛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事物是需要辩证地来看的。
处于什么群体并不重要,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定位和对人生的定位,还有就是自己是否在该努力的年纪足够努力。同样都是奋斗了的青春,谁都没有权利站在自己的人生观视角内歧视别人的人生不是么?X二代确实有不着调的,难道能说劳苦大众的后代们就一定都是精英吗?我看未必。
有些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的,有些人的日子只要是原地踏步就相当于后退,这完全取决于你想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前段时间偶遇一个老朋友,看见他头发胡茬牵扯不清,满面憔悴,比我印象中的他一下子老了能有十岁。打了招呼之后,我只能替他找一个理由那就是新晋奶爸不好当吧。五年前偶遇他,当时他与未婚妻等公交车,时至今日生活状态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也许这样知足才是对的,知足的人总比不停追求的人容易获得幸福。因为我曾经鼓励他换个更好的工作,拼搏一下总好过在这样三线城市一个给人打工的单位当二等公民。也许人各有志,一切思维上的差异强求不来,我们最终也没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3、我忍不住想替体制内和X二代们说说话。从来都是看别人写着如何没有安稳也要留在大城市这样的文章;也看过抨击X二代们如何占有优质资源却混吃等死地坑爹。却从来没有看到体制内的人或者X二代们在发声,反方只看到这些人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从不会知道同样打拼的这些人有如何努力和不容易,就像孔雀开屏一样,观众只看到美丽的羽毛却忽略了它的反面是丑陋的屁股。今天我想喂体制内的年轻人袋盐,顺便给X二代们正个名。
07年我从一个排名不太靠前的211院校毕业,听从家里的建议,以全市第四名的成绩考进全额事业单位。出了校门就进机关,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经历,无缝对接,高起点。可是带给我的却是浑身不舒服,与我曾经梦想的现实不一样,与我憧憬的生活也不一样。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怎么从一个大学生向机关干部的思维方式转变。这种转变是痛苦的,因为刚工作的时候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合理诉求来解决,一切工作都是以统一的标准为人民服务,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纸老虎只有工作能力是硬指标。但是每天睁开眼面对的只有冷冰冰的现实,你不去适应它它就玩弄你,聪明人你知道该怎么做。现实的洪流从来不留情,不想被淹没就只有逆水行舟,这种对自己的改变是痛苦的,没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尝不到个中滋味。
4、那时候,我也同样满脑子想的都是辞职。因为觉得活着没意义,工作没意义,岗位没意义。巨大的落差让我丧失了斗志,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暂时雪藏了梦想。每天浑浑噩噩,最大的乐趣就是盼着下班然后混迹于饭店和酒吧。父母的失望溢于言表,每天都有责骂和对抗发生。最高兴的事情是外出培训或者出差,因为可以不回家,可以玩通宵都没人管。过了一阵子醉生梦死的生活,我厌恶极了,厌恶眼前的日子,延误假装成什么都满不在乎的自己。
真正踏实下来是因为有一次有人给介绍对象,而我却不想见(对方是市属司法警察),男方就出言不逊说你一个事业编牛什么牛。好,我牛什么?我证明给你看。过了两年基层工作经历,我参加了省公务员联考,抱着各方面都有质的转变的期望。当时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如果考不上公务员,那我连事业单位也不干了,辞职,考研。结果生活就是这么滑稽,你不想跟它玩儿了,他他妈的却给了你回报。很不幸,公务员我考上了。我以面试全市第二的成绩来到新岗位,心情复杂,因为迎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理档案。我有呼吸道过敏的毛病,档案室里有防腐药物,也有累计多年的灰尘,我不得不戴上医用口罩一扎就是一天。冬天极寒的办公室常常让我胃肠感冒,我穿着高筒UGG披着我爸的大警棉,活脱脱一个战斗民族爷们儿。当时不理解,不平衡,闹情绪,消极怠工——为什么我不可以做些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但是现在回头想想,十分感谢那时候的经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
5、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伴随着人人网成长的,是最早一批注册者,那时候叫校内网,刚开始玩的时候非常活跃。到大学毕业,我改了状态,改了签名,也不再更新。等到考完公务员,才爬上来看看。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有个同学留言我:怪不得你消失了,原来是奋斗去了。
我没回复,因为这条路走得多艰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独身在外拼搏的孩子很苦,同样我们落地生根的人也不轻松。就跟高考一样,没参加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我当时注册了一个公考论坛,每天都不断有人退出,每个阶段不断有人说坚持不住。那一刻我才知道,无形的压力是令人恐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原来真的有很多人在笔试之前就放弃了,又有很多人在面试之前放弃了,也有很多人在体检面前放弃了,还有资格审查一关被拒的。每天在这种情绪笼罩下,导致我在体检的前一天彻底失眠。面试的前一天略微闭了闭眼,第二天一早要装作轻松的神态出家门,坚定铿锵地走向面试考场的时候既是给自己打气也是给家人打气。那一刻面对的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只能战死不能吓死。我不理解那些没走到最后就退出的人,既然选择了为什么不能逼自己一把?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没有这个经历又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逃避是对人生最大的不负责任,因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每场考试标准考场是28人,差不多每个考场都有弃考的。我真的很替这些人可惜,年轻的时候不拼一下就退缩了,以后不会觉得后悔么?不过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参与这种考试,那么人各有志,我送上祝福。
6、市级机关最低服务年限是三年,这三年一干就是没早没晚。我知道,我有着大学生机关干部的通病,甚至带着被无数人批判更夸大的优越感。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我的不适应来源于不自知,虽非故意但仍招人厌恶。所以这三年,我从一开始的不懂事不低头,到后来的脱胎换骨,这种成长的痛伴随着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伴随着无数个放低姿态的瞬间。激励自己的只有每天一换的QQ签名,告诉自己每天从一件事改变,一年就有365个积累。于是我做到了,最起码在自己经手的业务上获得了一次部级表彰,每年的省优秀。这期间参与文艺体育竞赛间获得奖,也获得了大型晚会的主持机会。感恩一切来得不算晚,感恩生活待我不薄。从那时候我懂得了,一个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环境来适应自己,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体制内的领导干部辞职以后走向体制外的聘用制岗位仍然能够胜任的原因,体制内磨炼了人的意志,锻炼了人的行动力,更打造了其他行业不具备的思维方式。在体制内武装自己,时刻保有打破铁碗饭的能力,我想这就是体制带给人最大的优势。
我身边有一些X二代朋友们——这个标准我想敲定一下,是指本人座驾几十万以上,拥有独立住宅,要么是红三代,要么是富二代的人。有开着保时捷/路虎但起早贪黑辛苦开店的,有开着奔驰小跑兢兢业业经营艺术学校的,或者海归学成/军官转业在政府机关供职非常敬业非常低调的。这些人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并不是人们口中言必厌之的败类,反而因为已经见过世面所以现在能够把日子过得安稳又有品位。
上个月随机采访了两个朋友,都是三十出头就已经坐在中层的位置,还算是年轻有为。其中一个80后说,选择就业和生活的城市并不是看自己喜欢哪,而是自己的圈子和资源在哪,有了这两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奋斗的路上迈进得更顺畅;另一个是70后,已经从处长的位置辞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跟朋友合伙开公司,他觉得自己在体制内学到的东西已经满足了,眼下自己从经历和精力两方面更适合离开体制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一个人在哪座城市不重要,在不在体制内也不重要,是不是X二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是谁,看清自己的能力范围,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关于人生关于奋斗,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合理的,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经历别人走的路,就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对与错成与败,只要能找到自己心中幸福的平衡点就好。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016年7月4日
1、我曾亲耳听见过有人说,看不起毕业以后回家进体制工作的女孩子,因为“没能力”,言外之意就是说只有那些在外漂泊着拼搏着的女孩才能让人肃然起敬。我觉得这话片面得十分幼稚。在大城市漂泊的人,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出身背景非常有实力,在大城市只为了能够更上一层楼;另一种就是只有背影,在哪里奋斗都是奋斗还不如去大城市闯一闯,最起码相对公平。而进体制工作的人也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家里都在相关系统工作,中国人比较重视“传承”,希望让铁饭碗也能子承父业;另一种就是出身普通,希望能够跻身打着国家标签的行列。
说起来在外打拼,我有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只身奋斗在一线城市,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在社交软件上感慨大城市的繁华和小城市的安稳。有人说因为在家乡混不下去所以才想到大城市闯一闯,这一闯也就习惯了;有人说因为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回到了家乡/省会城市,进入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按部就班朝九晚五。世间安得万全法?甘蔗没有两头甜。想要大城市的繁华和心跳,就不能埋怨高房价和快节奏;想要体制内的安稳和保障,就不能气愤可怜巴巴的工资条。
2、还有人说看不起在体制内工作的X二代们,因为觉得都是废物。我觉得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X二代不等同于纨绔子弟,如果谁有这样的代入,只能说明太狭隘。什么群体都有好有坏,岂能一概而论?学过马哲邓论毛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事物是需要辩证地来看的。
处于什么群体并不重要,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定位和对人生的定位,还有就是自己是否在该努力的年纪足够努力。同样都是奋斗了的青春,谁都没有权利站在自己的人生观视角内歧视别人的人生不是么?X二代确实有不着调的,难道能说劳苦大众的后代们就一定都是精英吗?我看未必。
有些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的,有些人的日子只要是原地踏步就相当于后退,这完全取决于你想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前段时间偶遇一个老朋友,看见他头发胡茬牵扯不清,满面憔悴,比我印象中的他一下子老了能有十岁。打了招呼之后,我只能替他找一个理由那就是新晋奶爸不好当吧。五年前偶遇他,当时他与未婚妻等公交车,时至今日生活状态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也许这样知足才是对的,知足的人总比不停追求的人容易获得幸福。因为我曾经鼓励他换个更好的工作,拼搏一下总好过在这样三线城市一个给人打工的单位当二等公民。也许人各有志,一切思维上的差异强求不来,我们最终也没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3、我忍不住想替体制内和X二代们说说话。从来都是看别人写着如何没有安稳也要留在大城市这样的文章;也看过抨击X二代们如何占有优质资源却混吃等死地坑爹。却从来没有看到体制内的人或者X二代们在发声,反方只看到这些人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从不会知道同样打拼的这些人有如何努力和不容易,就像孔雀开屏一样,观众只看到美丽的羽毛却忽略了它的反面是丑陋的屁股。今天我想喂体制内的年轻人袋盐,顺便给X二代们正个名。
07年我从一个排名不太靠前的211院校毕业,听从家里的建议,以全市第四名的成绩考进全额事业单位。出了校门就进机关,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经历,无缝对接,高起点。可是带给我的却是浑身不舒服,与我曾经梦想的现实不一样,与我憧憬的生活也不一样。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怎么从一个大学生向机关干部的思维方式转变。这种转变是痛苦的,因为刚工作的时候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合理诉求来解决,一切工作都是以统一的标准为人民服务,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纸老虎只有工作能力是硬指标。但是每天睁开眼面对的只有冷冰冰的现实,你不去适应它它就玩弄你,聪明人你知道该怎么做。现实的洪流从来不留情,不想被淹没就只有逆水行舟,这种对自己的改变是痛苦的,没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尝不到个中滋味。
4、那时候,我也同样满脑子想的都是辞职。因为觉得活着没意义,工作没意义,岗位没意义。巨大的落差让我丧失了斗志,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暂时雪藏了梦想。每天浑浑噩噩,最大的乐趣就是盼着下班然后混迹于饭店和酒吧。父母的失望溢于言表,每天都有责骂和对抗发生。最高兴的事情是外出培训或者出差,因为可以不回家,可以玩通宵都没人管。过了一阵子醉生梦死的生活,我厌恶极了,厌恶眼前的日子,延误假装成什么都满不在乎的自己。
真正踏实下来是因为有一次有人给介绍对象,而我却不想见(对方是市属司法警察),男方就出言不逊说你一个事业编牛什么牛。好,我牛什么?我证明给你看。过了两年基层工作经历,我参加了省公务员联考,抱着各方面都有质的转变的期望。当时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如果考不上公务员,那我连事业单位也不干了,辞职,考研。结果生活就是这么滑稽,你不想跟它玩儿了,他他妈的却给了你回报。很不幸,公务员我考上了。我以面试全市第二的成绩来到新岗位,心情复杂,因为迎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理档案。我有呼吸道过敏的毛病,档案室里有防腐药物,也有累计多年的灰尘,我不得不戴上医用口罩一扎就是一天。冬天极寒的办公室常常让我胃肠感冒,我穿着高筒UGG披着我爸的大警棉,活脱脱一个战斗民族爷们儿。当时不理解,不平衡,闹情绪,消极怠工——为什么我不可以做些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但是现在回头想想,十分感谢那时候的经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
5、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伴随着人人网成长的,是最早一批注册者,那时候叫校内网,刚开始玩的时候非常活跃。到大学毕业,我改了状态,改了签名,也不再更新。等到考完公务员,才爬上来看看。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有个同学留言我:怪不得你消失了,原来是奋斗去了。
我没回复,因为这条路走得多艰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独身在外拼搏的孩子很苦,同样我们落地生根的人也不轻松。就跟高考一样,没参加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我当时注册了一个公考论坛,每天都不断有人退出,每个阶段不断有人说坚持不住。那一刻我才知道,无形的压力是令人恐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原来真的有很多人在笔试之前就放弃了,又有很多人在面试之前放弃了,也有很多人在体检面前放弃了,还有资格审查一关被拒的。每天在这种情绪笼罩下,导致我在体检的前一天彻底失眠。面试的前一天略微闭了闭眼,第二天一早要装作轻松的神态出家门,坚定铿锵地走向面试考场的时候既是给自己打气也是给家人打气。那一刻面对的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只能战死不能吓死。我不理解那些没走到最后就退出的人,既然选择了为什么不能逼自己一把?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没有这个经历又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逃避是对人生最大的不负责任,因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每场考试标准考场是28人,差不多每个考场都有弃考的。我真的很替这些人可惜,年轻的时候不拼一下就退缩了,以后不会觉得后悔么?不过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参与这种考试,那么人各有志,我送上祝福。
6、市级机关最低服务年限是三年,这三年一干就是没早没晚。我知道,我有着大学生机关干部的通病,甚至带着被无数人批判更夸大的优越感。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我的不适应来源于不自知,虽非故意但仍招人厌恶。所以这三年,我从一开始的不懂事不低头,到后来的脱胎换骨,这种成长的痛伴随着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伴随着无数个放低姿态的瞬间。激励自己的只有每天一换的QQ签名,告诉自己每天从一件事改变,一年就有365个积累。于是我做到了,最起码在自己经手的业务上获得了一次部级表彰,每年的省优秀。这期间参与文艺体育竞赛间获得奖,也获得了大型晚会的主持机会。感恩一切来得不算晚,感恩生活待我不薄。从那时候我懂得了,一个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环境来适应自己,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体制内的领导干部辞职以后走向体制外的聘用制岗位仍然能够胜任的原因,体制内磨炼了人的意志,锻炼了人的行动力,更打造了其他行业不具备的思维方式。在体制内武装自己,时刻保有打破铁碗饭的能力,我想这就是体制带给人最大的优势。
我身边有一些X二代朋友们——这个标准我想敲定一下,是指本人座驾几十万以上,拥有独立住宅,要么是红三代,要么是富二代的人。有开着保时捷/路虎但起早贪黑辛苦开店的,有开着奔驰小跑兢兢业业经营艺术学校的,或者海归学成/军官转业在政府机关供职非常敬业非常低调的。这些人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并不是人们口中言必厌之的败类,反而因为已经见过世面所以现在能够把日子过得安稳又有品位。
上个月随机采访了两个朋友,都是三十出头就已经坐在中层的位置,还算是年轻有为。其中一个80后说,选择就业和生活的城市并不是看自己喜欢哪,而是自己的圈子和资源在哪,有了这两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奋斗的路上迈进得更顺畅;另一个是70后,已经从处长的位置辞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跟朋友合伙开公司,他觉得自己在体制内学到的东西已经满足了,眼下自己从经历和精力两方面更适合离开体制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一个人在哪座城市不重要,在不在体制内也不重要,是不是X二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是谁,看清自己的能力范围,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关于人生关于奋斗,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合理的,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经历别人走的路,就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对与错成与败,只要能找到自己心中幸福的平衡点就好。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016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