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背景是朱光潜在欧洲期间写给国内青年人的信,确切来说是写给当时中学生的信,汇集成册不过区区89页,但过了大半个世纪依然是本不错的读物。有时候,书是让你从眼前的苟且,从周遭的环境,从你自己的小世界里跳出来,站在一个更远地方平静下来,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匀速前行,认真生活。
以下是摘抄:
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必须慎加选择。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点。第二遍须慢读,需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需笔记刚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又尝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昔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意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也可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在生活仓皇扰乱的潮流里,能雍容应付,忙里偷闲,闹中习静。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一定要不能相容,而在实际上往往互相冲突。 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我时常想,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 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者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再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 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做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 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前些日子,我与以前的高中校友谈及各自的近况。她换了城市, 换了工作,也换了...
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是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这就是孝的起源,这也就是一切爱的起源。
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赧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大节固不用说,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主忙的为什么?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本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愈稀罕。
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这般来去匆匆地看《蒙娜丽莎》了。
以下是摘抄:
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必须慎加选择。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点。第二遍须慢读,需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需笔记刚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又尝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昔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意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也可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在生活仓皇扰乱的潮流里,能雍容应付,忙里偷闲,闹中习静。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一定要不能相容,而在实际上往往互相冲突。 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我时常想,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 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者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再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 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做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 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前些日子,我与以前的高中校友谈及各自的近况。她换了城市, 换了工作,也换了...
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是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这就是孝的起源,这也就是一切爱的起源。
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赧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大节固不用说,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主忙的为什么?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本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愈稀罕。
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这般来去匆匆地看《蒙娜丽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