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蹈老师们
忆我的舞蹈老师
今天偶然得知少年时期的舞蹈老师不幸病逝的消息,突然搅起了很多关于舞蹈的很多回忆。
记得第一次到舞蹈班,是四岁那年,舞蹈班位于斯大林街四巷的路口,在一个大院子里一幢破旧的苏式建筑二楼,舞蹈室倒是通透,里面铺着红色的地毯,靠墙有一架卧式钢琴。我的第一位舞蹈老师是一个只有16岁的大姐姐,名叫梁米亚,跟我住在一个院子的隔壁楼上,大概她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崇拜过的女性,她漂亮,对孩子们都很温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练基本功时,孩子们将腿搭在把杆上,有时梁米亚会端坐在钢琴前,弹奏一首不知名的经典曲目,穿着黑色的紧身练功服,美成了一幅画,孩子们跟着节奏压腿或是开肩。有时她要做指导喊拍子,便会给我们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磁带带着我们练基本功。因为太喜欢理查德的钢琴曲,那时候不仅用录音机翻录过这盘磁带,后来爸妈还买了他的磁带给我,至今,载有《秋日的私语》、《爱的纪念》等经典的小方盒子还被我保存在电视台的老房子里,偶尔在手机音乐软件中重温,充满了儿时的回忆。
没隔太久,年轻的梁米亚就不再带我们这个班,去了乌鲁木齐上艺校,自那以后就再没听过她的消息了。接任的郭老师,是一个年近四十的阿姨,锡伯族。但没多久,舞蹈班面临拆迁就没再继续办下去了。因为我一直的坚持,爸妈又把我带到了另外一个由市里举办的舞蹈班,那大概就是那个年代里最知名的舞蹈班了。
舞蹈班的老师姓王,叫王淑萍,比我的母亲大十岁,也就是在今天,偶然得知她逝世的消息,内心略有波澜,直到去年在商场里还遇见了她,精神抖擞,神情里保持着一贯的骄傲,但岁月流逝,她确实老了许多,寒暄了几句,她告诉我们她的女儿现在在美国读研,成绩很棒,非常让她自豪。生死无常,在记忆中那么鲜活的生命说走,她就走了。
在记忆里,她并不是一位称得上和蔼可亲的老师,她严厉,不是很爱笑,每个周末总共两个班要带近乎上百个孩子跳舞,现在可想而知她的压力有多么大,至少我是不敢面对那么多孩子的。她的身材不高大,喜欢穿着一双松糕鞋,戴着大沿的帽子,穿着跳色的衣服,只要走在街上,远远一眼便可辨认出。
我在的那一个班,有将近五十名孩子,每次要跳将近四小时的舞,有一个叫陈真知的女孩,比我小一岁,是她最喜欢的学生,每次站在第一排中间,我实在太过普通,甚至不起眼,被安排在第三排或者第四排的靠边,但我也跟大家一起努力着,甚至可能比其他小朋友刻苦的多,不会倒立,就在院里练,磕得满头都是包,没办法劈叉,就在家里天天劈啊劈的,因为练习芭蕾把骨头练伤,把舞蹈停下了一段时间,但那个小小的我无论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到第二排。
因为脚伤,再回到舞蹈班的时候,墙上已经贴了许多照片了,王淑萍老师带队将新疆少儿群舞带到了深圳,在那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概也是我们伊犁的少儿舞蹈第一次在全国拿到了名次。望着那些照片,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的确非常羡慕,不止一次在想,为什么我错过了这次舞蹈比赛,如果我能够参加有多好,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似乎我的转折也在这次回归,慢慢的,我登台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令我印象深刻的舞台,一是伊犁州电视台演播厅,一是新修的人民广场上的舞台。记得在排一支手绢舞时,有一段是只有六个小朋友的动作,意味着全班里只有最好的那几个人才能在前面跳,我被安排在了这六人之间,这是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第一次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有了第一次,很快第二次机会就来了。王淑萍老师带班的同时,还担任我们学校(十五小)的舞蹈老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在深圳的那次比赛中一眼看中了王老师的少儿舞蹈,对这支哈萨克舞蹈发出邀请,上北京上春晚。这无疑是一个地方舞蹈团体莫大的荣幸,也非常受政府和学校的重视。我被选进了这次的哈萨克舞蹈中,因为我之前没有学过,总是忘动作,被老师说哭了好几回,高强度的训练让我很快熟悉了舞蹈,并让自己尽可能精准,因为之前这支舞蹈担任中间单人旋转部分的女孩子不再跳舞了,我被选上代替这个女孩,去完成中间一段个人舞蹈部分,对于我来说,再没有比这还荣幸的事情了。一支完美的舞蹈被大家演绎出来,就等去春晚的舞台。但在去北京的一周前,突然告知我们因为维稳形势的严峻,我们不能走出新疆,走到央视的舞台,这至今是我心中的遗憾。
不得不说,梁米亚是把我带进艺术的启蒙者,王淑萍老师是真正把我带进舞蹈世界的导师,大学里的何继峰老师让我感受到了舞蹈和艺术的灵魂。
因有师者,才能带我们撬起灵魂之窗,向我的师者们致敬,肉体的湮灭但灵魂永存,艺术之心生生不息。
今天偶然得知少年时期的舞蹈老师不幸病逝的消息,突然搅起了很多关于舞蹈的很多回忆。
记得第一次到舞蹈班,是四岁那年,舞蹈班位于斯大林街四巷的路口,在一个大院子里一幢破旧的苏式建筑二楼,舞蹈室倒是通透,里面铺着红色的地毯,靠墙有一架卧式钢琴。我的第一位舞蹈老师是一个只有16岁的大姐姐,名叫梁米亚,跟我住在一个院子的隔壁楼上,大概她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崇拜过的女性,她漂亮,对孩子们都很温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练基本功时,孩子们将腿搭在把杆上,有时梁米亚会端坐在钢琴前,弹奏一首不知名的经典曲目,穿着黑色的紧身练功服,美成了一幅画,孩子们跟着节奏压腿或是开肩。有时她要做指导喊拍子,便会给我们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磁带带着我们练基本功。因为太喜欢理查德的钢琴曲,那时候不仅用录音机翻录过这盘磁带,后来爸妈还买了他的磁带给我,至今,载有《秋日的私语》、《爱的纪念》等经典的小方盒子还被我保存在电视台的老房子里,偶尔在手机音乐软件中重温,充满了儿时的回忆。
没隔太久,年轻的梁米亚就不再带我们这个班,去了乌鲁木齐上艺校,自那以后就再没听过她的消息了。接任的郭老师,是一个年近四十的阿姨,锡伯族。但没多久,舞蹈班面临拆迁就没再继续办下去了。因为我一直的坚持,爸妈又把我带到了另外一个由市里举办的舞蹈班,那大概就是那个年代里最知名的舞蹈班了。
舞蹈班的老师姓王,叫王淑萍,比我的母亲大十岁,也就是在今天,偶然得知她逝世的消息,内心略有波澜,直到去年在商场里还遇见了她,精神抖擞,神情里保持着一贯的骄傲,但岁月流逝,她确实老了许多,寒暄了几句,她告诉我们她的女儿现在在美国读研,成绩很棒,非常让她自豪。生死无常,在记忆中那么鲜活的生命说走,她就走了。
在记忆里,她并不是一位称得上和蔼可亲的老师,她严厉,不是很爱笑,每个周末总共两个班要带近乎上百个孩子跳舞,现在可想而知她的压力有多么大,至少我是不敢面对那么多孩子的。她的身材不高大,喜欢穿着一双松糕鞋,戴着大沿的帽子,穿着跳色的衣服,只要走在街上,远远一眼便可辨认出。
我在的那一个班,有将近五十名孩子,每次要跳将近四小时的舞,有一个叫陈真知的女孩,比我小一岁,是她最喜欢的学生,每次站在第一排中间,我实在太过普通,甚至不起眼,被安排在第三排或者第四排的靠边,但我也跟大家一起努力着,甚至可能比其他小朋友刻苦的多,不会倒立,就在院里练,磕得满头都是包,没办法劈叉,就在家里天天劈啊劈的,因为练习芭蕾把骨头练伤,把舞蹈停下了一段时间,但那个小小的我无论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到第二排。
因为脚伤,再回到舞蹈班的时候,墙上已经贴了许多照片了,王淑萍老师带队将新疆少儿群舞带到了深圳,在那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概也是我们伊犁的少儿舞蹈第一次在全国拿到了名次。望着那些照片,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的确非常羡慕,不止一次在想,为什么我错过了这次舞蹈比赛,如果我能够参加有多好,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似乎我的转折也在这次回归,慢慢的,我登台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令我印象深刻的舞台,一是伊犁州电视台演播厅,一是新修的人民广场上的舞台。记得在排一支手绢舞时,有一段是只有六个小朋友的动作,意味着全班里只有最好的那几个人才能在前面跳,我被安排在了这六人之间,这是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第一次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有了第一次,很快第二次机会就来了。王淑萍老师带班的同时,还担任我们学校(十五小)的舞蹈老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在深圳的那次比赛中一眼看中了王老师的少儿舞蹈,对这支哈萨克舞蹈发出邀请,上北京上春晚。这无疑是一个地方舞蹈团体莫大的荣幸,也非常受政府和学校的重视。我被选进了这次的哈萨克舞蹈中,因为我之前没有学过,总是忘动作,被老师说哭了好几回,高强度的训练让我很快熟悉了舞蹈,并让自己尽可能精准,因为之前这支舞蹈担任中间单人旋转部分的女孩子不再跳舞了,我被选上代替这个女孩,去完成中间一段个人舞蹈部分,对于我来说,再没有比这还荣幸的事情了。一支完美的舞蹈被大家演绎出来,就等去春晚的舞台。但在去北京的一周前,突然告知我们因为维稳形势的严峻,我们不能走出新疆,走到央视的舞台,这至今是我心中的遗憾。
不得不说,梁米亚是把我带进艺术的启蒙者,王淑萍老师是真正把我带进舞蹈世界的导师,大学里的何继峰老师让我感受到了舞蹈和艺术的灵魂。
因有师者,才能带我们撬起灵魂之窗,向我的师者们致敬,肉体的湮灭但灵魂永存,艺术之心生生不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