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内的花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一次是在龙应台的《目送》中看到这句话,已经记不清是在哪几本书中看到过,但是又一次读到,大半天的时间,这句话便反复在心头萦索。
最初不知道这是王阳明所著,以为用它来解释清新的爱情正好。当你未曾注视到我的目光,便不懂我心中所念,心悦君兮,惜君不知。而当我们目光交汇,直击心底,便知我内心火烫,心悦君兮,喜君已知。
也许,年少时的纯情向往,在知道这句话是王阳明所述时,就像是一只漂浮在阳光下的泡泡,透着斑斓的光,轻轻地就碎地了无痕迹。怎么会呢?印象中的王阳明,一个固执的老头,不搭、不搭。
当时内心膈应了好一阵子,也进一步看到了对这句话的解读,只记得是当初阳明先生格竹子,格百物不成功,才在日后的悟道中明白真理不在身外,而在心中。由于对这些内容简直是过目就忘,所以也只留个模糊印象。
今天再看到,龙应台又拿它做了人生的解读。没有细看,因为这几天的浮躁心情,让我再看到这句话时,一股脑地认定它就是在说自己,说自己是一个固执,唯心的人。
对哲学并无研究,我所说的唯心更多的是指自我。在大四之前,我都是一个固执但又亲和力较强的人,不说自来熟,最起码和多数人都能谈的来,能和室友假装大师谈文学,也能和朋友们天南海北的吹牛皮。多数时间,我都是一个话唠。
和其他同学一样,大四上学期一结束,知道打酱油般的考研注定失败,就开始讨论起以后的职业规划,要在毕业前做什么工作,攒多少钱,什么时间出去旅游一场……对未来过分自信的我那年寒假直接就去了外地,过年也没有回家,愣头愣脑地撑了一个月。
出来以后才知道自己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糊里糊涂地在一个化妆品店工作了个把月,和几个比自己小的多的初中毕业的女孩一起共事,跟他们比起来,我也就年龄大。这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草原中,是如何的孱弱摇摆。
后来借口弄论文辞了职,并且在辞职后还被人捅出了幺蛾子,背腹中黑箭。当时不明所以的气愤,满腹委屈地哭了一场,至今也没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明白那个人为什么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可是当朋友问起自己工作的怎么样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一遍遍地向问起的人叙说这件事,说有些人是多么的黑暗,自己是多么地防不胜防。
一件事说多了,就会对它的真实感产生怀疑了,并且觉得整件事情像是自己编造的一样。有一天,看多了别人脸上的漠不关心,终于对自己厌烦了。
不说,不再说,绝口不提。
许多事情,绝口不提。
不是因这一件事情而转变,而是积攒到了这里,正好发生了质变。
也正好是毕业季,我开始不再多说话,真正地知道了言多必失,也知道没有人会将你说的挂在心间,多的都是听众,看客。
也正是此时,我的任性与固执也似乎到了极点,以前遇到事情总要七询八问地看别人怎么建议,然后还是无止境的纠结。而现在,自己几乎不再询问他人的想法,两年来,不开心时就看看书,出去走一走,不再将内心的绝望展现给任何人,并且始终坚信,时间长了,就好了,一切情绪都能自我消化。
这像是一个内调的过程,慢慢地磨练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变得自主、坚定,并且平和自己的心情。展示给外界的,则是一个沉默的,时不时微笑的个体。
越来越明白个体的孤独,以前总对苦难的人感到深深的怜悯,看到他们就心疼的想哭。而去年秋天回家一次,看到自己辛劳的父母衰老更深,公交车上看到一对对累得直不起腰的夫妻以及满脸皱纹的老人穿着汗衫在烈日中筛弄大豆,感觉每一次扬铲都像是用尽了最后一分力气。
那一刻明白,以前自己所认为的人情冷漠,也许只是无可奈何,毕竟他人所受的苦,自己感同身受,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无暇怜悯,只希望各自安好,这命苦一世,还需要各自在心中,苦中作乐。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悲观的人,如果对一件事情的结果产生了焦躁的心理,就会一瞬间狠心想想,大不了是最差的结果,有什么好怕的。比如最近工作成果要验收了,焦虑是有的,但是若是几天去除不了,就会告诉自己,大不了没有一处合格,顶多老板当时就把我开除了,有什么?做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这种方式确实会让自己心定不少,但是我知道,花在心中。之所以能够洒脱的放手一切,是因为对周遭没有可留恋的,它们都不在心中。而我心中的花,从未凋零,它的颜色,愈来愈明亮。
应该感谢我佛为我点燃一盏心灯,我将以血为继。
这一次是在龙应台的《目送》中看到这句话,已经记不清是在哪几本书中看到过,但是又一次读到,大半天的时间,这句话便反复在心头萦索。
最初不知道这是王阳明所著,以为用它来解释清新的爱情正好。当你未曾注视到我的目光,便不懂我心中所念,心悦君兮,惜君不知。而当我们目光交汇,直击心底,便知我内心火烫,心悦君兮,喜君已知。
也许,年少时的纯情向往,在知道这句话是王阳明所述时,就像是一只漂浮在阳光下的泡泡,透着斑斓的光,轻轻地就碎地了无痕迹。怎么会呢?印象中的王阳明,一个固执的老头,不搭、不搭。
当时内心膈应了好一阵子,也进一步看到了对这句话的解读,只记得是当初阳明先生格竹子,格百物不成功,才在日后的悟道中明白真理不在身外,而在心中。由于对这些内容简直是过目就忘,所以也只留个模糊印象。
今天再看到,龙应台又拿它做了人生的解读。没有细看,因为这几天的浮躁心情,让我再看到这句话时,一股脑地认定它就是在说自己,说自己是一个固执,唯心的人。
对哲学并无研究,我所说的唯心更多的是指自我。在大四之前,我都是一个固执但又亲和力较强的人,不说自来熟,最起码和多数人都能谈的来,能和室友假装大师谈文学,也能和朋友们天南海北的吹牛皮。多数时间,我都是一个话唠。
和其他同学一样,大四上学期一结束,知道打酱油般的考研注定失败,就开始讨论起以后的职业规划,要在毕业前做什么工作,攒多少钱,什么时间出去旅游一场……对未来过分自信的我那年寒假直接就去了外地,过年也没有回家,愣头愣脑地撑了一个月。
出来以后才知道自己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糊里糊涂地在一个化妆品店工作了个把月,和几个比自己小的多的初中毕业的女孩一起共事,跟他们比起来,我也就年龄大。这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草原中,是如何的孱弱摇摆。
后来借口弄论文辞了职,并且在辞职后还被人捅出了幺蛾子,背腹中黑箭。当时不明所以的气愤,满腹委屈地哭了一场,至今也没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明白那个人为什么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可是当朋友问起自己工作的怎么样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一遍遍地向问起的人叙说这件事,说有些人是多么的黑暗,自己是多么地防不胜防。
一件事说多了,就会对它的真实感产生怀疑了,并且觉得整件事情像是自己编造的一样。有一天,看多了别人脸上的漠不关心,终于对自己厌烦了。
不说,不再说,绝口不提。
许多事情,绝口不提。
不是因这一件事情而转变,而是积攒到了这里,正好发生了质变。
也正好是毕业季,我开始不再多说话,真正地知道了言多必失,也知道没有人会将你说的挂在心间,多的都是听众,看客。
也正是此时,我的任性与固执也似乎到了极点,以前遇到事情总要七询八问地看别人怎么建议,然后还是无止境的纠结。而现在,自己几乎不再询问他人的想法,两年来,不开心时就看看书,出去走一走,不再将内心的绝望展现给任何人,并且始终坚信,时间长了,就好了,一切情绪都能自我消化。
这像是一个内调的过程,慢慢地磨练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变得自主、坚定,并且平和自己的心情。展示给外界的,则是一个沉默的,时不时微笑的个体。
越来越明白个体的孤独,以前总对苦难的人感到深深的怜悯,看到他们就心疼的想哭。而去年秋天回家一次,看到自己辛劳的父母衰老更深,公交车上看到一对对累得直不起腰的夫妻以及满脸皱纹的老人穿着汗衫在烈日中筛弄大豆,感觉每一次扬铲都像是用尽了最后一分力气。
那一刻明白,以前自己所认为的人情冷漠,也许只是无可奈何,毕竟他人所受的苦,自己感同身受,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无暇怜悯,只希望各自安好,这命苦一世,还需要各自在心中,苦中作乐。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悲观的人,如果对一件事情的结果产生了焦躁的心理,就会一瞬间狠心想想,大不了是最差的结果,有什么好怕的。比如最近工作成果要验收了,焦虑是有的,但是若是几天去除不了,就会告诉自己,大不了没有一处合格,顶多老板当时就把我开除了,有什么?做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这种方式确实会让自己心定不少,但是我知道,花在心中。之所以能够洒脱的放手一切,是因为对周遭没有可留恋的,它们都不在心中。而我心中的花,从未凋零,它的颜色,愈来愈明亮。
应该感谢我佛为我点燃一盏心灯,我将以血为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