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跑步的时候在想什么?(三)
一个人跑步的时候在想什么?(三)
我在想死亡。
“当我感到难过,当我忧心忡忡——我总是忧心忡忡——我就对自己说:何必忧愁呢?任何时刻拯救都会以毁灭和死亡的方式到来。”
跑步时路过小区某处,看到燃烧的火盆和黑暗中哭泣的人,不由想起博尔赫斯这段话。
(一)感受死亡的开端是想象离开
小时候身体极其不好,生出来血小板就低于常人太多,从不记事到记事吃了无数补血的药剂。感冒发烧更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常常光顾乡下的无证经营医生,他们有个武侠外号叫“赤脚医生”。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啥都忘了,只记得无数个黑夜里爸妈背着我去找赤脚医生,穿过乡间的田垄,不远处的坟地,黑夜中风有质感,我又去打针了。
有次父母出差,留我与已有点耳背的爷爷在家,大热天的扁桃体发炎,啥也吃不下,生生熬了约三四天吃不消了跟爷爷说,爷爷教我家传古法秘籍——喝盐水。又喝了两三天也不见效,啥也吃不下水也不想喝,说话也疼,我只想静静。机智的爷爷灵光一现带我去了人民医院,我终于成功休克在了帅医生叔叔的怀里。扁桃体严重化脓,说是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爸妈赶回来后动了几次小手术。如今想来最后悔的是那时候不懂得要医生叔叔的联系方式,不能让我以生相许也得送个锦旗感恩下不是?
幼时每天都在吃药补血,也知道白血病会死,可是哪里怕过,连死是什么也不了。
一个孩子对死亡有概念大概就是想象父母的离开。记得有次皇额娘牙疼,隔几分钟就叫唤一声。我就睡在她旁边,困极了,可是睡了半小时就自动醒来问下妈妈还疼不疼,妈妈说没事让我继续睡,我就又进入睡眠。又醒来。周而复始一晚。从那时起微微感受到生病啊死亡啊是很恐怖的事情。
孩子怕父母的离开大过自己的死亡。
(二)我所欲求的是被忘掉——而我当然会被忘掉。
有天我问闻总,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隔了一会儿传来低低的声音:那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成人后依旧不怕死,怕的是不被忘掉。
刚刚有提到我小时候的打针打怪史,剩余的我都忘了,而我妈还能历历在目,一字不差的说得出我的身体指数——血小板什么时候有多少,几岁到了多少。你们看我现在强壮又骨骼清奇,如果我一了百了,忘不掉我的人该忍受多少苦痛。人生要忍受的已经够多,哪里忍心让他们再多去忍耐活着。
真正纯粹惜命求长寿的有几个?我们都只是怕自己不被忘掉。所以说大到轻生,小到嗜烟酗酒,又哪里是他们不懂得爱惜自己,而是家庭责任感没有足够大而已。以后别劝人爱惜身体,你跟他说吸烟有害健康,他说他不怕死。两个对待死亡和家庭的价值观而已。
(三)生命是快乐的吗?
这个问题太沉重,比死亡更令人揪心。尤其是恰好我认为生命中忍耐多于快乐多的多。在我看来快乐是片刻的,一种永恒的快乐却是无法想象的。而忍耐却是一贯而终。
人生已过去三分之一,我们读书、工作,用过去已期换得将来。而未来转变或溶解为过去的时刻,就是此刻。即将成为过去的目前我们有一堆计划没有完成,我们接受着被定义。你们看,我们的人生中大多是计划和忍耐。而忍耐并非痛苦,就当他是一种本性屈从于社会生存的工具看就行。
忍耐有时大耗心神,有时又毫不费力就像在一呼一吸之间。如果能平淡不悲得过一天,偶尔加几个短暂快乐的瞬间,大约就是幸福感较强的生活了。
以上并不妨碍我去热爱生活,尽管热爱生活这个动作和结果并不完全匹配罢了。
(四)博尔赫斯关于死亡的补充观点:“我天天死亡”。
“我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生命也会随时到来。如果你单独拿某一天看,你就会发现这一天里许多次死亡,依我看,也有许多次诞生。但是我不想做一个行尸走肉。我尽量保持对事物的兴趣。我始终在接受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会变成诗,变成短片小说,变成寓言故事。我始终在接受它们,尽管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只是机械地去做,去说,这意味着,与其说它们属于生命,不如说它们属于死亡。”
Ally
2016.6.28
我在想死亡。
“当我感到难过,当我忧心忡忡——我总是忧心忡忡——我就对自己说:何必忧愁呢?任何时刻拯救都会以毁灭和死亡的方式到来。”
跑步时路过小区某处,看到燃烧的火盆和黑暗中哭泣的人,不由想起博尔赫斯这段话。
(一)感受死亡的开端是想象离开
小时候身体极其不好,生出来血小板就低于常人太多,从不记事到记事吃了无数补血的药剂。感冒发烧更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常常光顾乡下的无证经营医生,他们有个武侠外号叫“赤脚医生”。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啥都忘了,只记得无数个黑夜里爸妈背着我去找赤脚医生,穿过乡间的田垄,不远处的坟地,黑夜中风有质感,我又去打针了。
有次父母出差,留我与已有点耳背的爷爷在家,大热天的扁桃体发炎,啥也吃不下,生生熬了约三四天吃不消了跟爷爷说,爷爷教我家传古法秘籍——喝盐水。又喝了两三天也不见效,啥也吃不下水也不想喝,说话也疼,我只想静静。机智的爷爷灵光一现带我去了人民医院,我终于成功休克在了帅医生叔叔的怀里。扁桃体严重化脓,说是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爸妈赶回来后动了几次小手术。如今想来最后悔的是那时候不懂得要医生叔叔的联系方式,不能让我以生相许也得送个锦旗感恩下不是?
幼时每天都在吃药补血,也知道白血病会死,可是哪里怕过,连死是什么也不了。
一个孩子对死亡有概念大概就是想象父母的离开。记得有次皇额娘牙疼,隔几分钟就叫唤一声。我就睡在她旁边,困极了,可是睡了半小时就自动醒来问下妈妈还疼不疼,妈妈说没事让我继续睡,我就又进入睡眠。又醒来。周而复始一晚。从那时起微微感受到生病啊死亡啊是很恐怖的事情。
孩子怕父母的离开大过自己的死亡。
(二)我所欲求的是被忘掉——而我当然会被忘掉。
有天我问闻总,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隔了一会儿传来低低的声音:那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成人后依旧不怕死,怕的是不被忘掉。
刚刚有提到我小时候的打针打怪史,剩余的我都忘了,而我妈还能历历在目,一字不差的说得出我的身体指数——血小板什么时候有多少,几岁到了多少。你们看我现在强壮又骨骼清奇,如果我一了百了,忘不掉我的人该忍受多少苦痛。人生要忍受的已经够多,哪里忍心让他们再多去忍耐活着。
真正纯粹惜命求长寿的有几个?我们都只是怕自己不被忘掉。所以说大到轻生,小到嗜烟酗酒,又哪里是他们不懂得爱惜自己,而是家庭责任感没有足够大而已。以后别劝人爱惜身体,你跟他说吸烟有害健康,他说他不怕死。两个对待死亡和家庭的价值观而已。
(三)生命是快乐的吗?
这个问题太沉重,比死亡更令人揪心。尤其是恰好我认为生命中忍耐多于快乐多的多。在我看来快乐是片刻的,一种永恒的快乐却是无法想象的。而忍耐却是一贯而终。
人生已过去三分之一,我们读书、工作,用过去已期换得将来。而未来转变或溶解为过去的时刻,就是此刻。即将成为过去的目前我们有一堆计划没有完成,我们接受着被定义。你们看,我们的人生中大多是计划和忍耐。而忍耐并非痛苦,就当他是一种本性屈从于社会生存的工具看就行。
忍耐有时大耗心神,有时又毫不费力就像在一呼一吸之间。如果能平淡不悲得过一天,偶尔加几个短暂快乐的瞬间,大约就是幸福感较强的生活了。
以上并不妨碍我去热爱生活,尽管热爱生活这个动作和结果并不完全匹配罢了。
(四)博尔赫斯关于死亡的补充观点:“我天天死亡”。
“我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生命也会随时到来。如果你单独拿某一天看,你就会发现这一天里许多次死亡,依我看,也有许多次诞生。但是我不想做一个行尸走肉。我尽量保持对事物的兴趣。我始终在接受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会变成诗,变成短片小说,变成寓言故事。我始终在接受它们,尽管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只是机械地去做,去说,这意味着,与其说它们属于生命,不如说它们属于死亡。”
Ally
2016.6.28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