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 thanks
我来自中国北方的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小城市(事实:城乡结合部),那里的人都互相提防着过日子,自然是没有说谢谢的习惯的,说谢谢的时候必定是对方帮了大忙。谢谢是吝啬的节省着用的,生怕说多了让人占去了便宜。我是个很懒的人,说谢谢的频率也就是平均水平,而且我没有和人眼神交流的习惯,说谢谢时多半目光躲闪,语调一如往日平静,碍于尴尬还经常加快语速、放低音量,机械敷衍,想必很难让人感觉到真诚,更别提热情了。不过在家乡这是无可指摘的,也的确从没人指责过我。被我道谢的人甚至还经常热情的回应我,可见我的道谢被接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大概道谢本来就不是寻常的事。
来到这里,我发现道谢之道是个whole new different senario。和家乡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道谢之城,道谢天堂啊!大街上“cheers!”不绝于耳。当cheers既可用于打招呼又可用于道谢时,你就知道这里人对于道谢的态度和频率。我原来的方式显然在这里行不通了,道谢的方式在这里永远不会被嫌过于夸张:Thank you soooooooooo much! /Thank you very much! 注意so 和very在这里要念得很夸张、拖长音,同时注视对方,挑起眉毛,以让对方看到你因感激的瞳孔放大为最佳,重复次数最好在两次以上。这在家乡绝对是对方借你一万块并跟你说不用还了的标准,而在这里可能只是出现在IT部门帮你下载了个软件,公交车司机告诉你应该在哪站下车的情景里。很少人说thanks——除了像我这样的懒鬼——因为没有thank you 听上去真诚吧。
即使购买了服务也要道谢这我尚能理解。但群体道谢中没有人滥竽充数让我颇为震惊和欣赏。下了课要和老师,辅导员,甚至工作人员(看门的,修机器的)一一道谢,不管人家和没和你对上眼,理不理你,都要声音洪亮的对着人家说thank you。即使大家一起出门,也没有光张嘴不出声的。大家一块去游乐场玩请售票员拍照,临走时每个人经过售票员都会道谢。去博物馆跟博物馆的讲解员道谢,听讲座跟演讲者道谢,考试跟监考人员道谢。不管有没有帮到你,甚至即使根本没有任何对话,也要道谢。道谢似乎成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和人人平等的方式。
在国内,这种无视服务人员,把人家提供的服务当做商品,理所当然的态度在当地绝不会发生(外zhong国游客,学生除外)。没有人把服务业看作商品交易,只要涉及人,就要有人权。
别人的邀请,询问不管接不接受都要先道谢。
道谢的地方太多,我常常忘记,之后想起来觉得太失礼。
这种道谢时一心一意想把感激传达给对方,完全不考虑对方和路人怎么看自己,大声道谢的旁若无人孤高勇敢的行为,居然也和五郎叔精神有些相似。值得我不断练习,相信道谢之道炉火纯青的那天,就是我混得如鱼得水的时候。
来到这里,我发现道谢之道是个whole new different senario。和家乡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道谢之城,道谢天堂啊!大街上“cheers!”不绝于耳。当cheers既可用于打招呼又可用于道谢时,你就知道这里人对于道谢的态度和频率。我原来的方式显然在这里行不通了,道谢的方式在这里永远不会被嫌过于夸张:Thank you soooooooooo much! /Thank you very much! 注意so 和very在这里要念得很夸张、拖长音,同时注视对方,挑起眉毛,以让对方看到你因感激的瞳孔放大为最佳,重复次数最好在两次以上。这在家乡绝对是对方借你一万块并跟你说不用还了的标准,而在这里可能只是出现在IT部门帮你下载了个软件,公交车司机告诉你应该在哪站下车的情景里。很少人说thanks——除了像我这样的懒鬼——因为没有thank you 听上去真诚吧。
即使购买了服务也要道谢这我尚能理解。但群体道谢中没有人滥竽充数让我颇为震惊和欣赏。下了课要和老师,辅导员,甚至工作人员(看门的,修机器的)一一道谢,不管人家和没和你对上眼,理不理你,都要声音洪亮的对着人家说thank you。即使大家一起出门,也没有光张嘴不出声的。大家一块去游乐场玩请售票员拍照,临走时每个人经过售票员都会道谢。去博物馆跟博物馆的讲解员道谢,听讲座跟演讲者道谢,考试跟监考人员道谢。不管有没有帮到你,甚至即使根本没有任何对话,也要道谢。道谢似乎成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和人人平等的方式。
在国内,这种无视服务人员,把人家提供的服务当做商品,理所当然的态度在当地绝不会发生(外zhong国游客,学生除外)。没有人把服务业看作商品交易,只要涉及人,就要有人权。
别人的邀请,询问不管接不接受都要先道谢。
道谢的地方太多,我常常忘记,之后想起来觉得太失礼。
这种道谢时一心一意想把感激传达给对方,完全不考虑对方和路人怎么看自己,大声道谢的旁若无人孤高勇敢的行为,居然也和五郎叔精神有些相似。值得我不断练习,相信道谢之道炉火纯青的那天,就是我混得如鱼得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