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薛宝钗是否嫁祸林黛玉
无意中看到关于黛钗的日记,有不少回复,果然又开始争辩,薛宝钗是否冷漠,是否有害人之心。最经典的就是滴翠亭事件了。宝钗扑蝶来到滴翠亭,听了小红坠儿谈话,是关于小红和贾芸的私情。小红怕隔墙有耳,所以开窗看。宝钗一惊,一番心理活动,大意是,小红果然有点心机,这样撞见了,会一时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现在躲也来不及,就金蝉脱壳吧。然后窗户开了,宝钗就喊黛玉的名字,假装她只是来找黛玉的,然后走了。小红以为是黛玉听去了。然后原著就没有再提到这件事了。
由此产生了几种观点,一,蓄意陷害:宝钗就是想要陷害黛玉,所以宝钗表面上很虚伪地对大家好,背后呢就干这种事。二,有意嫁祸:宝钗自己遇到麻烦,就想着拿黛玉顶替,嫁祸黛玉。这样的人平时虽然不坏,但一到关键时刻就踩你一脚。三,无意嫁祸:宝钗只是想避免麻烦,只是拿黛玉做借口,谁知却“嫁祸”了黛玉。四,无祸何来嫁祸:就像书中其它几件事都是拿黛玉做借口来避免麻烦,性质一样。五,还有一个招黑说法,我就不说了……
第一个观点其实没啥好说的,这件事是蝴蝶带宝钗来的,怎么可能是蓄意的呢?其次,宝钗也想到是无处可躲才怎样,如果是蓄意就不会是这样想的。如果宝钗想要害黛玉,她可以让莺儿等下人去传播小红私情的消息,这样小红必然以为是黛玉说出去的,这样小红才会怨恨黛玉吧?——因此,宝钗不仅在这件事上没有蓄谋,也不太可能是一直处心积虑要害黛玉的,因为这件事很好陷害,宝钗却没有这么做。当然你可以说她居然没想到这点……这是题外话了。
另:滴翠亭是水中亭,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是可以躲得开的,所以这会不会是作者为此而设计的呢?如果可以躲得开,宝钗还金蝉脱壳,就是有意的了。
然后我就说我的观点:我基本上认同第四个。
为什么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有祸呢?包括钗迷,钗迷通常认同第三个。我想,第一,是宝钗的心理活动,说“生事”、“狗急跳墙”、“金蝉脱壳”、“刁钻古怪”。自然读者都认定是有祸的。第二,是宝钗提到黛玉,不巧小红又认为是黛玉听了,所以读者认为是宝钗嫁祸黛玉成功了。特别是提到黛玉,这使读者的神经都紧张着……
从心理活动来看,肯定是有“祸”的,只是读者都忽视了一点,即这“祸”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强调的是当场撞破,强调的是“急”,是一时。所以从宝钗的心理活动,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宝钗想到当场撞破会生事。并不是说,今儿听了她的短儿,以后缠上了怎么办。严谨地说,当然小说没有写清楚宝钗是否考虑到事后还会不会有祸。
但我们可以想想,事后,可能发生什么?小红会伤害黛玉吗?——事后,小红的事并没有被人传播出去,这一点,是因为宝钗不会说,黛玉不可能说,坠儿不会说,所以不可能传出去。那小红会得出结论:要么黛玉没听去,要么黛玉没有告密。然后就没事了,小红又怎会伤害黛玉呢?因此,原著再没提到这件事。难不成小红还能暗中怨恨几年再报复?问题是人家没告密,她有啥可怨恨的?
我也问过一些红迷那能有什么祸,没人回答出来。
至少目前可以肯定,客观上,这件事过后就不会产生“祸”事。那么宝钗会怎么想呢?她会认为有祸?我觉得不会,反正我不会怀疑她的智商和情商,汗~至少原著没有写她认为会有祸。
总之,宝钗或者知道事后无祸,因而并非嫁祸。或者没有考虑到事后之事,她不知道有祸无祸,自然也不存在嫁祸。
另,金蝉脱壳的意思是制造假象以脱身,大多不害人的。
也有人认为小红父母是林之孝的所以有能力伤害黛玉。问题是小红会跑去告诉父母她和贾芸谈恋爱啦,还被黛玉抓了把柄?说小红不是甘于平庸的,可是跟黛玉啥关系,黛玉碍着她什么呢?所以,宝钗要是喊丫鬟的名字反而糟了,小红的竞争对手是丫鬟级别的。黛玉又不争什么,小红要怎样,跟黛玉啥关系?事实就是滴翠亭后,小红马上高兴地替王熙凤办事,把事情说得一点儿不差,请问这是真的被抓到什么致命把柄的人应有的反应吗?小红真的非常在意这件事吗?真的非常担心吗?从原著真看不出来。所以麻烦不要脑洞太大,还yy到80回以后。如果小红有什么行动,难道这五十多回里会没有一点痕迹?一点暗示?
由此产生了几种观点,一,蓄意陷害:宝钗就是想要陷害黛玉,所以宝钗表面上很虚伪地对大家好,背后呢就干这种事。二,有意嫁祸:宝钗自己遇到麻烦,就想着拿黛玉顶替,嫁祸黛玉。这样的人平时虽然不坏,但一到关键时刻就踩你一脚。三,无意嫁祸:宝钗只是想避免麻烦,只是拿黛玉做借口,谁知却“嫁祸”了黛玉。四,无祸何来嫁祸:就像书中其它几件事都是拿黛玉做借口来避免麻烦,性质一样。五,还有一个招黑说法,我就不说了……
第一个观点其实没啥好说的,这件事是蝴蝶带宝钗来的,怎么可能是蓄意的呢?其次,宝钗也想到是无处可躲才怎样,如果是蓄意就不会是这样想的。如果宝钗想要害黛玉,她可以让莺儿等下人去传播小红私情的消息,这样小红必然以为是黛玉说出去的,这样小红才会怨恨黛玉吧?——因此,宝钗不仅在这件事上没有蓄谋,也不太可能是一直处心积虑要害黛玉的,因为这件事很好陷害,宝钗却没有这么做。当然你可以说她居然没想到这点……这是题外话了。
另:滴翠亭是水中亭,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是可以躲得开的,所以这会不会是作者为此而设计的呢?如果可以躲得开,宝钗还金蝉脱壳,就是有意的了。
然后我就说我的观点:我基本上认同第四个。
为什么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有祸呢?包括钗迷,钗迷通常认同第三个。我想,第一,是宝钗的心理活动,说“生事”、“狗急跳墙”、“金蝉脱壳”、“刁钻古怪”。自然读者都认定是有祸的。第二,是宝钗提到黛玉,不巧小红又认为是黛玉听了,所以读者认为是宝钗嫁祸黛玉成功了。特别是提到黛玉,这使读者的神经都紧张着……
从心理活动来看,肯定是有“祸”的,只是读者都忽视了一点,即这“祸”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强调的是当场撞破,强调的是“急”,是一时。所以从宝钗的心理活动,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宝钗想到当场撞破会生事。并不是说,今儿听了她的短儿,以后缠上了怎么办。严谨地说,当然小说没有写清楚宝钗是否考虑到事后还会不会有祸。
但我们可以想想,事后,可能发生什么?小红会伤害黛玉吗?——事后,小红的事并没有被人传播出去,这一点,是因为宝钗不会说,黛玉不可能说,坠儿不会说,所以不可能传出去。那小红会得出结论:要么黛玉没听去,要么黛玉没有告密。然后就没事了,小红又怎会伤害黛玉呢?因此,原著再没提到这件事。难不成小红还能暗中怨恨几年再报复?问题是人家没告密,她有啥可怨恨的?
我也问过一些红迷那能有什么祸,没人回答出来。
至少目前可以肯定,客观上,这件事过后就不会产生“祸”事。那么宝钗会怎么想呢?她会认为有祸?我觉得不会,反正我不会怀疑她的智商和情商,汗~至少原著没有写她认为会有祸。
总之,宝钗或者知道事后无祸,因而并非嫁祸。或者没有考虑到事后之事,她不知道有祸无祸,自然也不存在嫁祸。
另,金蝉脱壳的意思是制造假象以脱身,大多不害人的。
也有人认为小红父母是林之孝的所以有能力伤害黛玉。问题是小红会跑去告诉父母她和贾芸谈恋爱啦,还被黛玉抓了把柄?说小红不是甘于平庸的,可是跟黛玉啥关系,黛玉碍着她什么呢?所以,宝钗要是喊丫鬟的名字反而糟了,小红的竞争对手是丫鬟级别的。黛玉又不争什么,小红要怎样,跟黛玉啥关系?事实就是滴翠亭后,小红马上高兴地替王熙凤办事,把事情说得一点儿不差,请问这是真的被抓到什么致命把柄的人应有的反应吗?小红真的非常在意这件事吗?真的非常担心吗?从原著真看不出来。所以麻烦不要脑洞太大,还yy到80回以后。如果小红有什么行动,难道这五十多回里会没有一点痕迹?一点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