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Your Voice——《妇女参政论者》
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因为电视屏幕上一闪而过的那张电影海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穿Prade的女魔头》中的女魔头,《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典型的20世纪初英国妇女的工装造型。我向来对这种画风的电影毫无抵抗力。Suffragette——妇女参政论者,光从片名去看,也大概能够想到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至少,能料想到这电影的基调必定是肃穆庄重且并不令人感到愉悦的。即便如此,这无疑还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电影。
影片中的女主Maud Watts从小在洗衣工厂做工,工时长,工薪少,嫁给了同阶层的男工人。蜗居小宅,履行着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职责,每个月的工钱还要交给丈夫保管。
对这一切也习以为常。一场阴差阳错的安排,她替工友到国会提供证词,她温柔低浅的声音中虽有怯懦,却无可辩驳地讲诉了社会给予她们的不公,大概真实向来掷地有声。“投票权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我想也许,这一生,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生活,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这是她最初的信念,她开始期待自己的证词能为妇女获得投票权贡献一份力量。
而结果是,一个由男性组成的国会,明明是这份不公的施加者,他们为什么要推翻自己,去维护女性的权益从而损伤自己的利益?当Maud 与她的同伴们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时,她从一开始的稍有怯懦而变得愤怒了,她卷入抗争被捕,被释放回家时,丈夫非但不关心她是否受伤,只是愤怒地警告她再也不要做这种让他丢脸的事情。
平息之后的某日早晨,她问她的丈夫,如果他们有一个女儿会怎么样,他告诉她“和你一样”没有什么是比“和你一样”更糟糕的境遇了。梅姑那一场潘克赫斯特夫人的匆忙演说之戏在此刻便开场了,她慷慨激昂地鼓励她们去坚持斗争反抗“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Deeds not words”别说,去做!
Maud Watts又一次被捕入狱,当她再次释放回家时,她的丈夫彻底将她扫地出门了,邻居们鄙夷的神色,嘲讽的言辞,只因她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看来违背了常理,即便是在大部分女人的眼中亦是如此。她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将自己心爱的儿子交给他人领养,当她的雇主再一次欺压她时,她再也不堪这一份欺辱,彻底反抗了。此时的她,与过去的生活真正决裂了。她写信给打算收买她的警官宣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Suffragette,她的价值绝不浅他一分。
她们试图以炸毁邮筒,破坏政府官员住宅的形式引起当局对女权主张的重视,召唤更多的女性加入她们的团体,但她们的事件从来不被报道。由男权主导的政府机要也从不停止对她们的压迫。频繁地出入监狱,绝食抗议时被施以鼻饲,纵使身心饱受摧残,也不能打败她们坚持抗争的决心。
最终,同伴Emily 在1913年德比赛马日当天决定将votes for women 的旗子悬挂到国王的赛马上,被驰疾而来的赛马一头撞死。这一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女权斗争运动终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原本以为这一处影片的高潮点会被处理得轰轰烈烈。就像我最初决定看这部影片时料想的那样,以为最终的胜利果实来到时会有一场激昂的呐喊助威之声和整个世界为之轰鸣的场景展现。但影片悄无声息的展示模式似乎正是为了警醒世人,纵使在100年后的今天,女性仍然遭受着诸多不公,倘若这种不公不灭,那么女权运动并无胜利可言。
(事发当时留下的真实照片)
提及女权的问题,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会想到中东的女性,当身穿黑袍,头戴面纱的中东女性出现在伦敦街头时,女权主义者曾抗议她们的行为将女权抗争运动拉回到了100多年以前。我们很难去说清楚宗教,传统,女权这三者的衡量之下,她们究竟该有一种怎样的行为。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些男性极权地区,女性究竟过着怎样一种悲惨生活。
读过法齐娅·库菲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议长写的书。该书可以说是战乱不堪的阿富汗及苦难国民的灾难史,从个人意义上,也是法齐娅·库菲在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中的奋斗史。而从一个母亲的角色,正如影片中的Maud所想,如果她有一个女儿,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过上跟自己不一样的生活,能够活在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里。
生于18世纪末的简·奥斯丁,被某些研究者誉为最早的女权主义者。这个我最喜欢的英国女作家,在200年之后的今天,大受女性追捧。她短暂的一生,身体抱恙,女权斗争的实际活动,从她个人行为,其实无从谈起。但是,读过她的书的人都能感知,即使在一番现世美好的叙述之中,她从来不会忘记为我们塑造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尤其是那部经典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倡导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不要依附男性而生。这种思想对于女性的精神警醒,似乎从来不会过时。
从自我层面上出发,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女性。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我很多的女性好友在少年时表达过她们要成为女强人的愿望,但却在大学毕业后25岁到30岁这个阶段,混沌在毫无志趣的工作里,被迫迎合着一场又一场三姑六婆安排的相亲。只因在这个社会看来,女人应该生来乖巧,活于安稳,到了一定年纪就该结婚生子。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不合常理为名义去唾弃那些少数派的行为,只因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大部分人不一样。而对抗这一种世俗压迫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变得强大,强大到足够不受制于这些世俗的条条框框,强大到足够去主宰自己的命运!
![]() |
影片中的女主Maud Watts从小在洗衣工厂做工,工时长,工薪少,嫁给了同阶层的男工人。蜗居小宅,履行着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职责,每个月的工钱还要交给丈夫保管。
![]() |
![]() |
对这一切也习以为常。一场阴差阳错的安排,她替工友到国会提供证词,她温柔低浅的声音中虽有怯懦,却无可辩驳地讲诉了社会给予她们的不公,大概真实向来掷地有声。“投票权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我想也许,这一生,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生活,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这是她最初的信念,她开始期待自己的证词能为妇女获得投票权贡献一份力量。
![]() |
![]() |
而结果是,一个由男性组成的国会,明明是这份不公的施加者,他们为什么要推翻自己,去维护女性的权益从而损伤自己的利益?当Maud 与她的同伴们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时,她从一开始的稍有怯懦而变得愤怒了,她卷入抗争被捕,被释放回家时,丈夫非但不关心她是否受伤,只是愤怒地警告她再也不要做这种让他丢脸的事情。
![]() |
平息之后的某日早晨,她问她的丈夫,如果他们有一个女儿会怎么样,他告诉她“和你一样”没有什么是比“和你一样”更糟糕的境遇了。梅姑那一场潘克赫斯特夫人的匆忙演说之戏在此刻便开场了,她慷慨激昂地鼓励她们去坚持斗争反抗“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Deeds not words”别说,去做!
![]() |
Maud Watts又一次被捕入狱,当她再次释放回家时,她的丈夫彻底将她扫地出门了,邻居们鄙夷的神色,嘲讽的言辞,只因她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看来违背了常理,即便是在大部分女人的眼中亦是如此。她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将自己心爱的儿子交给他人领养,当她的雇主再一次欺压她时,她再也不堪这一份欺辱,彻底反抗了。此时的她,与过去的生活真正决裂了。她写信给打算收买她的警官宣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Suffragette,她的价值绝不浅他一分。
![]() |
她们试图以炸毁邮筒,破坏政府官员住宅的形式引起当局对女权主张的重视,召唤更多的女性加入她们的团体,但她们的事件从来不被报道。由男权主导的政府机要也从不停止对她们的压迫。频繁地出入监狱,绝食抗议时被施以鼻饲,纵使身心饱受摧残,也不能打败她们坚持抗争的决心。
![]() |
![]() |
最终,同伴Emily 在1913年德比赛马日当天决定将votes for women 的旗子悬挂到国王的赛马上,被驰疾而来的赛马一头撞死。这一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女权斗争运动终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原本以为这一处影片的高潮点会被处理得轰轰烈烈。就像我最初决定看这部影片时料想的那样,以为最终的胜利果实来到时会有一场激昂的呐喊助威之声和整个世界为之轰鸣的场景展现。但影片悄无声息的展示模式似乎正是为了警醒世人,纵使在100年后的今天,女性仍然遭受着诸多不公,倘若这种不公不灭,那么女权运动并无胜利可言。
![]() |
![]() |
(事发当时留下的真实照片)
提及女权的问题,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会想到中东的女性,当身穿黑袍,头戴面纱的中东女性出现在伦敦街头时,女权主义者曾抗议她们的行为将女权抗争运动拉回到了100多年以前。我们很难去说清楚宗教,传统,女权这三者的衡量之下,她们究竟该有一种怎样的行为。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些男性极权地区,女性究竟过着怎样一种悲惨生活。
![]() |
读过法齐娅·库菲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议长写的书。该书可以说是战乱不堪的阿富汗及苦难国民的灾难史,从个人意义上,也是法齐娅·库菲在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中的奋斗史。而从一个母亲的角色,正如影片中的Maud所想,如果她有一个女儿,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过上跟自己不一样的生活,能够活在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里。
![]() |
生于18世纪末的简·奥斯丁,被某些研究者誉为最早的女权主义者。这个我最喜欢的英国女作家,在200年之后的今天,大受女性追捧。她短暂的一生,身体抱恙,女权斗争的实际活动,从她个人行为,其实无从谈起。但是,读过她的书的人都能感知,即使在一番现世美好的叙述之中,她从来不会忘记为我们塑造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尤其是那部经典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倡导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不要依附男性而生。这种思想对于女性的精神警醒,似乎从来不会过时。
![]() |
从自我层面上出发,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女性。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我很多的女性好友在少年时表达过她们要成为女强人的愿望,但却在大学毕业后25岁到30岁这个阶段,混沌在毫无志趣的工作里,被迫迎合着一场又一场三姑六婆安排的相亲。只因在这个社会看来,女人应该生来乖巧,活于安稳,到了一定年纪就该结婚生子。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不合常理为名义去唾弃那些少数派的行为,只因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大部分人不一样。而对抗这一种世俗压迫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变得强大,强大到足够不受制于这些世俗的条条框框,强大到足够去主宰自己的命运!
![]() |
![]() |
© 本文版权归 LAPROVEN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