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
写姥爷这一辈是隔了代的,记忆都来自小时候,不深刻,也不全面,更多姥爷年轻时的故事都听自于母亲。其实母亲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只是缺少记录,而我应该是幸运的,小时候能见过他们,陪他们一段日子,并在很久以后还能记忆。
我记不起姥爷自己下地走路的日子了,仅记得坐姥爷的马车,或许也只是对当时那颗颜色鲜艳的冰棍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再有的记忆都是在姥爷瘫痪在床之后的了。
他是很和蔼很朴实的老头,因为常年卧床,也并不在意着装和边幅,他的一只手由于血栓已经坏死,僵硬的蜷缩成拳,我曾经试想给他掰开,却始终掰不动,舅舅担心他的好手也坏死,给他买了一对保定球,后来我们拿去打弹珠,还被大人打了一顿。姥姥隔三差五会给他做一次清洗,拿着剃刀刮脸,刮头发,疼了,他就躲,一场下来,总会有流血的地,就和小时候妈妈摁着我洗头似的,也许在旁人看来没什么,那是因为他们没亲身感受,至今,我已经忘记了当时为什么反抗,可能就是小时候不嫌脏吧。我想姥爷也是这样的,也许刚刚得这种病的时候他渡过一段很难熬的日子,四处求医无果,也便认了,我不是他,也从来没听他说过。
就这样他卧床十几年。
可喜欢看他笑了,就是单纯的喜欢你便对你笑,连眼角,脸上的皱纹都起伏变化着,黑白淆杂着,满脸的胡茬。我去姥姥家都是自下车就开始跑,离屋老远就开始喊:“姥姥!姥姥!”颇有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是说王熙凤的,那时电视里不是不播红楼,只是不看,看的都是西游记,济公,白蛇传,姥姥可喜欢游本昌演的济公了,后来我们在姥姥家看电视,只要播到济公都不往下播了,就陪着他们看。也不知为什么从来没喊过“姥爷”,可能“姥姥”喊起来更顺口吧。姥爷就在炕头坐着,挨着门,我一进去就能被他逮个正着,逮不到我,他就喊我过去亲亲,胡茬扎脸上很痛,可我喜欢跟他蹭蹭,他身上有股独特的体味,不让人反感。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里有了反例。舅舅他们做了很好的模范,若不是他们照顾的好,十多年吃住都在炕上,那人肯定要不得了。
儿女都这么孝顺,也是姥爷年轻时候行下的善吧。妈妈讲起姥爷年轻时候的事,总是一股由衷佩服的表情,转而又不免有些伤感。她说,姥爷年轻时候村子里的一把手,身强力壮,常常是给这家修补屋子,给那家收割麦子,半个村庄的筐,篮子,盖垫,篦子都是出自姥爷一双巧手。丰收的时候白天下地,晚上回来他就在院子里编这些东西,做一大堆,没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没跟姥爷聊过他年轻的事,也许是爱好吧,反正他做了很多,我家里至今用的还是姥爷做的。父亲没那巧手,舅们也不再做了,这手艺就失传了。
有一段时间,痴迷于象棋。我们几个小孩的象棋都师承于姥爷,他可是高手,当时就喜欢搬着桌子缠着姥爷下棋,常常输常常下,遗憾的是直到姥爷去世,我都没赢他。后来也没人下了,也是那个时间,跟表哥钻研各种棋,经常一下半天就过去了。除象棋外,其他棋都是自己研究的。
可是这么个好人,竟要忍受卧床十年之苦,还伴有糖尿病,他有轻微的糖尿病,总是盯着墙上的时钟,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去解手,都成了规律,只要到时间他都会叫着去解手,可大多时是解不出来的,人们也想了很多法,把表蒙起来,调慢了,故意拖着都不行,姥姥也没少跟他置气,也是那回我看到大人们都哭了,我也吓哭了。姥爷是要有人扶着去的,茅房在最偏的东南角,很不方便,舅舅们商量卖了马,把离正房最近的马厩腾出来,给姥爷装个坐便,卖马时姥爷犹豫了很久,那可是他年轻时的伙伴,我们都理解那种感情,可是马作为农村的劳动力开始渐渐过时了,农村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当中,机械的,死的东西已经占领上风,很多以前得力的农具都在角落布满了蜘蛛网。马还是卖了,屋顶上的鸽子也都卖了,姥爷也只是爱莫能助,他没说出自己多伤感,着急过一次吧,却挽回不了这大趋势。近些年村子里的动物是越来越少,机器是越来越多,许多人家用来栓牲口的桩子都废很久了。只有这些废弃的牛桩,羊圈,在雨中发酵散出来的动物粪便的味道还提醒着人们,这些地方有过属于动物们的喧嚣。
那时的清晨还能闻到鸡鸣,还能碰到牵着牛的老伯,听见远处长鞭打在空中的声响,哒哒的蹄声,咩咩的叫声。
十年如一日,姥姥也再没出过远门,甚至出去买菜的功夫都必须有其他人在。还好,左邻右舍都会时常过来跟她说说话。
姥爷过世的那天夜里,我听到了鞭炮声。
如今他离我们很远了,老屋里孤零零只有姥姥一人,她撤走了关于姥爷的一切,当初的悲痛渐渐被时间抹淡,马厩里摞起了一堆堆的柴禾。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的最初那么悲痛,可过了些日子,人们就都如往常一样了,也许就像人们互相劝说的那样,谁也不能怀揣着悲伤过一辈子吧。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滋味。我多想进了老屋,他还能一把抱过我使劲的蹭。一切就如同那个夏天一样:
夕阳染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的云朵,模糊了瓦楞的晕影,姥姥扶着姥爷坐在门前的石磙上,看着我们拿着扫把扑着来来去去的蜻蜓……
我记不起姥爷自己下地走路的日子了,仅记得坐姥爷的马车,或许也只是对当时那颗颜色鲜艳的冰棍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再有的记忆都是在姥爷瘫痪在床之后的了。
他是很和蔼很朴实的老头,因为常年卧床,也并不在意着装和边幅,他的一只手由于血栓已经坏死,僵硬的蜷缩成拳,我曾经试想给他掰开,却始终掰不动,舅舅担心他的好手也坏死,给他买了一对保定球,后来我们拿去打弹珠,还被大人打了一顿。姥姥隔三差五会给他做一次清洗,拿着剃刀刮脸,刮头发,疼了,他就躲,一场下来,总会有流血的地,就和小时候妈妈摁着我洗头似的,也许在旁人看来没什么,那是因为他们没亲身感受,至今,我已经忘记了当时为什么反抗,可能就是小时候不嫌脏吧。我想姥爷也是这样的,也许刚刚得这种病的时候他渡过一段很难熬的日子,四处求医无果,也便认了,我不是他,也从来没听他说过。
就这样他卧床十几年。
可喜欢看他笑了,就是单纯的喜欢你便对你笑,连眼角,脸上的皱纹都起伏变化着,黑白淆杂着,满脸的胡茬。我去姥姥家都是自下车就开始跑,离屋老远就开始喊:“姥姥!姥姥!”颇有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是说王熙凤的,那时电视里不是不播红楼,只是不看,看的都是西游记,济公,白蛇传,姥姥可喜欢游本昌演的济公了,后来我们在姥姥家看电视,只要播到济公都不往下播了,就陪着他们看。也不知为什么从来没喊过“姥爷”,可能“姥姥”喊起来更顺口吧。姥爷就在炕头坐着,挨着门,我一进去就能被他逮个正着,逮不到我,他就喊我过去亲亲,胡茬扎脸上很痛,可我喜欢跟他蹭蹭,他身上有股独特的体味,不让人反感。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里有了反例。舅舅他们做了很好的模范,若不是他们照顾的好,十多年吃住都在炕上,那人肯定要不得了。
儿女都这么孝顺,也是姥爷年轻时候行下的善吧。妈妈讲起姥爷年轻时候的事,总是一股由衷佩服的表情,转而又不免有些伤感。她说,姥爷年轻时候村子里的一把手,身强力壮,常常是给这家修补屋子,给那家收割麦子,半个村庄的筐,篮子,盖垫,篦子都是出自姥爷一双巧手。丰收的时候白天下地,晚上回来他就在院子里编这些东西,做一大堆,没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没跟姥爷聊过他年轻的事,也许是爱好吧,反正他做了很多,我家里至今用的还是姥爷做的。父亲没那巧手,舅们也不再做了,这手艺就失传了。
有一段时间,痴迷于象棋。我们几个小孩的象棋都师承于姥爷,他可是高手,当时就喜欢搬着桌子缠着姥爷下棋,常常输常常下,遗憾的是直到姥爷去世,我都没赢他。后来也没人下了,也是那个时间,跟表哥钻研各种棋,经常一下半天就过去了。除象棋外,其他棋都是自己研究的。
可是这么个好人,竟要忍受卧床十年之苦,还伴有糖尿病,他有轻微的糖尿病,总是盯着墙上的时钟,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去解手,都成了规律,只要到时间他都会叫着去解手,可大多时是解不出来的,人们也想了很多法,把表蒙起来,调慢了,故意拖着都不行,姥姥也没少跟他置气,也是那回我看到大人们都哭了,我也吓哭了。姥爷是要有人扶着去的,茅房在最偏的东南角,很不方便,舅舅们商量卖了马,把离正房最近的马厩腾出来,给姥爷装个坐便,卖马时姥爷犹豫了很久,那可是他年轻时的伙伴,我们都理解那种感情,可是马作为农村的劳动力开始渐渐过时了,农村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当中,机械的,死的东西已经占领上风,很多以前得力的农具都在角落布满了蜘蛛网。马还是卖了,屋顶上的鸽子也都卖了,姥爷也只是爱莫能助,他没说出自己多伤感,着急过一次吧,却挽回不了这大趋势。近些年村子里的动物是越来越少,机器是越来越多,许多人家用来栓牲口的桩子都废很久了。只有这些废弃的牛桩,羊圈,在雨中发酵散出来的动物粪便的味道还提醒着人们,这些地方有过属于动物们的喧嚣。
那时的清晨还能闻到鸡鸣,还能碰到牵着牛的老伯,听见远处长鞭打在空中的声响,哒哒的蹄声,咩咩的叫声。
十年如一日,姥姥也再没出过远门,甚至出去买菜的功夫都必须有其他人在。还好,左邻右舍都会时常过来跟她说说话。
姥爷过世的那天夜里,我听到了鞭炮声。
如今他离我们很远了,老屋里孤零零只有姥姥一人,她撤走了关于姥爷的一切,当初的悲痛渐渐被时间抹淡,马厩里摞起了一堆堆的柴禾。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的最初那么悲痛,可过了些日子,人们就都如往常一样了,也许就像人们互相劝说的那样,谁也不能怀揣着悲伤过一辈子吧。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滋味。我多想进了老屋,他还能一把抱过我使劲的蹭。一切就如同那个夏天一样:
夕阳染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的云朵,模糊了瓦楞的晕影,姥姥扶着姥爷坐在门前的石磙上,看着我们拿着扫把扑着来来去去的蜻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