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成都行记。
成都之行,最遗憾的是忘记了去浣花溪,忘记了拜访9世纪初的巴蜀最有才情的女子。
成都之行,每晚读的书是《1644帝国的疼痛》,无独有偶,作者竟然是川籍人士。
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蜀中有才子。于是取下这样一个偏题而失败的题目。
2010的第一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我脚下的东经104.06度,是20年来,我所触及到的最小的经度值,我的足迹在飞机着陆的那一刻,向长安的西南方推移了700公里。
老谋子说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给成都作了全中国最成功的城市宣传。可我是看过海的孩子,眼光挑剔,鲜有风景能波动我迟钝的感官神经。我打点着偌大的惶恐和未知,走入这座城市……
5天的旅程里,我坐在各种交通工具上打量着成都,我坦言,它不美丽,特别是在这个成都最冷的时节里,这个城市的颜色甚至显得单调和破败。没有日照的空气里生命力打了折扣的绿色,防卫心理作祟下沿街窗子的茶色。它无可置疑的染着南方城市冬日里的通病,湿湿的冷,与淡淡的愁。
三毛说,留人的不是风情,而是人情。我想,成都是应验了。
第一天的行程排的很满,大熊猫基地,锦里,杜甫草堂,自助火锅。
我不是第一次看到熊猫,却依然激动。这种宝贵的物种在中世纪的欧洲走向了灭亡,却将自己的成长单单交予中华文明来书写,我想,这中间是有些天定的缘分的。时至今日,这片巴山蜀水,成为了世界上80%的大熊猫最乐意栖息的故土,千百年间,他们与这些山水共同见证灾难与繁华。我更愿意相信,生活在一座片土地的生物,人,或者动物,或者植物,应该有一脉相承的秉性。他们单一的食谱里对竹子的执着,他们步履蹒跚的安逸,他们永世的与世无争,从某种角度来讲正是是成都人,或者四川人性格的投影。
冯至说过:提到杜甫,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和死亡地,但你一定知道杜甫草堂。这句话用绿色的宋体字镌刻在草堂的石碑上,文学层面的煽情升华成为庄严的氛围。我无从还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诗圣举家迁往蜀地时是怎样感慨去国怀乡的悲情,无从还原他在这里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是怎样感慨忧国忧民的不安。我流连在典雅的西南园林景致间,疯狂的用卡片机拍下我的笑脸连同在这里杜甫留下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安定的命运符号,偶然间,我对这座历代都能幸免战火的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情愫。蜀地是个适合疗伤和终老的地界,险恶的蜀道隔断了四川与外界的自由流动的空气,或许同样也可以隔断山之北所有的哀愁与无奈。
春熙路的自助火锅不得不提,沸腾的场面和麻辣的口味几乎成为这次成都之行留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川妹子在座无虚席的大堂里肆意的high肆意的疯狂,让我们这些外地人不得不侧目。其实,一路上,街头巷尾,时常可以见识到川妹子的火辣,她们身材高挑,面相柔弱,却可以当街破口大骂,翻脸不认人,完全不理会当事人的面子和心情。在这个阴气过盛的城市里,女子扮演的撑得起门脸的角色,她们以绝对的身高和气势压倒了她们身旁的那个男人。成都的街上,哪怕是午夜时分,你也可以随处见到单身的漂亮女孩招摇过市,成为这座不打烊的城市里最美的流动风景,当然,这是城市安定的象征,可更多的,代表着一种性别秩序的颠覆。
我是清淡饮食的倡导者,可是在成都的日子里却破了戒律,我知道,想要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是逃不掉美食文化的感染的。于是,麻麻的辣辣的川菜成为那五天里味蕾最恣意的享受,对于异乡的口味,在成都,我前所未有的适应。
第二天,都江堰。
连日的大雾封锁了成灌高速,使得都江堰之行添了些烦恼。
可当真正面朝岷江,我所有的烦恼都统统平息在一份巨大的震惊之下。江水从岷山奔腾而下,怒吼在中国地形图里的一道台阶上,铭记着四川人的劳苦与荣辱。这条不足黄河1/8长度的长江支流竟然是黄河水量的两倍还要多、汇集着长江近1/5的水力资源。灾河变利河,是李冰父子的智慧和勤政让世代蜀人共享太平。四川人民就是这么幸运,上天将所有富庶与安逸的因素布施在这里,他们只要固守这片山水,低调而中庸的终其一生,就是一场没有波澜和饥饿的人生。这在战争与屠戮交织上演的中原,已然已是桃花仙境。
来到都江堰,毁坏的居住楼和山体滑坡的遗址一再催促我们记起18月前的旷世灾难。我记得那个年份的五月,在我求学的城市也遭遇地震后我再搜狐上写下过这样的字,“没有人敢保证512之后巴蜀的春天可以永恒,但是这样桎梏的寒冬绝对不是结论”。18个月之后,我走在曾经在地球的能量释放中接受过洗礼的小城镇里,我能清晰的感知到,地球的伤疤还未有愈合,可是蜀人心头的伤疤已经结痂,虽然时常会有痒痛,但是,这片土地在积极地配合治疗并且积极守望更多的美满。
从都江堰景点到长途车站,脏兮兮的破烂的4路公交车,是我在成都做过的唯一一次一块钱的公交车,我惊奇的发现,连这样的近乎要淘汰的公交车上都配有一个垃圾桶。成都人举手投足的小动作,透露着对自己城市最大的支持。
第三天,黄龙溪古镇。
黄涛提前离队。想起前晚还给我们作了满桌佳肴的他已经驶向射洪方向,我不免心头有些遗憾和不舍。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他这样一个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常常扮演了一种兄长之类的角色,我和狗琪和浩然,常常对他产生的是一种依赖的情绪,他为我们问路,做向导,换零钱,找饭馆,夹菜,等等,这个人秉持了所有四川男人的特质,融合入这个城市,全部都成为成都之行的不可或缺的分子。
黄龙溪古镇的印象在6天之后的此时,我其实已经很模糊了。游人稀少,商业鼎盛,风景宜人。或许在这个旅游的淡季,这是中国所有古镇的缩影。
这一天的颠簸,向后退去没有惊艳的可以让我回眸的景致。唯独古镇一家卖天价的线装本的店铺里的一句话成为成都之行最惊艳的句子,如果你幸福,我可以旁观。
第四天,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最成都。
我很羡慕成都人,有这样三条保留着老成都风貌和时尚生活元素的巷子。在这个11点都可以继续大梦周公不用开门纳客的城市里,你如果再去怨天尤人,只能说明你矫情至极。
我们三个人拿着三个日本牌子的卡片机拍不尽宽巷子窄巷子的小资和底蕴,我们缓慢的行走,妄图以最能贴近这个城市节奏的步调在潮湿的青石板上走完在成都最后的时刻。星巴克,小吃,私宅,酒吧,个性的店铺,我不知道该走进哪一家,又舍弃哪一家。我恍然大悟,是不是,是不是我们误解了“宽窄巷子,最成都”,宽窄巷子只是浓缩了这座城市,没有抢眼的浓妆,没有大气场的盛况,没有骄傲的人均GDP,这都是普通的风景,但奇怪的是,谁都不想错过。
回程的1314次列车,成都至天津,touch里随机播放的《告别的时代》和一路上乘务员带着麻花味的津腔,让我的眼前不禁一阵潮湿,有些记忆注定会记起,以一些莫名的理由。
而关于才女薛涛,和《1644:帝国的疼痛》的作者聂作平,我想,会以最深的记忆保留在2010年的伊始。
成都之行,最遗憾的是忘记了去浣花溪,忘记了拜访9世纪初的巴蜀最有才情的女子。
成都之行,每晚读的书是《1644帝国的疼痛》,无独有偶,作者竟然是川籍人士。
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蜀中有才子。于是取下这样一个偏题而失败的题目。
2010的第一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我脚下的东经104.06度,是20年来,我所触及到的最小的经度值,我的足迹在飞机着陆的那一刻,向长安的西南方推移了700公里。
老谋子说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给成都作了全中国最成功的城市宣传。可我是看过海的孩子,眼光挑剔,鲜有风景能波动我迟钝的感官神经。我打点着偌大的惶恐和未知,走入这座城市……
5天的旅程里,我坐在各种交通工具上打量着成都,我坦言,它不美丽,特别是在这个成都最冷的时节里,这个城市的颜色甚至显得单调和破败。没有日照的空气里生命力打了折扣的绿色,防卫心理作祟下沿街窗子的茶色。它无可置疑的染着南方城市冬日里的通病,湿湿的冷,与淡淡的愁。
三毛说,留人的不是风情,而是人情。我想,成都是应验了。
第一天的行程排的很满,大熊猫基地,锦里,杜甫草堂,自助火锅。
我不是第一次看到熊猫,却依然激动。这种宝贵的物种在中世纪的欧洲走向了灭亡,却将自己的成长单单交予中华文明来书写,我想,这中间是有些天定的缘分的。时至今日,这片巴山蜀水,成为了世界上80%的大熊猫最乐意栖息的故土,千百年间,他们与这些山水共同见证灾难与繁华。我更愿意相信,生活在一座片土地的生物,人,或者动物,或者植物,应该有一脉相承的秉性。他们单一的食谱里对竹子的执着,他们步履蹒跚的安逸,他们永世的与世无争,从某种角度来讲正是是成都人,或者四川人性格的投影。
冯至说过:提到杜甫,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和死亡地,但你一定知道杜甫草堂。这句话用绿色的宋体字镌刻在草堂的石碑上,文学层面的煽情升华成为庄严的氛围。我无从还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诗圣举家迁往蜀地时是怎样感慨去国怀乡的悲情,无从还原他在这里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是怎样感慨忧国忧民的不安。我流连在典雅的西南园林景致间,疯狂的用卡片机拍下我的笑脸连同在这里杜甫留下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安定的命运符号,偶然间,我对这座历代都能幸免战火的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情愫。蜀地是个适合疗伤和终老的地界,险恶的蜀道隔断了四川与外界的自由流动的空气,或许同样也可以隔断山之北所有的哀愁与无奈。
春熙路的自助火锅不得不提,沸腾的场面和麻辣的口味几乎成为这次成都之行留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川妹子在座无虚席的大堂里肆意的high肆意的疯狂,让我们这些外地人不得不侧目。其实,一路上,街头巷尾,时常可以见识到川妹子的火辣,她们身材高挑,面相柔弱,却可以当街破口大骂,翻脸不认人,完全不理会当事人的面子和心情。在这个阴气过盛的城市里,女子扮演的撑得起门脸的角色,她们以绝对的身高和气势压倒了她们身旁的那个男人。成都的街上,哪怕是午夜时分,你也可以随处见到单身的漂亮女孩招摇过市,成为这座不打烊的城市里最美的流动风景,当然,这是城市安定的象征,可更多的,代表着一种性别秩序的颠覆。
我是清淡饮食的倡导者,可是在成都的日子里却破了戒律,我知道,想要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是逃不掉美食文化的感染的。于是,麻麻的辣辣的川菜成为那五天里味蕾最恣意的享受,对于异乡的口味,在成都,我前所未有的适应。
第二天,都江堰。
连日的大雾封锁了成灌高速,使得都江堰之行添了些烦恼。
可当真正面朝岷江,我所有的烦恼都统统平息在一份巨大的震惊之下。江水从岷山奔腾而下,怒吼在中国地形图里的一道台阶上,铭记着四川人的劳苦与荣辱。这条不足黄河1/8长度的长江支流竟然是黄河水量的两倍还要多、汇集着长江近1/5的水力资源。灾河变利河,是李冰父子的智慧和勤政让世代蜀人共享太平。四川人民就是这么幸运,上天将所有富庶与安逸的因素布施在这里,他们只要固守这片山水,低调而中庸的终其一生,就是一场没有波澜和饥饿的人生。这在战争与屠戮交织上演的中原,已然已是桃花仙境。
来到都江堰,毁坏的居住楼和山体滑坡的遗址一再催促我们记起18月前的旷世灾难。我记得那个年份的五月,在我求学的城市也遭遇地震后我再搜狐上写下过这样的字,“没有人敢保证512之后巴蜀的春天可以永恒,但是这样桎梏的寒冬绝对不是结论”。18个月之后,我走在曾经在地球的能量释放中接受过洗礼的小城镇里,我能清晰的感知到,地球的伤疤还未有愈合,可是蜀人心头的伤疤已经结痂,虽然时常会有痒痛,但是,这片土地在积极地配合治疗并且积极守望更多的美满。
从都江堰景点到长途车站,脏兮兮的破烂的4路公交车,是我在成都做过的唯一一次一块钱的公交车,我惊奇的发现,连这样的近乎要淘汰的公交车上都配有一个垃圾桶。成都人举手投足的小动作,透露着对自己城市最大的支持。
第三天,黄龙溪古镇。
黄涛提前离队。想起前晚还给我们作了满桌佳肴的他已经驶向射洪方向,我不免心头有些遗憾和不舍。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他这样一个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常常扮演了一种兄长之类的角色,我和狗琪和浩然,常常对他产生的是一种依赖的情绪,他为我们问路,做向导,换零钱,找饭馆,夹菜,等等,这个人秉持了所有四川男人的特质,融合入这个城市,全部都成为成都之行的不可或缺的分子。
黄龙溪古镇的印象在6天之后的此时,我其实已经很模糊了。游人稀少,商业鼎盛,风景宜人。或许在这个旅游的淡季,这是中国所有古镇的缩影。
这一天的颠簸,向后退去没有惊艳的可以让我回眸的景致。唯独古镇一家卖天价的线装本的店铺里的一句话成为成都之行最惊艳的句子,如果你幸福,我可以旁观。
第四天,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最成都。
我很羡慕成都人,有这样三条保留着老成都风貌和时尚生活元素的巷子。在这个11点都可以继续大梦周公不用开门纳客的城市里,你如果再去怨天尤人,只能说明你矫情至极。
我们三个人拿着三个日本牌子的卡片机拍不尽宽巷子窄巷子的小资和底蕴,我们缓慢的行走,妄图以最能贴近这个城市节奏的步调在潮湿的青石板上走完在成都最后的时刻。星巴克,小吃,私宅,酒吧,个性的店铺,我不知道该走进哪一家,又舍弃哪一家。我恍然大悟,是不是,是不是我们误解了“宽窄巷子,最成都”,宽窄巷子只是浓缩了这座城市,没有抢眼的浓妆,没有大气场的盛况,没有骄傲的人均GDP,这都是普通的风景,但奇怪的是,谁都不想错过。
回程的1314次列车,成都至天津,touch里随机播放的《告别的时代》和一路上乘务员带着麻花味的津腔,让我的眼前不禁一阵潮湿,有些记忆注定会记起,以一些莫名的理由。
而关于才女薛涛,和《1644:帝国的疼痛》的作者聂作平,我想,会以最深的记忆保留在2010年的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