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犯的写作雷区
知道《文心》这本书起源于土豆姐的一篇文章《你也可以成为阅读,写作高手》,文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到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和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联,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了别的意思,也是触发。”看到这几个“触发”功夫后背脊一阵发麻,曾几何时读书不思考,追崇各种网络剧,曾几何时提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连身边的空气都是单调枯燥的,于是我迫切的去购买了。什么样的书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我想《文心》就是。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作撰写的一部关于如何”读“”写“的书籍,以战乱下中学学生生活为背景,用故事的体裁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约占一个题目,共三十二个题目,每个题目用便于衬托的场面,将个人和社会大大小小的事穿插进来,以诙谐,活波的教学方式娓娓道。拟定的读者也是中学生和中学老师。时隔多年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写作人反复阅读学习借鉴。本书于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可见深受广大中学生和业余写作者的喜欢。
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
1.在文中开篇第一章《突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学到自修的三要素:通体全读与理解,收集资料再询问,分享的乐趣。我们写作时总嚷嚷没有素材,留心于生活中的大小事物,总有写不完的题材。
在第三章《题目与内容》认识到原来我们认为的写作是生活中一件可有可无的观点是错误的,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犹如读书,吃饭,是生活而不是点缀。得以改正先写题目后写内容的习惯。出题目分两个派:其一,先有题目再搜集内容,别人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应付实际生活除外,比如秋景,母爱方面的作文,往往都是生活中得到印证的事。其二,先揣度联系人有什么话要说,对什么说得来,再把题目给你做,一个宽广的范围,应付实际需要做了文,所写的文还是原来就有的。题目是在完篇后才取定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先写下题目,再去收集内容,以前我就是这么一个先写下题目,随便花言巧语的写几句,就这么应付过去了,无比庆幸得到改正。再次,生活事事巨细,写作更是如此,作文之后仔细看,有一句话,有一个字不妥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这个时代,工作讲究效率,出门节省时间,写作也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写作之后,从头再读一遍,起承转合的地方有留心检查吗?语句是否连贯,彼此呼应吗?用词是否恰当吗?有错别字吗?选择材料与中心思符合吗?
现在写完后必定先通读一遍,一遍遍的琢磨有没有文不对题呀!起承转合的地方留心了吗?词适当吗?有语病吗,改到不能再改才罢休。我想这样的方法也适合你。
3.在第六章《知与情意》领悟到做事要认清目标,进而联想到最近自己写的东西太杂乱,没有给自己定一个位置,没有发掘自己擅长的地方。
4.在第九章《文章病院》认识到写作中常出现的几大毛病:1 用词用语不适当。2 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3 意义不连贯,欠照应。唯有生活中多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留意。要知道我们所做一件事慢慢都会有人效仿,所以不能盲目的模仿别人。
5.在第十章《印象》粗略了解到游记两种写法,一种是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的,听见到,平平板板的记下来,叫“记述”。一种是把依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一幅画,这种方法叫“印象的描写"。原来以往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叫”记述“,如我到过浙江,去过有名的”江心屿“,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中间遇到什么事,这样干巴巴的文字怎么有人喜欢呢?如果我把“江心屿”如何美丽,在脑海中构成的那一幅画描写出来叫“印象的描写”。“描写”比“记述”更有感染力,不信你试试。
6.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三章《触发》颇感心得,读书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读书还要思考,大脑想出来的东西就是触发。可以积累为自己的素材,写到文章中。书就提到,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从不在于多,不在于快,而在于收获书中的内容并且还能用于生活中。
未完待续……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作撰写的一部关于如何”读“”写“的书籍,以战乱下中学学生生活为背景,用故事的体裁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约占一个题目,共三十二个题目,每个题目用便于衬托的场面,将个人和社会大大小小的事穿插进来,以诙谐,活波的教学方式娓娓道。拟定的读者也是中学生和中学老师。时隔多年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写作人反复阅读学习借鉴。本书于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可见深受广大中学生和业余写作者的喜欢。
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
1.在文中开篇第一章《突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学到自修的三要素:通体全读与理解,收集资料再询问,分享的乐趣。我们写作时总嚷嚷没有素材,留心于生活中的大小事物,总有写不完的题材。
在第三章《题目与内容》认识到原来我们认为的写作是生活中一件可有可无的观点是错误的,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犹如读书,吃饭,是生活而不是点缀。得以改正先写题目后写内容的习惯。出题目分两个派:其一,先有题目再搜集内容,别人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应付实际生活除外,比如秋景,母爱方面的作文,往往都是生活中得到印证的事。其二,先揣度联系人有什么话要说,对什么说得来,再把题目给你做,一个宽广的范围,应付实际需要做了文,所写的文还是原来就有的。题目是在完篇后才取定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先写下题目,再去收集内容,以前我就是这么一个先写下题目,随便花言巧语的写几句,就这么应付过去了,无比庆幸得到改正。再次,生活事事巨细,写作更是如此,作文之后仔细看,有一句话,有一个字不妥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这个时代,工作讲究效率,出门节省时间,写作也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写作之后,从头再读一遍,起承转合的地方有留心检查吗?语句是否连贯,彼此呼应吗?用词是否恰当吗?有错别字吗?选择材料与中心思符合吗?
现在写完后必定先通读一遍,一遍遍的琢磨有没有文不对题呀!起承转合的地方留心了吗?词适当吗?有语病吗,改到不能再改才罢休。我想这样的方法也适合你。
3.在第六章《知与情意》领悟到做事要认清目标,进而联想到最近自己写的东西太杂乱,没有给自己定一个位置,没有发掘自己擅长的地方。
4.在第九章《文章病院》认识到写作中常出现的几大毛病:1 用词用语不适当。2 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3 意义不连贯,欠照应。唯有生活中多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留意。要知道我们所做一件事慢慢都会有人效仿,所以不能盲目的模仿别人。
5.在第十章《印象》粗略了解到游记两种写法,一种是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的,听见到,平平板板的记下来,叫“记述”。一种是把依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一幅画,这种方法叫“印象的描写"。原来以往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叫”记述“,如我到过浙江,去过有名的”江心屿“,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中间遇到什么事,这样干巴巴的文字怎么有人喜欢呢?如果我把“江心屿”如何美丽,在脑海中构成的那一幅画描写出来叫“印象的描写”。“描写”比“记述”更有感染力,不信你试试。
6.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三章《触发》颇感心得,读书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读书还要思考,大脑想出来的东西就是触发。可以积累为自己的素材,写到文章中。书就提到,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从不在于多,不在于快,而在于收获书中的内容并且还能用于生活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