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错,错的是我们
细致的生活细节描写,极致的生活小事叙述,细腻的亲情场景展示……柔情似水,娓娓道来,平凡真切,让人感动,引起共鸣!
这便是我对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的评价。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记叙生活小事的好书,所记录的画面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却又觉得迥然不同:可能,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可是,我们所采用的解决方式与作者的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导致事情的结果自然与作者的大相径庭。
以前读过作者其他的文章,觉得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汉子: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犀利的笔锋,让社会中的丑态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无处遁形,这也是她的主流风格。现今读过她的这本书,着实被她的柔情所打动,不尽让我感慨:一个实力派作家,豪情与柔情并茂!
一个人,你可以有自己的主流风格,但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我们应该在这个主干上,学会适当的滋养一些分支。这些分支,它们在我们人生路上的存在感可以很低,但是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的作用可能很小,但在我们生活的某一刻,却能发挥巨大的能量,有时不仅感染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小华安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妈妈的眼球里有他。熟悉而亲切感人的画面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头呢?可是,当我们自己在亲身经历时,我们是否有作者一样的心灵来发现这一份突如其来的小确幸呢?或许有,但人数应该很少吧。当我看到这一内容时,觉得心情很舒服:孩子天真稚嫩的声音与惊叹,妈妈温柔满足的神情,无一不打动我。但与此同时,我的内心却也泛起了层层惭愧的涟漪:曾几何时,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小表妹这样的问题所问到?可是,为何当时的自己就没有作者这样的细腻的心灵呢?
第二点,就是作者在生了华飞,邻居探访她时不仅为小儿子准备了礼物,也为华安准备了礼物——没有忽略了华安!在描述这一情景时,作者所发出的感叹:探访者时常忽视了昔日他们疼爱的大儿子,转而去关心新的婴儿,并且表现出极其热爱呵护的表情!而这一切,对于还只是孩子的大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啊!
可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时常为此不以为然!不但没有发现自己的鲁莽行为,还时常带有调侃式地批评大孩子这么小就有妒忌心,不懂事等等。殊不知,是自己的大意在犯错,错的不是孩子,而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不是么?那么小的孩子,我们就用大人的思维去评价他们。试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妒忌心么?他们只知道以前阿姨叔叔们都很疼我,可是家里来了个小婴儿,他们就不再关注、疼爱他们了。于是,他们便把心里的那份不满意的情绪表现了出来。于是,大人们便要开始理直气壮地批评他了。可是,他们只是不懂得伪装,表达了他们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难道有错么?
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如果我们的朋友一开始对我们很好,我们也习惯了他们的这一份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位朋友把对我们的这一份好分了一点给了他人,我相信谁心里都会有些不舒服,只是我们把这份不愉悦掩藏起来,并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理。可是,孩子是天真的,他们心里想什么就表现出来,这难道需要受到指责么?难道等他们跟我们大人一样,要学会伪装,才不被批评,得到夸奖么?
如果这样,我就只能呵呵了……
这句“呵呵”,也包括在嘲笑我自己。因为,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犯了那种错误:对于小孩的真实流露,只会一味地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看待,把大人会做的一些错事贴在他们“有意”的行为上。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愚昧无知,满满的愧疚感,但我绝不会再让自己有再重蹈覆辙的机会!
阅读这部小说,自己是以读者的身份在看作者的育儿之道。殊不知,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感动着,“教导”着。
这是一本有心人的书,是一本值得那些被专制光环笼罩着的父母阅读的心灵启迪之书!
——至少,这是我阅读完之后,最真的看法。
后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摘自《孩子,你慢慢来》)
这便是我对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的评价。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记叙生活小事的好书,所记录的画面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却又觉得迥然不同:可能,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可是,我们所采用的解决方式与作者的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导致事情的结果自然与作者的大相径庭。
以前读过作者其他的文章,觉得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汉子: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犀利的笔锋,让社会中的丑态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无处遁形,这也是她的主流风格。现今读过她的这本书,着实被她的柔情所打动,不尽让我感慨:一个实力派作家,豪情与柔情并茂!
一个人,你可以有自己的主流风格,但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我们应该在这个主干上,学会适当的滋养一些分支。这些分支,它们在我们人生路上的存在感可以很低,但是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的作用可能很小,但在我们生活的某一刻,却能发挥巨大的能量,有时不仅感染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小华安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妈妈的眼球里有他。熟悉而亲切感人的画面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头呢?可是,当我们自己在亲身经历时,我们是否有作者一样的心灵来发现这一份突如其来的小确幸呢?或许有,但人数应该很少吧。当我看到这一内容时,觉得心情很舒服:孩子天真稚嫩的声音与惊叹,妈妈温柔满足的神情,无一不打动我。但与此同时,我的内心却也泛起了层层惭愧的涟漪:曾几何时,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小表妹这样的问题所问到?可是,为何当时的自己就没有作者这样的细腻的心灵呢?
第二点,就是作者在生了华飞,邻居探访她时不仅为小儿子准备了礼物,也为华安准备了礼物——没有忽略了华安!在描述这一情景时,作者所发出的感叹:探访者时常忽视了昔日他们疼爱的大儿子,转而去关心新的婴儿,并且表现出极其热爱呵护的表情!而这一切,对于还只是孩子的大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啊!
可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时常为此不以为然!不但没有发现自己的鲁莽行为,还时常带有调侃式地批评大孩子这么小就有妒忌心,不懂事等等。殊不知,是自己的大意在犯错,错的不是孩子,而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不是么?那么小的孩子,我们就用大人的思维去评价他们。试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妒忌心么?他们只知道以前阿姨叔叔们都很疼我,可是家里来了个小婴儿,他们就不再关注、疼爱他们了。于是,他们便把心里的那份不满意的情绪表现了出来。于是,大人们便要开始理直气壮地批评他了。可是,他们只是不懂得伪装,表达了他们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难道有错么?
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如果我们的朋友一开始对我们很好,我们也习惯了他们的这一份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位朋友把对我们的这一份好分了一点给了他人,我相信谁心里都会有些不舒服,只是我们把这份不愉悦掩藏起来,并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理。可是,孩子是天真的,他们心里想什么就表现出来,这难道需要受到指责么?难道等他们跟我们大人一样,要学会伪装,才不被批评,得到夸奖么?
如果这样,我就只能呵呵了……
这句“呵呵”,也包括在嘲笑我自己。因为,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犯了那种错误:对于小孩的真实流露,只会一味地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看待,把大人会做的一些错事贴在他们“有意”的行为上。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愚昧无知,满满的愧疚感,但我绝不会再让自己有再重蹈覆辙的机会!
阅读这部小说,自己是以读者的身份在看作者的育儿之道。殊不知,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感动着,“教导”着。
这是一本有心人的书,是一本值得那些被专制光环笼罩着的父母阅读的心灵启迪之书!
——至少,这是我阅读完之后,最真的看法。
后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摘自《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