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男人讲述过的四个爱情故事
一个老男人讲述过的四个爱情故事
一个女生吹牛时说我“内心阴暗”,我没有受伤。我知道她故意用词不准确,想打击我的内心世界。但对于一个冷静甚而近于冷酷的男人来说,冰封的世界早已刀枪不入,又何来打击啦?她想说的其实不是我的阴暗,而是我的悲观,她附加的一句话是:不积极不主动不上进!我想我的悲观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了。高中时写给女生的第一封情书(姑且称为情书吧)中讲述到的爱情故事,我能够清晰记得的有四例:俄国诗人马雅科夫斯基与熬德萨的玛丽娅姑娘之间的悲情故事、哲学家克尔凯廓尔与名门少女维珍妮之间的爱情纠葛、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短暂的激情演绎,鲁迅笔下涓生与子君婚姻的悲苦哀愁。四个故事,没有一个暖色调的,扬扬洒洒数千字,几乎没有一丝亮色。或许这也就是所谓的阴暗吧?!
即使到现在,我想知道这四个无一例外都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的人也不多。俄罗斯行吟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年青时四处游历,在熬德萨,他遇到了美丽的姑娘玛丽娅,玛丽娅给了诗人以爱的熏陶。但一个行吟诗人与一个贵族少女之间横亘着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玛丽娅给予诗人爱的同时也给了他沉重的心灵负荷。不久,悲哀的诗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熬德萨。在无法承载的爱情之重中,他只能选择逃离。忧郁质的哲学家克尔凯廓尔年青时对名门少女维珍妮一见倾心,苦苦追求,最后维珍妮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然而临到结婚的头一天,这个拥有无比智慧的哲学大脑却突然感到了恐慌,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沉重感压迫了他,忧郁再一次让他作出了退缩的决定,他作出了悔婚的决定,他解除了婚约。克尔凯廓尔本人和维珍妮也为此承受了一生的痛苦。乔治•桑与肖邦的故事更是那个世纪的传奇,以豪放和才情著称于法国文坛的乔治•桑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与肖邦认识,从而疯狂追逐肖邦,如愿以偿地和肖邦一起幸福而激情地生活了九年,这九年正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然而乔治•桑狂野的个性,不羁的灵魂乃至放纵的情欲与孱弱的肖邦之间都成为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乔治•桑离开了肖邦。随着乔治•桑的离去,不仅肖邦的艺术生命很快随之消亡了,他本人也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终年39岁。至于鲁迅笔下,《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最后命运我都有些记忆模糊了,但子君那句“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经典对白却一直深烙在我脑海中。而这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无论他们说我YY犯也好,柏拉图也罢,或者功能障碍的揣测也行。但我自知,我其实是一个最矛盾的感情实体,我渴望着最诚挚的感情,却不相信任何这种存在的可能。从青春懵懂到现在,我始终坚持认同并秉行莎士比亚那句古老的戏剧台词: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因此冷酷成为我一生的选择。我渴望着一个能够募集全部人生意义和哲学答案的女性,然而我却只能象克尔凯廓尔一样忧郁质地在悲观、恐惧、战栗中选择逃避一切柏拉图似唯心存在的女性。不同的只是我还有能力选择世俗的生活,而他选择了终身与哲学为伴。事实上,我怀疑当初的感情如果得到了长时间的接纳,我依然可能会出现克氏似的逃离!也正因此,任何出轨的努力在我身上也是不容易的,艰难的。任何真正能够喜欢上我的女人我通常都不愿意辜负,而我愿意辜负的女人一般也看不上我。每当和真正放荡糜烂的女人相处时,我会立即精神阳萎,而变得索然无味,连打情骂俏的兴致也丧失贻尽。
一个女生吹牛时说我“内心阴暗”,我没有受伤。我知道她故意用词不准确,想打击我的内心世界。但对于一个冷静甚而近于冷酷的男人来说,冰封的世界早已刀枪不入,又何来打击啦?她想说的其实不是我的阴暗,而是我的悲观,她附加的一句话是:不积极不主动不上进!我想我的悲观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了。高中时写给女生的第一封情书(姑且称为情书吧)中讲述到的爱情故事,我能够清晰记得的有四例:俄国诗人马雅科夫斯基与熬德萨的玛丽娅姑娘之间的悲情故事、哲学家克尔凯廓尔与名门少女维珍妮之间的爱情纠葛、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短暂的激情演绎,鲁迅笔下涓生与子君婚姻的悲苦哀愁。四个故事,没有一个暖色调的,扬扬洒洒数千字,几乎没有一丝亮色。或许这也就是所谓的阴暗吧?!
即使到现在,我想知道这四个无一例外都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的人也不多。俄罗斯行吟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年青时四处游历,在熬德萨,他遇到了美丽的姑娘玛丽娅,玛丽娅给了诗人以爱的熏陶。但一个行吟诗人与一个贵族少女之间横亘着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玛丽娅给予诗人爱的同时也给了他沉重的心灵负荷。不久,悲哀的诗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熬德萨。在无法承载的爱情之重中,他只能选择逃离。忧郁质的哲学家克尔凯廓尔年青时对名门少女维珍妮一见倾心,苦苦追求,最后维珍妮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然而临到结婚的头一天,这个拥有无比智慧的哲学大脑却突然感到了恐慌,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沉重感压迫了他,忧郁再一次让他作出了退缩的决定,他作出了悔婚的决定,他解除了婚约。克尔凯廓尔本人和维珍妮也为此承受了一生的痛苦。乔治•桑与肖邦的故事更是那个世纪的传奇,以豪放和才情著称于法国文坛的乔治•桑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与肖邦认识,从而疯狂追逐肖邦,如愿以偿地和肖邦一起幸福而激情地生活了九年,这九年正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然而乔治•桑狂野的个性,不羁的灵魂乃至放纵的情欲与孱弱的肖邦之间都成为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乔治•桑离开了肖邦。随着乔治•桑的离去,不仅肖邦的艺术生命很快随之消亡了,他本人也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终年39岁。至于鲁迅笔下,《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最后命运我都有些记忆模糊了,但子君那句“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经典对白却一直深烙在我脑海中。而这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无论他们说我YY犯也好,柏拉图也罢,或者功能障碍的揣测也行。但我自知,我其实是一个最矛盾的感情实体,我渴望着最诚挚的感情,却不相信任何这种存在的可能。从青春懵懂到现在,我始终坚持认同并秉行莎士比亚那句古老的戏剧台词: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因此冷酷成为我一生的选择。我渴望着一个能够募集全部人生意义和哲学答案的女性,然而我却只能象克尔凯廓尔一样忧郁质地在悲观、恐惧、战栗中选择逃避一切柏拉图似唯心存在的女性。不同的只是我还有能力选择世俗的生活,而他选择了终身与哲学为伴。事实上,我怀疑当初的感情如果得到了长时间的接纳,我依然可能会出现克氏似的逃离!也正因此,任何出轨的努力在我身上也是不容易的,艰难的。任何真正能够喜欢上我的女人我通常都不愿意辜负,而我愿意辜负的女人一般也看不上我。每当和真正放荡糜烂的女人相处时,我会立即精神阳萎,而变得索然无味,连打情骂俏的兴致也丧失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