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想说——記一個自閉症學生
一拖再拖,缺少一個寫作的契機,直到今天。
早上聽『一席』演講,隨機選了一個——《爸爸愛喜禾》,介紹是一位爸爸撫養患自閉症的孩子的心路歷程。我當時就想到了班裡沈默寡言成日昏睡的他。
和我預期的不同,這位爸爸的演講非常幽默,自嘲自己的普通話,甚至把給兒子做病檢的問卷比做自己人生頭一次特像學霸的答卷,因為他一直都在回答,對的,是的——指向並確認了兒子的疾病。
演講有兩處給我印象很深,一個就是父親反覆強調,不是所有的自閉症的孩子都是天才;自閉症不是能很快治好的,也許永遠都治不好。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最好的愛不是改變他,而是接受他,即使他有自閉症,自閉症也是他的一部分,也應該被接受。
李x是班裡個子最小的孩子,所以他趴下去睡覺了好一陣我都沒發現。聽說是有點自閉症的傾向。但我最開始把這個事情想得很簡單——他在逃避。逃避繁重的課業,逃避爸媽的期待,逃避長期忽略他的同學和老師。有必要跟他談談,於是就去了,跟他講曾經天天失眠的我,跟他講他不該在最該努力的時候去逃避,跟他講應該改變自己讓自己堅強起來,跟他講沒有人能真正幫到他,除了他自己。我也不知他聽進去多少。
不久我收到一封信,紅筆書寫,還頗有點嚇人,他寫的,說自己很無助,請我幫助他。其實我當時有點不知所措,怎麼幫?由於自己經歷過,知道旁人言語不過是隔靴搔癢,而且也有點怕麻煩吧。畢竟跟這樣的孩子打交道需要很大的耐心,而且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
後來我決定去找他聊聊,就問他信的事,他昏睡在桌子上,怎麼也不肯承認信是他寫的,嘿我這爆脾氣,一下就怒了,心想,我也不管了!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要我們來收拾!自此之後不再理睬他的昏睡。
可是當我聽到爸爸對喜禾的態度後,為什麼有種莫名其妙的負罪感呢。病又不是他想得的,他如果有辦法還會求助我嗎?我考慮的不過是這樣做有沒有效,而最應該的態度不是應該接受這樣的他嗎?我們可能意識到了,於是將責任推給家庭教育,好像這樣就可以置之事外,毫無愧疚,對嘛,人生應該由自己負責。
可如果真的心底坦蕩,為什麼每次看到那個孩子還會覺得,也許我該做些什麼。
最好的愛不是把他改變成你所謂的最好的樣子,而是接受哪怕是狀態最不好的他的樣子。
還有一處,爸爸的幽默貫穿整個演講,但最後說到動情處他止住了,明明感覺他聲音都變了,他像是自言自語地說,不能再講下去了,再講下去大家就該感覺煽情了。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拒絕了真實的感情流露,拒絕了肆意的大哭,只因那好像是弱者的行徑或者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成人學會了在戲謔中裹攜心痛,失戀的女人自拍笑容滿滿,失戀的男人舉杯歡唱恭喜我又回歸單身,「那些曾讓我哭泣的事有一天會笑著講出來」,真的可以嗎?不,讓我心痛的事多久以後都還會讓我心痛,就好像摸著一塊早已癒合的傷疤似乎還能想起那個被刺痛的瞬間。敢於面對內心的柔軟,才是真正的堅強。不過,更多時候人們擔心的不過是暴露柔軟便是給了對方傷害自己的可能,所以又有「愛是軟肋」一說。比如這位爸爸,他的無助徬徨難過只能被收拾乾淨,然後笑對觀眾,笑對兒子。我尊重他的選擇,可我想,如果觀眾們可以多一點包容,鼓勵一個情不能已的人輕鬆地流下眼淚,靜侯一個偶爾感覺無助的人輕聲訴說自己的難過,我會更喜歡這個富有包容性的社會,一個喜歡笑聲,陽光卻不拒絕哭泣,黑暗的社會。
早上聽『一席』演講,隨機選了一個——《爸爸愛喜禾》,介紹是一位爸爸撫養患自閉症的孩子的心路歷程。我當時就想到了班裡沈默寡言成日昏睡的他。
和我預期的不同,這位爸爸的演講非常幽默,自嘲自己的普通話,甚至把給兒子做病檢的問卷比做自己人生頭一次特像學霸的答卷,因為他一直都在回答,對的,是的——指向並確認了兒子的疾病。
演講有兩處給我印象很深,一個就是父親反覆強調,不是所有的自閉症的孩子都是天才;自閉症不是能很快治好的,也許永遠都治不好。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最好的愛不是改變他,而是接受他,即使他有自閉症,自閉症也是他的一部分,也應該被接受。
![]() |
李x是班裡個子最小的孩子,所以他趴下去睡覺了好一陣我都沒發現。聽說是有點自閉症的傾向。但我最開始把這個事情想得很簡單——他在逃避。逃避繁重的課業,逃避爸媽的期待,逃避長期忽略他的同學和老師。有必要跟他談談,於是就去了,跟他講曾經天天失眠的我,跟他講他不該在最該努力的時候去逃避,跟他講應該改變自己讓自己堅強起來,跟他講沒有人能真正幫到他,除了他自己。我也不知他聽進去多少。
不久我收到一封信,紅筆書寫,還頗有點嚇人,他寫的,說自己很無助,請我幫助他。其實我當時有點不知所措,怎麼幫?由於自己經歷過,知道旁人言語不過是隔靴搔癢,而且也有點怕麻煩吧。畢竟跟這樣的孩子打交道需要很大的耐心,而且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
後來我決定去找他聊聊,就問他信的事,他昏睡在桌子上,怎麼也不肯承認信是他寫的,嘿我這爆脾氣,一下就怒了,心想,我也不管了!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要我們來收拾!自此之後不再理睬他的昏睡。
可是當我聽到爸爸對喜禾的態度後,為什麼有種莫名其妙的負罪感呢。病又不是他想得的,他如果有辦法還會求助我嗎?我考慮的不過是這樣做有沒有效,而最應該的態度不是應該接受這樣的他嗎?我們可能意識到了,於是將責任推給家庭教育,好像這樣就可以置之事外,毫無愧疚,對嘛,人生應該由自己負責。
可如果真的心底坦蕩,為什麼每次看到那個孩子還會覺得,也許我該做些什麼。
最好的愛不是把他改變成你所謂的最好的樣子,而是接受哪怕是狀態最不好的他的樣子。
![]() |
還有一處,爸爸的幽默貫穿整個演講,但最後說到動情處他止住了,明明感覺他聲音都變了,他像是自言自語地說,不能再講下去了,再講下去大家就該感覺煽情了。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拒絕了真實的感情流露,拒絕了肆意的大哭,只因那好像是弱者的行徑或者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成人學會了在戲謔中裹攜心痛,失戀的女人自拍笑容滿滿,失戀的男人舉杯歡唱恭喜我又回歸單身,「那些曾讓我哭泣的事有一天會笑著講出來」,真的可以嗎?不,讓我心痛的事多久以後都還會讓我心痛,就好像摸著一塊早已癒合的傷疤似乎還能想起那個被刺痛的瞬間。敢於面對內心的柔軟,才是真正的堅強。不過,更多時候人們擔心的不過是暴露柔軟便是給了對方傷害自己的可能,所以又有「愛是軟肋」一說。比如這位爸爸,他的無助徬徨難過只能被收拾乾淨,然後笑對觀眾,笑對兒子。我尊重他的選擇,可我想,如果觀眾們可以多一點包容,鼓勵一個情不能已的人輕鬆地流下眼淚,靜侯一個偶爾感覺無助的人輕聲訴說自己的難過,我會更喜歡這個富有包容性的社會,一個喜歡笑聲,陽光卻不拒絕哭泣,黑暗的社會。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