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奈旅行笔记(一)——跳进大海吧!用意念
美奈只有一条街,去之前已有耳闻,所以真正抵达的时候有显而易见的心领神会。正是大中午,阳光浓烈得无法被忽略,空气随热浪振动成幅,我和旅伴青青不敢懈怠地涂好防晒霜,沿街朝预定好的民宿走去。餐厅、酒店、咖啡馆、水果摊等沿途随机排列组合,攥着这条长长的海岸线,大摇大摆的蒸腾出日常生活和贩卖交易搅拌融合后的气息。路上不断有摩托驶过,或是轻松或是急促,轰鸣声则被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掌管气候的神灵似乎考察过了,明白旷日持久的夏天最适宜美奈不过。夏天简单,一个不会掩饰的季节,所见即所得的真实,裸露的小腿,棕色的肌肤,枝叶宽大的绿植,持续的虫鸣,大海和来到海边的人们。所有生物都仰仗着光和热,迎着海风,滋滋地冒着烟火气,向生活示好。
“这也太晒了吧!”我们抱怨着,想了下皮肤被晒成什么状态最为自然和好看,然后不紧不慢地抵达了Papaya,一个我们将要住上两个夜晚的旅店。我从Airbnb上预订的,当时看中了敞亮悠闲的大院子和惊喜的价格。Papaya没有大门,从一间靠近街道的健身房和一间披萨小屋中间的通道走进去,随即便看到一排斜着朝向我们的砖房和一个铺满了沙子的院子,最里面正对着的是一栋普通的越南民居。绿植很丰富,高耸的椰子树,以及各种长长的宽宽的热带植物叶子兀自舒展着,氛围倒是足够迷人了。
院子里停着摩托车,几个也许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旁边笑着交谈。我们正在想着如何在一个没有前台没有招待的旅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一个高高瘦瘦有着金色卷发的男生朝我们走来,指了指一间正在被打扫的砖房说这就是我们即将入住的房间,让我们稍微等待一下。他的英语并不好,我们无过多交流,后来得知他是俄罗斯人。
我和青青先把行李箱放进屋子,房间很简单,床、衣柜和一张圆形的玻璃桌子,没有电视,反正我们不需要电视。不久一个笑容开朗的女生过来了,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我想她就是房主俄罗斯女生Svetlana。我问她要不要登记下护照,她耸耸肩摇摇头,笑道:“I don't care.I have seen your photo in Airbnb。”然后让我记下她的手机号码,把钥匙交给我就走掉了。我惊讶了一下,又觉得有趣,这样的随意竟也没有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大概是热带气息浓郁的海滨城镇只会让人联想到拨弄金发的比基尼女郎和黝黑健硕的冲浪男子,即便危险也带着神秘的成分而引人向往。
在房间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就打算出门,不过带来的美金和越南盾已经在大叻用完了,问过Svetlana后决定先去银行取些。然后通过谷歌地图发现虽然就是一条街但它还蛮长,并不是说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的。但我跟青青又都没有骑摩托车的经验,虽然很心痒最终还是决定租下两辆自行车。骑到中途就发现一些珠宝店是可以帮忙换钱的,汇率也还行,钱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继续朝一个方向骑,虽然知道左侧就是大海,但是临街的商店房屋完全遮挡了视线。最终骑到一个只剩大平台的地方,才停下车子走向大海。
我俩都不是对大海陌生的人。一个在厦门呆过五年多,一个在厦门呆过两年多,见到大海的心情早已不是翻滚跳跃恨不得与之来场世纪大拥抱的外放,是平静地面对一位故知,吐出一句“好久不见”,继而清淡地交谈,旁人以为客套但其实心事皆已摊开。
人相当多,当地人铺上一块野餐布全家围坐,拿着相机走近他们就会配合的举起一听啤酒笑呵呵地配合拍照,并不顾我们的语言一点都不通锲而不舍地讲话交谈,我也只能一个劲儿地微笑,摆摆手拒绝他们热情递过来的饮料。冲浪游泳的人也很多,一颗颗浮着的脑袋,一个个勇猛的身体,在海里像在另外的世界,过着只与潮汐为伍的浪子生活。
渐渐地傍晚来临,赤色的云霞铺满天空,眼看着天一点一点暗下去,有人目不转睛地望着出神。渔民将以蓝和绿为主色调的盆状渔船停放在浅滩里,这整片海域都是它们的床。
“跳进大海吧!?!”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在心底喊了一句。
我们很认真地带了泳衣到越南来,准备的那一刻是觉得自己会用得上的,好多东西不都是这样?事实上呢,我们与大海四目相对,我们听着心里的呐喊,但谁也没有真的打算跳进去。我不会游泳,甚至有一点点的恐水症,唯一一次走到了比较深的海里是在一个厦门的夜晚跟当时喜欢的男生打赌,后来他跳进去救了我还开玩笑说我是为了吃他豆腐。
美奈的海,跟我认识的海没有什么不同。她帮扶生活在周遭的人,源源不断输送维持生存的物品,她寻常又不可一世,见证过心碎,也拥有过甜蜜,吞没一些小情绪再冲上岸迷幻的快乐,她的深处大概是有秘密的,漂亮也令人恐惧。我在来之前凭想象带了几个特别的形容词要送给她,到此发现用不上。她其实并不特别。
“跳进来吧!”她这样喊着,像所有的大海一样。
但我没有,我又不是《碧海蓝天》里的杰克。
接着夜幕来临了。回到沸腾的主街道,各家酒吧餐厅里都亮着暧昧的灯光,露天海鲜烧烤摊位上的小贩使用着中日韩三国语言试图将我们拉到店里。我们最后选了一家看起来安静优雅,几乎全是老年白人的餐厅。这里的欧美人实在太多了,青青觉得大部分应该是法国人,对这个曾经是他们殖民地的地方有一定的历史情结。也许吧,又或者他们都是体验派,单纯地喜欢踏足各个地域。
骑回Papaya时还不算太晚,青青回到房间画画,我在院子里的躺椅上坐着,一只凶狠恶煞但瘦骨嶙峋的猫跳到我身上,疯狂地嘬吸我的衣服。接着Svetlana回来了,还有她还不会讲话的可爱小儿子,看到猫很激动,在院子里的沙地上追逐来去,猫卧到沙袋上,他就也嘻嘻哈哈地顺势躺下。
跟Svetlana聊天得知,他们留在这两年了。似乎每个海边渔村都一样,会有遥远的人来到就不再离开,从天光到夜暗,裹上大海的潮湿,随心所欲,不厌其烦。
第二天我们起了大早,沿街朝另一个方向骑去。在这宁静踏实的清晨,愉悦地滑过白的蓝的木红的街边古早小屋,滑向八零年代的朴实与安心。到了一片大海滩,距海边二十米处有户人家,很显然到晚上这里会成为夜间排挡。两个中年越南男子在吃早茶聊天,并跟我们打招呼,用口音很浓的英语问我们来自哪里。“China!”我回答着。他点点头,“Oh China!”一副意味深长的模样,接着又开始讲我无法破解的越南语。
越南很像中国的八零年代, 贫穷与安逸并存,有对生活慢热的爱和顽皮执着的热情。
在海边踏浪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与大海的边枝末角亲密接触像一种仪式,有戴着斗笠包裹严实的越南女子撒渔网,盆状的渔船很多,或撒在海里或停在沙子上,缤纷的贝壳海螺铺在泥滩上,我和青青按颜色拣拾,遇到有寄居蟹的就放回去。波浪一起一伏,时间开始有了无尽的缓滞感。
仍然想跳进大海。这仿佛成为了一个概念,一种有隐喻的说辞。是对肉身与自然酣爽相处方式的奇异觊觎。或许有一天,会和爱人一起跳个畅快。但是当下,只能用意念完成了。
掌管气候的神灵似乎考察过了,明白旷日持久的夏天最适宜美奈不过。夏天简单,一个不会掩饰的季节,所见即所得的真实,裸露的小腿,棕色的肌肤,枝叶宽大的绿植,持续的虫鸣,大海和来到海边的人们。所有生物都仰仗着光和热,迎着海风,滋滋地冒着烟火气,向生活示好。
“这也太晒了吧!”我们抱怨着,想了下皮肤被晒成什么状态最为自然和好看,然后不紧不慢地抵达了Papaya,一个我们将要住上两个夜晚的旅店。我从Airbnb上预订的,当时看中了敞亮悠闲的大院子和惊喜的价格。Papaya没有大门,从一间靠近街道的健身房和一间披萨小屋中间的通道走进去,随即便看到一排斜着朝向我们的砖房和一个铺满了沙子的院子,最里面正对着的是一栋普通的越南民居。绿植很丰富,高耸的椰子树,以及各种长长的宽宽的热带植物叶子兀自舒展着,氛围倒是足够迷人了。
![]() |
![]() |
院子里停着摩托车,几个也许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旁边笑着交谈。我们正在想着如何在一个没有前台没有招待的旅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一个高高瘦瘦有着金色卷发的男生朝我们走来,指了指一间正在被打扫的砖房说这就是我们即将入住的房间,让我们稍微等待一下。他的英语并不好,我们无过多交流,后来得知他是俄罗斯人。
我和青青先把行李箱放进屋子,房间很简单,床、衣柜和一张圆形的玻璃桌子,没有电视,反正我们不需要电视。不久一个笑容开朗的女生过来了,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我想她就是房主俄罗斯女生Svetlana。我问她要不要登记下护照,她耸耸肩摇摇头,笑道:“I don't care.I have seen your photo in Airbnb。”然后让我记下她的手机号码,把钥匙交给我就走掉了。我惊讶了一下,又觉得有趣,这样的随意竟也没有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大概是热带气息浓郁的海滨城镇只会让人联想到拨弄金发的比基尼女郎和黝黑健硕的冲浪男子,即便危险也带着神秘的成分而引人向往。
在房间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就打算出门,不过带来的美金和越南盾已经在大叻用完了,问过Svetlana后决定先去银行取些。然后通过谷歌地图发现虽然就是一条街但它还蛮长,并不是说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的。但我跟青青又都没有骑摩托车的经验,虽然很心痒最终还是决定租下两辆自行车。骑到中途就发现一些珠宝店是可以帮忙换钱的,汇率也还行,钱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继续朝一个方向骑,虽然知道左侧就是大海,但是临街的商店房屋完全遮挡了视线。最终骑到一个只剩大平台的地方,才停下车子走向大海。
我俩都不是对大海陌生的人。一个在厦门呆过五年多,一个在厦门呆过两年多,见到大海的心情早已不是翻滚跳跃恨不得与之来场世纪大拥抱的外放,是平静地面对一位故知,吐出一句“好久不见”,继而清淡地交谈,旁人以为客套但其实心事皆已摊开。
人相当多,当地人铺上一块野餐布全家围坐,拿着相机走近他们就会配合的举起一听啤酒笑呵呵地配合拍照,并不顾我们的语言一点都不通锲而不舍地讲话交谈,我也只能一个劲儿地微笑,摆摆手拒绝他们热情递过来的饮料。冲浪游泳的人也很多,一颗颗浮着的脑袋,一个个勇猛的身体,在海里像在另外的世界,过着只与潮汐为伍的浪子生活。
渐渐地傍晚来临,赤色的云霞铺满天空,眼看着天一点一点暗下去,有人目不转睛地望着出神。渔民将以蓝和绿为主色调的盆状渔船停放在浅滩里,这整片海域都是它们的床。
![]() |
![]() |
![]() |
![]() |
“跳进大海吧!?!”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在心底喊了一句。
我们很认真地带了泳衣到越南来,准备的那一刻是觉得自己会用得上的,好多东西不都是这样?事实上呢,我们与大海四目相对,我们听着心里的呐喊,但谁也没有真的打算跳进去。我不会游泳,甚至有一点点的恐水症,唯一一次走到了比较深的海里是在一个厦门的夜晚跟当时喜欢的男生打赌,后来他跳进去救了我还开玩笑说我是为了吃他豆腐。
美奈的海,跟我认识的海没有什么不同。她帮扶生活在周遭的人,源源不断输送维持生存的物品,她寻常又不可一世,见证过心碎,也拥有过甜蜜,吞没一些小情绪再冲上岸迷幻的快乐,她的深处大概是有秘密的,漂亮也令人恐惧。我在来之前凭想象带了几个特别的形容词要送给她,到此发现用不上。她其实并不特别。
“跳进来吧!”她这样喊着,像所有的大海一样。
但我没有,我又不是《碧海蓝天》里的杰克。
接着夜幕来临了。回到沸腾的主街道,各家酒吧餐厅里都亮着暧昧的灯光,露天海鲜烧烤摊位上的小贩使用着中日韩三国语言试图将我们拉到店里。我们最后选了一家看起来安静优雅,几乎全是老年白人的餐厅。这里的欧美人实在太多了,青青觉得大部分应该是法国人,对这个曾经是他们殖民地的地方有一定的历史情结。也许吧,又或者他们都是体验派,单纯地喜欢踏足各个地域。
骑回Papaya时还不算太晚,青青回到房间画画,我在院子里的躺椅上坐着,一只凶狠恶煞但瘦骨嶙峋的猫跳到我身上,疯狂地嘬吸我的衣服。接着Svetlana回来了,还有她还不会讲话的可爱小儿子,看到猫很激动,在院子里的沙地上追逐来去,猫卧到沙袋上,他就也嘻嘻哈哈地顺势躺下。
跟Svetlana聊天得知,他们留在这两年了。似乎每个海边渔村都一样,会有遥远的人来到就不再离开,从天光到夜暗,裹上大海的潮湿,随心所欲,不厌其烦。
第二天我们起了大早,沿街朝另一个方向骑去。在这宁静踏实的清晨,愉悦地滑过白的蓝的木红的街边古早小屋,滑向八零年代的朴实与安心。到了一片大海滩,距海边二十米处有户人家,很显然到晚上这里会成为夜间排挡。两个中年越南男子在吃早茶聊天,并跟我们打招呼,用口音很浓的英语问我们来自哪里。“China!”我回答着。他点点头,“Oh China!”一副意味深长的模样,接着又开始讲我无法破解的越南语。
越南很像中国的八零年代, 贫穷与安逸并存,有对生活慢热的爱和顽皮执着的热情。
在海边踏浪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与大海的边枝末角亲密接触像一种仪式,有戴着斗笠包裹严实的越南女子撒渔网,盆状的渔船很多,或撒在海里或停在沙子上,缤纷的贝壳海螺铺在泥滩上,我和青青按颜色拣拾,遇到有寄居蟹的就放回去。波浪一起一伏,时间开始有了无尽的缓滞感。
![]() |
![]() |
仍然想跳进大海。这仿佛成为了一个概念,一种有隐喻的说辞。是对肉身与自然酣爽相处方式的奇异觊觎。或许有一天,会和爱人一起跳个畅快。但是当下,只能用意念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