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毕的故事
四季还在风车的轮转里,光阴的故事悄然继续,台湾新电影从《光阴的故事》出来,就是1983年陈坤厚、侯孝贤、朱天文三人合作完成的《小毕的故事》,终于在这个悠长假期里,怀着超乎一般期待的激动找到了《小毕的故事》,看了段曾经身边人相似的成长后,竟是有几分难言。
不是恍如昨日的心碎,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张望,《小毕的故事》的叙述者——朱小帆说:“在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贵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朱小帆——小毕的邻家女孩,从小默默地注视着小毕,与他一同成长,因为是同龄人,没有老套说教,也没有苦口婆心。低低的旁白都使得故事带着一种不经意回首的沧桑。相比侯孝贤后来自己导演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小毕的故事》显得轻松了很多,而且也更容易读透,不带自传性质,也毫无猎奇的可能。
小毕的性格,也许小学四年级时成绩单上的“桀骜不训”四个字已经可以预见他往后成长的酸涩,对于这一切,旁人并不是爱莫能助,小毕爸爸和妈妈都是对他一再的忍让,不发脾气,也不打骂,甚至也疼爱有加。但是到上了国中,他变得难以收敛,成了一个小混混:追女孩子、抢别人的东西、打架、抽烟,那个年龄值得好奇和冲动的事情他都一一在重复。
多年后,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的小毕英俊迷人,当故事外的我们和叙述者朱小帆一起感慨的时候,可能你的青春故事里也有那样的千穿百孔、悲欣交集,可以不尽相同。
《小毕的故事》是一部美丽诗意的青春片,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角落,每个人都有相似的青春,成长的喜悦与困惑、痛楚与收获,在胶片影像的记录上更是有着不同的手法。无疑,它可以包容了很多人的青春。
再做为一部成长片,《小毕的故事》带着明晰的感染力,没有刻意的说教,从片子开始小毕妈妈结婚那娓娓道来。看着小毕在年少日子里,帮家里人贴偏方的纸头,然后让同学们一个个念过去,委实感动得可以;放学时男孩子恶作剧去按每家每户门铃,一路的欢蹦乱跳,并无反感的痕迹;小镇街头巷尾的道路上,男孩子们玩弹珠,女孩子们在跳橡皮筋。一切切,又梦回从前。
感动,是因为成长,无奈,是因为失去。故事的同名原著是台湾地区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也是朱天文小说成功改编的例子。不会因为教育色彩而带来刻意和做作,因为故事是那么真实,真实到和很多人的记忆有无数吻合。
结婚时纷飞乱弹的炮纸,一席人围坐的桌子,再到一脉相承的礼俗,教训孩子的话语以及长大后童年伙伴重逢有点陌生的一笑,太像我的家乡,太像我的成长。
甚至突然发觉,太多台湾新电影里的蛛丝马迹,都有着自己身上的某些影子或者说投射,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记忆深处的某些共鸣。已显粗陋的画质前,辩识不出曾经的年少萌动,稚嫩面孔里,依然是你天真的双眼。禹黎朔“有一个故事……”的歌声中,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每个人,欢笑得开颜;那之后,感动得心酸。
热风带着潮湿的水汽在游窜,淡水河口的老榕树,纳凉的老人摇着蒲扇,树荫下孩时的你我在嬉玩中忘记了时光。可以有《童年往事》里夏日的鸣蝉,也可以有着《恋恋风尘》里依稀沉寂的远山,指望,指望。那海水一次次地冲刷着海滩,小毕在年少岁月里肆意地成长,留下着模糊的脚印一串串。
过去,一直觉得,在台湾电影中,同样是讲述时间与成长,杨德昌太冷峻激烈,蔡明亮又太低沉晦涩。只有候孝贤的电影,能让人感觉类似这样岁月流逝中淡淡的惆怅。比如《童年往事》,比如《恋恋风尘》。
直到我看到了陈坤厚导演的这部《小毕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这种悠然中看时光不再的慨然,也许不是属于某个导演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
一九八三,那一年,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成长。二十年后,我把自己放在柔软的沙发里,看电影里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虽然其间也有鲜血和死亡的灰色,但仍感觉很干净、明澈。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真切。
小毕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所骗,生下了小毕。母子二人辛苦度日。经人撮合,她嫁给了大自己几十岁的公务员老毕。
结婚照上,是少见的三个人合影。母亲,小毕和老毕。即使她再打扮沧桑,也可以看出夫妻两人相隔的几十年韶华。
一个低眉顺目,看上去木讷平和。一个温良贤淑,浅笑里掩不住脆弱。这样的婚姻,于他,是一个完整的家,于她,则是一个归宿。
终究是为了孩子——也许谈不上爱情,只有恩情。但只要他能照顾她们母子一辈子,她就会心甘情愿的做好妻子。
天大地大,对她而言,自己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留给孩子。
于是小毕从最初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佳。
于是慢慢的他又多了两个弟弟。
老毕从来没有给过小毕一句重话,总是这样宽容慈爱的看着小毕。他曾经说过,绝对不能委屈这母子,他耐心的教小毕写毛笔字,一期不差的给小毕买喜欢的书,他要供小毕到大学毕业。可是,老毕和小毕总像是隔了些什么,有些生疏和客气。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今夜的星空里。偶然的我们抬头,已是这样的明亮熟悉。”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时期台湾的影片,总有种熟悉的潮湿而温暖的味道。灰蓝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以及镜头里太多不陌生的画面。
玩弹弓,弹玻璃球,跳皮筋,教室里童声的歌唱,图画课上蜡笔的涂鸦,放学路上追赶一群群的白鹅,偷按人家的门铃然后跑掉。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秋日里的蓝天,这般的清澈高远,只能遥遥望着,却再无法触摸。
除了导演这样的叙述外,影片的另一个视角来自小毕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小帆。一个有明亮的眼睛,却早早戴上了眼镜的小姑娘。故事在她的旁白讲述中展开。
她悄悄的看着,那海滩上嬉闹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那个怯怯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沙滩上的孩子小毕。成了她的同班同学。
她看着小毕的妈妈,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尘不染,不像快乐,却也不像不快乐。只是每天安静的做着家事,安静的照顾小毕和老毕。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平淡无奇。
只是,就像影片中所说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
好喜欢看小毕一家用偏方治小弟弟扰人的啼哭那一段。
老毕和小毕因为夜里被小家伙吵的无法入睡,白天同时打瞌睡。老毕听了隔壁朱太太的偏方,写了很多红帖子,中午十二点整的时候贴在外面,让路过的每个人念。
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父子二人同时行动。拦住路人。最可爱的是,小毕拦下了一队的小学生,不管识不识字,每个要念一遍。看他的那种严肃认真,我禁不住的,脸上会泛起微笑。
生活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延续下去,波澜不惊。小毕成了老师眼中桀骜不驯的调皮鬼。而老毕依然和蔼亲切地对待小毕。小毕犯了错误,他也是说情多于责骂。只因最初的承诺,不让他受委屈。
小毕一天天长大,成了国中的学生。不仅像小时候一样桀骜不驯让人头疼,更多了青春期的叛逆。
其实,像那些恶作剧,打架,追女孩,半夜打着手电筒偷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现在看来,又有什么错误呢?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的。那样的青春懵懂,情窦初开,总是成长中的必然。看着看着,忽然想起了曾经第一个喜欢过的男孩子、第一次收到小纸条、第一次牵手。
而今想来,真美。
只不过,在当时的大人们眼里,这些,都是不对。
小毕割破人家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不停的被记过处分,几乎被开除。老毕无奈的一次又一次去为他说情,学校最终留下了他,并破例让他当朝会升旗时的司仪。
小毕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坏的。他每天天不亮就把小毕叫醒去练习喊口号。小毕的两个弟弟翰态可鞠的在他的口号下做着各种动作。老毕在围墙的那一头不时指导。
清晨的微蓝光线让我几乎感觉到了那种带着海水潮湿的空气,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心里总有一种种的暖意。会记得父亲严肃的外表下流露出的温情和母亲唠叨里隐藏的慈爱。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
可是,生活有时候不会这样平静下去,偶尔会开一两个不适当的玩笑。
小毕和低年级女孩子约会时,被结过仇的几个年轻人殴打,他感到大没面子。而同去的小弟又不甚掉进海里几乎丧命。
这一串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原有被维持着的宁静。母亲似乎一下苍老许多。对小毕也开始失望起来。她哭了,为了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儿子。
其实,小毕也是爱母亲的。他一定不想让母亲失望。
可这样的年纪,谁能说的清楚,该怎样去面对呢。
生活的残酷终于在这样不适当的时机拉开了面纱。小毕领几个好朋友帮自己寻仇,一个好朋友被刀刺中,急需输血。小毕无奈偷了家里的钱。并最终和老毕顶撞起来,对老毕喊:“你不是我爸爸,你凭什么打我。”老毕气急终于说出,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没那么好命。
那一刻,母亲仿佛成了石像,脸上没有表情的苍白着。真的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二天,她只是和往常一样,安静的,为小毕准备好便当。
没有人会想到,她会用死亡来面对一切。
真的,真的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年轻的少年倒在墙角,鲜血淋漓。故事里有仓皇的孩子们在医院手足无措。故事里有父亲的悲哀叹息母亲的绝望伤心。故事里有少年亲眼看到母亲冰冷的身体被人从充满煤气的厨房抱出。
屋子里的风扇猛烈的吹着,母亲只留下简单的一份遗书,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老毕悲痛的大哭,小毕在一边无语,但我猜想,他心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痛的说不出了。
真的,世界上的哪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我们是修补不过来的,无法求全,只能低低的顺从。
小毕国中毕业,不顾老毕让他念大学的苦心,一定去上军校。我想,也许真的是他心里背负的情感太重了,也许走的远了,就可以和过去做一个了断了。不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开始。告别少年。
成长中,真的要不得已割舍一些东西么?
只是,当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英俊年轻的小毕遇到当年邻家的女孩子小凡时,应该是会勾起曾经的记忆吧。可,两个人挥手告别时,旧事也许就悄然走远了。
就像那个年代已经走远。如此干净、清晰,不露痕迹。
影片一点点也不花哨,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仅仅是平静舒缓的叙述着,像一开头的那片灰白的海和缓缓划过的渔船,简简单单,无波无澜。
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就像翻一部清新的文字,不经意间,就已是日出日落。
我想,朱天文功不可没。
执导过《艋舺》、《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电影的纽承泽青少年时代在《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中担任主演。
个人简评:
《小毕的故事》改编自朱天文的短篇小说,以女性视角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成长的故事。通过和小毕共同成长的小帆的倒叙,将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桀骜不驯的青春期的历程表现得真实可感 ,那里有我们每个人似曾相识的生活,贯穿电影始终的是淡淡忧伤的节奏,温柔平缓的自言自语一样的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贵和温暖的。
不是恍如昨日的心碎,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张望,《小毕的故事》的叙述者——朱小帆说:“在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贵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朱小帆——小毕的邻家女孩,从小默默地注视着小毕,与他一同成长,因为是同龄人,没有老套说教,也没有苦口婆心。低低的旁白都使得故事带着一种不经意回首的沧桑。相比侯孝贤后来自己导演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小毕的故事》显得轻松了很多,而且也更容易读透,不带自传性质,也毫无猎奇的可能。
小毕的性格,也许小学四年级时成绩单上的“桀骜不训”四个字已经可以预见他往后成长的酸涩,对于这一切,旁人并不是爱莫能助,小毕爸爸和妈妈都是对他一再的忍让,不发脾气,也不打骂,甚至也疼爱有加。但是到上了国中,他变得难以收敛,成了一个小混混:追女孩子、抢别人的东西、打架、抽烟,那个年龄值得好奇和冲动的事情他都一一在重复。
多年后,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的小毕英俊迷人,当故事外的我们和叙述者朱小帆一起感慨的时候,可能你的青春故事里也有那样的千穿百孔、悲欣交集,可以不尽相同。
《小毕的故事》是一部美丽诗意的青春片,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角落,每个人都有相似的青春,成长的喜悦与困惑、痛楚与收获,在胶片影像的记录上更是有着不同的手法。无疑,它可以包容了很多人的青春。
再做为一部成长片,《小毕的故事》带着明晰的感染力,没有刻意的说教,从片子开始小毕妈妈结婚那娓娓道来。看着小毕在年少日子里,帮家里人贴偏方的纸头,然后让同学们一个个念过去,委实感动得可以;放学时男孩子恶作剧去按每家每户门铃,一路的欢蹦乱跳,并无反感的痕迹;小镇街头巷尾的道路上,男孩子们玩弹珠,女孩子们在跳橡皮筋。一切切,又梦回从前。
感动,是因为成长,无奈,是因为失去。故事的同名原著是台湾地区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也是朱天文小说成功改编的例子。不会因为教育色彩而带来刻意和做作,因为故事是那么真实,真实到和很多人的记忆有无数吻合。
结婚时纷飞乱弹的炮纸,一席人围坐的桌子,再到一脉相承的礼俗,教训孩子的话语以及长大后童年伙伴重逢有点陌生的一笑,太像我的家乡,太像我的成长。
甚至突然发觉,太多台湾新电影里的蛛丝马迹,都有着自己身上的某些影子或者说投射,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记忆深处的某些共鸣。已显粗陋的画质前,辩识不出曾经的年少萌动,稚嫩面孔里,依然是你天真的双眼。禹黎朔“有一个故事……”的歌声中,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每个人,欢笑得开颜;那之后,感动得心酸。
热风带着潮湿的水汽在游窜,淡水河口的老榕树,纳凉的老人摇着蒲扇,树荫下孩时的你我在嬉玩中忘记了时光。可以有《童年往事》里夏日的鸣蝉,也可以有着《恋恋风尘》里依稀沉寂的远山,指望,指望。那海水一次次地冲刷着海滩,小毕在年少岁月里肆意地成长,留下着模糊的脚印一串串。
过去,一直觉得,在台湾电影中,同样是讲述时间与成长,杨德昌太冷峻激烈,蔡明亮又太低沉晦涩。只有候孝贤的电影,能让人感觉类似这样岁月流逝中淡淡的惆怅。比如《童年往事》,比如《恋恋风尘》。
直到我看到了陈坤厚导演的这部《小毕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这种悠然中看时光不再的慨然,也许不是属于某个导演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
一九八三,那一年,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成长。二十年后,我把自己放在柔软的沙发里,看电影里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虽然其间也有鲜血和死亡的灰色,但仍感觉很干净、明澈。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真切。
小毕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所骗,生下了小毕。母子二人辛苦度日。经人撮合,她嫁给了大自己几十岁的公务员老毕。
结婚照上,是少见的三个人合影。母亲,小毕和老毕。即使她再打扮沧桑,也可以看出夫妻两人相隔的几十年韶华。
一个低眉顺目,看上去木讷平和。一个温良贤淑,浅笑里掩不住脆弱。这样的婚姻,于他,是一个完整的家,于她,则是一个归宿。
终究是为了孩子——也许谈不上爱情,只有恩情。但只要他能照顾她们母子一辈子,她就会心甘情愿的做好妻子。
天大地大,对她而言,自己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留给孩子。
于是小毕从最初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佳。
于是慢慢的他又多了两个弟弟。
老毕从来没有给过小毕一句重话,总是这样宽容慈爱的看着小毕。他曾经说过,绝对不能委屈这母子,他耐心的教小毕写毛笔字,一期不差的给小毕买喜欢的书,他要供小毕到大学毕业。可是,老毕和小毕总像是隔了些什么,有些生疏和客气。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今夜的星空里。偶然的我们抬头,已是这样的明亮熟悉。”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时期台湾的影片,总有种熟悉的潮湿而温暖的味道。灰蓝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以及镜头里太多不陌生的画面。
玩弹弓,弹玻璃球,跳皮筋,教室里童声的歌唱,图画课上蜡笔的涂鸦,放学路上追赶一群群的白鹅,偷按人家的门铃然后跑掉。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秋日里的蓝天,这般的清澈高远,只能遥遥望着,却再无法触摸。
除了导演这样的叙述外,影片的另一个视角来自小毕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小帆。一个有明亮的眼睛,却早早戴上了眼镜的小姑娘。故事在她的旁白讲述中展开。
她悄悄的看着,那海滩上嬉闹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那个怯怯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沙滩上的孩子小毕。成了她的同班同学。
她看着小毕的妈妈,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尘不染,不像快乐,却也不像不快乐。只是每天安静的做着家事,安静的照顾小毕和老毕。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平淡无奇。
只是,就像影片中所说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
好喜欢看小毕一家用偏方治小弟弟扰人的啼哭那一段。
老毕和小毕因为夜里被小家伙吵的无法入睡,白天同时打瞌睡。老毕听了隔壁朱太太的偏方,写了很多红帖子,中午十二点整的时候贴在外面,让路过的每个人念。
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父子二人同时行动。拦住路人。最可爱的是,小毕拦下了一队的小学生,不管识不识字,每个要念一遍。看他的那种严肃认真,我禁不住的,脸上会泛起微笑。
生活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延续下去,波澜不惊。小毕成了老师眼中桀骜不驯的调皮鬼。而老毕依然和蔼亲切地对待小毕。小毕犯了错误,他也是说情多于责骂。只因最初的承诺,不让他受委屈。
小毕一天天长大,成了国中的学生。不仅像小时候一样桀骜不驯让人头疼,更多了青春期的叛逆。
其实,像那些恶作剧,打架,追女孩,半夜打着手电筒偷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现在看来,又有什么错误呢?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的。那样的青春懵懂,情窦初开,总是成长中的必然。看着看着,忽然想起了曾经第一个喜欢过的男孩子、第一次收到小纸条、第一次牵手。
而今想来,真美。
只不过,在当时的大人们眼里,这些,都是不对。
小毕割破人家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不停的被记过处分,几乎被开除。老毕无奈的一次又一次去为他说情,学校最终留下了他,并破例让他当朝会升旗时的司仪。
小毕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坏的。他每天天不亮就把小毕叫醒去练习喊口号。小毕的两个弟弟翰态可鞠的在他的口号下做着各种动作。老毕在围墙的那一头不时指导。
清晨的微蓝光线让我几乎感觉到了那种带着海水潮湿的空气,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心里总有一种种的暖意。会记得父亲严肃的外表下流露出的温情和母亲唠叨里隐藏的慈爱。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
可是,生活有时候不会这样平静下去,偶尔会开一两个不适当的玩笑。
小毕和低年级女孩子约会时,被结过仇的几个年轻人殴打,他感到大没面子。而同去的小弟又不甚掉进海里几乎丧命。
这一串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原有被维持着的宁静。母亲似乎一下苍老许多。对小毕也开始失望起来。她哭了,为了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儿子。
其实,小毕也是爱母亲的。他一定不想让母亲失望。
可这样的年纪,谁能说的清楚,该怎样去面对呢。
生活的残酷终于在这样不适当的时机拉开了面纱。小毕领几个好朋友帮自己寻仇,一个好朋友被刀刺中,急需输血。小毕无奈偷了家里的钱。并最终和老毕顶撞起来,对老毕喊:“你不是我爸爸,你凭什么打我。”老毕气急终于说出,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没那么好命。
那一刻,母亲仿佛成了石像,脸上没有表情的苍白着。真的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二天,她只是和往常一样,安静的,为小毕准备好便当。
没有人会想到,她会用死亡来面对一切。
真的,真的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年轻的少年倒在墙角,鲜血淋漓。故事里有仓皇的孩子们在医院手足无措。故事里有父亲的悲哀叹息母亲的绝望伤心。故事里有少年亲眼看到母亲冰冷的身体被人从充满煤气的厨房抱出。
屋子里的风扇猛烈的吹着,母亲只留下简单的一份遗书,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老毕悲痛的大哭,小毕在一边无语,但我猜想,他心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痛的说不出了。
真的,世界上的哪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我们是修补不过来的,无法求全,只能低低的顺从。
小毕国中毕业,不顾老毕让他念大学的苦心,一定去上军校。我想,也许真的是他心里背负的情感太重了,也许走的远了,就可以和过去做一个了断了。不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开始。告别少年。
成长中,真的要不得已割舍一些东西么?
只是,当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英俊年轻的小毕遇到当年邻家的女孩子小凡时,应该是会勾起曾经的记忆吧。可,两个人挥手告别时,旧事也许就悄然走远了。
就像那个年代已经走远。如此干净、清晰,不露痕迹。
影片一点点也不花哨,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仅仅是平静舒缓的叙述着,像一开头的那片灰白的海和缓缓划过的渔船,简简单单,无波无澜。
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就像翻一部清新的文字,不经意间,就已是日出日落。
我想,朱天文功不可没。
![]() |
为了治疗弟弟的夜啼,小毕让一队小学生每个人念一遍偏方。 |
![]() |
执导过《艋舺》、《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电影的纽承泽青少年时代在《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中担任主演。
个人简评:
《小毕的故事》改编自朱天文的短篇小说,以女性视角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成长的故事。通过和小毕共同成长的小帆的倒叙,将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桀骜不驯的青春期的历程表现得真实可感 ,那里有我们每个人似曾相识的生活,贯穿电影始终的是淡淡忧伤的节奏,温柔平缓的自言自语一样的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贵和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