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花样年华
故事讲1960年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隔着门的邻居,因为怀疑自己的配偶有染,而互相接触,然后不知不觉两人成了跟他们配偶一样的关系,最后两人克制地分手,女的在香港生下一个孩子,男的去了新加坡。几个年头后,他跑到吴哥窑,把这段心事说给一棵树听……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没有什么时代的风云际会,或者家庭、阶级等让电影能够活色生香的元素,它甚至连《春光乍泄》那样的同性恋包装都没有。它只是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故事。
可以说,这种纯粹成全了这部电影。在华语影史上,格局恢宏的电影多的是,而像《花样年华》这样,把目光限定在两个人身上,如此专情地叙述一段感情从无到有再到黯然分手的电影,却是少之又少。它把观众和剧中人拉得很近,近得可以闻到男女身上的烟味与脂粉香,近到让人觉得恍惚。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两上人之间那种抗拒与吸引拍得纤毫毕现,它拍出了看似平淡里的戏剧性,无聊缓慢中的悲情。当然,这也成了影片公映时一部分攻诘的目标,作为“文以载道”传统格式化出来的批评者,不能忍受一部电影居然可以找不出任何让他们拔高与解读的符号。
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优秀所在,在于其形式上的完美,在于导演技法上的精准,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像偷窥似的镜头,20多套的旗袍,烘托出浮华旧梦的暧昧;周慕云与苏丽珍的配偶的刻意不出场,场景的刻间简化,以及随音乐而起的慢镜,将看似喧闹中人的孤独表现的入木三分,特别是那几段慢镜,能让人感到时间的粘滞,带着发酵的香味。而那些看似重复的台词,以及重复出现的音乐,都让影片有了一种很强的音乐感,与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情感变化深度合拍。
说到这部片子,还不得不提表演,可以说,这部片子让张曼玉和梁朝伟同时达到了顶点。有时候你甚至能感到他们骨子里散出的1960年代的气息,不用演就那么站着已经戏味浓厚,当时就有媒体对张曼玉那只紧抓右臂逐渐上抬左手的演技大加褒奖。
这是王家卫真正一部化繁为简,风格化却又深得内敛之道,真正有了大家气象的作品。至于一些对它的评论,大体上可以用一个例子来比喻,就像有些人看到江南的某处园林,说不好看,不自然,没有拙朴之气。这不是不喜欢这处风景,他是不喜欢园林。
《花样年华》的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香港,但该片基本上可称作是一部旧上海精神延续的电影。漆得发亮的家具、土洋陈杂的唱片、长着金色牵牛花喇叭的老式留声机、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楼梯、狭小逼仄的过道、黝黑阴暗的街道、奢华讲究的饭店、高尚体面的人物外表修饰、热情客套与虚伪周旋并存的人际关系以及老上海人的精明世故、外表华丽内心阴暗,投影出一半流光溢彩,一半低沉抑郁的《花样年华》。
红与蓝是片中的基色。蓝色系大多在户外,产生冷漠、沉寂、压抑、封闭的感觉;红色系大多出现在酒吧、餐厅、旅店、厨房,产生躁动不安的感觉。浓烈、华丽、繁复的色彩、构图与片中表情永远模糊的两位主角以及永远阴郁的天气交织出一片灿烂并晦暗的情境。除了强烈醒目的视觉风格,《花》中还流淌着各色丰富的声音:老粤曲、地方戏剧、舞厅歌曲、爵士、探戈……
《花样年华》是一支在前尘旧梦中奏响的缅怀浮世的恋曲,模糊而唯美的本质里隐藏着欲语还休的悲伤。怀旧的影像、怀旧的音乐、怀旧的画面,《花样年华》不啻是一场饕餮的怀旧盛宴。古旧的色调犹如烟灯上淡黄色袅娜朦胧的轻烟,徘徊萦回。那些流逝的、暧昧的、感伤的过往于淡淡弥漫的烟雾中浮雕般凸显。
少了时空拼凑特色、少了人物观念重建、少了蕴涵深刻的文艺式对白、少了多视角多角度画外音独白的《花样年华》虽然呈现出一种略显贫脊的美感,然而这美感却充盈着软性温情和怀旧。东方人的神秘与暧昧、含蓄与节制在每一次闪闪烁烁游移不定的对视和每一句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客套里静静蔓延,亲密中的距离,平静中的喜悦,喜悦中不动声色的忧伤。六十年代的风貌就从二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一个个片段里露出韵味,其内敛的笔触仿若国画里笔意森然处的留白。
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他们在同一天成为邻居,他们无数次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视线偶尔触碰,态度因陌生而拘谨。二人从打探各自另一半的婚外情开始,戏仿的调情,戏仿的追问,戏仿的问答,当周慕云(梁朝伟)和苏丽珍(张曼玉)终于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他们躲避着邻里的目光和猜疑,小心翼翼的探视、接近,找理由偷偷来往。灵魂在道德与情感,理智与冲动,手臂与呼吸间彷徨。他们一定要认为在他们之间有一块“看得到,摸不着”的毛玻璃,不能逾越,也无法打破。
在痛苦又纠缠不清的挣扎里,周慕云决定重写放弃已久的武侠小说。他们相知日深的感情只有以创作武侠小说的方式来渲泄,萌动的真情只能从那个理想化的任性而为、快意恩仇的世界寻求安慰。《花》中的人物没有王家卫以前几部片中的人物任性,他们爱得很有尺度,他们把自己困囿在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话里,压抑着、隐忍着,无助而心痛。
周同苏的关系始终暧昧,像是片中不绝如缕的探戈舞曲。探戈是必须两个人才能玩的优雅游戏,小心的试探和彼此的进退是必然的过程。还有那首耐人寻味的《Quizas Quizas Quizas》。“Quizas Quizas Quizas"的意思是“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冲破那块玻璃走到一起,也许在暗中缠绵着相互辉映,也许只是暇思一下,终归相忘于江湖。
在双方退守的态度里,在各种可能性之间,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而这一种可能依然逃不出自己的窠臼。每个人都逃不出自己的属性。在花样年华里被激活却未能存活的爱情,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与当时的年代有关。
苏丽珍的旗袍是这部电影里最惹眼的风景。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从头到尾被二十多套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包裹着的,是苏丽珍满怀的秘密与深情。回避与追逐,热情与冷漠,内心激情的色泽被框在旗袍这个拘谨的形式中。2046是一个短暂的温室和花房,而苏丽珍仿佛《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蓦然惊见满园姹紫嫣红,却只是一场游园惊梦。相遇虽然喜悦,离别也能黯然销魂,但最终却是冷淡。强压着凄凉,强忍着爱情。她一次次的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身后是被风涌起的大团猩红的窗帘。一个有夫之妇的寂寥与惆怅,一种在道德束缚下的欲爱还休。无论旗袍怎样变换色彩与花饰,禁锢的灵魂却始终没有解脱。
周看着电话机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苏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声饮泣,“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如此温热的台词,像苍凉里的一次幻想,像爱情。六十年代的情怀,从六十年代压抑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的人们,或许更能体会其情感的主调及变奏里衍化出的诸多情致。
"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永恒的只是一张张旧唱片上的刮痕,就像周璇依然脆生生的嗓子唱出的这首《花样的年华》。他们的青春和秘密被封存在吴哥窟的一个弹洞里。被泥土封住的秘密,是不是一定会长草?秘密长草以后,是不是一定会忘记?
凄切舒缓的曲子被大提琴来来回回的拉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年华一点点溜走。花香如风,风过无痕;年华似水,覆水难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波德莱尔的诗里写道: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个人简评:
《花样年华》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让电影散发出一种优雅而绮丽的东方之美,电影中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那些苦涩的记忆和落寞的情怀,却让人心底留下长久的隐痛。苏丽珍华丽的旗袍下包裹的是一颗禁锢的灵魂,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他们的情怀,只有封存在树洞中,让那棵树装下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没有什么时代的风云际会,或者家庭、阶级等让电影能够活色生香的元素,它甚至连《春光乍泄》那样的同性恋包装都没有。它只是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故事。
可以说,这种纯粹成全了这部电影。在华语影史上,格局恢宏的电影多的是,而像《花样年华》这样,把目光限定在两个人身上,如此专情地叙述一段感情从无到有再到黯然分手的电影,却是少之又少。它把观众和剧中人拉得很近,近得可以闻到男女身上的烟味与脂粉香,近到让人觉得恍惚。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两上人之间那种抗拒与吸引拍得纤毫毕现,它拍出了看似平淡里的戏剧性,无聊缓慢中的悲情。当然,这也成了影片公映时一部分攻诘的目标,作为“文以载道”传统格式化出来的批评者,不能忍受一部电影居然可以找不出任何让他们拔高与解读的符号。
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优秀所在,在于其形式上的完美,在于导演技法上的精准,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像偷窥似的镜头,20多套的旗袍,烘托出浮华旧梦的暧昧;周慕云与苏丽珍的配偶的刻意不出场,场景的刻间简化,以及随音乐而起的慢镜,将看似喧闹中人的孤独表现的入木三分,特别是那几段慢镜,能让人感到时间的粘滞,带着发酵的香味。而那些看似重复的台词,以及重复出现的音乐,都让影片有了一种很强的音乐感,与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情感变化深度合拍。
说到这部片子,还不得不提表演,可以说,这部片子让张曼玉和梁朝伟同时达到了顶点。有时候你甚至能感到他们骨子里散出的1960年代的气息,不用演就那么站着已经戏味浓厚,当时就有媒体对张曼玉那只紧抓右臂逐渐上抬左手的演技大加褒奖。
这是王家卫真正一部化繁为简,风格化却又深得内敛之道,真正有了大家气象的作品。至于一些对它的评论,大体上可以用一个例子来比喻,就像有些人看到江南的某处园林,说不好看,不自然,没有拙朴之气。这不是不喜欢这处风景,他是不喜欢园林。
《花样年华》的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香港,但该片基本上可称作是一部旧上海精神延续的电影。漆得发亮的家具、土洋陈杂的唱片、长着金色牵牛花喇叭的老式留声机、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楼梯、狭小逼仄的过道、黝黑阴暗的街道、奢华讲究的饭店、高尚体面的人物外表修饰、热情客套与虚伪周旋并存的人际关系以及老上海人的精明世故、外表华丽内心阴暗,投影出一半流光溢彩,一半低沉抑郁的《花样年华》。
红与蓝是片中的基色。蓝色系大多在户外,产生冷漠、沉寂、压抑、封闭的感觉;红色系大多出现在酒吧、餐厅、旅店、厨房,产生躁动不安的感觉。浓烈、华丽、繁复的色彩、构图与片中表情永远模糊的两位主角以及永远阴郁的天气交织出一片灿烂并晦暗的情境。除了强烈醒目的视觉风格,《花》中还流淌着各色丰富的声音:老粤曲、地方戏剧、舞厅歌曲、爵士、探戈……
《花样年华》是一支在前尘旧梦中奏响的缅怀浮世的恋曲,模糊而唯美的本质里隐藏着欲语还休的悲伤。怀旧的影像、怀旧的音乐、怀旧的画面,《花样年华》不啻是一场饕餮的怀旧盛宴。古旧的色调犹如烟灯上淡黄色袅娜朦胧的轻烟,徘徊萦回。那些流逝的、暧昧的、感伤的过往于淡淡弥漫的烟雾中浮雕般凸显。
少了时空拼凑特色、少了人物观念重建、少了蕴涵深刻的文艺式对白、少了多视角多角度画外音独白的《花样年华》虽然呈现出一种略显贫脊的美感,然而这美感却充盈着软性温情和怀旧。东方人的神秘与暧昧、含蓄与节制在每一次闪闪烁烁游移不定的对视和每一句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客套里静静蔓延,亲密中的距离,平静中的喜悦,喜悦中不动声色的忧伤。六十年代的风貌就从二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一个个片段里露出韵味,其内敛的笔触仿若国画里笔意森然处的留白。
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他们在同一天成为邻居,他们无数次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视线偶尔触碰,态度因陌生而拘谨。二人从打探各自另一半的婚外情开始,戏仿的调情,戏仿的追问,戏仿的问答,当周慕云(梁朝伟)和苏丽珍(张曼玉)终于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他们躲避着邻里的目光和猜疑,小心翼翼的探视、接近,找理由偷偷来往。灵魂在道德与情感,理智与冲动,手臂与呼吸间彷徨。他们一定要认为在他们之间有一块“看得到,摸不着”的毛玻璃,不能逾越,也无法打破。
在痛苦又纠缠不清的挣扎里,周慕云决定重写放弃已久的武侠小说。他们相知日深的感情只有以创作武侠小说的方式来渲泄,萌动的真情只能从那个理想化的任性而为、快意恩仇的世界寻求安慰。《花》中的人物没有王家卫以前几部片中的人物任性,他们爱得很有尺度,他们把自己困囿在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话里,压抑着、隐忍着,无助而心痛。
周同苏的关系始终暧昧,像是片中不绝如缕的探戈舞曲。探戈是必须两个人才能玩的优雅游戏,小心的试探和彼此的进退是必然的过程。还有那首耐人寻味的《Quizas Quizas Quizas》。“Quizas Quizas Quizas"的意思是“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冲破那块玻璃走到一起,也许在暗中缠绵着相互辉映,也许只是暇思一下,终归相忘于江湖。
在双方退守的态度里,在各种可能性之间,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而这一种可能依然逃不出自己的窠臼。每个人都逃不出自己的属性。在花样年华里被激活却未能存活的爱情,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与当时的年代有关。
苏丽珍的旗袍是这部电影里最惹眼的风景。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从头到尾被二十多套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包裹着的,是苏丽珍满怀的秘密与深情。回避与追逐,热情与冷漠,内心激情的色泽被框在旗袍这个拘谨的形式中。2046是一个短暂的温室和花房,而苏丽珍仿佛《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蓦然惊见满园姹紫嫣红,却只是一场游园惊梦。相遇虽然喜悦,离别也能黯然销魂,但最终却是冷淡。强压着凄凉,强忍着爱情。她一次次的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身后是被风涌起的大团猩红的窗帘。一个有夫之妇的寂寥与惆怅,一种在道德束缚下的欲爱还休。无论旗袍怎样变换色彩与花饰,禁锢的灵魂却始终没有解脱。
周看着电话机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苏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声饮泣,“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如此温热的台词,像苍凉里的一次幻想,像爱情。六十年代的情怀,从六十年代压抑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的人们,或许更能体会其情感的主调及变奏里衍化出的诸多情致。
"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永恒的只是一张张旧唱片上的刮痕,就像周璇依然脆生生的嗓子唱出的这首《花样的年华》。他们的青春和秘密被封存在吴哥窟的一个弹洞里。被泥土封住的秘密,是不是一定会长草?秘密长草以后,是不是一定会忘记?
凄切舒缓的曲子被大提琴来来回回的拉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年华一点点溜走。花香如风,风过无痕;年华似水,覆水难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波德莱尔的诗里写道: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 |
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
![]() |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个人简评:
《花样年华》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让电影散发出一种优雅而绮丽的东方之美,电影中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那些苦涩的记忆和落寞的情怀,却让人心底留下长久的隐痛。苏丽珍华丽的旗袍下包裹的是一颗禁锢的灵魂,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他们的情怀,只有封存在树洞中,让那棵树装下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