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博观展记之殷墟妇好,走近首位有史记载的巾帼女将
![]() |
首都博物馆 |
2016年春,首都博物馆迎来了两大特展:海昏侯 & 殷墟妇好。还好,展览持续到了夏,让我有机会去涨知识。
![]() |
提前预约后现场领取的特展门票 |
每次看展览
总觉眼花缭乱脑容量不够
故而喜欢拍照留存之后慢慢回味
就像读书做笔记一样
空闲时回头看竟能注意到更多细节
知道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
而不是止于走马观花
还有
看展览
最怕遇到一群熊孩子……
【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 |
妇好墓特展展厅门口 |
妇好,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巾帼女将。她生活于商朝,丈夫是商王武丁,在位59年,创造了“武丁中兴”的盛世。她居住的古城后来叫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她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位王后,是殷墟商都的女主人。妇好的名字揭示了她的身份和身世,她不仅承担着生育王位继承人的重任,也要参与多种宫廷事务,还要向商王室纳贡。
![]() |
妇好——王后母亲女将 |
她并没有止步于宫闱佳人,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女性,她从众多贤臣良将中脱颖而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军事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政权根本,为男性所垄断,而妇好是在“祀与戎”上都不让须眉的女性。
妇好于武丁中期辞世,武丁将其葬于宫殿区内,供后世子孙祭祀,祈望她降福除祸。武丁先后有三位王后:第一位是妇好(庙号辛),第二位是妇妌 (jìng)(庙号戊),第三位庙号是癸(不详其名)。
![]() |
玉象 |
在西周中期(前10世纪中叶)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
![]() |
玉马 |
据文献记载,商人的祖先相土以养马闻名。商代畜马业已较发达,马在商代主要用于贵族车乘与战争。玉马始见于商,数量极少。这件玉马耳后有小孔,作佩戴系绳之用。
![]() |
鸟首骨笄 (jī) |
妇好墓出土的这种骨笄多达334件,应是妇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发笄。它们与夔首骨笄都放在木匣内。商人非常喜爱骨制品,目前在殷墟发现的骨器数量很大,其中骨笄最多,出土已达2000件以上。
![]() |
兽形骨刻刀 |
刀柄处的动物作奔跑状,类似穿山甲,眼部圆睛处刻成对穿的孔,或为方便随身携带。尾端两面打磨成刃。
![]() |
玉鸟刻刀 |
殷墟出土的刻刀在制作风格上非常统一,刀柄一般为动物,刀尾几乎没有特别的纹饰,只是磨光并制出锋刃。
![]() |
玉戚 |
刃部两侧有扉齿的玉钺 (yuè) 称为玉戚。扉齿既有装饰作用,也使捆绑装柄更牢固。商代玉戚比铜钺更为多见,用于礼仪场合。妇好墓出土玉戚九件,形体均较小,制作精致。
▼
其实
第一眼看到这些玉戚时
我想到的是……绕线器
![]() |
玉璜 |
古文献记载,玉璧的一半成为璜,但实际上玉璜泛指扇形、半圆形扁体玉器,是祭祀“六玉”之一,用于祭祀北方之神。玉璜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广泛见于各地的史前文化,有观点认为玉璜是模仿彩虹而来。
![]() |
玉蝉(左) 孔雀石蝉(右) |
玉蝉头端有一圆孔直通腹部,可穿绳佩戴。蝉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
玉蝉可分为三种: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佩蝉,顶端有对穿眼,穿绳随身佩戴;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无穿眼。
蝉脱去蝉蜕后破土而出,犹如新生,因而古人常以玉蝉随葬,寄予重生之愿。孔雀石蝉的足间有上下钻通的斜孔以穿绳佩戴。
▼
想到《琅琊榜》里的玉蝉
周玄清老先生问梅长苏
可知其师黎崇佩戴此蝉的寓意
答曰: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出自曹植《蝉赋》)
![]() |
妇好铜罐 |
此器为盛水器,腹外壁铸有铭文“妇好”二字,颈一侧有纺织品痕迹。
![]() |
![]() |
妇好墓墓室剖面图 |
殷墟,妇好曾毕生捍卫的殷商国都,如今是全球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者的手铲逐渐揭开了3000年前古都的神秘面纱,打开了通向商文明的大门。
这片曾有大象栖息的中原沃土,是一部永远没有尾页的文明巨著。妇好为武丁中兴、殷商盛世做出了历史贡献,她是商王朝的守护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