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说说文脉,谈谈殖民
密西西比河流域覆盖美国四分之一的土地,相比于中国大量东西方向的河流,这条南北向的大河以其先天的有利条件成为历史上整个美洲大陆的最重要的交通水道。它主要发源于两处,人为认定的密西西比河源头在明尼苏纳州清澈的湖泊与沼泽中,而其主要支流的密苏里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在圣路易斯交汇之前,密苏里河不论从长度,流量以及含沙量都远远高于密西西比河主干,但是却因为流向而成为了支流。
自密苏里河与俄亥俄河汇入之后,密西西比河的中下游流量和流速都趋向于平稳,水道宽阔,适合大型船舶的停靠,因此,自田纳西到密西西比到路易斯安那自殖民时期就是南部棉花和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大量的黑奴曾经被聚集在这里劳动。殖民与被殖民,黑人与白人,工业与农业等等这些冲突一直潜藏在区域文化中慢慢的延续下来,也在慢慢塑造孟菲斯和新奥尔良这些密西西比河流域南方城市的个性与文脉。
柯林罗先生曾经用“拼贴城市”来解释城市城市形态的形成逻辑,但如果翻开更底层,城市的复杂性常常在于不同时期观念底层的交织、影响,而非仅仅在形式或者肌理上的并置。“孟菲斯”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古埃及尼罗河畔的繁华都市,暗示着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但是反过来,因为这个抽象的类比却导致了城市的标致性建筑直接以金字塔的形式做出具象地回应。
在孟菲斯,郊外大片的农田或许并未太多改变,一百年前的钢桁架大桥依然很潇洒的立在河上,市中心的工业厂房,仓库缺大多破败。马丁路德金在这里被民族主义者暗杀,就在原场地上却建起的国家民权运动纪念馆。黑人的处境似乎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这里诞生的蓝调音乐却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切看似矛盾却内在联系的现象不断交织发酵,再生成新的现象,这便是一个城市的文脉,一个错综复杂的存在。
行走在孟菲斯的街头,不禁感叹城市的新陈代谢,一层一层地加上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印记,繁华或者悲凉。但是也有一丝丝遗憾。在这个地域的城市,面貌多多少少有些类似:工业时代的遗骸点缀在巨大尺度的汽车城市街区之上。而对比于欧洲,乃至中国“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的”的风貌,确实有一点点无趣。细思之下,这似乎是源于美国在历史上缺少像中国或是欧洲这样的地理隔阂以及时间的积淀。这个国家建立之初就近似处在工业化最大程度地将不同的地域资源整合在一起的阶段,这使得美国的国家发展可以跨越式前进,但是代价也就是整个国家风貌的趋同。
但是历史总有意外,会有巧合的力量能够使得地域和文化在地理上多多少少形成一定的隔阂,殖民便是其一, 在中国最明显的就是“租界”, 在美国同样有一些早期的殖民区,像新奥尔良。
在新奥尔良最标志的不是美式式的高楼与CBD,而是三百年前法国殖民者建造的“法国区”,两至三层的小楼,街道大多是两车或者三车的单行道,骑楼,底层商业,二层连廊,窗扇,栏杆雕花以及鲜亮的色彩都带着对南欧地中海附近小镇的模仿。
三百年前的殖民者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深刻的改变了原始印第安部落影响下的城市风貌,也就形成了大家都很热衷于思考的“文脉”。毫无疑问,那些高层与市中心也将成为城市的“文脉”以及下一次新陈代谢的基础,或拆或改。其实说到底,文脉从来都不是用来“尊重”的,文脉是被设计、被创造出来的,或和谐,或无视,或对立,建造者于此的责任不是一句“尊重”可以推脱的。
![]() |
孟菲斯的密西西比河 |
自密苏里河与俄亥俄河汇入之后,密西西比河的中下游流量和流速都趋向于平稳,水道宽阔,适合大型船舶的停靠,因此,自田纳西到密西西比到路易斯安那自殖民时期就是南部棉花和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大量的黑奴曾经被聚集在这里劳动。殖民与被殖民,黑人与白人,工业与农业等等这些冲突一直潜藏在区域文化中慢慢的延续下来,也在慢慢塑造孟菲斯和新奥尔良这些密西西比河流域南方城市的个性与文脉。
![]() |
新奥尔良的密西西比河 |
柯林罗先生曾经用“拼贴城市”来解释城市城市形态的形成逻辑,但如果翻开更底层,城市的复杂性常常在于不同时期观念底层的交织、影响,而非仅仅在形式或者肌理上的并置。“孟菲斯”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古埃及尼罗河畔的繁华都市,暗示着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但是反过来,因为这个抽象的类比却导致了城市的标致性建筑直接以金字塔的形式做出具象地回应。
![]() |
孟菲斯的标志性体育馆 |
在孟菲斯,郊外大片的农田或许并未太多改变,一百年前的钢桁架大桥依然很潇洒的立在河上,市中心的工业厂房,仓库缺大多破败。马丁路德金在这里被民族主义者暗杀,就在原场地上却建起的国家民权运动纪念馆。黑人的处境似乎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这里诞生的蓝调音乐却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切看似矛盾却内在联系的现象不断交织发酵,再生成新的现象,这便是一个城市的文脉,一个错综复杂的存在。
![]() |
孟菲斯的城市 |
行走在孟菲斯的街头,不禁感叹城市的新陈代谢,一层一层地加上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印记,繁华或者悲凉。但是也有一丝丝遗憾。在这个地域的城市,面貌多多少少有些类似:工业时代的遗骸点缀在巨大尺度的汽车城市街区之上。而对比于欧洲,乃至中国“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的”的风貌,确实有一点点无趣。细思之下,这似乎是源于美国在历史上缺少像中国或是欧洲这样的地理隔阂以及时间的积淀。这个国家建立之初就近似处在工业化最大程度地将不同的地域资源整合在一起的阶段,这使得美国的国家发展可以跨越式前进,但是代价也就是整个国家风貌的趋同。
但是历史总有意外,会有巧合的力量能够使得地域和文化在地理上多多少少形成一定的隔阂,殖民便是其一, 在中国最明显的就是“租界”, 在美国同样有一些早期的殖民区,像新奥尔良。
在新奥尔良最标志的不是美式式的高楼与CBD,而是三百年前法国殖民者建造的“法国区”,两至三层的小楼,街道大多是两车或者三车的单行道,骑楼,底层商业,二层连廊,窗扇,栏杆雕花以及鲜亮的色彩都带着对南欧地中海附近小镇的模仿。
![]() |
新奥尔良的法国区 |
三百年前的殖民者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深刻的改变了原始印第安部落影响下的城市风貌,也就形成了大家都很热衷于思考的“文脉”。毫无疑问,那些高层与市中心也将成为城市的“文脉”以及下一次新陈代谢的基础,或拆或改。其实说到底,文脉从来都不是用来“尊重”的,文脉是被设计、被创造出来的,或和谐,或无视,或对立,建造者于此的责任不是一句“尊重”可以推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