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泡团体,你会获得更多
不少人进团体都是带着宏大的议题,往往是跟自己重要他者的关系,或是寻求具体的建议、解决方法,也可能想把团体作为良好、抱持的环境,去学习、操练一些新的沟通模式、表达方式,但从自己泡团体的经验来看,从中可以收获到的,也可以是远远超过上述的。如果能够更多地在体验层面,去感受,而不仅在认知层面,去知道,效果会好上很多。
一种最常见的收获,是在团体里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原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历,并不特殊,很多人都会有,那种共鸣感,会消解掉一些,对自己所受之苦的羞耻感、不平感,或者顾影自怜,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似,更有可能收获理解和接纳,而非异样的眼光、质问的态度,且有一种一起面对的协同感,这是一次相当宝贵的矫正性体验。
另一种常见的收获,是遇到跟自己不同的人,可以让自己,对跟自己不同的人,有更立体、全面的认识,看到突出的一 面时,可以看到与之对立的另一面。强硬的人,可能是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伤,成功的人,也会遇到人际和情感上的障碍,讨好的人,可能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很少被关注到,无力的人,可能是有严苛的父母,经历过太多的强求,过早地被迫独立,缺少必要的支持,等等。由此减少因比较,而产生对人、对己的评判,会从经历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自己做到的,别人做不到,为什么别人做到的,自己做不到,也更加能够接受,自己或别人暂时的做不到,会更愿意去学习,而不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不能很快地做好,而过早地放弃。走到后来,会觉得无论在个性上、表现上,有多大的差异,都有共通的部分,都是带着伤在前行,且都在非常顽强地、努力地寻求适合自己的疗伤之道。
当然以上两种收获,通过交友,也能得到,但另一些,可能是团体才有的。一个是听和说的能力,这跟一般社交多有不同。所谓说的能力,是说自己的爱恨情仇的能力,不是说事,而是说情,不是用几个情绪词带过,不是用套话去说,而是贴着自己的心去说,有层次、有温度、有厚度地去说。在这点上,团体是有优势的,参与者多是对自己的感受,有关注、有捕捉、有探索的人,而且可以以非常丰富的方式,将那些难以言表的感觉,形象化、可感化。在团体里,会感到自己受到某种“活化”,一方面,原有弥散性的不安,会因为那些说到心坎上的表述,而有落定、消退之感,另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感受,会更有掌控感,可以感到的变多了、变真了,同时,所感到的也有了秩序,因而会更有勇气、更有力量去触碰,原本觉得不可控的那些强烈情感。
另一种是听的能力,这个可能是比说更难的。在别人说的时候,自己很多相似的部分,未解决的部分,也会被扰动到,于是焦虑之下,会付诸行动,打断、转移话题,甚至攻击,都会出现。另一方面,目的性太明确的、觉得自己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人,也会以与自己的问题,相不相关,对自己,有没有有用,合不合逻辑、有没有条理,来评判别人的说。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即每个人说的,对那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真实的,相关性,不是他表面说的事件,而是背后涌动的情感,而这一块才是真正产生人与人链接感的,而这种感觉,是一种无价的情感充电、能量补给、动力添加。之所以无法耐受,无法触动,有时也是因为自己的情感,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凡事都简化成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为自己是超然的,无波澜的,而不是,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那可能是混乱的、吞没性的,让人无力、无能的。然而,情绪越积越多,也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难找到灵活多变的应对方法,并采取有效、有利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些人不是不知道怎么办,而是不知道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团体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得到别人的澄清和反馈,这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也是难得的。有些人说话,过了,也不知道是伤到别人的,也许别人也说不出,是那些伤人的话,让其不满,与之疏远,但在团体中,可以渐渐知道分寸,会知道自己也是个受害者,也曾被至亲之人,如此对待,有痛也有恨。有些人说话的姿态,会让别人不舒服,有居高临下感,让别人感觉自己无能,做什么都是错的、坏的,或说话的方式,让人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他如此不满、如此痛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当都听他的,为他负责。
有些人会负面解读别人的话语,别人真实的感受,如实的描述,也可能会当作指责、贬低、蔑视,会感到屈辱,甚至暴怒,但在团体里,可以彼此确认,自己理解的与对方表达的是否一致,对方是出于什么意图,是不是有自己没有感受到的善意和好心,借此也可反思自己平日的一些过激反应,是否也是仓促之下、转瞬之间的误读。
也有些人,是为说而说,说也可能是回避跟自己相处,从难以承受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也有是彰显自己过得好、受欢迎、有阅历,抑或是最惨的,从而让自己处在中心、焦点,他也许很难意识到,别人也是有需求的,团体里并没有谁比谁更重要,谁比谁更需要。而这些感受可能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周围人尤其是另一半,会感受到,但未必说得出来的,但在团体中,可以通过别人,看到自己、读懂自己。
团体跟社会、家庭也是有相似之处的,群体中的趋同、竞争、对立、结盟等现象,在团体中也有,而过去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一些互动,或是跟父母之间的一些互动,也会在组员和组员之间,或组员和带领者之间再现,以此去体察自己,往往会对自己有更多的发现。进团体前,不会有太多的规范,带领者会鼓励畅所欲言,但没有规范,没有结构,没有程序,有时会激发出更多的东西。
面对不确定和无规则,会有人去发起,会有人去规范,但同时也会有人唱反调,谁说了算,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权利争夺。也有人会去揣测,带领者想要的是什么,我做什么,才可以得到带领者的认可、赞扬。对于带领者的不作为,有人会表达不满或失望,但也有人会积极地为带领者辩护。也有人会成为代理带领者,照顾每个人的情感和需求,但这并不一定会让人对之感恩,因为一旦有人不领情,一旦有人威胁到他完美的形象,或是权威的地位,或是在他有需要时,其他人忽略了,没给够,他可能就会以过去的付出,以他是为了别人好,而来让其他人觉得有负于他。
当在一个人身上花了太多时间,一个人获得带领者更多关注、正向反馈的时候,也会引发其他人的群而攻之,尽管没有明言,但给多给少,是否平均,依然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偏心,过去在兄弟姐妹中,获得较少关注的那个,更会反应激烈。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在家庭中以他人需求为先的人,也会在团体里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认为自己的事不如他人紧急、重要,而一再延迟表达,尤其是有表达上比较强势的成员在场时,甚至会为占用别人过多时间而感到内疚。
成员之间的距离,成员和带领者之间的距离,有时也是一个触发点。两个成员 走太近了,其他人会有情绪,会觉得他们两个近了,就等于跟自己远了,即便对方并没有离他远了,他仍然希望自己是唯一的那一个、最近的那一个。也可能因为团体里有新旧组员,老组员之间的一些“秘密”,会让新组员有被排斥的感觉,或觉得自己跟他们,是无法到达那么近的。也有的成员会跟带领者套近乎,让人感觉他和带领者很熟悉,这也会让其他成员有想法,他是不是有特权的那一个,可能会对他产生更多的竞争、敌对意识,也可能是更多的忍让或是亲近。
尽管进入团体前,没有明确规范,但在团体的进程中,可能会形成某些规范,因为大多数人,都想被团体接纳,跟其他人和睦相处,也想得到带领者的更多关照,于是被带领者称赞的行为,会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也会成为成员努力达到的一个标准、遵守的一条规范。
不过,这也可能会带来一种假象,即大家都按照带领者认为的好,在迎合,表面看起来,每个人的变化好大,都有好大的突破,但可能只是行为上的适应性改变,是为了让带领者认为自己是好的,是最好的,但在情感上、认知上并没有松动,甚至是一种旧有模式的强化。当有太多好的标准之后,成员个性可能会被压抑,差异性也没被照顾到,一来一些人可能会加重对自我的不接纳,二来团体也可能会陷入某种僵局,每个人都戴起了假面,说的更多是,动听但不动情的话。
不过这也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团体无形之中形成的规则、约束,也可以让成员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希望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好?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好、比所有人好,才能被接受?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对人好才是好?那些规范中哪些是自己认同的,哪些是自己不认同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认同和不认同,是做不到,做不好,还是不想做?是不是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一定要这么做?是不是别人这么做,自己才偏不这么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一定不能被接受么,还是自己以为不能接受,或仅是在方式上不能让人接受?怎么才可以被接受,又不会太勉强、太违心?哪些不接受,自己是可以承受的?哪些接受,又是自己无所谓的?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别人的反对是让自己更坚定了,还是动摇了?坚定自己的立场,就可能有失去,自己可否承受?可能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矛盾、进退之中,更加确认自己的独立存在,渐渐摸索到可以让自己舒服、自在的那个点,既融入群体,又保有个性。
团体里最有趣的部分,可能还是投射和移情。之所以温情脉脉的团体,会让人觉得不过瘾,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各倒苦水,彼此安抚,是有疗愈作用的。不过如果没有阴暗面的展露,冲突的爆发,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而且后者的接纳、化解,往往是更好的治疗。没点不和谐的声音,也可能让团体显得沉闷、缺乏活力。不过,团体里也会有专门“挑事”的,或抱怨团体、带领者对自己没有帮助,或直接表达对某个成员的反感,一旦点破,反而让其他成员,压着不发的怨气,得到疏泄,之后的团体动力更顺,成员的表达也会更加直白、不加避讳。太多满足,没有挫折,有时也会让人更加依赖,更多认同自己受害的部分,觉得自己理应得到别人自动、自发的补偿和拯救,而不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转化,也可能会觉得反正自己不做什么,也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何必去做呢,甚至出了团体,对给不了同等善待的人,滋生出更多的不满。
比起正向的投射和移情,负向的,那些莫名的恨,可能更值得玩味。投射,是我有的,我不能接受,所以我觉得是你有的,也可能,你身上有我想有的,但我恨自己没有,所以我觉得,你在攻击我、针对我。移情,是我对过去的某个重要他者,有压抑的情感,你跟他相似,所以我对你也产生了那种情感,或者我可以信任你,你让我感到安全,所以我可以把过去不被允许冲他发的,全都冲着你发。甚至当你出现某个跟他相似的行为时,说相似的话时,我都会像过去那样来解读和反应。当成员之间,表达对彼此的感受时,或是表达对带领者的感受时,跟过去重要他者关系中的蛛丝马迹便会显露出来。这时被投射方、被移情方,也许,可以表达出情感上的允许,可以表达对判断的不认同,澄清自己言行的真正用意,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让他意识到此人非彼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跟他的重要他者是一致的,也可能跟过去的他是一致的。
团体运作得好,彼此越来越贴近,越来越打开,有时真的会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一个人说的事,是在说自己的事,也是在说所有人的事,一个人说的感受,也好像是所有人共有的。似乎有某种感应存在,彼此都知道,彼此的伤在哪,彼此的痛在哪里。你想被看到的,我看到了,你压着的那个部分,我感受到了,你说不出的,我来说,你不愿说的,我先说。在帮另一个人疏解的时候,也像是在帮自己脱困,一个人在往下掉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下面托着。就是如此的默契。其间产生的合力是惊人的。
一种最常见的收获,是在团体里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原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历,并不特殊,很多人都会有,那种共鸣感,会消解掉一些,对自己所受之苦的羞耻感、不平感,或者顾影自怜,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似,更有可能收获理解和接纳,而非异样的眼光、质问的态度,且有一种一起面对的协同感,这是一次相当宝贵的矫正性体验。
另一种常见的收获,是遇到跟自己不同的人,可以让自己,对跟自己不同的人,有更立体、全面的认识,看到突出的一 面时,可以看到与之对立的另一面。强硬的人,可能是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伤,成功的人,也会遇到人际和情感上的障碍,讨好的人,可能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很少被关注到,无力的人,可能是有严苛的父母,经历过太多的强求,过早地被迫独立,缺少必要的支持,等等。由此减少因比较,而产生对人、对己的评判,会从经历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自己做到的,别人做不到,为什么别人做到的,自己做不到,也更加能够接受,自己或别人暂时的做不到,会更愿意去学习,而不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不能很快地做好,而过早地放弃。走到后来,会觉得无论在个性上、表现上,有多大的差异,都有共通的部分,都是带着伤在前行,且都在非常顽强地、努力地寻求适合自己的疗伤之道。
当然以上两种收获,通过交友,也能得到,但另一些,可能是团体才有的。一个是听和说的能力,这跟一般社交多有不同。所谓说的能力,是说自己的爱恨情仇的能力,不是说事,而是说情,不是用几个情绪词带过,不是用套话去说,而是贴着自己的心去说,有层次、有温度、有厚度地去说。在这点上,团体是有优势的,参与者多是对自己的感受,有关注、有捕捉、有探索的人,而且可以以非常丰富的方式,将那些难以言表的感觉,形象化、可感化。在团体里,会感到自己受到某种“活化”,一方面,原有弥散性的不安,会因为那些说到心坎上的表述,而有落定、消退之感,另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感受,会更有掌控感,可以感到的变多了、变真了,同时,所感到的也有了秩序,因而会更有勇气、更有力量去触碰,原本觉得不可控的那些强烈情感。
另一种是听的能力,这个可能是比说更难的。在别人说的时候,自己很多相似的部分,未解决的部分,也会被扰动到,于是焦虑之下,会付诸行动,打断、转移话题,甚至攻击,都会出现。另一方面,目的性太明确的、觉得自己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人,也会以与自己的问题,相不相关,对自己,有没有有用,合不合逻辑、有没有条理,来评判别人的说。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即每个人说的,对那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真实的,相关性,不是他表面说的事件,而是背后涌动的情感,而这一块才是真正产生人与人链接感的,而这种感觉,是一种无价的情感充电、能量补给、动力添加。之所以无法耐受,无法触动,有时也是因为自己的情感,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凡事都简化成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为自己是超然的,无波澜的,而不是,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那可能是混乱的、吞没性的,让人无力、无能的。然而,情绪越积越多,也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难找到灵活多变的应对方法,并采取有效、有利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些人不是不知道怎么办,而是不知道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团体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得到别人的澄清和反馈,这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也是难得的。有些人说话,过了,也不知道是伤到别人的,也许别人也说不出,是那些伤人的话,让其不满,与之疏远,但在团体中,可以渐渐知道分寸,会知道自己也是个受害者,也曾被至亲之人,如此对待,有痛也有恨。有些人说话的姿态,会让别人不舒服,有居高临下感,让别人感觉自己无能,做什么都是错的、坏的,或说话的方式,让人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他如此不满、如此痛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当都听他的,为他负责。
有些人会负面解读别人的话语,别人真实的感受,如实的描述,也可能会当作指责、贬低、蔑视,会感到屈辱,甚至暴怒,但在团体里,可以彼此确认,自己理解的与对方表达的是否一致,对方是出于什么意图,是不是有自己没有感受到的善意和好心,借此也可反思自己平日的一些过激反应,是否也是仓促之下、转瞬之间的误读。
也有些人,是为说而说,说也可能是回避跟自己相处,从难以承受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也有是彰显自己过得好、受欢迎、有阅历,抑或是最惨的,从而让自己处在中心、焦点,他也许很难意识到,别人也是有需求的,团体里并没有谁比谁更重要,谁比谁更需要。而这些感受可能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周围人尤其是另一半,会感受到,但未必说得出来的,但在团体中,可以通过别人,看到自己、读懂自己。
团体跟社会、家庭也是有相似之处的,群体中的趋同、竞争、对立、结盟等现象,在团体中也有,而过去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一些互动,或是跟父母之间的一些互动,也会在组员和组员之间,或组员和带领者之间再现,以此去体察自己,往往会对自己有更多的发现。进团体前,不会有太多的规范,带领者会鼓励畅所欲言,但没有规范,没有结构,没有程序,有时会激发出更多的东西。
面对不确定和无规则,会有人去发起,会有人去规范,但同时也会有人唱反调,谁说了算,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权利争夺。也有人会去揣测,带领者想要的是什么,我做什么,才可以得到带领者的认可、赞扬。对于带领者的不作为,有人会表达不满或失望,但也有人会积极地为带领者辩护。也有人会成为代理带领者,照顾每个人的情感和需求,但这并不一定会让人对之感恩,因为一旦有人不领情,一旦有人威胁到他完美的形象,或是权威的地位,或是在他有需要时,其他人忽略了,没给够,他可能就会以过去的付出,以他是为了别人好,而来让其他人觉得有负于他。
当在一个人身上花了太多时间,一个人获得带领者更多关注、正向反馈的时候,也会引发其他人的群而攻之,尽管没有明言,但给多给少,是否平均,依然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偏心,过去在兄弟姐妹中,获得较少关注的那个,更会反应激烈。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在家庭中以他人需求为先的人,也会在团体里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认为自己的事不如他人紧急、重要,而一再延迟表达,尤其是有表达上比较强势的成员在场时,甚至会为占用别人过多时间而感到内疚。
成员之间的距离,成员和带领者之间的距离,有时也是一个触发点。两个成员 走太近了,其他人会有情绪,会觉得他们两个近了,就等于跟自己远了,即便对方并没有离他远了,他仍然希望自己是唯一的那一个、最近的那一个。也可能因为团体里有新旧组员,老组员之间的一些“秘密”,会让新组员有被排斥的感觉,或觉得自己跟他们,是无法到达那么近的。也有的成员会跟带领者套近乎,让人感觉他和带领者很熟悉,这也会让其他成员有想法,他是不是有特权的那一个,可能会对他产生更多的竞争、敌对意识,也可能是更多的忍让或是亲近。
尽管进入团体前,没有明确规范,但在团体的进程中,可能会形成某些规范,因为大多数人,都想被团体接纳,跟其他人和睦相处,也想得到带领者的更多关照,于是被带领者称赞的行为,会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也会成为成员努力达到的一个标准、遵守的一条规范。
不过,这也可能会带来一种假象,即大家都按照带领者认为的好,在迎合,表面看起来,每个人的变化好大,都有好大的突破,但可能只是行为上的适应性改变,是为了让带领者认为自己是好的,是最好的,但在情感上、认知上并没有松动,甚至是一种旧有模式的强化。当有太多好的标准之后,成员个性可能会被压抑,差异性也没被照顾到,一来一些人可能会加重对自我的不接纳,二来团体也可能会陷入某种僵局,每个人都戴起了假面,说的更多是,动听但不动情的话。
不过这也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团体无形之中形成的规则、约束,也可以让成员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希望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好?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好、比所有人好,才能被接受?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对人好才是好?那些规范中哪些是自己认同的,哪些是自己不认同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认同和不认同,是做不到,做不好,还是不想做?是不是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一定要这么做?是不是别人这么做,自己才偏不这么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一定不能被接受么,还是自己以为不能接受,或仅是在方式上不能让人接受?怎么才可以被接受,又不会太勉强、太违心?哪些不接受,自己是可以承受的?哪些接受,又是自己无所谓的?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别人的反对是让自己更坚定了,还是动摇了?坚定自己的立场,就可能有失去,自己可否承受?可能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矛盾、进退之中,更加确认自己的独立存在,渐渐摸索到可以让自己舒服、自在的那个点,既融入群体,又保有个性。
团体里最有趣的部分,可能还是投射和移情。之所以温情脉脉的团体,会让人觉得不过瘾,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各倒苦水,彼此安抚,是有疗愈作用的。不过如果没有阴暗面的展露,冲突的爆发,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而且后者的接纳、化解,往往是更好的治疗。没点不和谐的声音,也可能让团体显得沉闷、缺乏活力。不过,团体里也会有专门“挑事”的,或抱怨团体、带领者对自己没有帮助,或直接表达对某个成员的反感,一旦点破,反而让其他成员,压着不发的怨气,得到疏泄,之后的团体动力更顺,成员的表达也会更加直白、不加避讳。太多满足,没有挫折,有时也会让人更加依赖,更多认同自己受害的部分,觉得自己理应得到别人自动、自发的补偿和拯救,而不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转化,也可能会觉得反正自己不做什么,也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何必去做呢,甚至出了团体,对给不了同等善待的人,滋生出更多的不满。
比起正向的投射和移情,负向的,那些莫名的恨,可能更值得玩味。投射,是我有的,我不能接受,所以我觉得是你有的,也可能,你身上有我想有的,但我恨自己没有,所以我觉得,你在攻击我、针对我。移情,是我对过去的某个重要他者,有压抑的情感,你跟他相似,所以我对你也产生了那种情感,或者我可以信任你,你让我感到安全,所以我可以把过去不被允许冲他发的,全都冲着你发。甚至当你出现某个跟他相似的行为时,说相似的话时,我都会像过去那样来解读和反应。当成员之间,表达对彼此的感受时,或是表达对带领者的感受时,跟过去重要他者关系中的蛛丝马迹便会显露出来。这时被投射方、被移情方,也许,可以表达出情感上的允许,可以表达对判断的不认同,澄清自己言行的真正用意,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让他意识到此人非彼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跟他的重要他者是一致的,也可能跟过去的他是一致的。
团体运作得好,彼此越来越贴近,越来越打开,有时真的会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一个人说的事,是在说自己的事,也是在说所有人的事,一个人说的感受,也好像是所有人共有的。似乎有某种感应存在,彼此都知道,彼此的伤在哪,彼此的痛在哪里。你想被看到的,我看到了,你压着的那个部分,我感受到了,你说不出的,我来说,你不愿说的,我先说。在帮另一个人疏解的时候,也像是在帮自己脱困,一个人在往下掉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下面托着。就是如此的默契。其间产生的合力是惊人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