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昭和末年的罪与罚:日本泡沫时代的社会(3)
“恋爱资本主义”的泡沫时代
看过日剧人都会知道日剧中常见的一个名词「合コン」“联谊”, 联谊指比相亲低一层的男女恋爱见面会。「合コン」全称为「合同コンパ」此“合同”并非汉语“契约”之意,乃“合欢同乐”之意,言简意赅就是联欢会。
现代意义层面的联谊的诞生大约是1970年代初,日本大学的思想学运运动终结,取而代之是这些大学生由学校步入会社,同时女子大学生增速,以大学同乡会,同学联欢会,同社校友欢迎会等等性质进行接触, 刚开始并不完全是以恋爱目的,但到了80年代基本形成恋情约会的共识,这背后是日本消费文化和城市青年文化的融合。
和现在1对1或者男女等量的联谊不同,80年代1个女生同时与复数男生联谊用日本熟语来说就是「日常茶飯事」。第一是人口出生率变化,二战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战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续伸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后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这样等到这些60~66年龄段男生女生20岁成人后,就必定出现了一个现象,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这样女生在恋爱婚姻中可选择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女性就职比例也高升,工资待遇也不错,初入职的女职员奖金拿个5O到1百万円很正常,对于择偶条件向三高看齐,男生必须年薪1千万起底也不足为奇。泡沫时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视为女王,同时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露骨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从那时开始复数男交际女性会把男生分为四种,分别都有流行代名词
「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时候车夫。那个时代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宝石』报道都内女大学生每30名中有车夫的达28名。)
「メッシー君」(付帐君 女生外出吃饭时一定会想到你,据说某杂志公然宣称女性外出不用带钱包,这道理你懂的。)
「貢ぐ君」(上贡男 时常送礼品给女孩,女孩会给些甜头,但不要过多指望)
最后一个是「本命」(这个还需要解释?)
泡沫时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帅就是钱,因为钱到底是变为金钱的奴隶还是女朋友奴隶谁也不知道? 日本杂志『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当时社会上票选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最好要金的),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高居榜首,结果是成为泡沫期恋爱男生定式化圣诞礼物。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円就没了。
(近期, X'mas 圣诞节期间礼品基本指南)
当时社会上男生还流行所谓“泡妞五神器”俗说: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身怀五器,一定能百胜不败。当时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円,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円,2~4万円最宜,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这种奢侈消费,《电波男》作者本田透讽刺为“恋愛資本主義”。他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杂志上到处都是介绍如何通过买物博得女朋友欢心,特别是圣诞节,就知道此言非虚。
这种恋愛上升到婚姻消费更惊人, 当时称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礼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进行,蜜月旅行去欧美是必须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筑,和式的不要。不说房子,光说婚礼一场上千万円是寻常不过
不过蜜月归来闹离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机场,立马办离婚。到头来婚姻还是看性格。不过就算蜜月安稳了,不代表后面日子平安,习惯独身享乐男女不希望要孩子,于是DINKS大流行,即英语Double Incom No Kids,这样结果是有钱时不想生,没钱时不敢生,日本少子化开始
![]() |
看过日剧人都会知道日剧中常见的一个名词「合コン」“联谊”, 联谊指比相亲低一层的男女恋爱见面会。「合コン」全称为「合同コンパ」此“合同”并非汉语“契约”之意,乃“合欢同乐”之意,言简意赅就是联欢会。
现代意义层面的联谊的诞生大约是1970年代初,日本大学的思想学运运动终结,取而代之是这些大学生由学校步入会社,同时女子大学生增速,以大学同乡会,同学联欢会,同社校友欢迎会等等性质进行接触, 刚开始并不完全是以恋爱目的,但到了80年代基本形成恋情约会的共识,这背后是日本消费文化和城市青年文化的融合。
和现在1对1或者男女等量的联谊不同,80年代1个女生同时与复数男生联谊用日本熟语来说就是「日常茶飯事」。第一是人口出生率变化,二战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战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续伸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后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这样等到这些60~66年龄段男生女生20岁成人后,就必定出现了一个现象,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这样女生在恋爱婚姻中可选择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女性就职比例也高升,工资待遇也不错,初入职的女职员奖金拿个5O到1百万円很正常,对于择偶条件向三高看齐,男生必须年薪1千万起底也不足为奇。泡沫时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视为女王,同时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露骨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 |
从那时开始复数男交际女性会把男生分为四种,分别都有流行代名词
![]() |
「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时候车夫。那个时代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宝石』报道都内女大学生每30名中有车夫的达28名。)
![]() |
「メッシー君」(付帐君 女生外出吃饭时一定会想到你,据说某杂志公然宣称女性外出不用带钱包,这道理你懂的。)
![]() |
「貢ぐ君」(上贡男 时常送礼品给女孩,女孩会给些甜头,但不要过多指望)
最后一个是「本命」(这个还需要解释?)
![]() |
泡沫时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帅就是钱,因为钱到底是变为金钱的奴隶还是女朋友奴隶谁也不知道? 日本杂志『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当时社会上票选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最好要金的),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高居榜首,结果是成为泡沫期恋爱男生定式化圣诞礼物。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円就没了。
![]() |
(近期, X'mas 圣诞节期间礼品基本指南)
当时社会上男生还流行所谓“泡妞五神器”俗说: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身怀五器,一定能百胜不败。当时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円,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円,2~4万円最宜,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这种奢侈消费,《电波男》作者本田透讽刺为“恋愛資本主義”。他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杂志上到处都是介绍如何通过买物博得女朋友欢心,特别是圣诞节,就知道此言非虚。
这种恋愛上升到婚姻消费更惊人, 当时称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礼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进行,蜜月旅行去欧美是必须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筑,和式的不要。不说房子,光说婚礼一场上千万円是寻常不过
![]() |
不过蜜月归来闹离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机场,立马办离婚。到头来婚姻还是看性格。不过就算蜜月安稳了,不代表后面日子平安,习惯独身享乐男女不希望要孩子,于是DINKS大流行,即英语Double Incom No Kids,这样结果是有钱时不想生,没钱时不敢生,日本少子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