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母校
2016年的6月4日,一个时间的印记。世界各地每一个华广人心灵都会为之一颤,我们的母校终于要迁徙。我们的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这个最长的校名从此将彻底被改写。记忆中的昨天还是昨天,那个我们一直牵挂的太原市五龙口街118号,也终将只是一个街牌号,而我们曾经短驻过的青春也只会成为记忆的昨天。学校、教学楼、图书馆、食堂、操场一切就好象一场云烟一场梦似的随着挖掘机、推土机等等这些冰冷的机器土崩瓦解。
昨天是华广人返校开放日,我在家中,隔空思念。这首《远方有你》是从母校的电子宣传册上听到的,单曲循环了一晚,哭了一晚。今天中午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打开低音炮,音量调至最大,《远方有你》还在播放。吃着西兰花蘸生抽醋汁,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拌米饭,隔了一天还辣味十足,加上我妈炒菜时特意放了点糖。结果这酸、甜、辣、咸,吃进肚子里,心头升起苦味来。起身走到窗前,面对北山,继续泣不成声。
其实我跟学校相伴的时光是最多的。三年,整整三年,我被自己禁锢,无处可去,每天都只在学校。学校的操场我每天早上必去,学校的图书馆我每晚必去,教学楼、小花园、食堂、宿舍、澡堂、网吧,每一寸土地我都是那么熟悉。我对学校的感情是复杂的,不只是思念那么简单容易。大学三年我孤寂无助、自我封闭,每天都生长在苦痛、自救,自救,苦痛的圈里,无法自拔。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著作《我与地坛》,稍作修改就可以变题为《我与华广》,并为我所用。每天早晨,我起早去操场,开始读《我与地坛》,熟读成诵。很多次,读到母亲怕打扰我偷偷来地坛找我的时候,自己不禁哽咽失声。当时,我激动的以为自己的命运跟史铁生有万般相似,他是生体的残疾,而我是心理有问题。我时常同家里打电话,今天我才知道,我不是心理有问题,我完全是一个没有长大,并且不敢长大、排斥长大的孩子啊。我妈劝我,经常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长途电话。电话经常烫得冬天可以直接做暖手宝。那时候,我还拿着人生中的一部手机,一部300块的小三星,白色的,我非常喜欢。再不,就是去学校网吧,同我妈视频,我妈则是长篇、长篇的安慰我。在华广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忧郁的时光。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难忘。史铁生说自己写作就是为了让母亲骄傲,让母亲在提起自己儿子的时候有炫耀的资本。他说,后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虽然当初真是那样想的。不瞒你说,我那时候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早晨在宿舍被窝里,我因为突然想到自己的现状,想到自己背井离乡,没有什么出息,对不起母亲,然后就用自己的手臂捂着嘴哭了。
昨天和今天我都沉浸在这同样的亏欠感中无可自拔。不过我亏欠的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自己。那感觉有点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意义完全不同,想想当初在母校时候升腾起的梦想,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悲从中来。在学校,我是个重度不合群者,因为我几乎占全了所有不合群者、矛盾者的所有特征,每天在学校坚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似我行我素,实则内心注水灌铅,沉闷寡言。我怕与人接触,孤独了三年,最喜欢的就是上文学课、戏剧课、导演课、影视课、毛中特政治思想课。魏老师的声音课、丁老师的影视语言,我都是当作殿堂一样朝圣膜拜的。别人寂寞用酒精麻醉自己,而我完全用上课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同别人一样。想想从前那个不自信、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多么重要。活的同他人看起来一样,在我当时的心里成了奢望。到今天才发现,我可不就是同他人一样嘛,一样吃饭、睡觉,一样在一个大城市做了一个及其渺小的普通人,我并没有成为天才,亦或成为疯子。我喜欢去图书馆,甚至于痴迷,泡馆是我当时的常态。我看朱天文,看姜文的《诞生》,居然连《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原著、创作过程,应有尽有嗳。 什么贾樟柯、侯孝贤、小井安二郎、北野武、孟京辉,相当专业的电影书籍、戏剧报刊应有尽有嗳。那时候,我就这样关起自己来,不去拍作品,只一个劲儿钻进书中。我当时感觉,拍得再好,言之无物,没有灵魂的作品不如不拍。所以大学三年,我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几乎都没怎么实践过,全是纸上谈兵。除去前两年都是因为一门课程低于70分,大三我终于得到学校的三等奖学金500块,外加一千多的助学金,还有孙辉介绍的给艺考班代课的工作,那一年我是最充实、最富有的一年,一忙起来,出入学校,自己都有点点小确幸。感谢编导1班对我的关怀,感谢孙辉对我的肯定和认可。
孙辉,在我心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真羡慕她能跟着08级师哥毕赣拍片,最近《路边的野餐》也快要在影院上映了,祝贺。班上的同学都很优秀,虽然我们学校是专科院校,虽然我们的学习能力不高,但是每位华广人都是极有想法的人。除了毕赣,还有早有两部文艺片上映的师哥李睿珺。还有一直是丁老师最欣赏的学生阎冰。等等等等太多了,甚至我去宿豫电视台,师哥袁武华竖起了华广人的标杆,很多电视台的同事大哥,一提起袁武华都绝口夸赞。太多太多华广人,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为做好自己,做好一名华广人而奋斗不止。我很骄傲,当初考上了这所大学,华广,感谢你当初录取了我。感谢你让我在这三年中懂得、蜕变和成长。昨天我哭,是因为成长的痛;今天我哭,是因为这个承载了我梦想的摇篮就要逝去。昨天我在朋友圈中说,而今,我们能做的只有不负年华不负卿。今天想来,也太清楚不过了。愿我遵从承诺:不负年华,不负卿。
昨天是华广人返校开放日,我在家中,隔空思念。这首《远方有你》是从母校的电子宣传册上听到的,单曲循环了一晚,哭了一晚。今天中午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打开低音炮,音量调至最大,《远方有你》还在播放。吃着西兰花蘸生抽醋汁,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拌米饭,隔了一天还辣味十足,加上我妈炒菜时特意放了点糖。结果这酸、甜、辣、咸,吃进肚子里,心头升起苦味来。起身走到窗前,面对北山,继续泣不成声。
其实我跟学校相伴的时光是最多的。三年,整整三年,我被自己禁锢,无处可去,每天都只在学校。学校的操场我每天早上必去,学校的图书馆我每晚必去,教学楼、小花园、食堂、宿舍、澡堂、网吧,每一寸土地我都是那么熟悉。我对学校的感情是复杂的,不只是思念那么简单容易。大学三年我孤寂无助、自我封闭,每天都生长在苦痛、自救,自救,苦痛的圈里,无法自拔。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著作《我与地坛》,稍作修改就可以变题为《我与华广》,并为我所用。每天早晨,我起早去操场,开始读《我与地坛》,熟读成诵。很多次,读到母亲怕打扰我偷偷来地坛找我的时候,自己不禁哽咽失声。当时,我激动的以为自己的命运跟史铁生有万般相似,他是生体的残疾,而我是心理有问题。我时常同家里打电话,今天我才知道,我不是心理有问题,我完全是一个没有长大,并且不敢长大、排斥长大的孩子啊。我妈劝我,经常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长途电话。电话经常烫得冬天可以直接做暖手宝。那时候,我还拿着人生中的一部手机,一部300块的小三星,白色的,我非常喜欢。再不,就是去学校网吧,同我妈视频,我妈则是长篇、长篇的安慰我。在华广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忧郁的时光。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难忘。史铁生说自己写作就是为了让母亲骄傲,让母亲在提起自己儿子的时候有炫耀的资本。他说,后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虽然当初真是那样想的。不瞒你说,我那时候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早晨在宿舍被窝里,我因为突然想到自己的现状,想到自己背井离乡,没有什么出息,对不起母亲,然后就用自己的手臂捂着嘴哭了。
昨天和今天我都沉浸在这同样的亏欠感中无可自拔。不过我亏欠的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自己。那感觉有点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意义完全不同,想想当初在母校时候升腾起的梦想,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悲从中来。在学校,我是个重度不合群者,因为我几乎占全了所有不合群者、矛盾者的所有特征,每天在学校坚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似我行我素,实则内心注水灌铅,沉闷寡言。我怕与人接触,孤独了三年,最喜欢的就是上文学课、戏剧课、导演课、影视课、毛中特政治思想课。魏老师的声音课、丁老师的影视语言,我都是当作殿堂一样朝圣膜拜的。别人寂寞用酒精麻醉自己,而我完全用上课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同别人一样。想想从前那个不自信、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多么重要。活的同他人看起来一样,在我当时的心里成了奢望。到今天才发现,我可不就是同他人一样嘛,一样吃饭、睡觉,一样在一个大城市做了一个及其渺小的普通人,我并没有成为天才,亦或成为疯子。我喜欢去图书馆,甚至于痴迷,泡馆是我当时的常态。我看朱天文,看姜文的《诞生》,居然连《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原著、创作过程,应有尽有嗳。 什么贾樟柯、侯孝贤、小井安二郎、北野武、孟京辉,相当专业的电影书籍、戏剧报刊应有尽有嗳。那时候,我就这样关起自己来,不去拍作品,只一个劲儿钻进书中。我当时感觉,拍得再好,言之无物,没有灵魂的作品不如不拍。所以大学三年,我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几乎都没怎么实践过,全是纸上谈兵。除去前两年都是因为一门课程低于70分,大三我终于得到学校的三等奖学金500块,外加一千多的助学金,还有孙辉介绍的给艺考班代课的工作,那一年我是最充实、最富有的一年,一忙起来,出入学校,自己都有点点小确幸。感谢编导1班对我的关怀,感谢孙辉对我的肯定和认可。
孙辉,在我心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真羡慕她能跟着08级师哥毕赣拍片,最近《路边的野餐》也快要在影院上映了,祝贺。班上的同学都很优秀,虽然我们学校是专科院校,虽然我们的学习能力不高,但是每位华广人都是极有想法的人。除了毕赣,还有早有两部文艺片上映的师哥李睿珺。还有一直是丁老师最欣赏的学生阎冰。等等等等太多了,甚至我去宿豫电视台,师哥袁武华竖起了华广人的标杆,很多电视台的同事大哥,一提起袁武华都绝口夸赞。太多太多华广人,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为做好自己,做好一名华广人而奋斗不止。我很骄傲,当初考上了这所大学,华广,感谢你当初录取了我。感谢你让我在这三年中懂得、蜕变和成长。昨天我哭,是因为成长的痛;今天我哭,是因为这个承载了我梦想的摇篮就要逝去。昨天我在朋友圈中说,而今,我们能做的只有不负年华不负卿。今天想来,也太清楚不过了。愿我遵从承诺:不负年华,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