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里隐藏的反面人物,是一位丑陋的母亲
《欢乐颂》是一部靠近现实的青春剧,偶像肯定是谈不上,颜值不高,与时尚也差距很远。深刻也谈不上,大部分情节只是浅尝辄止,当不起良心剧这种评价。
但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又都彼此交汇,碰撞火花,亮点很多。多数演员,也是尽力演出,所以,给《欢乐颂》三颗星,其实算是苛刻了。
剧中人物的性格背景和身份各种各样,都不是完美的。即使完美如安迪,也有悲惨的身世阴影笼罩着她,让她不喜欢与人有身体碰触,还有百分之四十几的可能性会让她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激发体内的精神病基因而发疯,导致她无奈放弃爱情。即使高富帅又风趣幽默才华横溢还拥有一点点坏男人魅力的小包总,除了他喜欢的安迪,可以想象他对待其他一般女人的态度,无疑会是轻贱的,肯定是位heartbreaker。
然而,本剧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实都有可爱之处。即使傻蠢low的邱莹莹,也可以说她有单纯乐观天真热情无心机的一面。小曲就更不用说了,她是不学无术的肤浅白富美,却聪明善良放的开还最最拎的清。有知识分子那种清高又自恋的风流博士帅医生赵启平了不起吧?还不照样忍不住在她门前苦等。所以,很少人能够压抑好奇心放下自尊心,面对喜欢的人,也更少人能够忍得住不去接近他/她。
除了可爱的人们,我更想说说本剧的反面人物。因为“坏人”,总能让剧本更深刻,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本剧除了一开始出现但戏份不多只是为了反衬邱莹莹无知拎不清的那个渣男,我认为还有位隐藏在剧中的反面人物,在我眼中是彻彻底底地无可救药,那便是樊大姐的母亲。一位将中国底层妇女全部缺点都囊括的老太太,她可以说是人数众多的一类丑陋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导演用区区几集中的少量篇幅,就能够入木三分的塑造这样一个立体深刻的形象,无疑是非常厉害和成功的。当然,演员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樊母第一次出场,就是向女儿求援。儿子因打了上司被开除,又关进拘留所,樊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让女儿赶紧想办法。樊胜美说哥哥这些年总是惹事生非,毫无担当,一点儿不像个男人,父母一直拿她当卫生纸给哥哥擦屁股。樊母却袒护儿子,“你怎么这样说你哥哥的啊?你哥哥这么多年都这样了,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不仅是她发自内心的重男轻女,也暗示出母亲的溺爱最终会害了儿子。
因为被打者的兄弟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樊母再次打电话向女儿要钱。樊胜美说既然父母把钱都贴补给了哥哥,自己除了给父母寄生活费,已再也拿不出钱,更是沦落到交了房租以后只能一天吃两顿方便面。被债主讹上,樊家人毫无抵抗之力,只会忍气吞声。她无耐的说“干脆让债主去哥哥家搬值钱的东西好了”。樊母听后,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儿窘迫处境的心疼,而是马上反对,“这样你嫂子肯定要跟你哥哥离婚的呀”。樊母建议女儿住进公司宿舍,把交了的房租要回来救急,女儿眼圈一红顿时失语。
哥哥嫂子为了逃债带着家里所有的钱跑了,父母带着孙子躲去上海投奔女儿,身无分文。女儿发动全部好友到火车站半夜终于找到躲在地下通道的三个人。樊母见到女儿马上声泪俱下全情诉苦,却全然不提儿子媳妇有多么过分和自私。到了女儿的合租屋,樊母怨怪女儿买太多衣服。女儿说自己挣的钱一大半都贴补家里,难道就不能给自己买件衣服吗?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女孩子太寒酸会让人看不起,自己三十岁了还是剩女一枚。可惜,换来的却是樊母的鄙夷和白眼。樊母说,儿子媳妇去陌生的地方躲债,让女儿寄些钱去给他们花。女儿冷笑着问,“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你们给过我钱吗?”女儿说,这些年她的钱全部用来供养父母和哥哥一家,无一分积蓄,干脆把哥哥的房子过户到她名下,况且房子的首付和贷款其实都是自己出的,但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对。显然,女儿在他们眼里是外人,房子给女儿就成了往外扔钱。樊母说:“你哥哥再不好,也给我们生了个孙子”。
樊胜美一直在家境殷实的小曲面前很自卑,绝拉不下面子向小曲借钱。曲看透一切说破一切,却依然热心帮忙。樊母见此,心念一动便催女儿向小曲借钱。女儿不肯答应,樊母便满脸堆笑极尽讨好地亲自向小曲开口,甚至不惜下跪磕头,嘴里念叨的却还是“等胜美下个月开了工资就还你”。且不说樊胜美几个月的工资也不一定能还的上,她显然只是母亲眼中的摇钱树而已,除了挣钱养活一家老小,她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丝毫关爱。而此刻,她的自尊心也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樊父生命垂危,医生说需要花十万块钱捡条命。樊母自然又逼迫女儿去借钱。女儿的朋友们认为,全家的事,不能全由樊胜美一人承担,父母有房,哥哥有房,而唯独她没有。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面前,朋友们建议卖掉哥哥的房子,拿钱救命。樊母坚决反对,“不能卖房,不然你嫂子会跟你哥哥离婚的呀”。她指责女儿,“你省省总能把钱省出来的呀!”这是一位只会抱着女儿这棵摇钱树拼命摇的母亲,从不担心有一天她会折断。魏总答应借钱,樊母感激不尽,千恩万谢,毕竟在这种时候,如果不是出于朋友情谊,谁能、谁又愿意一下子拿出十万给别人救急。但听到魏总说要收取三分利息,拿房本作抵押,樊母马上翻脸,指责大家串通起来骗她的钱。“你们邻里邻居的,怎么这么做事的呀!”在樊母心里,不仅女儿是摇钱树,连女儿的朋友们也是她理所当然的摇钱树。别人借给她钱,她可以把人家当神仙供着;不借给她钱,别人就是下三滥,她可以翻脸比翻书还快。当魏总私下跟樊胜美说,不收利息,不用抵押,他那么说,只是为了逼樊母答应卖房子,樊胜美真正体会到了来自朋友们的温暖。
樊胜美终于醒悟,自己已是30岁的大龄剩女,如果再拖着一身债务,今后的日子将了无希望。她下定决心,把房产证握在自己手里,并在电话里怒斥哥哥不负责任。樊母不能忍受女儿对哥哥不敬,无论在外人眼里哥哥有多么混蛋。樊母拉扯着女儿又打又骂,指责她没有良心,“你怎么这么说你哥哥的呀”。樊胜美强忍泪水,告诉母亲,如果她日后给父母寄的生活费,父母仍然全部贴补给好吃懒做的哥哥,那她将再也不寄生活费来。樊母哭喊大闹,“你爸爸还躺在床上,你就不认你妈,不养你妈了!你太不孝了!”樊胜美夺门而出,泪流满面。
剧演至此,做为观众,我真的看不出这位母亲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可敬可爱之处。相反,张爱玲《金锁记》里曹七巧的苍凉和心理变态却如幽灵一般飘来。樊母这样的母亲,已经愧对妈妈这个称谓。但在樊母几集的剧情结束的时候,话外音却给出“过去的争吵与不快都已烟消云散,断不了的仍是那份亲情与牵挂”。我真的不懂,樊母与女儿之间的亲情何在?也许,这是本剧过审时被要求加上去的?
孝是中国主流的价值观,但任何时候,都有反例。在我看来,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传统观念使然,那真的大可不必。传统就是需要被人打破的,否则社会永远不可能进步。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责任感使然,那对于自己,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人不仅要爱别人,也应该懂得爱自己。毕竟,人生不可能重来,谁都有快乐和幸福的权利。为了别人而失去自我,活着就显得空洞乏味。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血缘使然,那亲情便成了捆住自己手脚的桎梏和控制人生的魔咒,如果不能自救,便永不得解脱。而对于樊胜美,她显然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看到这样一位母亲,受到刺激的关关、小邱和小曲同时致电自己的父母,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直白地倾诉内心对父母的爱。出身富贵的小曲,从小到大一直拥有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所以她对父母颐指气使早已成为习惯。她在电话里说,以为天下的父母都跟自己的父母一样,原来不像话的父母其实很多,而自己竟然一直是如此的幸福。这是个非常妙的情节,能够让“纨绔子弟”小曲都“翻然悔悟”的刺激该有多么大?导演借小曲之口,说出了樊母的“不像话”,表达了对樊母深深的蔑视。
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这部剧,觉得很值得。导演对部分人性的挖掘和展示很用心思。剧末,导演还顺带对包办婚姻、文革和上山下乡控诉了一翻,真令我惊讶,也很是佩服。
再次对处女座的孔笙导演表示敬意。
但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又都彼此交汇,碰撞火花,亮点很多。多数演员,也是尽力演出,所以,给《欢乐颂》三颗星,其实算是苛刻了。
剧中人物的性格背景和身份各种各样,都不是完美的。即使完美如安迪,也有悲惨的身世阴影笼罩着她,让她不喜欢与人有身体碰触,还有百分之四十几的可能性会让她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激发体内的精神病基因而发疯,导致她无奈放弃爱情。即使高富帅又风趣幽默才华横溢还拥有一点点坏男人魅力的小包总,除了他喜欢的安迪,可以想象他对待其他一般女人的态度,无疑会是轻贱的,肯定是位heartbreaker。
然而,本剧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实都有可爱之处。即使傻蠢low的邱莹莹,也可以说她有单纯乐观天真热情无心机的一面。小曲就更不用说了,她是不学无术的肤浅白富美,却聪明善良放的开还最最拎的清。有知识分子那种清高又自恋的风流博士帅医生赵启平了不起吧?还不照样忍不住在她门前苦等。所以,很少人能够压抑好奇心放下自尊心,面对喜欢的人,也更少人能够忍得住不去接近他/她。
除了可爱的人们,我更想说说本剧的反面人物。因为“坏人”,总能让剧本更深刻,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本剧除了一开始出现但戏份不多只是为了反衬邱莹莹无知拎不清的那个渣男,我认为还有位隐藏在剧中的反面人物,在我眼中是彻彻底底地无可救药,那便是樊大姐的母亲。一位将中国底层妇女全部缺点都囊括的老太太,她可以说是人数众多的一类丑陋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导演用区区几集中的少量篇幅,就能够入木三分的塑造这样一个立体深刻的形象,无疑是非常厉害和成功的。当然,演员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樊母第一次出场,就是向女儿求援。儿子因打了上司被开除,又关进拘留所,樊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让女儿赶紧想办法。樊胜美说哥哥这些年总是惹事生非,毫无担当,一点儿不像个男人,父母一直拿她当卫生纸给哥哥擦屁股。樊母却袒护儿子,“你怎么这样说你哥哥的啊?你哥哥这么多年都这样了,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不仅是她发自内心的重男轻女,也暗示出母亲的溺爱最终会害了儿子。
因为被打者的兄弟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樊母再次打电话向女儿要钱。樊胜美说既然父母把钱都贴补给了哥哥,自己除了给父母寄生活费,已再也拿不出钱,更是沦落到交了房租以后只能一天吃两顿方便面。被债主讹上,樊家人毫无抵抗之力,只会忍气吞声。她无耐的说“干脆让债主去哥哥家搬值钱的东西好了”。樊母听后,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儿窘迫处境的心疼,而是马上反对,“这样你嫂子肯定要跟你哥哥离婚的呀”。樊母建议女儿住进公司宿舍,把交了的房租要回来救急,女儿眼圈一红顿时失语。
哥哥嫂子为了逃债带着家里所有的钱跑了,父母带着孙子躲去上海投奔女儿,身无分文。女儿发动全部好友到火车站半夜终于找到躲在地下通道的三个人。樊母见到女儿马上声泪俱下全情诉苦,却全然不提儿子媳妇有多么过分和自私。到了女儿的合租屋,樊母怨怪女儿买太多衣服。女儿说自己挣的钱一大半都贴补家里,难道就不能给自己买件衣服吗?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女孩子太寒酸会让人看不起,自己三十岁了还是剩女一枚。可惜,换来的却是樊母的鄙夷和白眼。樊母说,儿子媳妇去陌生的地方躲债,让女儿寄些钱去给他们花。女儿冷笑着问,“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你们给过我钱吗?”女儿说,这些年她的钱全部用来供养父母和哥哥一家,无一分积蓄,干脆把哥哥的房子过户到她名下,况且房子的首付和贷款其实都是自己出的,但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对。显然,女儿在他们眼里是外人,房子给女儿就成了往外扔钱。樊母说:“你哥哥再不好,也给我们生了个孙子”。
樊胜美一直在家境殷实的小曲面前很自卑,绝拉不下面子向小曲借钱。曲看透一切说破一切,却依然热心帮忙。樊母见此,心念一动便催女儿向小曲借钱。女儿不肯答应,樊母便满脸堆笑极尽讨好地亲自向小曲开口,甚至不惜下跪磕头,嘴里念叨的却还是“等胜美下个月开了工资就还你”。且不说樊胜美几个月的工资也不一定能还的上,她显然只是母亲眼中的摇钱树而已,除了挣钱养活一家老小,她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丝毫关爱。而此刻,她的自尊心也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樊父生命垂危,医生说需要花十万块钱捡条命。樊母自然又逼迫女儿去借钱。女儿的朋友们认为,全家的事,不能全由樊胜美一人承担,父母有房,哥哥有房,而唯独她没有。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面前,朋友们建议卖掉哥哥的房子,拿钱救命。樊母坚决反对,“不能卖房,不然你嫂子会跟你哥哥离婚的呀”。她指责女儿,“你省省总能把钱省出来的呀!”这是一位只会抱着女儿这棵摇钱树拼命摇的母亲,从不担心有一天她会折断。魏总答应借钱,樊母感激不尽,千恩万谢,毕竟在这种时候,如果不是出于朋友情谊,谁能、谁又愿意一下子拿出十万给别人救急。但听到魏总说要收取三分利息,拿房本作抵押,樊母马上翻脸,指责大家串通起来骗她的钱。“你们邻里邻居的,怎么这么做事的呀!”在樊母心里,不仅女儿是摇钱树,连女儿的朋友们也是她理所当然的摇钱树。别人借给她钱,她可以把人家当神仙供着;不借给她钱,别人就是下三滥,她可以翻脸比翻书还快。当魏总私下跟樊胜美说,不收利息,不用抵押,他那么说,只是为了逼樊母答应卖房子,樊胜美真正体会到了来自朋友们的温暖。
樊胜美终于醒悟,自己已是30岁的大龄剩女,如果再拖着一身债务,今后的日子将了无希望。她下定决心,把房产证握在自己手里,并在电话里怒斥哥哥不负责任。樊母不能忍受女儿对哥哥不敬,无论在外人眼里哥哥有多么混蛋。樊母拉扯着女儿又打又骂,指责她没有良心,“你怎么这么说你哥哥的呀”。樊胜美强忍泪水,告诉母亲,如果她日后给父母寄的生活费,父母仍然全部贴补给好吃懒做的哥哥,那她将再也不寄生活费来。樊母哭喊大闹,“你爸爸还躺在床上,你就不认你妈,不养你妈了!你太不孝了!”樊胜美夺门而出,泪流满面。
剧演至此,做为观众,我真的看不出这位母亲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可敬可爱之处。相反,张爱玲《金锁记》里曹七巧的苍凉和心理变态却如幽灵一般飘来。樊母这样的母亲,已经愧对妈妈这个称谓。但在樊母几集的剧情结束的时候,话外音却给出“过去的争吵与不快都已烟消云散,断不了的仍是那份亲情与牵挂”。我真的不懂,樊母与女儿之间的亲情何在?也许,这是本剧过审时被要求加上去的?
孝是中国主流的价值观,但任何时候,都有反例。在我看来,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传统观念使然,那真的大可不必。传统就是需要被人打破的,否则社会永远不可能进步。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责任感使然,那对于自己,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人不仅要爱别人,也应该懂得爱自己。毕竟,人生不可能重来,谁都有快乐和幸福的权利。为了别人而失去自我,活着就显得空洞乏味。如果爱这样的母亲,是出于血缘使然,那亲情便成了捆住自己手脚的桎梏和控制人生的魔咒,如果不能自救,便永不得解脱。而对于樊胜美,她显然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看到这样一位母亲,受到刺激的关关、小邱和小曲同时致电自己的父母,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直白地倾诉内心对父母的爱。出身富贵的小曲,从小到大一直拥有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所以她对父母颐指气使早已成为习惯。她在电话里说,以为天下的父母都跟自己的父母一样,原来不像话的父母其实很多,而自己竟然一直是如此的幸福。这是个非常妙的情节,能够让“纨绔子弟”小曲都“翻然悔悟”的刺激该有多么大?导演借小曲之口,说出了樊母的“不像话”,表达了对樊母深深的蔑视。
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这部剧,觉得很值得。导演对部分人性的挖掘和展示很用心思。剧末,导演还顺带对包办婚姻、文革和上山下乡控诉了一翻,真令我惊讶,也很是佩服。
再次对处女座的孔笙导演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