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纪念作家的方式#
我认为,纪念作家的最好方式是成为他/她的读者。
又要拿杨绛杨先生说事了。打扰。
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本应该对她有所了解。但是,实话讲我对她并不熟悉,课堂上没听老师提过,唯一知道她的身份是作家,作品也仅读过短文《老王》(来自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她一部翻译柏拉图的《斐多》。
5月25日中午,在刷微博的朋友对我说,杨绛今晨去世。心中一动,陈忠实老先生走了没多久又一位老作家去世了。
随后,众多微信公众号刊文。还有朋友圈大量转发的信息,山呼:“先生走好”或者“痛悼先生”云云。
我想说,哎
有了解过她吗?
你们跟她很熟吗?
是她门下弟子还是她亲戚?
有人说,跟你有毛线关系,我发个朋友圈你还在那里瞎bb。
是是是,是没关系,我就是闲的慌。
听过一段对话,在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时候,一位前线记者往家里打电话,问:
“知道这个消息(指卢旺达事件),人们的反应如何?”
“开始大家痛苦极了,但晚上的派对照常进行。”
都是这样,对于负面的消息,人们都有一种出于本能的难过的情绪流露出来,在之后呢,没有然后了,“生活还是继续进行着”。可能这也是人类自身防御的“保护”机制,但这不也是麻木的体现吗?
战争过后,没有深刻的反省,没有追究和惩戒措施,以后还会有。
同样,作家去世过后,仅仅发一个“已阅”就好了,我好像看到了今后某某作家某某文艺家去世后再朋友圈里飘荡着无数的“悼”“哀”…
那么,如何纪念作家?
成为读者,去读作品。因为在作品承载着作家一生的酸甜苦辣、起承转合,更重要的是作家对人生的看法,对世界的思考。
读,在精神上与逝者同在。
又要拿杨绛杨先生说事了。打扰。
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本应该对她有所了解。但是,实话讲我对她并不熟悉,课堂上没听老师提过,唯一知道她的身份是作家,作品也仅读过短文《老王》(来自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她一部翻译柏拉图的《斐多》。
5月25日中午,在刷微博的朋友对我说,杨绛今晨去世。心中一动,陈忠实老先生走了没多久又一位老作家去世了。
随后,众多微信公众号刊文。还有朋友圈大量转发的信息,山呼:“先生走好”或者“痛悼先生”云云。
我想说,哎
有了解过她吗?
你们跟她很熟吗?
是她门下弟子还是她亲戚?
有人说,跟你有毛线关系,我发个朋友圈你还在那里瞎bb。
是是是,是没关系,我就是闲的慌。
听过一段对话,在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时候,一位前线记者往家里打电话,问:
“知道这个消息(指卢旺达事件),人们的反应如何?”
“开始大家痛苦极了,但晚上的派对照常进行。”
都是这样,对于负面的消息,人们都有一种出于本能的难过的情绪流露出来,在之后呢,没有然后了,“生活还是继续进行着”。可能这也是人类自身防御的“保护”机制,但这不也是麻木的体现吗?
战争过后,没有深刻的反省,没有追究和惩戒措施,以后还会有。
同样,作家去世过后,仅仅发一个“已阅”就好了,我好像看到了今后某某作家某某文艺家去世后再朋友圈里飘荡着无数的“悼”“哀”…
那么,如何纪念作家?
成为读者,去读作品。因为在作品承载着作家一生的酸甜苦辣、起承转合,更重要的是作家对人生的看法,对世界的思考。
读,在精神上与逝者同在。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