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带领孩子走向广博的发展之路
![]() |
一
依恋,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和另一个人联系起来的,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它是一种对我们提供安全和情感支持的某个对象,一种强烈的心理联结。
在亲子关系上,依恋给孩子安全感和保护感,这为他们探索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
在婴幼儿和童年期,这种关系是不对称的,并不是双向的,主要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
并不像在成人关系中,依恋是互相给对方提供安全感的一种互动关系。
依恋在名词前多表示留恋、舍不得走开等意思,如:依恋家乡的山山水水。
用在名词后则表示依靠、依赖、珍惜等,如:看得出,他对那份工作是多么依恋。
二
1958年,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受动物研究、生态理论,和自己关于婴儿研究的影响,使用依恋这个术语来描述亲子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依恋意味着亲子之间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联系,与依从所隐含的消极意义相反,依从这个术语是被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用于描述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
依恋这个词最早用来专指亲子早期的关系,后来也扩展到成人和他们自己的父母、同伴和配偶之间的关系。依恋研究首先最常用于孩子和母亲之间,后来也开始包括了父亲。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造成的巨大影响开始的。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儿童因战争失去或离开父母,被送进了孤儿院。孤儿院的儿童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50年代鲍尔比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
他认为孩童时期的发展对成人期有很大的影响,孩童的依恋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1.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可以依靠她,当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孩子会比较有自信和勇气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2.这种契约式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而影响他日后的友谊及爱情关系的模式。通过依恋,会形成积极接受、彼此影响和互动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
母亲的敏感、体贴和接受等特点对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母亲参与照顾婴儿的质量和态度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指标。
三
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与母亲的照顾质量有很高的相关:
A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常表现消极;
B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情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C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
D型婴儿的母亲常虐待儿童,对儿童的看护不连贯和不规律,母亲对儿童的情感矛盾,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导致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
对不安全依恋儿童环境中高危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是否具有组织性和连贯性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从反应性(对儿童的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敏感反映)、积极情感的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等)、社会性刺激(母亲接近儿童、对儿童微笑、谈话或模仿儿童的频率)三个维度评价母亲,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其母亲在三个维度上得分都是最高的。
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当孩子长到8 、9个月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依恋。当父母离开,他们会感到害怕,寻找父母。
他们把父母看作是探索世界的安全港湾。
四
几乎在所有的儿童中,依恋都会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中大约有60%-70%是最普遍的安全型依恋。
婴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和安全;他们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会抗议,当母亲回来时又感到高兴,并要与母亲亲近。
有20%的为焦虑-回避型依恋,不关心母亲的离开,也对母亲回来不感兴趣。
大约10%-20%为焦虑-反抗型依恋。抗议母亲离开的表现很强烈,当母亲回来时,却很难和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间隔性地寻找母亲并抗拒亲近。
还有一种被定义为混乱型依恋。有这种依恋的婴儿,他们对父母的行为方式不断变化、无法预计。
有时,他们像有安全依恋的婴儿一样很愉快地接近父母,有时,他们又躲避父母。他们对如何与父母作出反应,出现矛盾和困惑的表现。
混乱型依恋往往出现在父母自己感到害怕或痛苦的家庭中,因为这样的家庭也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这种依恋的形成多数是在有多种问题和虐待型家庭中。如抑郁的母亲与孩子的交流会很少,而且会给孩子较多的负面影响。
婴儿生活模式的变化会有可能导致依恋稳定性的下降。如:更多母亲都要工作,很多父亲参与到照顾孩子中,因为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带来了更多的紧张状态。
依恋的不稳定一般也常与负面的生活事件有关,离婚或失去情感支持,这些生活事件会改变亲子关系的特点。
不管是经济还是婚姻方面的压力,都会造成不安全依恋的比率地上升。
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父母的敏感性,作为促进安全依恋产生的条件之一,经常会缺失。
在以色列有两个在性格和早期生活事件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别的婴儿群体样本中,晚上睡在家里的婴儿中,80%都是安全依恋的,然而睡在集体安排的住所中的婴儿,只有48%是安全依恋的。
五
如果母亲的效能感提高,对自己的作用有信心,她们和孩子的关系会得到改善。如:婴儿12个月时是回避焦虑型的依恋,在18个月的时候会变为安全型的。
短期和长期的研究都有证据说明使亲子关系中的情感特点发生变化的因素,会改变依恋的特点。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对父母很强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害怕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会有利于孩子的生存。安全型依恋使孩子听从父母指导,这样父母就可以一直保护他们的孩子,直到孩子更加独立。
六
依恋重要性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婴儿由此发展出了一个与伙伴的交流系统,这个伙伴通常是母亲,也可能是双胞胎兄妹或其他成人。
这个交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包含语言和手势的个性化联系方式。如果没有伙伴,婴儿会感到寂寞和孤独。
如果没有人用同样的方式给予关注,婴儿就会发展出对分离的害怕。
婴儿害怕的不是失去食物或爱,而是孤独和寂寞。
如果相互沟通是分离焦虑的基础,那么,孩子有了语言,就能和其他人交流,这种害怕便会下降。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婴儿发展出语言之后,分离焦虑就减少了。
七
心理学家认为对依恋关系的体验会产生婴儿理解世界的一种结构。从中,婴儿建立了如何与他人联系的内部模式。
婴儿会产生别人将会如何理解他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对他人有多大的影响,能得到多少的满意度等这些方面的预期。从这些关系中,婴儿也会感到自己既可爱又能干。
当别人对他们的友好作出积极反应时,婴儿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他们会期望在新的情境中从成人那里得到类似的反应。
如果婴儿被忽略或遭到拒绝,他们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会有一种无助感。
如果这种相互的交往形成一种一致的模式,婴儿就会在各种经历中获得一种有序和可预见的感觉,这会泛化到日常生活和整个世界。他们会了解家庭的日常安排和活动,并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模仿,开始探索照顾他们的人的情感反应。
亲子之间早期积极依恋的影响会延续到未来。
1岁时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儿童后期与不安全依恋的孩子相比,更富有好奇心。他们富有热情并坚持不懈地去解决问题,也会接受他人的帮助。
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1岁以后倾向于更加焦虑,更容易在遇到问题时发脾气。
原文链接
用鲜活的想象力
有吸收力的心灵
跟随孩子 成长脚步
发现生命 更多可能
用好奇 开启传奇
将未来 变成现实
给孩子原创人生 给自己别样可能
把握成长本质 倡导成长DIY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公众号:向孩子学习 ID:XiangHaiZIXueXi
新浪微博关注:@向孩子学习
投稿或合作
请发送邮件至:
XiangHaiZiXueXi@126.com
微信直接留言
有什么问题、意见和建议
希望看到什么选题
推荐你喜欢的东西
或当成树洞都可以
原创内容版权归向孩子学习所有,欢迎转载 严打抄袭
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网络,仅作非商业用途分享
转载请告知,并在显著处注明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向孩子学习 ID:XiangHaiZiXueXi
欢迎一起参与,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