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坚固的大厦迟早也会崩塌
「你我之间最大的差别,只因不同的价值观,注定了不同的选择。」
看到这句我忍不住笑了,好想知道那位某杂志前(执行)主编的价值观,是不是也是腊梅牌的。
一年前取关了那位素颜界宇宙之光的公众号,本以为再也不会受到鸡血和谜之优越感的核辐射了。未料到一篇《年薪10W和年薪100W的人,差在哪里?》就这么燎原般的出现在各个大号的头条,也不怪曾经以浪费时间为志趣的咪红人,同样沦为了速溶成功学的附庸,观者群情激昂弹冠相庆,干了这碗毒鸡汤分分钟就成了人生赢家。
成功变为了一种可以解构可以复制的模式,成功的定义被高度浓缩为百万年薪的“上流”人生。社交媒体的汹涌推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只是心潮澎湃的亮光闪过,身旁那个失败的影子被拉得更长了一些。
不知不觉中,这个社会成了焦虑和野心的熔炉,有人给“年薪10W”和“年薪100W”囫囵画了个圈,围观的人群就对号入座钻了进去——我拿10W年薪是因为我不够拼,如果我努力又是另一个结果。
随便打开一个励志书的豆列,你就会看到《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改变,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明天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今天的你怎么做》、《拼了命,尽了兴》、《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
此刻在喝咖啡的你,也许已经在10秒之前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机会,一个拉到风投的可能。但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奋斗吧,只要¥29.9,改变人生你也可以。
鸡汤的市场果然幅员辽阔,只不过从最早的温情说教演化为了麻辣哲学,当然中心思想依然还是“我还不是为你好”。
「公司很小,没有办公室政治,大家都很松散,上班打打游戏,逛逛论坛,嘻嘻哈哈的,到了快下班了,急急忙忙胡乱攒一攒了事。」
这世界上的人又被轻松划分为了两个阵营:一种勤勤恳恳踏实向上,一种懒懒散散得过且过。我们身边或许不乏活生生的后者,于是自动代入到鄙视生态链的上游,俯视那些注定被时代浪潮洗刷的苍生。
即便在文章的硬伤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依然鲜有人质疑。社会结构不一直是金字塔型的么,要是100W年薪光做到这些可以拿到了,那你周围人的收入水平应该全都在百万级的。可是大家沉湎在那醒世箴言的一鞭子快感中,觉得自己只要保持上进心,努一把力就能挤进VIP俱乐部。
十多年的语文课似乎并没有让人真正学会独立思考,说学会了汉字倒是更恰当一点。
只要把人分为两种,就可以编撰各种语录,举几个例子,总结清楚观点,主题立刻升华了,整篇文章仿佛有了普世的意义。不管怎么说我也莫名其妙写过一篇爆款,一二三四的总结套路我懂。
剥开文章的内核,其实和我们过去受的教育无差:你不要计较工作的艰辛,认认真真地搬每一块砖,只要扛下来,总有一日你会有本事筑起一座大厦的。
可这个世界,真的如此简单吗?
作者用心良苦地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姿态,例证“职场最荒唐的几大谎言”。可是终究是在180平米的房子里眺望了太久的城市天际线,大概很难理解我们这些“下流”社会的思维。
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难道不一直是我们嘴里苦中作乐的调侃么?这也罢了,还以此叫嚣嘲讽“你怎么不去做小三啊?何止钱多事少,根本就不用下床”是什么鬼,和菜市场价值观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话说现在街坊大妈可实在呢,哪有嫌你钱赚得太多的,有些媳妇刚生完孩子待业在家,婆婆就绵里藏针地暗示不要给她儿子添负担,催促去找新工作嘞。
为什么这些忽悠年轻人的说辞在如今依然那么吸流量?仍在校园里涉世未深的可以理解,但全盘接收这些观点的社会人也不在少数。直至想起“恐惧营销”这个词,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生活裂出了太多不宁的缝隙,时时刻刻都在忧虑未来那个“最糟糕的自己”的可能性。而这些鸡血文恰好放大了我们不安、恐惧和负罪感。只要给出一个容易执行的解决方案,就足够对一件商品或一套理论深信不疑。
素颜主编以百万年薪的成功姿态潇洒转身离开了传媒集团,美其名曰为理想辞职,开拓人生的全新版图。虽然网上流传的八卦又是另一个版本,但得不到实证,随意置喙未免诛心。
不可否认,媒体的高压环境下,没有血泪的付出不足以谈人生。但是身居高位,不仅仅只是会拼而已,甚至有着偶然因素。我23岁时候都差点当上执行主编呢,杂志还是全国发行大部分书报亭都能看到,不是天赋异禀,不是八面玲珑,只是因为——我是那本杂志做了时间最长的员工——现在想来还是觉得有点搞笑。杂志的人员流动可能比你想象得要频繁,鼎盛期一本杂志也只有五个人,工资勉强满足温饱,能做上一两年的都可以说是在用理想和热血在撑。当然,选择离开和钱没有半点关系,就算当上主编年薪离10W还差上一大截。我-只-是-受-够-了-而-已。
人们习惯为成功和失败建立因果关系,却懒于或逃避思考问题的本质。得道者趾高气昂地包装着可笑的价值观,你们努力奋斗就能和我一样,未得道者将之奉为圭臬,无所畏惧地透支着自己的体力。
「只有任务量增大到极致,你才会被迫去思考如何调整方法,提升效率,来消化更多的工作量,因此激发出深度的潜能。」
其实有人爱说这话也没关系,怕就怕有些傻子真相信了,最怕的是这其中有些人还是当领导的,把压榨下属视作理所当然——你做不到是你不够努力,是你能力问题。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鼓吹起这些奴役的洗脑理论总是很卖力的。
允许我引用《重来》里对工作狂的描述:“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作了更多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的活。如果你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的。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
我不知道其他行业如何,但“筋疲力竭”对从事创意的人而言,是灭顶之灾。
偏偏大佬们碰上这种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的英雄壮举,总是忍不住要公司邮件all一下,恨不得每个人都以此为楷模,只要你能配合其只争朝夕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急迫感,你就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
最近换了新工作,碰到一个同事以前也某新媒体待过,我们前脚和后脚隔了一年的时间,虽然编辑设计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还是有不少人际交集。听说她在的那会儿,回家基本都在凌晨一两点后,大家都忘了正常的下班时间。每天晚上的七八点好像生物钟才刚刚开启,编辑们纠结着改过的稿子是否能入主编刁钻的法眼,设计们痛苦着排版是不是还要玩点新花样。你没有口吐莲花讨领导欢心的毒舌本事,至少也要靠蛮力证明自己兢兢业业完成了工作。颠倒的作息让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亚健康状态,不生一场大病都快不好意思说曾经在那里工作过。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了虚妄之冠付出的代价,得到的金钱根本无法弥补。
大V贩售毒鸡汤时可能也未必知道它会击中大众的嗨点,宣泄情绪地致完贱人就这么在朋友圈火了,便开始提取公因式,不是拼凑重组简单易懂的语录,就是为某个语焉不详的励志人生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粉丝的热情回应让他们的自我迅速膨胀,升级为人生导师也自然顺理成章了。
连王撕葱都觉得自己三观正,也难怪自媒体们纷纷把自己当上帝。
电台主持人Celeste Headlee在TED演讲中说,“Now, people on the radio, especially on NPR, are much more aware that they're going on the record, and so they're more careful about what they claim to be an expert in and what they claim to know for sure. Talk should not be cheap.”(广播节目里的人,尤其在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中,非常明白他们的谈话会被播放出去,所以他们对自己声称专业的地方以及言之凿凿的东西会更加小心。谈话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
可是环绕我们的喧哗噪声,兜售给我们的哲学,有多少不是廉价而自以为是的?金钱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心态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不安全感可以历练一个人的灵魂……
上帝在创世的第七日都休息了,他们还能一天一个不停推送呢。
关于年薪这回事,你最好还是问问当HR的旁友,不要轻信那些大V的洗脑言论。
讲真,那些人是不是全有真材实料还要打个问号的。我还见识过未掏一分钱、从不到办公室上班的就能当上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MO的呢,像我们这种温良恭谦卖命苦干的拿10W年薪的,实在难以参透嘴炮的洪荒之力。
好吧,我又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一本正经模样。
反对有用么,能改变世界吗?毕竟现实已经把我设定为说话窸窸窣窣的吃瓜路人。
但Bernie Sanders这样的嬉皮遗老,在总统大选也有其存在价值吧。即使当选的概率再微小,他也代表了一群普通人声音,即使理想国的概念再空泛,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
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有一堂美术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画出自己的理想职业。彼时的我尚不明白理想为何物,只知道我真正想做的和老师一定不喜欢。于是便在纸上不由自主地画上了穿白大褂的大夫,也许崇高的职业才符合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吧。因为别人的期许,我竟然可以轻易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力,拘泥在一种安全稳妥里交上作业。
每个人都被教育要努力造起大厦,不管你是否有那个天赋、体能、抱负,没有人说,你用一砖一瓦搭个矮房子也是可以的,平凡的梦想同样值得去追求。
长大之后,你开始把成功的幻觉都投射在高高矗立的大厦,金钱、事业、爱情概莫能外,不假思索地时间、精力和感情都花在这座大厦上。每个人都在谈梦想,每个人的梦想好像又差不多,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曾经唾弃过的一心一意考大学的套路中。创业时大家都觉得自己的产品能改变世界,最后想的全是IPO,或者趁融资失败前被大公司收购。你的梦呢?能卖一个好价钱呢。
我们以为砖墙足够厚实,殊不知我们依然脆弱如故,一次股市震荡一次同学聚会就足够把神经崩得紧紧的。
我们以为垒得越高越有安全感,却从不去设想地基打得不稳固,只管虚荣地拔起高楼,大厦将倾又会怎样。
人人都在教你如何成功,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回应失败。耳边微微响起万青的那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看到这句我忍不住笑了,好想知道那位某杂志前(执行)主编的价值观,是不是也是腊梅牌的。
一年前取关了那位素颜界宇宙之光的公众号,本以为再也不会受到鸡血和谜之优越感的核辐射了。未料到一篇《年薪10W和年薪100W的人,差在哪里?》就这么燎原般的出现在各个大号的头条,也不怪曾经以浪费时间为志趣的咪红人,同样沦为了速溶成功学的附庸,观者群情激昂弹冠相庆,干了这碗毒鸡汤分分钟就成了人生赢家。
成功变为了一种可以解构可以复制的模式,成功的定义被高度浓缩为百万年薪的“上流”人生。社交媒体的汹涌推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只是心潮澎湃的亮光闪过,身旁那个失败的影子被拉得更长了一些。
不知不觉中,这个社会成了焦虑和野心的熔炉,有人给“年薪10W”和“年薪100W”囫囵画了个圈,围观的人群就对号入座钻了进去——我拿10W年薪是因为我不够拼,如果我努力又是另一个结果。
随便打开一个励志书的豆列,你就会看到《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改变,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明天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今天的你怎么做》、《拼了命,尽了兴》、《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
此刻在喝咖啡的你,也许已经在10秒之前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机会,一个拉到风投的可能。但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奋斗吧,只要¥29.9,改变人生你也可以。
鸡汤的市场果然幅员辽阔,只不过从最早的温情说教演化为了麻辣哲学,当然中心思想依然还是“我还不是为你好”。
「公司很小,没有办公室政治,大家都很松散,上班打打游戏,逛逛论坛,嘻嘻哈哈的,到了快下班了,急急忙忙胡乱攒一攒了事。」
这世界上的人又被轻松划分为了两个阵营:一种勤勤恳恳踏实向上,一种懒懒散散得过且过。我们身边或许不乏活生生的后者,于是自动代入到鄙视生态链的上游,俯视那些注定被时代浪潮洗刷的苍生。
即便在文章的硬伤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依然鲜有人质疑。社会结构不一直是金字塔型的么,要是100W年薪光做到这些可以拿到了,那你周围人的收入水平应该全都在百万级的。可是大家沉湎在那醒世箴言的一鞭子快感中,觉得自己只要保持上进心,努一把力就能挤进VIP俱乐部。
十多年的语文课似乎并没有让人真正学会独立思考,说学会了汉字倒是更恰当一点。
只要把人分为两种,就可以编撰各种语录,举几个例子,总结清楚观点,主题立刻升华了,整篇文章仿佛有了普世的意义。不管怎么说我也莫名其妙写过一篇爆款,一二三四的总结套路我懂。
剥开文章的内核,其实和我们过去受的教育无差:你不要计较工作的艰辛,认认真真地搬每一块砖,只要扛下来,总有一日你会有本事筑起一座大厦的。
可这个世界,真的如此简单吗?
作者用心良苦地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姿态,例证“职场最荒唐的几大谎言”。可是终究是在180平米的房子里眺望了太久的城市天际线,大概很难理解我们这些“下流”社会的思维。
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难道不一直是我们嘴里苦中作乐的调侃么?这也罢了,还以此叫嚣嘲讽“你怎么不去做小三啊?何止钱多事少,根本就不用下床”是什么鬼,和菜市场价值观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话说现在街坊大妈可实在呢,哪有嫌你钱赚得太多的,有些媳妇刚生完孩子待业在家,婆婆就绵里藏针地暗示不要给她儿子添负担,催促去找新工作嘞。
为什么这些忽悠年轻人的说辞在如今依然那么吸流量?仍在校园里涉世未深的可以理解,但全盘接收这些观点的社会人也不在少数。直至想起“恐惧营销”这个词,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生活裂出了太多不宁的缝隙,时时刻刻都在忧虑未来那个“最糟糕的自己”的可能性。而这些鸡血文恰好放大了我们不安、恐惧和负罪感。只要给出一个容易执行的解决方案,就足够对一件商品或一套理论深信不疑。
素颜主编以百万年薪的成功姿态潇洒转身离开了传媒集团,美其名曰为理想辞职,开拓人生的全新版图。虽然网上流传的八卦又是另一个版本,但得不到实证,随意置喙未免诛心。
不可否认,媒体的高压环境下,没有血泪的付出不足以谈人生。但是身居高位,不仅仅只是会拼而已,甚至有着偶然因素。我23岁时候都差点当上执行主编呢,杂志还是全国发行大部分书报亭都能看到,不是天赋异禀,不是八面玲珑,只是因为——我是那本杂志做了时间最长的员工——现在想来还是觉得有点搞笑。杂志的人员流动可能比你想象得要频繁,鼎盛期一本杂志也只有五个人,工资勉强满足温饱,能做上一两年的都可以说是在用理想和热血在撑。当然,选择离开和钱没有半点关系,就算当上主编年薪离10W还差上一大截。我-只-是-受-够-了-而-已。
人们习惯为成功和失败建立因果关系,却懒于或逃避思考问题的本质。得道者趾高气昂地包装着可笑的价值观,你们努力奋斗就能和我一样,未得道者将之奉为圭臬,无所畏惧地透支着自己的体力。
「只有任务量增大到极致,你才会被迫去思考如何调整方法,提升效率,来消化更多的工作量,因此激发出深度的潜能。」
其实有人爱说这话也没关系,怕就怕有些傻子真相信了,最怕的是这其中有些人还是当领导的,把压榨下属视作理所当然——你做不到是你不够努力,是你能力问题。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鼓吹起这些奴役的洗脑理论总是很卖力的。
允许我引用《重来》里对工作狂的描述:“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作了更多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的活。如果你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的。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
我不知道其他行业如何,但“筋疲力竭”对从事创意的人而言,是灭顶之灾。
偏偏大佬们碰上这种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的英雄壮举,总是忍不住要公司邮件all一下,恨不得每个人都以此为楷模,只要你能配合其只争朝夕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急迫感,你就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
最近换了新工作,碰到一个同事以前也某新媒体待过,我们前脚和后脚隔了一年的时间,虽然编辑设计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还是有不少人际交集。听说她在的那会儿,回家基本都在凌晨一两点后,大家都忘了正常的下班时间。每天晚上的七八点好像生物钟才刚刚开启,编辑们纠结着改过的稿子是否能入主编刁钻的法眼,设计们痛苦着排版是不是还要玩点新花样。你没有口吐莲花讨领导欢心的毒舌本事,至少也要靠蛮力证明自己兢兢业业完成了工作。颠倒的作息让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亚健康状态,不生一场大病都快不好意思说曾经在那里工作过。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了虚妄之冠付出的代价,得到的金钱根本无法弥补。
大V贩售毒鸡汤时可能也未必知道它会击中大众的嗨点,宣泄情绪地致完贱人就这么在朋友圈火了,便开始提取公因式,不是拼凑重组简单易懂的语录,就是为某个语焉不详的励志人生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粉丝的热情回应让他们的自我迅速膨胀,升级为人生导师也自然顺理成章了。
连王撕葱都觉得自己三观正,也难怪自媒体们纷纷把自己当上帝。
电台主持人Celeste Headlee在TED演讲中说,“Now, people on the radio, especially on NPR, are much more aware that they're going on the record, and so they're more careful about what they claim to be an expert in and what they claim to know for sure. Talk should not be cheap.”(广播节目里的人,尤其在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中,非常明白他们的谈话会被播放出去,所以他们对自己声称专业的地方以及言之凿凿的东西会更加小心。谈话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
可是环绕我们的喧哗噪声,兜售给我们的哲学,有多少不是廉价而自以为是的?金钱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心态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不安全感可以历练一个人的灵魂……
上帝在创世的第七日都休息了,他们还能一天一个不停推送呢。
关于年薪这回事,你最好还是问问当HR的旁友,不要轻信那些大V的洗脑言论。
讲真,那些人是不是全有真材实料还要打个问号的。我还见识过未掏一分钱、从不到办公室上班的就能当上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MO的呢,像我们这种温良恭谦卖命苦干的拿10W年薪的,实在难以参透嘴炮的洪荒之力。
好吧,我又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一本正经模样。
反对有用么,能改变世界吗?毕竟现实已经把我设定为说话窸窸窣窣的吃瓜路人。
但Bernie Sanders这样的嬉皮遗老,在总统大选也有其存在价值吧。即使当选的概率再微小,他也代表了一群普通人声音,即使理想国的概念再空泛,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
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有一堂美术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画出自己的理想职业。彼时的我尚不明白理想为何物,只知道我真正想做的和老师一定不喜欢。于是便在纸上不由自主地画上了穿白大褂的大夫,也许崇高的职业才符合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吧。因为别人的期许,我竟然可以轻易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力,拘泥在一种安全稳妥里交上作业。
每个人都被教育要努力造起大厦,不管你是否有那个天赋、体能、抱负,没有人说,你用一砖一瓦搭个矮房子也是可以的,平凡的梦想同样值得去追求。
长大之后,你开始把成功的幻觉都投射在高高矗立的大厦,金钱、事业、爱情概莫能外,不假思索地时间、精力和感情都花在这座大厦上。每个人都在谈梦想,每个人的梦想好像又差不多,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曾经唾弃过的一心一意考大学的套路中。创业时大家都觉得自己的产品能改变世界,最后想的全是IPO,或者趁融资失败前被大公司收购。你的梦呢?能卖一个好价钱呢。
我们以为砖墙足够厚实,殊不知我们依然脆弱如故,一次股市震荡一次同学聚会就足够把神经崩得紧紧的。
我们以为垒得越高越有安全感,却从不去设想地基打得不稳固,只管虚荣地拔起高楼,大厦将倾又会怎样。
人人都在教你如何成功,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回应失败。耳边微微响起万青的那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