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帝后陵寝之晋成帝司马衍兴平陵
![]() |
兴平陵,为东晋王朝第三位皇帝司马衍与其皇后成恭皇后杜阳陵合葬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极大学北园一代岗阜中,古称鸡笼山之阳。
晋成帝司马衍(321年―342年7月26日),字世根,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同母兄,母明穆皇后庾文君,东晋第三位皇帝,公元325年—342年在位。
晋成帝于325年即位,因其年幼故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
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342年,晋成帝去世,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司马衍本人也是书法名家。据有关资料:(司马衍)工书。草书劲力外爽,古风内含。《法书要录》一书记载:成帝则生知草意,颖悟通谙。光使畏魄,青疑过蓝。劲力外爽,古风内含。若云开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悬归碧潭。
附葬皇后:
杜陵阳(321年-341年),一作杜陵,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镇南将军杜预的曾孙女,尚书左丞杜锡的孙女,丹阳丞杜乂之女,晋成帝司马衍的皇后。杜阳陵美貌出众,知书达礼。咸康二年(336年),被晋成帝司马衍聘娶为皇后。咸康七年(341年),杜陵阳去世,时年二十一岁,谥号成恭皇后,葬于兴平陵。
另:兴平陵中可能还袱葬有成帝贵妃周氏。皇太妃周氏(?—363年),周氏曾经为东晋成帝司马衍贵人。周贵人生晋哀帝司马丕和晋废帝司马奕。由于权臣庾冰专权和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长期临朝听政,她的2个儿子虽相继做了皇帝,家世寒微的她未能被尊为皇太后。其子司马丕登基后,于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尊周贵人为皇太妃,礼仪服饰等同于太后。公元363年,周太妃逝世于琅琊府第。
《晋书·帝纪第七·成帝》:“八年春正月己未朔,日有蚀之。乙丑,大赦。三月,初以武悼杨皇后配飨武帝庙。夏六月庚寅,帝不豫,诏曰:"朕以眇年,获嗣洪绪,托于王公之上,于兹十有八年。未能阐融政道。翦除逋昆,夙夜战兢,匪遑宁处。今遘疾殆不兴,是用震悼于厥心。千龄眇眇,未堪艰难。司徒、琅邪王岳,亲则母弟,体则仁长,君人之风,允塞时望。肆尔王公卿士,其辅之!以祗奉祖宗明祀,协和内外,允执其中。呜呼,敬之哉!无坠祖宗之显命。"壬辰,引武陵王晞、会稽王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并受顾命。癸巳,帝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二,葬兴平陵,庙号显宗。”
唐许嵩《建康实录》:“成帝兴平陵在上元县北九里鸡笼山之阳,不起坟。”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 晋元帝睿建平陵、明帝绍武平陵、成帝衍兴平陵,并在县北六里杂笼山。”
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卷十三·.坟陵门》:“晋成帝陵:建康实录晋成帝咸康八年塟兴平陵在鸡笼山之阳不起坟。”
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风土志二·古陵》:“考證寔錄元帝永昌元年春建平陵明帝太寧三年武平陵成帝成康八年興平陵哀帝興寧三年安平陵四陵並在雞籠山之陽皆不起墳。”
张铉等《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二下》:“晋元帝陵晋明帝陵晋成帝陵晋哀帝陵 【实录元帝永昌元年葬建平陵明帝太宁三年葬武平陵成帝咸康八年葬兴平陵哀帝兴宁三年葬安平陵四陵并在鸡笼山阳皆不起坟】 。”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柏历门,号明阳端门。诏曰:"门如所处。凶门柏历,大为繁费,停之(按蔡谟说,以二瓦器始死之祭,系於木,裹以苇席,置庭中,近南,门为重,今之凶门是其象也。礼,记虞而作主,今未葬,未有主,故以重当之。礼称为主道,此其义也。范坚又曰:"凶门非礼。礼有悬重,形似凶门。後人出门以表丧,俗遂行之。簿帐,即古吊幕之类也。")。是时,又诏曰:"重壤之下,岂宜崇饰?陵中惟洁扫而已。"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輓郎。诏又停之。成帝崩,葬兴平陵(六月癸巳崩,七月丙辰葬)。康帝徒行送葬,至阊阖门,乃升素舆至陵所。”
《晋成帝哀册》:“曰:宸极寥廓。圣灵遐之。哀备物之虚在。痛永往之无期。乃命史官。述德寄辞。其辞曰:五德代兴。素灵启曜。离光叠晖。三辰重照。明明我皇。含贞挺妙。玄秀夙达。履德罔违。凤栖遐邈。神宇凝夷。文明外润。仁简内绥。举无遗中。鉴无幽微。韵隆汾阳。道侔垂拱。静恭清穆。冥功日用。亹亹神轨。固天攸纵。爰在阳九。皇纲中替。奸竖肆逆。牢罗失卫。升降艰难。协应神契。灵祚既保。显扬天命。雰雾朝晞。两仪开镜。训咨阿衡。虚己纳正。九功潜流。七德将表。方振宏罗。棱威电扫。芟荡神衢。一我王道。昊天不吊。降兹大悔。天倾其仪。地覆其载。大业未究。神爽迁背。哀贯三灵。痛流万代。爰初不豫。大渐在躬。启手归全。神气夷冲。凝哉达识。体正履终。羁龙既袭。玉容斯幽。澄醪虚设。觞爵靡酬。坟牍莫启。圣迹谁修。冥冥我皇。神焉何游。抚膺遐叫。迸涕交流。三筮告期。将归陵墟。陛殒羽翼。庭纳龙舆。玉轮动运。锡鸾鸣衢。铭旆徘徊。六骥踟蹰。轻云荫轨。流风翼车。哀哀同轨。嗺嗺挽夫。长号永慕。泣涕涟洳。大块独运。终归其始。我后永往。宁神千祀。悠悠上天。焭焭惟己。眇然靡凭。廓焉无恃。目范令仪。徽音在耳。”
《晋中兴书》:“显宗成皇帝。讳衍。字世根。肃祖长子也。即位后。苏峻及祖约。阻兵作逆。诏庾亮卞壸距之。战于青溪。壸等败绩。壸死之。亮奔江州。共陶侃温峤。率众下讨峻。临阵斩之。”
《晋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成恭杜皇后,讳陵阳,京兆人,镇南将军预之曾孙也。父乂,见《外戚传》。成帝以后奕世名德,咸康二年备礼拜为皇后,即日入宫。帝御太极前殿,群臣毕贺,昼漏尽,悬籥,百官乃罢。后少有姿色,然长犹无齿,有来求婚者辄中止。及帝纳采之日,一夜齿尽生。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七年三月,后崩,年二十一。外官五日一临,内官旦一入,葬讫止。后在位六年,无子。先是,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至是而后崩。帝下诏曰:"吉凶典仪,诚宜备设。然丰约之度,亦当随时,况重壤之下,而崇饰无用邪!今山陵之事,一从节俭,陵中唯洁扫而已,不得施涂车刍灵。"有司奏造凶门柏历及调挽郎,皆不许,又禁远近遣使,明年元会,有司奏废乐。诏废管弦,奏金石如故。孝武帝立,宁康二年,以后母裴氏为广德县君。裴氏名穆,长水校尉绰孙,太傅主簿遐女,太尉王夷甫外孙。中表之美,高于当世。遐随东海王越遇害,无子,唯穆渡江,遂享荣庆,立第南掖门外,世所谓杜姥宅云。
章太妃周氏以选入成帝宫,有宠,生哀帝及海西公。始拜为贵人。哀帝即位,诏有司议贵人位号,太尉桓温议宜称夫人,尚书仆射江虨议应曰太夫人,诏崇为皇太妃,仪服与太后同。又诏"朝臣不为太妃敬,合礼典不。"太常江逌议"位号不极,不应尽敬"。兴宁元年薨。帝欲服重,江虨启应緦麻三月。诏欲降为期年,虨又启"厌屈私情,所以上严祖考",帝从之。”
东晋历代皇帝,偏安江左,基本依照西晋司马懿遗诏,营建陵寝。不起坟茔,不做神道,因此,长期以来,关于东晋帝陵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学者著述丰富。
据史料记载,东晋陵区主要在建康都城西、东、北三个方向,紧靠宫城。西陵区在鸡笼山之阳,今南京大学北园、鼓楼岗一带,葬元、明、成、哀四帝;东陵区在钟山之阳龙尾坡,今富贵山一带,葬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北陵区在幕府山之阳,葬穆帝。在东晋灭亡后不久,东晋诸陵也如西晋诸陵一样,分别被政治对手和盗墓贼光顾了。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帝陵、富贵山东晋帝陵和幕府山东晋帝陵的发掘,称为东晋帝陵考古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
1961年11月,南京市文管会在富贵山南麓发现晋恭帝冲平陵的玄宫石碣。1964年,南博考古工作者在石碣出土处以西约400米处,发掘了一座大型东晋晚期墓葬。南博罗宗真研究员认为此墓正是晋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南大历史系蒋赞初教授则认为这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休平陵或晋孝武帝司马曜隆平陵。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发掘一座大型东晋墓葬,有学者根据位置、形制规模和精美的出土文物判断,这应该是晋穆帝司马聃永平陵。
1972年,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考古人员在地下发现了一座东晋时期的大墓。根据记录,这座大墓是一座双室砖墓,总长8.04米,东西总宽9.9米,由墓门、长甬道、近方形主室、侧室甬道和长方形侧室等部分构成。考古人员共计出土遗物100余件,除瓷器、铁器外,还不乏来自遥远西域的玻璃制品。
一般认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当为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建平陵,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墓为晋成帝司马衍兴平陵。
南京大学历史系吴桂兵先生在其《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的形制、墓主及其他— 两晋偏室墓研究之一》中提出: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墓主就有可能是元帝或者成帝了, 而且, 其附葬的是后宫宠幸。这两个东晋皇帝被埋葬的时间都可以划人东晋早期的时间范围。元帝的荀氏埋葬时间为335年、阿春埋葬时间为323 年。考虑到东晋早期和中期这两个时间, 此二人附葬不太可能。那么, 就剩下成帝了。咸康七年(341 年) 三月, 成恭杜皇后崩, 四月葬兴平陵, 后无子。第二年的夏天, 成帝崩于西堂,葬于兴平陵。成帝的周章太妃死于363年, 为哀帝兴宁元年。
比较元帝的荀氏、阿春及成帝的周章太妃荀氏虽为明帝生母, 但其死于成帝时; 阿春虽为简文帝生母, 但其死于明帝时, 其时, 明帝生母荀氏尚在。成帝的周章太妃的情况不同, 其死于哀帝时, 哀帝为其亲生儿子。而且, 兴宁元年时哀帝仍然当政, 兴宁二年时崇德太后才又临朝摄政。据此也可以认为, 成帝的周章太妃附葬于成帝与杜恭皇后的主室之侧可能性较大。
《晋书·后妃下》在成恭杜皇后条下, 记有周章太妃的情况。哀帝即位后, 对其“诏崇为皇太妃,仪服与太后同。”太妃芫后, 哀帝欲服重, 遭到了尚书仆射、太常等的反对。尽管这里记载哀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但事实上, 整个东晋早期、中期, 关于“ 二母并嫡” 、“二母附葬” 等礼仪常有是“率情而举” , 还是循“私情”的争议。郑樵在《通志》里曾谈到明帝母豫章君荀氏, “明帝为天子而处之别宅,阅两朝但为封君不正太后之名, 当时朝臣无有非议之者, 有以知晋朝之不纲也, 然史氏载之亦无议论, 何耶? ”这反映了东晋时期, 偏居江左的朝廷礼仪建设的情况。......
笔者相对更为认同建平陵的说法,但吴先生的观点较为新颖。
古文献中记载东晋帝陵较为具休的是唐肃宗时人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据此书所记东晋11帝中葬于“鸡笼山之阳”者四陵, 即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与哀帝司马丕的安平陵, 葬“钟山之阳”者有五陵, 即康帝司马岳的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的高平陵、孝武帝司马的隆平陵、安帝司马德宗的休平陵与恭帝司马德文的冲陵。在上述九陵中,《建康实录》明确记有“不起坟”者为建平陵、崇平陵、高平陵、隆平陵与休平陵。唯一记有起者为葬“幕府山之阳”的穆帝司马耽的水平陵,“周四十步, 高一丈六尺”此外,废帝海西公司马奕被废后卒于吴县, 葬地不详, 但其皇后庾氏旱卒, 《建康实录》及《晋书·帝纪》均云“敬平陵”, 则该陵亦应位卜南京一代。
建国以来发现的与东晋帝陵有关的大墓,也分布几邻近古文献所记的“鸡笼山之阳”、“钟山之阳”与“幕府山之阳” 这三个地带,如位于鼓楼岗南麓的南京大学北园大墓、位于太平门内富贵山南麓的大墓、以及位于幕府山西南麓的四座大墓(M1一M4)等。在幕府山的西南麓一带, 还分布有象山、郭家山与老虎山三处东晋墓群, 据出土墓志及有关考证,已可定为大族王氏与颜氏的墓地。
关于东晋四陵所在之鸡笼山,诸多典籍多记述今鸡鸣寺所在之山即古鸡笼山, 认为是六朝宫城(台城) 所在, 东晋的元、明、成、哀四陵也在这一带。但自《嘉庆江宁府志》(简称吕志) 开始, 姚湘、陈文述等学者认为今鸡鸣寺所在之山既为台城所据, 不可能再建帝陵, 故提出以龙广山(即今太平门内东侧之富贵山) 为鸡笼山之新说, 并将覆舟山(今天一般认为即今太平门内西侧之小九华山, 亦即古籍所记之东晋北郊坛和药园垒及南朝乐游苑之所在) 改定在太平门外蒋庙西之仓山. 后来,虽经《白下琐言》、《同治上江两县志》、《金陵古迹图考》及《首都志》等书力主恢复鸡笼山与硕舟山地望之原说, 但《吕志》之说仍有相当影响, 如l979 年发表的《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一文就发展了此说, 主张“ 鸡笼山是钟山的一部分, 今称九华山, 和相连的富贵山均为钟山余脉,认为自鸡笼山以东抵钟山之阳,即“鸡笼山之阳” 与“ 钟山之阴” 的两处东晋帝陵是相连的, 均在六朝宫城(台城) 之东。
有关鸡笼山之阳是否是鸡鸣寺之山的争论自古有之,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希祖、朱偰父子考察六朝诸墓,撰写《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以降,学术界基本认可所谓鸡笼山并非鸡鸣寺所在之山,而是北极阁所在之山,即明代天文台所在的钦天山,北极阁所在之山。
从明以前的地理形势和鸡笼山的范围来看, 四陵在鸡笼山之阳是毫无问题的明以前的鸡笼山, 南北长不到一公公里, 东西宽却至少三公里, 而且凡属山前向阳处都应为山之阳, 除周八里的宫城外, 已有足够的地方营建四陵, 如果因为前部系宫城所在, 四陵当偏于鸡笼山的西部. 今南京大学北园晋某正处于这一范围之内, 且在山阳, 应属四陵之一。
明代以前的鸡笼山应包括今鼓楼岗在内, 1972年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之南约200米处曾发现北宋墓志一方, 称这一带为‘北山,故东晋的元、明、成、哀四陵应位于鸡笼山的西南麓。此情况与东晋的康、简文、孝武、安、恭五陵据古籍记载在钟山之阳, 而实际上是在钟山西南麓的富贵山之阳的情况是相同的。
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希祖、朱偰父子在北极阁所在钦天山附近考察六朝帝陵时,当地尚存“石麟里”地名,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一日,余至鸡笼山南访晋四陵遗迹,不见遗迹,惟在大石桥东数十步,见一巷门,颜明石麟里,因忆唐李商隐“夜臺无月照珠户,秋殿有风开玉宸。弓剑神灵定何处?年年春绿上麒麟。”据此,唐时晋四陵必尚余石骐驎也,今石麟里适当鸡笼山之阳,则晋四陵必在石麟里与鸡笼山之间矣。石麟里的确切位置今已难考证,但从鼓楼岗东晋帝陵的位置来看,朱先生父子的推断无疑是准确的。
西晋已发现的峻阳陵、崇阳陵墓地均由帝陵和数量不等的陪葬墓组成,其中既有左棻这样的妃嫔,也有荀岳这样的功臣勋戚。而根据史料记载,陪葬在鸡笼山之阳晋四陵的东晋功臣勋戚亦不在少数。《晋书·陆晔传》即记陆玩“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年,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陆玩位登成帝公辅,其墓当在兴平陵周围。《万历上元县志》卷五《陵墓》条即载“陆玩墓在鸡笼山??子尚书令纳亦葬此山。”此外,明确记载陪陵而葬的还有大将军、始安郡公温峤。《晋书·温峤传》详载其初葬豫章,后还葬京都的经过:“初葬于豫章,后朝廷追峤勋德,将为造大墓于元明二帝陵之北,陶侃上表曰:‘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临卒之际,与臣书别,臣藏之箧笥,时时省视,每一思述,未尝不中夜抚膺,临饭酸噎。‘人之云亡’,峤实当之。谨写峤书上呈,惟陛下既垂御省。伤其情旨,死不忘忠,身没黄泉,追恨国耻,将臣戮力,救济艰难,使亡而有知,抢恨结草,岂乐今日劳费之事。愿陛下慈恩,停其移葬,使峤棺柩无风波之危,魂灵安于后土。’诏从之。其后峤后妻何氏卒,子放之便载丧还都。诏葬建平陵北,并赠峤前妻王氏及何氏始安夫人印绶”又《晋书·刘超传》记成帝为苏峻之乱中遇害的右卫将军刘超改葬,“成帝痛念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这里所言“高显近地”以及“出入得瞻望其墓”显然是指距宫城不远的鸡笼山陵区,因此刘超也应是陪陵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