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
作为一部电影(不论1、2),我想用2个字表达:精彩。真的很精彩,在这个崇洋媚外的电影时代,这部片子的制作已几乎可以比拟好莱坞。
郭敬明作为一个作家,他对于影片的节奏和渲染达到了极为恰当的地步。影片中频繁使用的钢琴和歌曲,衬托影片海报上一套华丽的外套。在第二部中顾里在生日之后走在街道上一幕,随着一段悲伤慢歌,穿插着其父出车祸的悲痛,震撼了我。
不仅如此,在林萧的画外音中,缓缓渲染着影片的整个氛围,也有点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显得非常自然与流畅。
更值得一提的是,郭敬明将许多写作中的手法与技巧运用到了电影中,在直观视觉效果下,我不得不承认,它成功了。不仅仅是在第二部的伏笔以及到最后一幕的恍然大悟,更在于巧妙的使用了环境(灯光)的运用,比如第二部中顾里生日的时候,你能注意到那灯光是带着极其鲜亮而陈旧的感觉,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当然还有许多细节,不一一举例。
一个作家向导演的转型,或者说更多元化的拓展。郭敬明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同时也不断的提醒着我们:艺术,其实是可以互通互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家转型为导演,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同时,电影是否能替代文学,文学是否真正的成为电影的辅助呢?
在《小时代》中的4位女主角,杨幂与郭采洁的演技有可圈可点地方,剩下两位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郭碧婷所饰演的南湘几乎沦为花瓶。据个人的观察来说,第三部估计会把南湘作为主角,她的演技也只能到那时见分晓了。
至于男演员,我只能认为太差强人意了,高富帅=胸大无脑,这是我2部看下来的评价。尽管这也是作为商业元素之一(因为女生所喜欢的大多是高傲而又不失幽默的,能被捧在天上,同时被踩在脚下的一类。总结来说 男神+小清新=完美),但是这样让人根本不忍卒视(尤其是男性),电影中男主角一个个成了傻瓜一样的存在,简直不可忍。
最后,我想回归到影片的主题。它可以作为一部极其成功的言情片,但却是一部失败的青春片。作者在极力描绘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确没有写下任何的警示与提醒,画外音中反复存在的时代,试在说明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存在,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与用时表现这一主题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差甚远。
而同时,电影作为最为亲民的艺术形式,它所肩负的任务更加沉重,它所传递的意义也更加久远,作为一个导演,我认为你真正问自己的,不应该是:“我想拍什么?”而是“我应该拍什么?”
郭敬明作为一个作家,他对于影片的节奏和渲染达到了极为恰当的地步。影片中频繁使用的钢琴和歌曲,衬托影片海报上一套华丽的外套。在第二部中顾里在生日之后走在街道上一幕,随着一段悲伤慢歌,穿插着其父出车祸的悲痛,震撼了我。
不仅如此,在林萧的画外音中,缓缓渲染着影片的整个氛围,也有点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显得非常自然与流畅。
更值得一提的是,郭敬明将许多写作中的手法与技巧运用到了电影中,在直观视觉效果下,我不得不承认,它成功了。不仅仅是在第二部的伏笔以及到最后一幕的恍然大悟,更在于巧妙的使用了环境(灯光)的运用,比如第二部中顾里生日的时候,你能注意到那灯光是带着极其鲜亮而陈旧的感觉,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当然还有许多细节,不一一举例。
一个作家向导演的转型,或者说更多元化的拓展。郭敬明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同时也不断的提醒着我们:艺术,其实是可以互通互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家转型为导演,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同时,电影是否能替代文学,文学是否真正的成为电影的辅助呢?
在《小时代》中的4位女主角,杨幂与郭采洁的演技有可圈可点地方,剩下两位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郭碧婷所饰演的南湘几乎沦为花瓶。据个人的观察来说,第三部估计会把南湘作为主角,她的演技也只能到那时见分晓了。
至于男演员,我只能认为太差强人意了,高富帅=胸大无脑,这是我2部看下来的评价。尽管这也是作为商业元素之一(因为女生所喜欢的大多是高傲而又不失幽默的,能被捧在天上,同时被踩在脚下的一类。总结来说 男神+小清新=完美),但是这样让人根本不忍卒视(尤其是男性),电影中男主角一个个成了傻瓜一样的存在,简直不可忍。
最后,我想回归到影片的主题。它可以作为一部极其成功的言情片,但却是一部失败的青春片。作者在极力描绘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确没有写下任何的警示与提醒,画外音中反复存在的时代,试在说明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存在,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与用时表现这一主题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差甚远。
而同时,电影作为最为亲民的艺术形式,它所肩负的任务更加沉重,它所传递的意义也更加久远,作为一个导演,我认为你真正问自己的,不应该是:“我想拍什么?”而是“我应该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