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绛先生逝世
我对杨绛先生了解不多,可谓匮乏。回忆起来,也只是林林总总的碎片拼接起来的记忆剪影。在我心里,一直是把杨绛先生当做民国大家的遗风来仰慕的。
提到杨绛,自然会联想起钱钟书先生。说来惭愧,至今只拜读过《围城》和《我们仨》。在我懵懵懂懂的意识里,杨绛先生是个活得特别明白、特别脱俗的一人儿。以至于看到她逝世的那一刻,我脑海里蹦出一幅她驾着仙鹤,飘逸归去的画面,竟一点儿也不违和。
其实,触动我最深的是人们对于她逝世的追悼。因为只粗浅的阅读过她的一本书,所以我不便评论杨绛先生的文字贡献。打动我的,是那么多人对她的祝福,对他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的祝福。记得看《我们仨》的时候,眼前像是过着一幕幕的独幕剧,对话不多,可感情尽在时间的流淌里。如今,杨绛先生的逝去,仿佛是她亲手给独幕剧画上最后的句号。台下的我们,似乎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悲恸,没有太多的情绪——更多的是出于本心的目送她远去,祝福并且相信她是去了她想去的地方。
往前是阔别已久的相聚,回眸是千千万万的祝福。安心的离去。
提到杨绛,自然会联想起钱钟书先生。说来惭愧,至今只拜读过《围城》和《我们仨》。在我懵懵懂懂的意识里,杨绛先生是个活得特别明白、特别脱俗的一人儿。以至于看到她逝世的那一刻,我脑海里蹦出一幅她驾着仙鹤,飘逸归去的画面,竟一点儿也不违和。
其实,触动我最深的是人们对于她逝世的追悼。因为只粗浅的阅读过她的一本书,所以我不便评论杨绛先生的文字贡献。打动我的,是那么多人对她的祝福,对他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的祝福。记得看《我们仨》的时候,眼前像是过着一幕幕的独幕剧,对话不多,可感情尽在时间的流淌里。如今,杨绛先生的逝去,仿佛是她亲手给独幕剧画上最后的句号。台下的我们,似乎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悲恸,没有太多的情绪——更多的是出于本心的目送她远去,祝福并且相信她是去了她想去的地方。
往前是阔别已久的相聚,回眸是千千万万的祝福。安心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