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坍塌的少年胸膛
从四月份初始一直到结束,社交网络上就会不断间歇性地出现友邻引用“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我也不知道是隐秘的星象与气候作用还是人为的警惕,总之我的四月过的是非常谷底。失眠困扰着我,每隔一天就会在熹微的晨光中伴着鸟鸣绝望地入睡。我的生活非常吊诡,没有上午,却有清晨。我无法做任何正常的学校的功课(当然这直接导致了五月份我的效率大约是四月份的好几倍),倦怠于与人相处,专注力约等于负,每天都在看“奇葩说”,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喜欢。
我在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并不对劲,并且及时去了校医院。但是大约因为“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所以显然不止我一个人受到了冲击。校医院Mental health department堪称人满为患,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远水难解近渴。我于是被推荐到local community的心理诊所,但即便是这些地方的预约也已经排到了一个月后。大约是看我既没有自杀倾向也没有自残倾向,也没有冲动伤害他人,只是内心一点一点崩坏着,大约再过个一个月也烂不完,可以等一等。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我开始重新读周嘉宁的小说。
我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她。当然那时候同时也喜欢好几个上海姑娘。周嘉宁。许佳。顾湘。张怡微。各有各的灵。我好庆幸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有她们作为我的role models,让我知道,可爱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也让我不畏惧成长,因为成长的路上远远可以看到她们,于是觉得,十年后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那时读她的《天空晴朗晴朗》、《往南方岁月去》还有《杜撰记》,觉得怎么会有这样又酷又羞涩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兼具了最坚硬和最柔软。而我2011年见她的时候,她真是人如其文。如今再读她的《荒芜城》,依然能感受到熟悉的充沛、酷,还有坦诚的迷惘。
周嘉宁好擅长写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处境、真实的感受、孤独、惘然与具体的五味难具陈。在《荒芜城》里,她写了与爱人、与没那么爱但sort of in a relationship的恋人、与极亲密的同性好友、与家人、与同事和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甚至性在她的笔下也只是亲密关系的极致。她写,性没有那么重要,亲密更重要。我非常懂的。对于我来说,我是不会被纯粹的异性的身体所吸引的,我所有对异性的性欲都源于对于亲密感的渴求。当我喜欢一个人,我会想离他近一点、再近一点,从肉体到精神,直到不能更近了。
《荒芜城》里的有些片段也在她的其他短篇里见过,大约是被偏爱的素材,所以被反复使用,不同地处理。里面有一处,我在她那封信,《小五,张五,我陶城里的武士四四,你啊》,这篇里,看到了一样的细节。那封信啊,我在两三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满脸是泪,之后每一次读,包括昨天,都一样直击我心。
有时候我也会产生和bo一样的困惑感和羞愧感,过了青春期以后,还这样敏于知觉、这样困于感情、有这样丰沛的诉情冲动,是否已经不合时宜。面对他人的柔软内心,我是愿意去保护的,并认为这样本是理所应当。但是面对自己的sentimental,我会困惑于它们的无用。顾随说,感时花溅泪,于花何补,于人何益,伤感,是最最无用的感情。我一直铭记于心并深以为然,且一直努力磨练自己当有担荷之精神。何况,前几天看怡微写,“要很久以后才会懂得,你所走过的,别人必然走过。别人没有说、或者不说出来的那些,终有一日你也会选择不去说、或者知道了不必说才是最好的说。”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但是今天见therapist,讲了很多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讲的时候又在不断抱歉。她问我,你为什么要抱歉?我一愣,想了想,大概觉得,我不应当介意这些事、不应该被它们所困扰吧。她问我,why are you being so self-critical?
我才惊觉,我过分清醒的self-awareness,有时候对自我也是有伤害的。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双非常严厉的眼睛,在审视自己,在judge自己。
我常常劝周围的朋友,不要在意姿态,不要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有没有做,自己心中的“志”完成了几分。更经常嘲笑那些过分关注自己、ego顶天立地、非常自我为中心的人,尤其是这样的创作者,我觉得他们不够真诚,不够自然,看待自己的时候总有一个取景框,有一个imagined vision of themselves. 可如今反观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早就看过纯白讲,学会谅解不解人情的风霜,与渐渐坍塌的少年胸膛。第一次看的时候非常受到触动。而当时最好的朋友(如今已经算是朋友里的前度了吧,硬要归类,大约属于不相为谋分道扬镳的旧知己,依然静静地躺在彼此的微信列表里,却再也不会去点开了)指责我的毫无立场,她说,当然不要原谅。
现在想想,大概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的张扬生猛不过是看上去的虚张声势,真实的内心其实也是羞怯和惶惑的,所以才会向往更强势的人格,会和那样的人做朋友,她的斩钉截铁映照我的犹疑摇摆,令我羞愧也令我安心。
而友情的相惜与破裂与爱情其实遵循相同的逻辑:当时因为什么样的特质互相吸引,后来也很有可能因为同样的特质而导致最终的分崩离析。尤其是在少年时代。
十一年前,我在初中入学第一天,就被她的特立独行、近乎睥睨的骄傲和近乎固执的强势所深深吸引。那之后,我们的关系经历了至近至远,极亲极疏,大起大落,大吵过,激烈地争执过,肉麻地和好过,互相称呼对方“亲爱的”,她对我说,和你吵架都比和其他人说话好。我对她引用老狼的歌词,这些年很多人走出了我的生活,我的梦只有你全都看过。
直到两年前。
所以后来看到知乎上关于友情的问答,看到怡微还有其他人都写,感情要淡,才能长久。那些太像恋人的朋友,又哭又演的,最终也会像恋人一样会分手的。倒是那些日常一起八卦买包的饭搭子,最后反而能天长地久。看的我真是百感交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分红处化作灰。与你做最亲密的人做了太久,已经不知道怎么去做一般亲密的人了。
从来没有正面写过她,也没有正面写过我们这段友情的结束。我是一个习惯性表达的人,也习惯在相对公开的平台上表达,也不太在乎别人看,甚至也不太在乎当事人看。但是真的介意的事情,到底还是不会讲的。而如今终于写出来了,我们的友情,终于又死了一次。
而我终于可以安心踏上没有你的此后人生。
我在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并不对劲,并且及时去了校医院。但是大约因为“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所以显然不止我一个人受到了冲击。校医院Mental health department堪称人满为患,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远水难解近渴。我于是被推荐到local community的心理诊所,但即便是这些地方的预约也已经排到了一个月后。大约是看我既没有自杀倾向也没有自残倾向,也没有冲动伤害他人,只是内心一点一点崩坏着,大约再过个一个月也烂不完,可以等一等。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我开始重新读周嘉宁的小说。
我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她。当然那时候同时也喜欢好几个上海姑娘。周嘉宁。许佳。顾湘。张怡微。各有各的灵。我好庆幸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有她们作为我的role models,让我知道,可爱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也让我不畏惧成长,因为成长的路上远远可以看到她们,于是觉得,十年后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那时读她的《天空晴朗晴朗》、《往南方岁月去》还有《杜撰记》,觉得怎么会有这样又酷又羞涩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兼具了最坚硬和最柔软。而我2011年见她的时候,她真是人如其文。如今再读她的《荒芜城》,依然能感受到熟悉的充沛、酷,还有坦诚的迷惘。
周嘉宁好擅长写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处境、真实的感受、孤独、惘然与具体的五味难具陈。在《荒芜城》里,她写了与爱人、与没那么爱但sort of in a relationship的恋人、与极亲密的同性好友、与家人、与同事和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甚至性在她的笔下也只是亲密关系的极致。她写,性没有那么重要,亲密更重要。我非常懂的。对于我来说,我是不会被纯粹的异性的身体所吸引的,我所有对异性的性欲都源于对于亲密感的渴求。当我喜欢一个人,我会想离他近一点、再近一点,从肉体到精神,直到不能更近了。
《荒芜城》里的有些片段也在她的其他短篇里见过,大约是被偏爱的素材,所以被反复使用,不同地处理。里面有一处,我在她那封信,《小五,张五,我陶城里的武士四四,你啊》,这篇里,看到了一样的细节。那封信啊,我在两三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满脸是泪,之后每一次读,包括昨天,都一样直击我心。
有时候我也会产生和bo一样的困惑感和羞愧感,过了青春期以后,还这样敏于知觉、这样困于感情、有这样丰沛的诉情冲动,是否已经不合时宜。面对他人的柔软内心,我是愿意去保护的,并认为这样本是理所应当。但是面对自己的sentimental,我会困惑于它们的无用。顾随说,感时花溅泪,于花何补,于人何益,伤感,是最最无用的感情。我一直铭记于心并深以为然,且一直努力磨练自己当有担荷之精神。何况,前几天看怡微写,“要很久以后才会懂得,你所走过的,别人必然走过。别人没有说、或者不说出来的那些,终有一日你也会选择不去说、或者知道了不必说才是最好的说。”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但是今天见therapist,讲了很多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讲的时候又在不断抱歉。她问我,你为什么要抱歉?我一愣,想了想,大概觉得,我不应当介意这些事、不应该被它们所困扰吧。她问我,why are you being so self-critical?
我才惊觉,我过分清醒的self-awareness,有时候对自我也是有伤害的。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双非常严厉的眼睛,在审视自己,在judge自己。
我常常劝周围的朋友,不要在意姿态,不要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有没有做,自己心中的“志”完成了几分。更经常嘲笑那些过分关注自己、ego顶天立地、非常自我为中心的人,尤其是这样的创作者,我觉得他们不够真诚,不够自然,看待自己的时候总有一个取景框,有一个imagined vision of themselves. 可如今反观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早就看过纯白讲,学会谅解不解人情的风霜,与渐渐坍塌的少年胸膛。第一次看的时候非常受到触动。而当时最好的朋友(如今已经算是朋友里的前度了吧,硬要归类,大约属于不相为谋分道扬镳的旧知己,依然静静地躺在彼此的微信列表里,却再也不会去点开了)指责我的毫无立场,她说,当然不要原谅。
现在想想,大概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的张扬生猛不过是看上去的虚张声势,真实的内心其实也是羞怯和惶惑的,所以才会向往更强势的人格,会和那样的人做朋友,她的斩钉截铁映照我的犹疑摇摆,令我羞愧也令我安心。
而友情的相惜与破裂与爱情其实遵循相同的逻辑:当时因为什么样的特质互相吸引,后来也很有可能因为同样的特质而导致最终的分崩离析。尤其是在少年时代。
十一年前,我在初中入学第一天,就被她的特立独行、近乎睥睨的骄傲和近乎固执的强势所深深吸引。那之后,我们的关系经历了至近至远,极亲极疏,大起大落,大吵过,激烈地争执过,肉麻地和好过,互相称呼对方“亲爱的”,她对我说,和你吵架都比和其他人说话好。我对她引用老狼的歌词,这些年很多人走出了我的生活,我的梦只有你全都看过。
直到两年前。
所以后来看到知乎上关于友情的问答,看到怡微还有其他人都写,感情要淡,才能长久。那些太像恋人的朋友,又哭又演的,最终也会像恋人一样会分手的。倒是那些日常一起八卦买包的饭搭子,最后反而能天长地久。看的我真是百感交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分红处化作灰。与你做最亲密的人做了太久,已经不知道怎么去做一般亲密的人了。
从来没有正面写过她,也没有正面写过我们这段友情的结束。我是一个习惯性表达的人,也习惯在相对公开的平台上表达,也不太在乎别人看,甚至也不太在乎当事人看。但是真的介意的事情,到底还是不会讲的。而如今终于写出来了,我们的友情,终于又死了一次。
而我终于可以安心踏上没有你的此后人生。